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書法

姜群:識人、相人經典文獻,曾國藩《冰鑑》全譯第一鑑:【神骨篇】

作者:由 姜群V 發表于 書法時間:2021-12-30

《道德經》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物誌·序》也言:“聖賢之所美,莫美乎聰明;聰明之所貴,莫貴乎知人”,即聖人、賢者最大的優點就是在於明察事理,而明察事理的最可貴地方,就是在於知人。所以說,能夠識人、知人是一種難能可貴的美德,正如晚清名臣曾國藩所說:“寧可不識字,不可不識人”!

姜群:識人、相人經典文獻,曾國藩《冰鑑》全譯第一鑑:【神骨篇】

《清史稿》記載:“國藩為人威重,美鬚髯,目三角有陵,每對客,注視移時不語,見者悚然。退則記其優劣,無或爽者。”意思是說:曾國藩為人威嚴莊重,須美眼尖。陌生人只要被曾國藩靜靜注視一會兒,其為人品性優劣就會被他看得一清二楚。

那為什麼曾國藩能夠如此迅速識人,看穿一個人的本質呢?咱們今天就一起來學習一下“相人奇書·《冰鑑》“的第一篇:“神骨篇”。

【總論神骨】:一身精神,具乎兩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他家兼論形骸,文人先觀神骨。

《冰鑑》第一鑑:神骨篇

【原文】 (一)

語①雲:“脫谷為糠,其髓斯存②。”神之謂也。“山騫不崩,唯石為鎮③。”骨之謂也。一身精神,具乎兩目④;一身骨相,具乎面部。他家兼論形骸⑤,文人先觀神骨。開門見山,此為第一。

【註釋】

①語:這裡指的是諺語、成語或俗語。

②脫谷為糠,其髓斯存:脫,去掉,即碾去或舂掉。髓,本指骨髓,這裡取其喻義精華的意思。

③山騫不崩,唯石為鎮:騫,損;虧。這裡指泥土的脫落流失。崩,崩裂;倒塌。鎮,支撐以保持穩定。

④具乎兩目:具,體現;流露;表露。乎,於;在。

⑤兼論形骸:兼,同時。形骸,這裡指人的軀體及其形骸。

【譯文】

俗話說:“即使去掉作為稻穀外殼的穀糠,谷的精髓(米)依然存在。”這句話用在人身上,說的就是一個人的內在精神。“山嶽不崩塌,只是因為石作為鎮壓。”俗話又說:“山嶽表面的泥土雖然易脫落流失,但它卻不會輕易倒塌,因為它的主體部分是密閉的岩石,不會被風雨摧散。”這句話用在人身上,相當說的是人身上最堅硬的骨骼。一人的精與神,全在於雙眼;一人的骨骼品相,全在於臉部。其他人(工農商軍等各類人員)需要把身形與精神一起討論,既要看他們的內在精神狀態,又要考察他們的體勢情態;讀書人要先觀察他的神氣與骨相,主要看他們的精神狀態和骨骼豐俊與否。精神和骨骼,是觀人的第一要訣。

【解讀】

《冰鑑》中所言的“神”,指的是不會因人一時的喜怒哀樂而發生大的變化。

貌有美醜,膚色有黑白,但這些都不會影響“神”的外觀,換句話說,“神”有一種穿透力,能透過人外貌的干擾而表現出來。比如人們常說“某某有氣質”,這種氣質,不會因他的髮型、衣著等外貌的改變而完全消失。氣質,是“神”的構成之一。

《冰鑑》中所言的“骨”,並不是現代人體解剖學意義上的骨骼,而是專指與“神”相配,能夠傳“神”的那些頭面上數量不多的幾塊骨。

“骨”與“神”的關係也可以從“形”與“神”的關係上來理解,但“骨”與“神”之間,帶有讓人難以捉摸、難以領會的神秘色彩,一般讀者往往難於把握,只有在實踐中自己去多加體會。

【原文】

(二)

文人論神,有清濁之辨①。清濁易辨,邪正難辨②。欲辨邪正,先觀動靜③。靜若含珠,動若木發④;靜若無人,動若赴的⑤,此為澄清到底。靜若螢光,動若流水⑥,尖巧而喜淫⑦;靜若半睡,動若鹿駭⑧,別才而深思⑨。一為敗器,一為隱流,均之託跡於清,不可不辨。

【註釋】

①清濁之辨:清,指目光清亮,顧盼端莊。濁,指目光渾濁,流盼斜視。

②邪正難辨:邪正,指目光所透露出的人的精神狀態的奸邪與忠直。

③先觀動靜:動,指目光正在看人觀物之際。靜,指目光處於靜止狀態,未曾看人之時。

④靜若含珠,動若木發:含珠,指兩眼光華熠熠,真情內蘊,宛如晶瑩的明珠含而不露。木發,指目光安詳沉穩,又敏銳犀利,宛如春木抽出新芽,生機勃勃。

⑤靜若無人,動若赴的:這裡所謂“若無人”,是指目光湛然而清明,寂然而沉靜,不為外物所擾。“若赴的”是指目光殺機藏於內,鋒芒露於外,如射者瞄準目標,一發中的。

⑥靜若螢光,動若流水:螢光,螢火蟲發出的光,其狀微弱而閃爍不定。流水,指目光雖清卻遊移不定。

⑦尖巧而喜淫:尖巧,善於偽飾。喜淫,淫是奸邪的意思,喜淫就是奸心內萌。

⑧靜若半睡,動若鹿駭:半睡,即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樣子,這是一種內心細謀深算的神情。鹿駭,駭是驚恐不安的樣子,鹿駭,就像鹿那樣驚恐不安,這是一種生怕別人窺見自己內心的神情。

⑨別才而深思:別才,指有智有能而不循正道之人。深思,這是一種深謀圖巧又怕別人窺見的神情。

【譯文】

古之醫家、文人、養生者在研究和觀察人的“神”時,一般都把“神”分為清純與渾濁兩種型別。“神”的清純與渾濁是比較容易區別的,但因為清純又有奸邪與忠直之分,這奸邪與忠直則不容易分辨。要考察一個人是奸邪還是忠直,應先看他處於動靜兩種狀態下的表現。眼睛處於靜態之時,目光安詳沉穩而又有光,真情深蘊,宛如兩顆晶亮的明珠,含而不露;處於動態之時,眼中精光閃爍,敏銳犀利,就如春木抽出的新芽。雙眼處於靜態之時,目光清明沉穩,旁若無人;處於動態之時,目光暗藏殺機,鋒芒外露,宛如瞄準目標,待弦而發,一發中的。以上兩種神情,澄明清澈,屬於純正的神情。兩眼處於靜態的時候,目光有如螢火蟲之光,微弱而閃爍不定;處於動態的時候,目光有如流動之水,雖然澄清卻遊移不定。以上兩種目光,一是善於偽飾的神情,一是奸心內萌的神情。兩眼處於靜態的時候,目光似睡非睡,似醒非醒;處於動態的時候,目光總是像驚鹿一樣惶惶不安。以上兩種目光,一則是有智有能而不循正道的神情,一則是深謀圖巧又怕別人窺見他的內心的神情。具有前兩種神情者多是有瑕疵之輩,具有後兩種神情者則是含而不發之人,都屬於奸邪神情。可是它們卻混雜在清純的神情之中,這是觀神時必須仔細加以辨別的。

【解讀】

水有清濁之分,人有智愚賢不肖之別。古人就用“清”與“濁”來區分人的智愚賢不肖,《冰鑑》自然也會很重視“清濁”。中國古代哲學觀有天人合一,即人與自然同一的思想。

相學的“清濁”就相當於用“人合於自然”的方式來評判人的行為舉止,區分人的智愚賢不肖,測知人的騫達命運。

“動”與“靜”是事物運動變化的狀態。事物的真相和本質,最易於運動中流露、呈現出來,特別是在一些重要關頭,最能見人真心。靜雖然是穩定狀態,但這種穩定是相對的,它處於其先其後的兩“動”之中,在由“動”到“靜”,再由“靜”到“動”的變化中,它仍呈動態。所以透過“動”能夠看到事物的真相和本質,透過“靜”也能夠看到事物的真相和本質。

【原文】 (三)

凡精神,抖擻處易見,斷續處難見①。斷者出處斷,續者閉處續②。道家所謂“收拾入門”之說③。不了處看其脫略,做了處看其針線④。小心者,從其做不了處看之,疏節闊目,若不經意,所謂脫略也。大膽者,從其做了處看之,慎重周密,無有苟且,所謂針線也。二者實看向內處,稍移外便落情態矣,情態易見。

【註釋】

①抖擻易見,斷續難見:抖擻,本指精神振作,這裡是故作精神振作、故作姿態的不能持久的意思。斷,指故作精神振作而其力不繼時的狀態。續,指精神抖擻出於自然,無心作態,力終不絕,其神有餘,因而能夠持久,不會在短時間內消逝。

②斷者出處斷,續者閉處續:斷,指“神”是在故作抖擻之態中斷,前後未能相繼的狀態。出,指故作抖擻並表現於外。續,指中斷的抖擻又重新振作起來時的狀態。閉,指精神自然而生並蘊涵於內。

③收拾入門:收拾,這裡是解脫、擺脫的意思。

④不了處看其脫略,做了處看其針線:不了處,指尚未“收拾入門”,即尚未去掉雜念、不能以靜待動的時候。脫略,輕慢、不拘。做了處,指已經“收拾入門”,即已經去掉雜念、能夠以靜待動的時候。針線,這裡是精細周密的意思。

【譯文】

一般來說,觀察識別人的精神狀態,那種只是故作精神振作者,是比較容易識別的,而那種看起來似乎是在那裡故作抖擻,又可能是真的精神振作,則就比較難於識別了。精神不足,即便它是故作振作並表現於外,但不足的特徵是掩蓋不了的。而精神有餘,則是由於它是自然流露並蘊涵於內。道家有所謂“收拾入門”之說,用於觀“神”,要領是:尚未“收拾入門”,要著重看人的輕慢不拘,已經“收拾入門”,則要著重看人的精細周密。對於小心謹慎的人,要在尚未“收拾入門”的時候去看他,這樣就可以發現,他愈是小心謹慎,他的舉動就愈是不精細,欠周密,總好像漫不經心,這種精神狀態,就是所謂的輕慢不拘;對於率直豪放的人,要在已經“收拾入門”的時候去看他,這樣就可以發現,他愈是率直豪放,他的舉動就愈是慎重周密,做什麼都一絲不苟。這種精神狀態,實際上都存在於內心世界,但是它們只要稍微向外一流露,立刻就會變為情態,而情態則是比較容易看到的。

【解讀】

這裡講述了“神”在觀人中的提綱挈領的首要地位後,再進一步論“神”存於心的情態,以透過人的內心活動來觀察“神”。

人的精神從其外顯而言,可以分為兩種,一為自然流露,一為勉強振作。

所謂自然流露,是指有所見或有所感而發,完全出自內心的自然本真,顯示出的情態舉止自然而然,情真意切,毫無故意造作之態,矯揉之象。所謂勉強振作,則與自然流露相反。

有豐富人生經驗的人,能比較容易地看出他人是情真意切,還是故意造作。儘管人的情感和精神狀態有不同的表現,可能會給辨別“神”的真假帶來干擾,但綜合人的各種言語行止表現,完全可以察看“神”之真假。遺漏的東西,從而保證事情的各個環節都不出差錯。能夠從大小兩方面仔細考察一個人,發現他真實的才能見識,這樣就不容易出偏差。

【原文】 (四)

骨有九起①:天庭骨隆起②,枕骨強起③,頂骨平起④,佐串骨角起⑤,太陽骨線起⑥,眉骨伏犀起⑦,鼻骨芽起⑧,顴骨若不得而起⑨,項骨平伏起⑩。在頭,以天庭骨、枕骨、太陽骨為主;在面,以眉骨、顴骨為主。五者備,柱石之器也;一則不窮;二則不賤;三則動履稍勝;四由貴矣。

【註釋】

①骨有九起:起,狀態。本節專論九貴骨。九貴骨為:天庭骨、枕骨、頂骨、佐串骨、太陽骨、眉骨、鼻骨、顴骨和項骨。

②天庭骨隆起:天庭骨,位置在髮際天庭之下。其勢豐隆而起才是貴相。但也不可呈“凸”字形。

③枕骨強起:枕骨,後腦之骨,位置與面部的印堂相平。強,充實顯露。枕骨骨質宜充實,而且愈顯愈貴。

④頂骨平起:頂骨,位置在頭頂。平,平正而不突兀。頂骨以平正為貴。

⑤佐串骨角起:佐串骨,即鬢角骨,其峰斜上插入小兒總角處。雖然是骨卻長得像角。角,這裡是牛角、羊角狀的意思。

⑥太陽骨線起:太陽骨,位置在兩眉之尾,根在太陽穴。線,這裡的意思是為直線上升,達於髮際。太陽骨以細而顯為貴。

⑦眉骨伏犀起:眉骨,即眉盤骨,位置在面部兩眉之下。伏,平而隱。犀,犀牛角。眉宜稜而不露,隱然如犀牛角之平伏,否則,高而露則狂傲,低而陷則奸邪。

⑧鼻骨芽起:鼻骨,由年壽至山根,上連印堂、中正。芽,這裡的意思是如蘆筍竹芽,峻拔而挺直。鼻骨宜竣拔而挺直。

⑨顴骨若不得而起:顴骨,在面部兩眼之下。若不得而起,意思是有力有勢,不露不陷,不尖不平,不偏不反。

⑩項骨平伏起:項骨,在頸後,下連脊骨,上連頭骨。項有餘肉,平伏而不突兀,為虎項,大貴。

【譯文】

九貴骨各有各的姿勢:天庭骨豐隆飽滿;枕骨充實顯露;頂骨平正而突兀;佐串骨像角一樣斜斜而上,直入髮際;太陽骨直線上升;眉骨骨稜顯而不露,隱隱約約像犀角平伏在那裡;鼻骨狀如蘆筍竹芽,挺拔而起;顴骨有力有勢,又不陷不露;項骨平伏厚實,又約顯約露。看頭部的骨相,主要看天庭、枕骨、太陽骨這三處關鍵部位;看面部的骨相,則主要看眉骨、顴骨這兩處關鍵部位。如果以上五種骨相完美無缺,此人一定是國家的棟樑之材;如果只具備其中的一種,此人便終生不會貧窮;如果能具備其中的兩種,此人便終生不會卑賤;如果能具備其中的三種,此人只要有所作為,就會發達起來;如果能具備其中的四種,此人一定會顯貴。

【解讀】

要了解曾國藩所說的“骨有九起”的含義,首先應知道何為九貴骨:

顴骨顯示威嚴,驛馬骨顯示尊嚴,將軍骨顯示勇武,日角骨顯示智慧,月角骨顯示機敏,龍宮骨顯示毅力,伏犀骨顯示勤勉,龍角骨顯示果斷。

在頭,以天庭骨、枕骨、太陽骨為主:頭相的各個部位有主有次,即有起決定作用的關鍵部位,有起輔助作用的非關鍵部位。這句話的意思是:頭部的骨相主要看天庭骨、枕骨、太陽骨這三處關鍵部位。

在面,以眉骨、顴骨為主:意思是面部的骨相,主要看眉骨、顴骨這兩處起關鍵作用的部位。

五者備,柱石之器也:五者,指上文的天庭骨、枕骨、太陽骨和眉骨、顴骨。柱石之器,國家棟梁之材。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以上五種骨相完全具備,此人必定是國家棟梁之材。

一則不窮:一,這是一個承前省略句,完整的說法是“一者備”,即如果以上五種骨相中只具備一種。下文的“二”、“三”、“四”類此。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以上五種骨相只具備一種,此人就不會貧窮。

三則動履稍勝:動履,行動;做事。稍,漸漸。勝,這裡是發達、騰達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以上五種骨相能具備三種,只要有所作為,就會漸漸發達起來。

【原文】 (五)

骨有色,面以青為貴①,“少年公卿半青面”是也。紫次之,白斯下矣②。骨有質,頭以聯者為貴,碎次之③。總之,頭上無惡骨,面佳不如頭佳④。然大而缺天庭,終是賤品⑤;圓而無串骨,半是孤僧;鼻骨犯眉,堂上不壽;顴骨與眼爭,子嗣不立⑥。此中貴賤,有毫釐千里之辨⑦。

【註釋】

①骨有色,面以青為貴:骨有自身各自不同的顏色,骨的顏色由六氣而成。這六氣即是青龍、朱雀、勾陳、媵蛇、白虎、玄武,這是古代神秘文化中很重要的一組概念。面以青為貴,相學家認為:青為六色之一,所謂六色,如青、黃、赤、白、黑、紫。大致對應為:青—木,黃—土,赤—火,白—金,黑—水。

②紫次之,白斯下矣:紫,黃中隱紅之色為相學上的紫色。白,這裡指如枯骨敷粉之白。

③骨有質,頭以聯者為貴,碎次之:質,這裡指骨的長勢、氣勢。聯,相互關聯,彼此貫通。

④頭上無惡骨,面佳不如頭佳:這句話旨在強調頭部骨相對人的命運的重要性。

⑤大而缺天庭,終是賤品;圓而無串骨,半是孤僧;鼻骨犯眉,堂上不壽:大,指頭大。古人一般認為頭大為吉。缺天庭,指天庭骨不豐隆。圓,指頭圓,頭圓為吉相。無串骨,指佐串骨平伏不起。鼻骨犯眉,指鼻骨過長,上衝雙眉。堂上不壽,即雙親壽命不長。

⑥顴骨與眼爭,子嗣不立:顴骨與眼爭,指顴峰緊貼眼尾。這是“顴峰凌眼”,不吉。子嗣,子孫後代。

⑦毫釐千里之辨:即毫釐與千里之別,意為差別巨大。

【譯文】

骨有不同的顏色,面部顏色,則以青色最為高貴。俗話說的“少年公卿半青面”就是這個意思。黃中透紅的紫色比青色略次一等,面如枯骨著粉的白色則是最下等的顏色。

骨有一定的氣勢,頭部骨骼以相互關聯、氣勢貫通最為高貴,互不貫通、支離散亂則略次一等。總之,只要頭上沒有惡骨,就是面再好也不如頭好。然而,如果頭大而天庭骨卻不豐隆,終是卑賤的品位;如果頭圓而佐串骨卻隱伏不見,多半要成為僧人;如果鼻骨衝犯兩眉,父母不長壽;如果顴骨緊貼眼尾而顴峰凌眼,無子孫後代。這裡的富貴與貧賤差別,有如毫釐之短與千里之長,是非常大的。

【解讀】

古人認為,佳骨自有佳色。道理就像樹大根深一樣,自然不愁其枝繁葉茂了。

醫學理論認為:“色”現於外,“氣”蘊於內,色只是氣的外在表現,氣才是色的根本,氣不足,色自然就衰減了。因而可以這麼認為:這裡的“骨色”,應該是“骨有氣,在面為色”。“骨有氣”,也就是說骨的健康狀況與人的生命活力有密切聯絡。

《冰鑑》所說的“面以青為貴”,“紫次之,白斯下”也不難理解。春天是萬物生長、活力顯現的時候,“青色”也就是指像春天一樣活潑有力、象徵著生命茁壯成長的青春氣色。因為春天有青草、有綠樹的特徵,因而謂之“青色”。這種氣色,富有生機,卻也不失莊重端嚴,是活潑而能持久恆定的物質,不會時斷時續。既然活力永駐,人自然能集中精神去謀取功名利祿,自然會“貴顯”。

“紫色”,比青色有不足,因此也可言“貴”,但難以“大貴”。“白色”,則又次之。《冰鑑》說“白色如枯骨敷粉”,這當然不是健康、活力的顏色,就像蒼白中隱著一種秋後的枯黃,灰暗慘淡如枯枝敗葉,顯然是氣血虧損之兆。這種氣色,如何能“貴”呢?就像一個瘦弱骨枯的人,怎麼能挑重擔呢?

“骨質”,在這裡指的是頭骨的生長聯結狀態,因而說“頭以聯者為貴,碎次之”。

曹操在準備接見西域一使者時,擔心自己相貌不美,讓使者見了有失國威,故讓一臣子扮作自己,他本人卻站在假曹操旁邊。使者謁見完畢退出來後,知根底的大臣問他對曹操的印象如何,那個使者說,曹操很好,但他旁邊那個人更有英雄之氣。這個故事說明,“面佳”固然不錯,但不是根本的,“面佳不如頭佳”。

既然說“面佳不如頭佳”,是否頭大就好呢?《冰鑑》隨後論述了這個問題。“頭大而缺天庭”,還是不行。“缺天庭”,就違背了均衡原理,也就是骨相有缺陷,不符合“頭以聯者為貴”的原則。這種大頭,往往會是大腦欠發達、智力不佳的表現,因而說“終是賤品”。

“圓而無串骨”,如果頭骨聯結而又圓潤,似乎很好,但如果沒有崢嶸之勢,缺乏一種氣勢,也不能算好,有“半是孤僧”的命運之相。這種狀況,如果太陽穴上的“輔弱弓骨”能突出來,也能避開“孤僧”的命運。

“頭大而缺天庭”,“圓而無串骨”,二者充分說明古人對骨相的定義大致是:骨大骨圓,不錯,但以飽滿而有崢嶸之勢者為貴,否則,仍不能言貴。

“鼻骨犯眉”,指鼻樑骨一直衝到了眉心,有越域侵犯的勢態。這樣自然不好,破壞了平衡原則。結論是“堂上不壽”,即克傷父母。但另有一種情況,是鼻骨“連眉”,而不是鼻骨“犯眉”,文人若如此相,即是貴。“連眉”與“犯眉”的區別在於它們的氣勢是沖剋還是聯結,這裡有很高的鑑別技巧。

長著一隻又高又挺的鼻子,看起來很優雅,很高貴,有一點貴族紳士風度,但這種多半是繡花枕頭,中看不中用。他們缺乏活力,終日不苟言笑,談吐平淡,行為僵化,沒有激情,很難打起精神來長時間專注於某項事業,因而難以有所成就。這種人給人一種反應遲鈍、呆板的感覺,如同沒有生氣、活力的石膏像。

“顴與眼爭”,即顴骨與眼尾聯得太緊,突兀出來比眼高,這就是陰陽移位、卑尊侵凌之相,自然有害,可能“子嗣不立”。這種情況比上面說的“鼻骨犯眉”要好區分一些。古人把它稱作“顴峰凌眼”。

識人方法有三,一曰德,二曰量,三曰才。符合此三條標準者,方能擔當重任。

所謂德者,剛健無私,忠貞自守,非庸庸碌碌、無毀無譽而已。

所謂量者,能受善言,能容賢才,非包藏隱忍、持祿保位而已。

所謂才者,奮發有為,應變無窮,非小慧辯捷、圓熟案牘而已。

備此三者,然後勝股肱之任。

也就是說,通常的情況下,我們強調德應重於才,但在這個前提下,又要注重量與才的問題。堅持德量才三者的統一。堅持選拔人才的標準有三條,一是德,二是量,三是才。德,即剛直無私,忠誠廉潔,而不能只是庸庸碌碌,無人誹謗也無人讚揚。量,指能接受正確意見,容納賢才,而不能只是城府深,能忍耐,保住俸祿和地位。才,指奮發有為,能隨機應變,而不能只是耍小聰明,口齒伶俐,辦公文熟練。符合這三條標準才能擔當重任。用人以德才兼備最好,但在大量需要人才的時候,只能以掌握現有的人才資料,按其德才而任用。而歷代英明之主駕馭人才,是待之以誠,糾之以法,賞功罰罪,使之向上,不敢為非,這是愛護、培養、發展人才的根本方法,至今仍很值得借鑑。

姜群:識人、相人經典文獻,曾國藩《冰鑑》全譯第一鑑:【神骨篇】

【以上內容就是關於“《冰鑑》全譯第一鑑:神骨篇”的介紹,大家可作學習參考】

標簽: 天庭  骨相  鼻骨  顴骨  枕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