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歷史

土木堡之變距離朱棣最後一次北伐僅二十餘年為什麼敗得如此迅速

作者:由 心動趣歷史 發表于 歷史時間:2020-07-30

明太宗朱棣第五次北伐的時間為公元1424年,三月朱棣以韃靼部阿魯臺襲擾大明邊境為由,發動北征漠北的戰爭。四月朱棣親自率軍北征,大軍抵達開平的時候,阿魯臺帶來韃靼部逃跑躲避明軍的進攻。

土木堡之變距離朱棣最後一次北伐僅二十餘年為什麼敗得如此迅速

於是朱棣命令各部大軍追擊阿魯臺,結果明軍前鋒部隊追到和林後,在這一帶搜尋了很久,依然沒有找到阿魯臺的蹤跡,最後明軍只得班師回朝。七月明軍回師到達榆木川的時候,朱棣在軍中病逝,明軍於是加速返回北京,永樂朝第五次北伐就此結束。

也先進攻大同,明英宗御駕親征

公元1449年,瓦剌派出使團嚮明英宗朝貢,參與朝貢的人員為兩千人,為了多騙取財物,謊報人數,說有三千人。正好遇上了當時掌權的太監王振,就不信這個邪,非得要查清真實人數,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賞賜,並且將瓦剌進貢的劣馬,價格壓到五分之一。因為明朝未滿足蒙古人的貪慾,所以蒙古瓦剌部就不斷騷擾邊境。

土木堡之變距離朱棣最後一次北伐僅二十餘年為什麼敗得如此迅速

瓦剌部太師也先親自率軍進攻大同,大同的明軍無法抵抗,大同關城外的要塞、軍堡全部失陷,而且大同參將吳浩也在瓦剌的戰役中戰死。大同戰敗的訊息不斷傳到京師,明英宗朱祁鎮在太監王振的鼓動下,準備御駕親征。

正統十四年七月,朱祁鎮命令弟弟郕王朱祁鈺留守北京,自己和太監王振率領二十五萬京營大軍從北京出發,向大同進發,征伐瓦剌大軍。隨軍一同出征的還有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內閣學士曹鼐、張益等文武百官。

進兵大同,王振專斷,未戰先亂

明軍出征,由太監王振一手操辦,把持大權,因而整個行軍的組織如同兒戲,各部缺乏配合,武將也沒有自己的指揮權力,全由王振來指手畫腳。即便是位高權重的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也因為朱祁鎮偏信王振,不得不聽命於王振,整個大軍的組織相當混亂。

土木堡之變距離朱棣最後一次北伐僅二十餘年為什麼敗得如此迅速

明軍的混亂不僅僅於此,還在於文官的拖後腿,隨軍出行的戶部尚書王佐,一路上一直在叨叨著要朱祁鎮回京,如同蒼蠅一般,不勝其煩。王佐只是其中的一個代表,隨行的如同蒼蠅的文官肯定不在少數,就這樣上下難以統一。大軍已然開拔,卻是各執一詞,各安一心的情況,明軍的混亂可見一斑。

八月一日,明軍抵達大同,也先為了誘使明軍深入,率領瓦剌大軍佯裝撤退,此時鎮守大同的太監郭敬嚮明英宗彙報了這個情況,但是王振不為所動,堅持北進追擊瓦剌。全軍北進的途中,王振這個沒鳥的貨,聽見前軍戰敗,倉皇失措,下令全軍撤退。這樣一來估計明軍三分之二的人都是一頭霧水,唱的哪出了,連敵人面都沒見就撤退完了,士氣低下到了爛泥裡了。

土木堡之變距離朱棣最後一次北伐僅二十餘年為什麼敗得如此迅速

明軍在撤退的時候就更加混亂了,朱祁鎮這個死人,就一直在縱容著王振這個閹貨在作死。這一圈下來,王振都忘了自己是個沒膽的狗東西,被瓦剌人嚇得撤退了,還想著自己抖威風了,因為自己的家鄉蔚州,距離回京的路線不遠,就想讓朱祁鎮回師的時候路過他家鄉,給自己長長臉,你都是個閹人,要什麼臉啊。

作死的節奏就停不下來了,不久又擔心大軍進入他家鄉,把他老家的田莊給踩壞了,造成財產損失。又改變回軍路線,又讓朱祁鎮從來時的宣府舊路撤退,也不知道朱祁鎮是腦殘還是咋的,就這樣無腦的指揮,也一直放任王振去做,最終導致明軍人困馬乏,狼狽不堪。

被圍土木堡,明軍損失慘重,朱祁鎮被俘

就這樣明軍錯過最佳的撤退路線,同時也無心應戰,此時瓦剌抓住戰機,像餓狼一樣對明軍緊追不捨。八月十三日,過宣府後,明軍狼狽退入土木堡,被瓦剌大軍圍困。

土木堡之變距離朱棣最後一次北伐僅二十餘年為什麼敗得如此迅速

退兵過程中,兵部尚書鄺埜一再要求加快速度,迅速退入居庸關以保證安全。但是王振這個腌臢人,就是不聽,命令全軍在土木堡休整,結果被也先的主力追上,被圍困在土木堡。留駐在宣府的成國公朱勇,得知主力被圍,匆忙率領四萬大軍救援,結果因為監軍劉僧帶兵冒進,朱勇不得不領兵跟進,誤中被瓦剌阿剌知院率領三萬大軍埋伏,朱勇戰死,三萬大軍損失殆盡,朱祁鎮徹底被圍。

土木堡地勢較高,堡內缺乏水源,無法提供大軍的飲水需求,僅南面十五里處有河流,但是卻被瓦剌軍隊佔據。八月天氣還十分炎熱,明軍將士飢渴難耐,全軍人心浮躁,難以壓制。瓦剌圍困明軍兩天,突然撤退,解除圍困,麻痺明軍。朱祁鎮和王沒有想到這是瓦剌的計策,命令大軍去河邊取水,但是因為指揮技能的低劣,未做妥善安排。當明軍向河邊移動時,嗓子早就冒煙了計程車兵,不管不顧,一鬨而散湧向河邊,亂成一鍋粥了。

土木堡之變距離朱棣最後一次北伐僅二十餘年為什麼敗得如此迅速

趁明軍的注意力都是取水上,埋伏在四周的瓦剌大軍,趁機發動總攻,明軍倉促應戰,很多人都兵器鎧甲都找不到了,全軍混亂不堪,被瓦剌軍一戰擊潰。

此戰明軍傷亡一半以上,明英宗被俘,以英國公張輔、戶部尚書王佐、兵部尚書鄺埜為首的五十多位隨行文武大臣死於亂軍之中,隨軍攜帶的大量輜重武器等均被瓦剌截獲,明朝損失之重,難以估量。

土木堡之變,明朝各方難辭其咎

首先說主要責任,基本上是沒有爭議的,朱祁鎮和王振這口鐵鍋背得是死死的,王振無情作死,朱祁鎮助紂為虐,再送近十萬明軍將士。

打仗自古以來就是一鼓作氣的事情,明軍到達大同後,就地紮營佈陣,尋找瓦剌決戰。最不濟像朱棣一樣,震懾瓦剌,嚇得也先遠遁也算。要麼就是大刀闊斧向北追擊,進入草原大戰,至少士氣打出來了。

土木堡之變距離朱棣最後一次北伐僅二十餘年為什麼敗得如此迅速

但是像王振這樣,一聽見前線失利,嚇得屁滾尿流,多次改變行軍路線。明軍從七月十七日出發,到八月十三被圍,一個月全都在趕路,再鐵的軍隊都受不了。就當時王振指揮明軍的狀態,不用也先,隨便去一個懂點軍事的都能大敗明軍,十萬明軍,搞得都快成十萬難民了。其次,從洪熙、宣德以來,明朝採取的消極防禦制度,導致邊軍的迅速腐化。因為在洪武、永樂年間,頻繁地對外作戰,邊軍是可以撈到大量的戰爭紅利的。

消極防禦,一方面將官沒事幹,就開始欺負下級士兵,訓練制度荒廢,軍隊戰鬥力下滑。另一方,邊軍將官開始想其他辦法撈錢了,以賣國為目的的晉商集團,又開始活躍了,聯合各地不法商販將大量明軍鎧甲裝備,甚至還有火器,走私到了蒙古。

土木堡之變距離朱棣最後一次北伐僅二十餘年為什麼敗得如此迅速

正統十一年,朱祁鎮曾給宣府和大同的官員下令:“瓦剌使臣多帶兵甲、弓矢、銅銃諸物,詢其所由,皆大同、宣府一路貪利之徒私與交易者。爾等受朕委任,防閒弛慢,自今其嚴加禁約,若仍前弛慢,罪亦不宥。”

由此可見,當時的邊境走私已經極為猖獗了,都驚動了皇帝了,蒙古軍隊戰鬥力的提升,是必然的,明軍和蒙古的戰力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再次,明朝內部勾心鬥角,無法上下一心,也是土木之變的一個原因。朱祁鎮御駕親征僅僅是他自己和王振的一時興起嗎?恐怕不是,這其中必然有渴望建立軍功的武勳集團的支援。而隨著仁宣兩朝文官地位的提升,文官對軍事活動的影響,在一步步提高。在此次朱祁鎮領兵出征過程中,以戶部和兵部為首的文官集團就一直在唱衰。戶部尚書王佐更是一路叨叨著要回京,就這水平,軍心能穩定就見鬼了。

戶部和兵部,是掌管著整個明軍的後期保障的系統,兩個部門的堂官都是消極怠工的,明軍的後期保障也極為吃力的。當然像很多人說,土木之變就是文官一手導演的,那就太言過其實了,他們也就最多遲滯一下軍需供應罷了,真正導致明軍戰敗的根本原因不在於此。

土木堡之變距離朱棣最後一次北伐僅二十餘年為什麼敗得如此迅速

其實這個時候,明軍文官和勳貴的矛盾已經比較尖銳了,但是因為明朝的根本體制的原因,這個時期文官是無法獨攬大權的,也無法對武勳進行打壓。但是土木之變,卻給了文官這樣的機會,于謙獨攬大權後,對成國公朱勇的處理上,就充分體現了文武的矛盾。

於少保在北京保衛戰中力挽狂瀾,扶大廈之將傾,功勳卓著。但要留清白在人間的他,在一些問題的處理上並不是那麼的光明正大,比如馬順、比如朱勇,土木之敗推給朱勇,這個處理太下三濫了。明朝出現文武奪權的問題是必不可少的,於少保堅持的清白,恐怕更多的自宋以來士大夫治天下的清白,是文人的公義,但未必是真正的大義。

土木堡之變距離朱棣最後一次北伐僅二十餘年為什麼敗得如此迅速

最後,在土木堡之戰中,疲敝不堪的明軍的兵力對陣瓦剌,其實是很不佔優勢的。明朝京師三大營能夠容納的兵力最多不超過二十萬,後來于謙能夠組織京營的剩餘兵力與瓦剌決戰,說明剩餘的兵力加上山東備倭兵差不多也在十萬以上。

那麼就能夠算出朱祁鎮帶領親征的兵力肯定不會超過十五萬,大致在十二三萬左右。在經過宣府的時候,分出四萬五千騎兵由成國公朱勇帶領協防宣府,所以最後土木堡之變的明軍大概在八萬左右。 而瓦剌大軍有多少人呢,也先親自率領進攻大同的兵馬是九萬人,同時阿喇知院還有三萬人從居庸關至宣府埋伏明軍,由此可見瓦剌是傾舉國之力,兵力大致在十二萬左右,與明軍總兵力相當,較分兵後的明軍有絕對優勢的。

土木之變並沒有明確記載明軍的損失,大量記載明軍損失過半。以八萬人傷亡過半來算,大致是四萬多人,再加上朱勇的三萬人,明軍的損失總計還是不到八萬人。這樣一場戰爭,與丘福的十萬大軍全軍覆沒相比,算得上傷亡慘重,但命懸一線,就有點誇張了。

標簽: 明軍  朱祁鎮  王振  朱勇  土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