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書法

與2019年的《小婦人》相比,我更喜歡1994年的《小婦人》

作者:由 陳醜醜不醜 發表于 書法時間:2020-02-17

雖然2019年的《小婦人》最近因92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而走紅,個人卻覺得1994年的《小婦人》甚好,除了喜歡影片那種朦朦朧朧的顆粒感凸顯的年代感和喜歡它的演員之外,更喜歡它自然樸素對待女性獨立的主題。

我現在比較牴觸那些一味宣揚大女權思想的影片,似乎讓女主死死抱著一個信念從頭走到尾,極端地排斥除此以外的生活方式就是追求男女平權的勝利。我想起魯迅先生那篇討論“娜拉走後會怎樣”的文章——成功反抗後的娜拉,以其自由意志應該過上什麼樣的生活?雖然將這個比較放在這裡不太合適,但至少可以讓我們在激越的情緒平復下來之後,想想後來的生活怎麼過。反抗總是容易,後續的人生之路才難。

與2019年的《小婦人》相比,我更喜歡1994年的《小婦人》

最終的勝利不是反抗行為的完成,不是極左地堅持貫徹自己當初的信念,因為環境和身邊出現的人都會變化,真正的勝利是獲得選擇的權利和自由。就算當初為了自己理想立志不嫁人的少女,後來遇到志向相投的意中人而改變不嫁人的初衷也不應受到質疑,只要她每個選擇都出於自己內心。

我不知道是不是很多女孩也像我年少一樣,最鄙夷嫁人的行為?那個時候大概就深知嫁人的代價之一會喪失一部分自我,而我可能到了適婚年齡都來不及實現夢想——至少做成一件自己喜歡的事。

《小婦人》裡的二女兒Jo March想成為作家,除了志向,她不願結婚的一個重要原因還在於她認為自己的性格不適合婚姻,儘管她與年少時的玩伴勞裡情誼再好也拒絕了他的求婚。Jo後來離家去了紐約,遇到了能夠照亮自己才華的人才考慮婚姻的事。

與2019年的《小婦人》相比,我更喜歡1994年的《小婦人》

Jo的大姐Meg 溫柔嫻淑,她不拒絕婚姻。當與勞裡的家庭教師約翰相愛後,她不在乎他的貧寒家境,甘願和丈夫同甘共苦。這是Meg的選擇,她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雖然貧苦,但充滿幸福。

與2019年的《小婦人》相比,我更喜歡1994年的《小婦人》

小女兒Amy從小就恨嫁得可笑,舉止浮誇、愛出風頭,她毫不諱言今後要嫁入豪門,雖然也像Jo一樣有著自己的特長,但為了婚姻生活她可以不惜放棄。Amy一度虛榮,但她也格外真誠秉持著自己內心的原則,說嫁人就嫁人,說放棄繪畫就放棄繪畫,乾脆利落的態度叫人佩服。

與2019年的《小婦人》相比,我更喜歡1994年的《小婦人》

乖巧的三女兒Beth是最令人心疼的角色,存在感一直不強的她似乎一直被姐妹們的光環籠罩著。她永遠圍著圍裙做家務,怯懦地愛著鋼琴。因為照顧鄰居家的孩子而得了猩紅熱,經過幾年的調養最終還是死去了。她似乎沒有為自己的生命做過什麼,或許是還來不及,但她存在的意義讓我們看見了他們一家人的愛,在這個父親缺席的家庭中,母親馬其太太以自己的獨立堅強給了所有的女兒溫暖和力量。

與2019年的《小婦人》相比,我更喜歡1994年的《小婦人》

我特別敬佩馬其太太,世間多有堅韌的母親,但對孩子們健康心理和獨立品行的塑造還來自於母親的言傳身教。她就是女兒們的榜樣——遵循內心原則做事,自由選擇自己的人生並承擔結果。她從來不給女兒們灌輸性別在人生選擇上的影響,所以Jo在遊戲裡喜歡扮演男性角色,她的女孩們可以像男孩一樣在院子裡無所顧忌地尖叫著打雪仗。馬其太太的理念影響了她的孩子們的一生。

與2019年的《小婦人》相比,我更喜歡1994年的《小婦人》

可以自由選擇才是男女性別平權的勝利。不是極端地一以貫之一成不變的行為來以示決心——說不嫁就不嫁,誰嫁了誰就背叛了當時的初衷;也不是一味輕賤婚姻,把所有嚮往婚姻生活的女性們視為沒有志向或甘願放棄自我的人。一個人最大的成就就是做好自己所選擇的事,而這正是成功爭取男女平權後的結果。

標簽: JO  嫁人  自己  小婦人  馬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