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書法

“娟娟靜好略近之” 隋《董美人墓誌銘》

作者:由 正山堂書畫院 發表于 書法時間:2022-01-26

《董美人墓誌銘》書法價值堪稱隋志小楷中第一,屬歷代墓誌的上品。在筆法上,精勁含蓄、淳雅婉麗、清新爽朗,體現了南帖的婉麗清秀和北碑的莊茂俊美的結合。

“娟娟靜好略近之” 隋《董美人墓誌銘》

《董美人墓誌銘》拓本區域性

《董美人墓誌銘》,又稱《美人董氏墓誌銘》。隋開皇十七年(公元597年)刻,志高、寬均為52釐米,21行,行23字。墓誌為隋文帝第四子——蜀王楊秀所撰。董美人是楊秀的愛妃,病逝時年方十九歲。楊秀為表達他對愛妃董美人的懷念之情,親自撰文以表哀悼。

《董美人墓誌銘》原石於清嘉慶、道光年間(1796-1820)在陝西西安出土,初為當時陝西興平縣官員陸君慶所得。陸氏得到原石後,用淡墨將字型精心拓出,雖然墨色薄如蟬翼,但是筆畫豐潤而富有力度。後世將此本稱為

“關中淡墨本”

,傳世極少,最為珍貴。

“娟娟靜好略近之” 隋《董美人墓誌銘》

《董美人墓誌銘》拓本區域性

不久之後,《董美人墓誌銘》原石被上海徐渭仁(紫珊)收購。徐氏本人也是非常珍愛此石,將其視若珍寶。後將此石從關中運回上海,將其書齋稱為“隋軒”,表現出對於碑石的珍視。然後進行廣泛的拓寫。據說拓本用墨較為濃重,字畫比較瘦細。拓本上有“紫珊藏石”“上海徐紫珊收藏書畫金石書籍印”等印記。

據王壯弘先生說,徐氏把原碑磨去一層,故字口較細,和關中拓本相比,乍看上去好像並非出於一塊原石,但是細細的比較觀察後,發現“石花”等字畫均合,因此確定是出於一塊石碑的。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在上海小刀會農民起義戰爭期間,原石遭到破壞,已不復存在,現在只有拓本流傳。

“娟娟靜好略近之” 隋《董美人墓誌銘》

《董美人墓誌銘》拓本區域性

《十二硯齋金石過眼錄》評曰:

“惟文體婉妙,是陳隋間手筆。字跡端妍含古意,與毆、虞伯仲,可寶也。”

趙萬里評其書法雲:

“字跡穩秀端麗,與《公元》《姬氏》二志同為傳世關中隋志翹楚。”

康有為《廣藝舟雙楫》:

“《始興忠武王碑》與《刁遵》同體,茂密出元常。而改用和美,幾與今吳興書無異。而筆法精絕;如有妙理,北碑實少此種。惟《美人董氏志》,娟娟靜好略近之。”

“娟娟靜好略近之” 隋《董美人墓誌銘》

《董美人墓誌銘》拓本區域性

此碑在章法的分佈上端莊平正,整齊舒朗,字距行距很相似。計白當黑,虛實結合,左右結構處理得當,有揖讓適宜的空間節奏感。在結體上,根據不同的文字取勢,疏密參差,錯落有致。利用字形結構的變化,打破了北碑結字緊密的特點。

《董美人墓誌銘》上承北魏書體,下開唐朝新風,是南北朝到唐之間的津樑。羅振玉跋雲:

“楷法至隋唐乃大備,近世流傳隋刻至《董美人》《尉氏女》《張貴男》三志石,尤稱絕詣。”

“娟娟靜好略近之” 隋《董美人墓誌銘》

《董美人墓誌銘》拓本區域性

隋代碑刻中方圓並妙、遒勁秀麗的風貌,為唐楷的建立鋪墊了基礎。此楷外方內圓,秀雅堅挺的筆試,與晉人小楷、北朝墓誌有所不同,可謂是開唐代小楷之先河。

唐代一些著名的書法家都取法於隋代墓誌書體。如初唐楷書四家中的歐陽詢、虞世南經歷了由隋入唐南北融合的關鍵時期,受隋代碑刻影響。唐代楷書尚法嚴謹、追求筋骨的一代風尚正是在初唐四家的基礎上形成的。清代中葉以來,《董美人墓誌銘》更為廣大書法愛好者垂愛,被視為學習楷書的模板之一。

—END—

標簽: 董美人  墓誌銘  拓本  墓誌  北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