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書法

為什麼你總是下筆很難—讀《金字塔原理》有感

作者:由 Box Lin 發表于 書法時間:2016-08-19

首先,我們得承認一點,在一萬年前,人類在認知上發生了一次偉大的革命:從語言表達進化到了文字表達。文字的作用,我們都知道,但隨著圖片、影片等新載體的出現,我們越來越享受視覺上的輸入與輸出,反而在文字的表達和攝入上,顯得乾癟和笨拙。

那麼,為什麼我們會在文字顯得如此渺小呢。我自己覺得,除了素材層面的缺乏之外,重要的是邏輯層面的缺乏。這就跟武俠小說裡的武功一樣,我們練了一堆武功招式,但缺乏內功心法的匹配,練著練著就廢了。

最近,我看了一本書,關於文字表達的,叫《金字塔原理》。做投資或者諮詢的朋友肯定知道,這本書是麥肯錫基於研究報告而延伸出的一套文字表達方案和工作理念,它講的是邏輯層面上的東西,但凡你有一點素材的積累,照著人家這套邏輯去表達,即使不能成為優秀的文字大師,至少讓讀者閱讀起來是舒服的。

我一直覺得,文章結構比語言風格重要。這就跟人一樣,首先我們得具備人的架構,一個腦袋,兩條胳膊兩條腿兒,其次,我們才能談論這人長得好不好看,身材勻稱不勻稱,知識儲備充沛不充沛等這些問題。

什麼是金字塔結構

在《金字塔原理》的闡述中,金字塔原理有三個要點:

第一、文章結構中任一層次上的思想都必須是其下一層思想的概括。

第二、每一組中的思想都必須屬於同一範疇。

第三、每一組的思想都必須按照邏輯順序組織。

這三個要點很好理解,但應用起來非常難。首先,我們得區分什麼是父思想,什麼是子思想;其次,我們得判斷哪些思想是屬於同一範疇的,哪些是屬於另一範疇的;最後,在確定所有的思想等級後,每一組的思想排序得按照一定邏輯去組合。如果邏輯紊亂,再好的架構最後也長歪了。

為什麼選擇金字塔結構

人類發展百萬年,為什麼我們對金字塔結構情有獨鍾呢。或者說,在這麼多的結構中,為什麼金字塔結構可以有效地觸發讀者與作者的觀點碰撞呢。書中認為,這主要源於人腦對金字塔結構的依賴:第一、根據人腦的資訊輸出和輸入機制對人腦的訓練,人腦僅僅可以記憶7個以內的同類思想和概念。牛逼的人可以記住9個,但正常人只能記4-5個,最差的人也可以記3個。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平時寫文章,一般會列出第一、第二、第三,但很少會列到第六、第七。第二、經過百萬年的進化,人腦具備了找出邏輯關係的本能。本能的東西很難解釋,它是基因反饋,而不是意識反饋了。

如何去搭建金字塔結構

在搭建結構之前,首先我們得確保搭建的主體。在一篇文章中,它的主體主要有序言、主題、子主題以及大大小小的素材等。主體確立後,我們需要對這些主體進行邏輯上的加工了:在序言中,描述大家都認可的客觀“情景”,闡述情景中所存在的“衝突”,衝突必然伴隨著“疑問”,然後用“對話式”的方式一一解答這些疑問,在回答的過程中,產生答案。這是總的路徑,具體拆分來看,可有以下幾個步驟:

序言部分

序言是文章的門面,它在告訴讀者,作者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在字數上,不宜過多,50-100字即可。在結構上,需採取講故事式的結構,用以吸引讀者,同時也降低讀者的閱讀成本。這套結構包含三個要素:情景、衝突、解決方案,在具體的組合上,根據作者的目的,可分為以下幾個方案:

第一、標準式:情景—衝突—解決方案

第二、開門見山式:解決方案—情景—衝突

第三、突出憂慮式:衝突—情景—解決方案

第四、突出信心式:疑問—情景—衝突

根據以上對序言的闡述,我們知道,序言的目標不是在告訴讀者某些資訊,而是在提示資訊。

正文中的子結構

這是整個金字塔結構的主體,主要是主題與子主題以及子主題與子主題之間的博弈過程。其實,它們之間的博弈本質上就是邏輯的排列組合。在整體大的框架上,我們需要把握兩條:

第一、主題與子主題之間的縱向關係:疑問-回答式的對話模式。

第二、子主題之間的橫向關係:歸納和演繹。

在縱向關係中,如果是主題具象到子主題,我們稱之為自上而下的模式;如果是子主題抽象到主題,我們稱之為自下而上的模式。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這兩種模式往往是交叉應用的。好的文章都是在抽象與具象的混合狀態中,找到自己的平衡點。

在橫向關係中,但凡涉及到邏輯層面的定義,只有歸納和演繹兩種。

演繹關係:

所有的人都會死;

蘇格拉底是一個人;

因此蘇格拉底會死。

演繹的概念是:第二個思想是對第一個思想的主語或謂語作出的表述,而第三個思想則從以上兩個思想中得出推論。根據演繹關係,我們得出,蘇格拉底會死。

歸納關係:

法國坦克已抵達波蘭邊境;

德國坦克已抵達波蘭邊境;

俄國坦克已抵達波蘭邊境。

歸納的概念:該組思想在邏輯上具有共同點,並且可以用一個複數名詞表示。根據歸納關係,我們得出,波蘭邊境危險。

歸納與演繹的區別

演繹:A1—B1—C1;A2—B2—C2;C3—B3—C3

歸納:A1—A2—A3;B1—B2—B3;C1—C2—C3

演繹在推導過程中,不超過4步,且推導結論不超過2個;歸納需對該組思想作出正確定義,且準確識別該組思想中與其他思想不相稱的思想。演繹關係的建立要求推理過程中的第二步對第一步作出評述,並匯出一個推論;而歸納關係則基於句子的結構,作者必須發現各個句子主語或謂語之間的相同點,並根據這一相同點得出推論。

在文章表達過程中,我們應用得歸納要多於演繹,原因在於歸納與讀者的互動更為順暢。舉個例子,比如我們要寫一篇中國大城市人口多於美國大城市人口的文章。用歸納的方式,我們一般是這樣寫,先對比北京城市人口多於紐約,上海城市人口多於紐約,廣州城市人口多於紐約,深圳城市人口多於紐約,由此得知,中國一線城市的人口均多於紐約人口,隨後針對這一觀點,我們開始論述中國一線城市的人口為什麼會多於紐約,原因層面,又會有原因一、原因二、原因三,最後再討論影響,影響一、影響二、影響三等。這是一套令人舒服的邏輯。如果我們用演繹的方式去寫,首先是北京的城市人口多於紐約,然後寫原因,寫影響;其次是上海的城市人口多於紐約,然後寫原因,寫影響;接著是廣州的城市人口多於紐約,然後寫原因,寫影響;最後是深圳的城市人口多於紐約,然後寫原因,寫影響。這套邏輯也沒錯,但在接受過程中,顯得繁瑣、突兀,這不是一套舒服的邏輯。

當然,也不是說在寫作過程中就完全不用演繹關係,在推進型表達時,適合用演繹關係。因此,在應用演繹和歸納關係時,我們需要明白一點:演繹和歸納本質上對讀者的預期管理,讀者在閱讀時會將自己的思維投射到前方的預期上。與讀者的預期越接近,與讀者的互動便越有效。

確定邏輯順序

當建立起大的框架後,我們有必要對具體的邏輯順序做梳理。通常人腦的分析方式主要有:演繹推理;發現因果關係;化整為零;歸納總結等。那麼,在處理邏輯順序時,也主要有以下四種方式:

第一、演繹順序。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大前提、小前提、結論。

第二、時間順序。基於時間線,事物會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線性推進,它們之間會存在因果關係。

第三、結構順序。本著“相互獨立,完全窮盡”的原則,對現有結構進行評論,它們之前存在並列關係。

第四、重要性順序。在不同的情景中,每個事物的權重會不一樣,所以會最重要、次重要、一般重要之分,它們之間會存在比例關係。

寫完這篇讀書筆記後,忽然想起熱力學的第二定律。熱力學第二定律說,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孤立系統中的熵不會減少。熵意味著無序,我們這個世界的本質是朝著無序化的方向發展。之所以世界上有這麼多偉大的建築物、鋼琴曲和文學作品,本質上都是一批純粹的人在對抗無序化的潮流,從而使得世界變得更為有序一點,更為精彩一點。

其實我們寫文章也是,那些文字元號它就擺在那裡,它們是無序的,但有的人可以將它們組合成經典的文學作品,而有的人寫八百字的應試作文卻像擠牙膏一樣。以前,我覺得我們缺的是素材,現在我覺得缺的是邏輯。素材是客觀的,它背後是強大的時間和空間,而邏輯是主觀的,它背後只是個人的意願和持續訓練。

希望你早日成為富有邏輯的人。

喜歡內容驅動的產品和公司,微信公眾號ID:garage1984,歡迎關注。個人微訊號ID:lin_garage,新增請註明“公司/行業+姓名”,歡迎交流。

標簽: 邏輯  演繹  歸納  思想  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