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書法

為什麼宋朝沒有像秦、隋那樣二代而亡?

作者:由 迷樣的松鼠 發表于 書法時間:2018-05-26

為什麼宋朝沒有像秦、隋那樣二代而亡?王威2018-05-26 22:20:13

這個問題我準備寫一篇知乎文章討論。希望關注。

總的來說,因為秦隋,包括大元,是制度的開創者。不僅遇到上層的阻力,也打破了民間的生活方式和信仰,導致純粹因為不喜歡而產生情緒化非理性的反對。上下其手,必死無疑。

宋,總的來說沿襲前代。但是王安石變法也差點讓宋亡國。

對此,我還有其他進一步的思考和論據,已經寫了幾千字,如果有興趣,願意交流探討

為什麼宋朝沒有像秦、隋那樣二代而亡?周子恩2018-06-03 05:31:11

接班人很重要!始皇帝是胡亥接班,此人大興土木,趙高指鹿為馬,惡政連連。隋也是開皇過後是數次征伐高句麗,大修大運河,太過超前了,,加上隋煬帝對關隴集團控制失敗,明目張膽親近南方士族,遭到關隴集團放棄。二世而亡。

為什麼宋朝沒有像秦、隋那樣二代而亡?嘩啦啦2018-06-23 16:27:26

嗯嗯,因為趙大趙二沒有隋煬帝、秦二世那麼能折騰,能折騰也是一種本事?!

為什麼宋朝沒有像秦、隋那樣二代而亡?神陀乙休2018-06-30 17:11:41

很經典的問題,教科書上寫的很清楚的答案。不外乎就兩點:

一,統治者。

以秦為例,事實上如果不是二世亂來,趙高亂政,很難說會亡。第一,秦國傲世天下的軍隊力量無損仍在;第二,蒙恬這種第一流將領絕對鎮得住場面;第三,陳勝吳廣起義可是舉著公子扶蘇的旗號,這說明秦的統治在當時已經獲得了一大批百姓的認可。

以隋來講,秦是胡亥太無能短見,而隋則恰恰相反,隋煬帝太能了太有遠見了。除了古代皇帝無一例外的奢侈好色(這個對於帝王也不算什麼多大的事),楊廣做的政治決策無疑是放在歷史長河上都是利大於弊的,很多困擾了中國的問題楊廣都給出瞭解決方法和答案。但是這些事,哪一個不是需要大耗民力!楊廣還一次性做好幾個,而且同時還想著玩。別人步子太大,扯著蛋;楊廣直接想小跑跨著步子跳過十幾米的懸崖,不摔死才怪。

至於宋,趙匡胤確實是一代雄主而且知進退;他的繼任者趙光義雖然不是一代雄主,但也是知進退的人。

二,統治勢力的實力。

先看看秦,戰國數百年的不斷交戰,統治勢力的能力都是毋庸置疑的,而秦更是其中佼佼者。但胡亥和趙高几乎把有實權能做事的都搞死了,把曾經能欺負東方六國和玩兒似的秦搞得沒什麼將領能用,被陳勝吳廣的草頭兵打的敗了好幾場(還是一個不起眼的章邯用不正規的軍隊給秦賺了面子)。

再看看隋,隋的統治勢力是眾所周知的關隴貴族集團。這個集團家教不錯,能人不少,而且基本都是軍人集體出身,能幹仗的不在少數。老楊家和其他幾家比起來,更是其中佼佼者,但也只是佼佼者,不見得就比其他幾家真的實力高出太多。所幸,隋文帝在文治武功上算是一大牛人。透過按說在這幾百年已經被玩兒爛的手段,竟依然能兵不血刃的手段搞到了政權……但這是隋文帝一人太牛(外加姻親加成)。隋文帝心裡倍兒明白,晚年就開始大力拾掇那些可能有嫌疑的關隴貴族,逐步削弱其實力。隋煬帝心裡也倍兒清楚,但楊廣心裡首先要解決的是關隴貴族裡的老一輩兒而已……但父子倆都比較清楚一件事:關隴貴族是政權根本,可以不斷削弱,但絕不能拔草除根,儘量做到一榮共榮一辱共辱就好。這個結果就造成:本來就頗具實力的其他關隴貴族心裡面不爽和不安,這種不爽被關隴貴族集團裡的年輕一輩核心人物之一楊玄感和被整頓的破落貴族李密首先挑起。這就造成了本因是隋鞏固城防的關隴貴族反倒成了蕭牆內的針鋩。正是關隴貴族裡的李密,宇文成都,李淵等以關隴貴族為核心真正推倒了隋這個龐然大物。

再看看宋,咳咳。二代交接的時候,能力強勁原班人馬沒怎麼動,保留完好。這使其在面對外患是有足夠的實力自保。但杯酒釋兵權,又使這些軍事貴族完全無力對抗老趙家。

三,內外部勢力

秦法雖嚴,但並不苛。根據近幾年的考古發現,秦法很大一部分是在教導百姓如何耕種等行為。但是,秦所統治的國家是已經分裂了超過五百年的中原,中原反對浪潮尚可(城頭變幻大王旗,多數人較為無感),南疆少數民族小規模暴動幾乎是接連不斷這直接導致了秦國第二大主力軍團無力北上參與秦救國之戰,最後還讓原先的副將趙佗藉著軍力建立了南越。所幸西、北方向遊牧民族經過華夏諸國(當時習慣叫“諸夏”)不斷打擊,實力大損無力干擾中原。(特別說明,冒頓單于雖然是不世出的大英豪,但其勢力其實也未必就比全盛時的戰國諸雄強多少;只不過漢初國內損耗實在過劇)。

而隋,其勢力在當時一時無兩,不論是北面的突厥亦或者是東北的高句麗本質上都不是隋一合之敵。但到了隋煬帝后期則不然,各地起義蜂蛹,門閥自立;而外部則突厥勢力則到了最為強盛的時期,即便西邊的吐谷渾也走向了強國。隋的危機遠非秦宋所能比。

而宋,宋初的整體實力其實並不比遼弱多少,內部則一統之後民間反抗能力不大(一統前反抗很激烈)。宋武力的衰弱是和兵不知將將不統兵的基本國策導致的。武力不弱的宋初當然不會被國內外勢力搞垮。

四,客觀歷史潮流

事實上,相比秦隋唐,甚至是元明清(清末的變革之劇烈堪稱五千年之未有),宋代都不是一個變革激烈的朝代。

秦代試圖一舉將全國直接跳過封建制跨入中央集權制,這種大變革對於時代是劇痛的——甚至是要命的。原先的就貴族痛徹心扉之下阻力之大難以想象;而百姓黎氓同樣積重難返,視新生事物如洪水猛獸。更不要說還有“書同文車同軌”的直接干擾東方原先生活節奏的舉動。本質上,秦走向滅亡的節點便是這個。雖然一系類在今天看來有利於維護國家統一,促進國家發展的做法功在千秋,可在當說卻是被普遍抵制的。

而隋,同樣試圖打破傳承幾百年上千年的類似分權於貴族的統治制度用以維護皇權的絕對權威。但這種做法實質上是直接剝奪了其他統治階層的實際利益,而這些統治階層恰恰是隋統治的基層。這種動搖根本的方法,實質上是很容易受到風吹草動就土崩瓦解。更何況還有個雄濤志高的楊廣試圖做到千古一帝!這種情況下,隋的統治階層直接被玩兒壞,這種動搖根本的改革最終導致了隋的戛然而止。

至於宋,就簡單多了。宋代並沒任何意義上值得大書特書的變革(王安石變法算一個,但結果有目共睹,而且也遠不能和秦以一己之力該封建為郡縣制中央集權以及隋改變核心統治階級固化來的激烈和影響深遠)。跑個小題,很多人說宋武力很強,也有很多人說宋武力極弱,在我看來這兩種都有失偏頗:說強的以宋80%以上的對外戰爭都獲得勝利,卻明顯忽視了宋一但勝利低於這個數便就有亡國之憂;說弱的則舉例說宋在遼金蒙古面前始終無法獲得上風,但卻也明顯忽視了宋80%的勝率。在我看來,宋的軍力雖然不強,但也絕不算弱,不如遼金蒙古,但卻絕對沒有質的差異。特別傑出的狄韓嶽就不說了,一些從未領兵的文官應急之時都能有效的抵禦外敵,這說明什麼?宋的實力不是贏不了,而是宋重文輕武的做法是軍事能力無法有效發揮。

為什麼宋朝沒有像秦、隋那樣二代而亡?肥東Q67072018-08-23 12:33:32

秦朝,中國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封建王朝,透過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秦始皇共七代國君及其臣子們將近一個半世紀宵衣旰食的努力奮鬥、數十萬將士浴血沙場、成百上千萬百姓勤勤懇懇地服徭役交賦稅而建立起來的鐵血王朝,它不僅滅掉了六國、統一了中國疆域,結束了中國自周平王東遷後550年的亂世,而且又統一了中國的文字、度量衡、道路、禮儀、制度等代表中華文明的各種元素,另外它還修築長城、驅逐匈奴、遷移豪富、開鑿靈渠、平定百越,奠定了中國疆域的基礎。由此可見,秦朝為中國文化的開創奠基做出了任何朝代無法比肩的辛勤實踐。然而,這個生機勃勃地做出如此多貢獻的龐大王朝,在建立後僅僅存在了15年。是什麼原因導致秦朝迅速地走向了滅亡呢?其一,強大的歷史慣性。雖然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實行全面郡縣制,但從西周開始直至戰國時期一直實行的諸侯分封制依然佔據著廣大人民的心,丞相王綰就曾建議秦始皇在燕、齊、楚三地實行分封制,而被秦始皇滅掉的山東六國貴族更是希望天下能重新變為分封制的天下。然而,由於李斯建議秦始皇以西周分封導致天下戰亂連綿為鑑,秦始皇遂依舊實行郡縣制,否決了依然具有強大歷史慣性的分封制。這樣統治者與被統治者們開始離心離德了。其二,峻急酷烈的統治政策。秦朝實行“尚農抑商”政策,這樣商人就倍受歧視和虐待,自然不會擁護統治者;而被重視的農民中有很多刑徒因秦始皇峻急地修長城、造阿房宮、修秦始皇陵、修直道、馳道而不停地服勞役、交賦稅,這樣農民也受不了統治者;對於貴族,秦始皇遷移了12萬戶山東六國貴族到咸陽,既想就近控制貴族,又想吸收貴族發展經濟的經驗來刺激首都的經濟發展,然而貴族們尤其是原山東六國的貴族們依然復國之心不死,妄圖靠刺殺秦始皇、搞土地兼併來徐圖復辟,這樣貴族與統治者也貌合神離。總之秦朝統一中國後的各項嚴刑峻法政策,極少能使同時代的各階層人民感受到幸福並支援統治者。其三,軍隊的不合理配置。秦始皇滅掉六國後,派將軍蒙恬率軍30萬北逐匈奴,又派尉屠睢率軍50萬南平百越,而國都則只部署了少量軍隊,這樣重視向外部部署大批軍隊而國內空虛,一旦有變,邊境軍隊營救國都就顯得鞭長莫及,畢竟遠水難滅近火。後來的陳勝吳廣起義,秦朝首都極為空虛,起義軍的周文部曾一度攻入關中,大有覆滅秦朝之勢,而北方九原王離軍鞭長莫及,南方百越趙佗軍擁兵自重,最後秦將章邯不得不組織刑徒軍來平叛,可見軍隊的不合理配置使得秦朝平叛都得依仗罪犯,刑徒軍用來平定陳勝吳廣起義可能勉強可以,但要平定之後的六國貴族叛亂就力不從心了。其四,秦始皇繼承人問題的懸而未決。秦始皇生前不曾明確宣佈其繼承人,這給陰謀家趙高以極大的投機鑽營空間,他死時詔書被趙高截留,而後趙高聯合李斯篡改遺詔改立少子胡亥,並殺死長子扶蘇、大將蒙恬。之後昏君胡亥和陰謀家趙高變本加厲地延續秦始皇的嚴刑峻法,導致以上三個原因造成的社會矛盾更加激化,於是秦末大起義、六國貴族大叛亂相繼爆發,最終將秦朝吞沒。公元前202年,劉邦在秦朝滅亡的廢墟上建立了支離破碎、民生凋敝的漢朝,而北方長城外的匈奴則對華夏大地虎視眈眈。如此內憂外患、動盪不穩的局勢,讓人不禁擔憂,初登大位的劉邦,該如何避免如秦朝那樣速亡的國運呢?以史為鑑,國不速亡。劉邦建立漢朝後,政治上,在國都長安附近推行郡縣制,在偏遠地區實行異姓王分封制而後改為同姓王分封並徐圖削之;法律上,廢除嚴刑峻法,制定並頒佈《九章律》;經濟上,採取輕徭薄賦的休養生息政策;軍事上,在京城設立南北軍,在地方設立地方軍;繼承人問題上,劉邦立嫡長子劉盈為太子,杜絕了陰謀家的鑽營,但卻使呂后大權在握,不過這一舉措避免了亡國之危。總之,結合劉邦建立漢朝後的治國方針,我們能更清晰地看到秦朝滅亡的原因,劉邦與群臣採取的這些以史為鑑的政策使漢朝沒有速亡。綜上所述,分封制強大的歷史慣性,峻急酷烈的統治政策,軍隊的不合理配置,統治者繼承人問題的懸而未決,是秦朝滅亡的四大主要原因,這四大原因互相作用,由此激化的社會矛盾摧毀了一度橫掃六國、為中華文明奠基的秦王朝,而聰明的劉邦根據秦朝滅亡的原因對症下藥地治國理政,有針對性地避免了四大滅秦原因,使得漢朝得以長治久安。

標簽: 貴族  秦朝  秦始皇  關隴  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