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書法

蜀=矚的本字考、夏都、大禹陵與黃帝陵

作者:由 劉小羽 發表于 書法時間:2022-02-19

以前講過蜀字,見: 蜀=蠋本字考 ; d子音會不會消失? ;

根據周音理論,可以知道,shu古音du,蜀古代讀作du(參考獨)。

2021年11月份破譯了白狼歌三首,確定了四川(雲貴川)歷史上的白狼族是匈奴人(柔然、獨孤、零吾),而且白狼語=上古漢語的一支,見: 白狼歌本字考 ; 破譯《白狼王歌》的重大意義 ;

今天在講解白狼歌第三首第十二句的破譯過程中,做了一期影片,闡釋了白狼族=藏族的早期祖先,白狼人=三星堆的主人=匈奴人的王族,三星堆=匈奴人早期京畿之地、王庭所在地,見: 三星堆=匈奴早期王庭遺址,白狼歌3-12破譯 ;

今晚,我想到蜀與禹,古音均為du,見 考證大禹之本字 ;坊間有人說三星堆是大禹崇拜,我覺得可能有些關係,因為蜀、禹不僅上古音相同,甲骨文形態也類似,都有蟲旁。雖然禹的蟲旁,更似它/也/蛇旁,但蛇也稱為長蟲,還是有關係,並且在禹、蜀二字的演化中,都有時而從蟲、時而從它的情況。

我想要說的是,蜀=目+蟲,除了以前推理的蜀=蠋本字,更可能的是蜀=矚的本字,矚=目+蜀,是因為後期目部件變化太大,人們不認識,又添了一個目旁。而蟲旁一直沒變,按理說不會多此一舉,再加一個蟲旁。所以,蜀=矚的本字,這個可能性最大。

再聯絡白狼歌破譯過程中,遇到莋=夏,可知,在匈奴漢語中,夏已經是d子音,也是類似禹、蜀的古音du,見: 莋=夏同音考 ;這樣,禹、蜀、夏,三個字在匈奴漢語中曾經一度同音。

更妙的是,甲骨文夏也有類似目的部件,雖然考證為頁、首,但頁、首古音也是do、du。

而且同一批白狼族人,在中古時期,遷移到寧夏,建立了西夏國,自稱為夏,我想,這裡也是有一定關係的。而且四川的莋、夏作為地名,是經常出現的。

再次,我之前認為夏最初讀音為bi,通畢、羋,為楚國國姓,演化為華,也即:羋=畢=華=夏,這是b子音到c子音的演變,見: 木不丕無舞華畢羋花草末未莫同源考 (待續);暗示著,楚國應為華夏正統,可在春秋戰國卻公認為蠻夷,越人歌的破譯已經證明百越人說的也是漢語,見: 越人歌本字考 ; 越人歌破譯百越漢語 (待續);那麼百越與雲貴川還是重合的,也即,百越與匈奴並無差別,無論從上古漢語上分析,還是從地理上,後世分佈地區上看,都是一體的。

然而,匈奴人、白狼人夏字已經演化出d子音,超越了中原漢語,包括百越漢語,這是一種更快的發展,應該是在某個時間段,匈奴地區的發展快於中原,可能就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原一直鏖戰,高原地區少侵擾,所以會有一個高速發展時期。

而三星堆對應於商末,當時尚無匈奴一說,但土方、鬼方是有的,我認為土方更接近吐蕃的讀音,也接近中古時期的拓跋(匈奴後代的一支),所以,我更傾向於三星堆=匈奴,而且今天的白狼歌3-12句破譯也解釋了這個成都到洛陽的距離問題,百日。

但是不是夏呢?我認為不是。楚國應該是正統,而楚國最早發源於淅川(南陽),但離四川也不遠,還是有一定關係的。正如白狼人從四川到寧夏建立西夏國,仍稱夏,更早的時候,匈奴從中原分離,自稱夏、莋,也是可能的。三星堆並非夏都,而是匈奴之都。

真正的夏都,很可能在南陽,目前市區的臥龍崗,很可能是真正的黃帝陵,因為其佔地面積遠大於黃帝陵、秦始皇陵。如果臥龍崗是一個大土封的話,整個宛城人都是帝陵守墓人。但是不是大禹陵,我認為不是,南陽盆地基本無大澇,但也不排除在郊區、縣區另外的位置。

參考: 夏字音義考 ; 夏在秦國的讀音 ; 夏字音義考釋與夏朝判讀 ; 莋=夏同音考 ;

標簽: 匈奴  三星堆  白狼歌  du  漢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