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農業

溧陽土特產風靡江南6

作者:由 一號優選 發表于 農業時間:2022-12-23

溧陽土特產風靡江南6

溧陽土特產風靡江南6

溧陽土特產風靡江南6

溧陽土特產風靡江南6

溧陽土特產風靡江南6

吃烏飯在江南一帶民間已有上千年曆史。都是用南濁樹葉搗碎後浸泡糯米,再晾乾蒸煮而成。而古人做時要九浸九蒸九曬,米粒緊縮,碧如堅珠。被譽為“仙家服食”。

溧陽作為烏飯的傳承地,民間每年農曆四月初八有吃烏飯的傳統習俗。據傳,烏飯,起源於目連救母的民間故事。孝子目連的母親蒙冤被閻羅王打入地下,為救母親,目連天天送飯給地獄裡受難的母親,可送去的飯,都被地獄裡的惡鬼奪走吃了。為了救母,目連嚐遍人間百草,終於在溧陽南山上尋到一種汁液烏黑的樹葉,然後搗汁染米,煮成烏飯送進地獄,惡鬼見了不敢吃這烏黒的飯。目連的母親吃了孝子送來的烏飯,直到冤屈昭雪出獄。這天,正是農曆四月初八。為了紀念目連救母,每年農曆四月初八,溧陽民間家家戶戶吃烏飯,以傳承孝道。

早在唐代就有“取南燭葉搗碎,漬汁浸稻米,九浸九蒸九曝”的記載。《本草綱目》記載稱:“摘取南燭葉搗碎,浸水取汁,蒸煮糯米,成烏色之飯,久服能輕身明目,黒發駐顏,益氣力而延年不哀”。

早年,每當仲夏時節,溧陽農家都要到南山裡採摘烏飯草,用山泉洗淨,然後用石臼搗爛,加溫水細細搓揉,將葉渣濾去,放入雪白的糯米,從夜晚浸漬到天亮,雪白的糯米變成烏黑油亮的糯米,然後入鍋蒸煮成熟,是為烏米飯,俗稱烏飯。如今,烏飯已經成為溧陽的一種特色美食。

溧陽土特產風靡江南6

溧陽土特產風靡江南6

溧陽土特產風靡江南6

我出生於西部的上興鎮牛馬塘村,在大饑荒的年代,我的童年也是在貧窮、飢餓中度過的。最叫我難以忘懷的,就是那一日三餐的紅薯飯。當時,為了填飽肚子,生產隊都是種高產的紅薯,但這種高產的紅薯,卻特別難吃。紅薯難吃,若是有鹹魚、豆醬之類的菜,也能勉強把這難吃的紅薯送下肚去。可哪有什麼鹹魚、豆醬,那是可是一年到頭也見不了幾回魚,而是用那腥味特濃的紅薯葉(或豆角葉、花生葉)充菜。為了容易下嚥,母親把煮熟的紅薯全部搗爛。當時,村裡人把這搗紅薯,美稱為“捶胸脯”。白米飯,只有在大年大節時才能吃上一兩頓,或家裡來了客人,才能巴望上一頓難得的白米飯。

我記得很清楚,有一次,我生病了,實在吃不下那硬邦邦的紅薯,母親跟人家借了一點米,給我煮了一碗白米飯。於是,我明白了,病了オ有白米飯可吃,有時,為了能吃上一頓白米飯,多麼希望再病一次啊!

有一次,我曾這樣不解地問過父親,隊裡幹嘛老種紅薯,而不種稻谷呢?父親回答我說,種稻谷大家都會餓死。我又問父親說,那我們什麼時候,才不吃紅薯,天天吃白米飯?父親想了想回答我說,等到太陽從西邊出來,我們就天天吃白米飯。

然而,太陽並沒有從西邊出,是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春風,吹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農業、工業、文化、經濟等迅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此,我們天天吃上“奢侈”的白米飯,紅薯不再走進我們的飯碗!我原以為一去不再復返了。想不到近年來,我們牛馬塘村依託“政府+企業+村”搭建平臺,在推進民宿專案的同時,還大力深耕“一村一品”的創意農業品牌特色,將當地聞名已久的紅薯產業進行深加工,發展紅薯產業鏈,全方位打造“中國地瓜村”。那令人生畏的紅薯,又重新我們的飯碗。這紅薯、紅薯葉菜、紅薯餅、紅薯餃子、紅薯酒竟然出現在星級酒店,紅薯十分受青睞,成了一道佳餚。

紅薯、紅薯葉被人遺忘了好長的一段時間,而今,搖身一變,就走進了星級酒店,這不得不令人思索。究竟是什麼原因,過去吃多了難以下嚥的紅薯、紅薯葉,有如今的地位?以前,有句俗語:會算不會除,糶米買紅薯。這句俗語,無疑是在罵一個傻瓜。“今年紅薯不比舊年芋”,當今的紅薯,可並不比白米便宜,這句俗語,在今天已經說不通了。

紅薯從被人淘汰,到今天又如此吃香,紅薯的命運,說明了什麼?不就是我們的生活發生了質的飛躍麼?

細想之、如今,紅薯、紅薯葉重新回到我們的飯桌上,也就不足為奇了。我們吃膩了大魚大肉,吃膩了白米飯。也就想尋找一些自然的爽口,容易幫助消化的食物。

因為生活好了,紅薯被人一腳踢掉,這是一次飛躍;又是因為生活再度昇華,紅薯又重新回到飯碗,這是第二次飛躍。從紅薯的命運中,我們可以看到,改革開放四十年,城鄉的生活,發生了質的變化。

但願紅薯的命運改變,在第三次,第四次…甚至有更多次的飛躍。紅薯的每一次飛躍,都是我們上興鎮牛馬塘村人美好生活的一個見證!

溧陽土特產風靡江南6

溧陽土特產風靡江南6

溧陽土特產風靡江南6

溧陽土特產風靡江南6

宋朝光佑年間,發生旱災。時任太守的蘇軾開倉放糧,救了一州百姓,地方上的豪門大戶,卻暗中告他借救災之名,行貪汙之實,蘇軾被拘捕查辦。一天,看守提著一個籃子進來,對他說:“有人給你送來美味佳餚了。”說著,將籃子往地上一放,捂著鼻子出去了。蘇軾湊近一看,是一籃子又腥又臭的豬腸子,他用手向下一扒,卻冒出一絲香味,於是,就從下面抽出一個腸子,用鼻子一聞,香氣醉人,再一嘗,香甜可口。

不久,皇帝派欽差前來查明瞭此案,蘇軾官復原職。出獄後,他立即打聽腸子菜的來由。原來,有位姓陳的屠夫曾幾次送去美味的肉菜,都被看守吃掉了。無奈,才想出了這麼個辦法。騙過了看守,救了蘇軾的性命。蘇軾再三感謝陳屠夫的救命之恩,高興地把這菜叫做“灌香腸”。

溧陽本地老百姓家到過年時都有吃香腸的習俗。溧陽縣食品公司原為主營一家生豬屠宰的國營單位。在計劃經濟,商品都要憑票購買的年代,那麼點肉票購買的豬肉吃都不夠,更別說灌香腸了。老百姓吃上一口香腸都顯得那麼難,香腸已經成為了一種奢侈品。公司領導層走訪時發現了這一點,就有了“我們公司主營生豬肉業務,豬肉、豬腸衣、晾曬場地都是現成的,那為什麼不乾脆自己灌了香腸方便老百姓呢”這樣的念頭。說幹就幹,立即組織員工著手幹起來。萬事開頭難,一開始香腸的配方就成了大難題,從來沒有做過香腸,鹽放多少,糖放多少,五香粉用什麼樣的,大家只能摸索著前進,先少量做樣品,公司領導層品嚐,組織員工自己品嚐,大家提意見,多次試驗後,終於能做出得到大多數員工認可的香腸了。

上世紀60年代,香腸的生產工藝還停留在純手工的階段,手工剁肉、手工攪拌,手工刮腸衣,連灌香腸都是員工藉助漏斗完成的,天晴的時候每天早晨上班了就要趕緊把掛滿香腸的車子推到晾曬場,晚上再收回來。生產力的落後,加上老百姓的手頭比較拮据,每天最多也就能灌上百來斤香腸,一年也只有一噸左右的銷量。溧陽食品公司也是溧陽唯一一家正規的經營香腸生產銷售業務的公司。

一直到了上世紀90年代初,公司引進了蒸汽盤管烘房,灌腸機,並註冊了“天目湖”商標,香腸生產、銷售開始如火如荼。

2002年公司改制,韋喬俊同志帶領公司的部分員工,在東昇路購置了8畝土地,建成了溧陽市天目湖肉類製品有限公司,繼續開始香腸的生產、銷售。從此,改革給企業帶來了新的活力和生氣,在領導班子的正確決策下,企業大大加快了改革發展的步伐。

香腸生產線在建設之初就建成了四個大型烘房,改變了原有的香腸生產只能“看天”的狀況,讓消費者一年四季都能吃到品質如一的香腸。研發人員與技術骨幹走訪全國多個香腸生產地,與各地的香腸生產廠家切磋研討,參加各地的大型食品展會,於2011年著重推出了“手工香腸”這一新品,採用冷鮮豬肉為原料,手工切丁,結合公司多年製作香腸的經驗,保留了家庭製作香腸的原始風味,上市之後大受歡迎。2014-2015年,公司斥資數百萬,蓋了一座陽光烘乾房,新增了一臺電熱烘房,從此手工香腸實現了全自然風乾,風味上更貼合大家記憶中的老味道。由此,延續了老傳統工藝的“手工香腸”也成為了市場的“新寵兒”。

多年來,“天目湖”牌香腸榮獲長三角名優食品、常州市名牌產品、常州市名優農產品等多項榮譽稱號。

企業的發展離不開員工的辛勤努力,更離不開研發技術骨幹力量的拼搏精神。展望未來,我們將與時俱進,銳意進取。時刻將食品安全放在心上,保持優良傳統,良好的職業道德,為“天目湖”牌香腸的延續創造新的活力,並努力讓“天目湖”牌香腸從一個本土產品走出長三角,邁向全國市場,讓全國各地的人民都能吃到來自江蘇溧陽的這一根帶著濃濃的本土氣息的香腸。

標簽: 紅薯  香腸  烏飯  白米飯  溧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