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書法

《小澍讀書筆記 于謙丰采》

作者:由 明史小蝦米 發表于 書法時間:2020-08-05

《明史紀事本末 景泰登極守禦》:癸酉,郕王臨午門,言官大臣次第宣讀彈劾王振啟章,言:“振傾危宗社,請滅族以安人心。若不奉詔,群臣死不敢退。”因哭,聲徹中外。王起入,內使將闔門,眾隨擁入。有令旨籍沒振,遣指揮馬順往。眾曰:“順,振黨也。宜遣都御史陳鎰。”時太監金英傳旨,令百官退。眾欲捽毆英,英脫身入。馬順從旁叱百官去,給事中王竑憤起,捽順首,曰:“馬順往時助振惡,今日至此,尚不知懼!”眾爭毆之,或就脫順韡,捶擊屣踏,立斃順。眾又索振黨內使毛、王二人,英捽令出,亦擊殺之,曳三尸陳東安門,軍士猶爭擊不已。逾時,執振侄錦衣衛指揮王山,反接跪於廷,眾唾罵之。於是眾競喧譁,班行雜亂,無復朝儀。百官既毆殺順,益恟懼不自安。王亦屢起,欲退還宮。兵部侍郎于謙直前攬王衣,曰:“殿下止。振罪首,不籍無以洩眾憤。且群臣心為社稷耳,無他。”王從之,降令旨獎諭百官歸蒞事,馬順罪應死,勿論。眾拜謝出。是日,事起倉卒,賴謙鎮定。謙排眾翊王入,袍袖為裂。既出,吏部尚書王直者,篤老臣,執謙手而嘆曰:“朝廷正藉公耳!今日雖百王直,何能為!”

背景勾勒:正統十四年(1449年)八月,明英宗親征遭遇土木堡之敗,為蒙古瓦剌部首領也先俘虜。其時也,明朝數十萬大軍全部“報銷”,為蒙古部“成建制”的殲滅,朝野洶懼,誰能挺身而出,挽狂瀾於既倒?本文所敘述的是英宗被俘後,監國朱祁鈺(以後的景泰帝)初掌朝政的第一件大事:朝堂內亂、大臣鬥毆事件。這件事處理好了,明廷尚能與瓦剌一斗;處理不好,一定內部瓦解,北宋亡國之禍或許會再度發生……

意譯:癸酉日,郕王駕臨午門,言官(給事中等)和大臣依次宣讀檢舉抨擊王振的奏章,說:“王振傾覆危及祖宗社稷,請誅滅他的族屬,以安定人心。若不降詔允准,群臣寧死不敢退出午門。”因而大哭,聲震午門內外。

郕王站起進入內廷,太監剛要關門,群臣緊隨其後,蜂擁而入。後來,郕王下了令旨,派遣馬順去抄王振的家。

群臣說:“馬順和王振是一黨,應該派遣都御使陳鎰。”這時,太監金英傳出令旨,令百官退出內廷。群臣要打金英,金英轉身進入內廷。

馬順在皇帝身邊也呵斥百官退出,給事中王竑憤怒地揪住馬順的腦袋,說:“馬順過去幫助王振幹壞事,時至今日,還不知道恐懼!”群臣爭著毆打馬順,有的脫下馬順的靴子用來擊打,有的用腳踢踩,當時就把馬順打死了。

群臣又追索與王振一黨的太監毛、王二人,金英將這二人揪住送出,也被打死。然後,把這被打死的三個人,陳屍東安門,軍士們還爭打不已。過了一會兒,王振的侄兒、錦衣衛指揮王山也被捉住,跪在朝堂下面,群臣對他又唾又罵。

群臣吵吵鬧鬧,亂了班次,簡直沒了朝廷禮儀和秩序。打死馬順後,又越發恐懼不安;郕王也幾次站起,要退朝回宮。

兵部侍郎于謙上前扯住郕王的衣服,說:“請殿下不要走。王振是罪魁禍首,不抄滅他的族屬,不足以解除群臣的憤恨。況且群臣之心本為社稷,並無其他。”

郕王遂予允准,降下令旨,褒獎並勉勵百官回衙做事,馬順罪在當死,群臣過失不做追究。於是群臣拜謝而出。

這天發生的事太突然了,全靠于謙鎮定才得平息。于謙撥開擁擠的群臣,帶郕王回到宮中,他的袍袖都被郕王撕破了。待他從宮中出來時,有位吏部尚書王直,是個忠厚的老臣,他拉著于謙的手,感嘆道:“朝廷全靠您了!今天這事,有一百個王直,又有什麼用呢!”

分析:此段史料,于謙共表態兩次。其一:明廷百官打死了王振手下的特務總頭子馬順(王振當權時期曾掌管錦衣衛),怕被追究責任。

于謙的這一次發言,有“虛”、“實”兩手牌。“虛牌”是“夯實”王振被抄家、族誅這件事(其實早已被定了調,只需最終落實)。

關鍵在於于謙說“群臣心為社稷耳,無他。”這是“實牌”,是于謙在向監國的郕王討群臣的“免罪牌”。真是兩手抓,虛牌實牌都過硬!結果於謙成功了,由此可見於謙之“智”。

其二:文武百官失去理智,沒了秩序;明廷沒了禮法的時候,于謙毅然主動擔任了郕王的“護衛”。在“族誅王振”事件訖後,親自送郕王回皇宮,雖然自己的朝服(官服)都被郕王扯裂了,但從此贏得了郕王的信任。

早知道,郕王將來是要當皇帝的。我有時候覺得,文言文真比白話文好。就這條史料裡的“謙排眾翊王入”,白話文怎麼寫,怎麼翻譯,都會在這六個字前黯然失色,顯得囉嗦且不精煉。有《明史紀事本末》這六個字對於謙的刻畫,于謙之勇,可謂“躍然紙上”……于謙,真智勇雙全之不世名臣也!

附錄:

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

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于謙《入京》

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于謙《詠石灰》

標簽: 群臣  于謙  王振  馬順  百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