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旅遊

深山裡的古村鎮,曾被稱為小京城

作者:由 磨嘰大叔 發表于 旅遊時間:2022-07-25

以前,因地處深山,交通十分不便。前幾年,武平到江西尋烏再往西通往龍南直達廣州的高速公路通車,暢通了武平的對外空間。

我尋個週末走了一趟武平,探訪那裡的一個古鎮中山鎮。

深山裡的古村鎮,曾被稱為小京城

中山的名字在中國很響亮,一說起,大家會想到孫中山,想到遍佈許多城市的中山路中山公園,想到因他而改名的廣東中山市。但恐怕沒幾個人知道,在福建西南角的武平深山裡,有一個古老的村鎮也叫中山。

中山古鎮位處武平縣城西南,距縣城12公里,205國道擦肩而過,交通和區位都很優越。但為什麼叫中山鎮,我卻沒找到答案,但相較於廣東的中山市,這座有千年歷史的古鎮,享有中山的名字更理直氣壯。

深山裡的古村鎮,曾被稱為小京城

歷史上,中山古鎮曾是武平縣城所在地,舊稱武平所。唐時設鎮,南唐時設場治所,北宋升場為縣,明朝設守禦千戶所,清初時全鎮軍民踞城抵抗南下清軍,堅守一年,後被攻陷遭屠城。

可以說,雖處深山,中山歷史上卻是戰略之地。同時,又因在深山,也是重要的避亂之地。

深山裡的古村鎮,曾被稱為小京城

古街從迎恩門延出,如今尚餘700多米古街

數百年裡,客家民系自中原遷徙南方,中山成為重要的中轉地,五湖四海的人聚集到這裡,漸漸形成眾多姓氏交融相處的村鎮,清末時曾有108個姓氏在此生息,後來人們親切地給了個名號——百姓鎮。百姓鎮,數百姓氏聚合而居的村鎮,也算是名副其實實至名歸。

深山裡的古村鎮,曾被稱為小京城

中山古鎮曾經商賈雲集、商貿繁華

姓氏多,又來自不同地域,語言也難免繁雜,歷史的長河裡形成了傳承至今的客家話。除此,又時常因亂駐軍,官兵們使用的各地方言又在此地傳播延續,沉澱成更奇特的軍家話。而且有意思的是,軍家話數百年裡延續,與當地客家方言相行不悖,一直保留至今,被語言學家譽為語言活化石。

深山裡的古村鎮,曾被稱為小京城

為了姓氏傳承,表達念祖追宗、飲水思源之情,中山古鎮居民還有一個傳統,每逢節慶喜事,各家各姓,均在大門貼上姓氏門額氏聯,而且千百年來流傳不衰。

人口的聚集,屯兵的需要,中山古鎮的城廓從來不缺少規模,據說明朝時已有三城二廓。三城指老城、新城、片月城,二廓指石廓和聖婆廓。最盛時,新老城有5座城樓、8個城門,其中迎恩門(東門)、永安門(南門)、平安門(西門)、常樂門(北門)為老城門,通濟門、朝陽門、水門、文明門為新城四門。城周邊是護城河,新城朝陽門外設教場,舊時是練兵之地。

深山裡的古村鎮,曾被稱為小京城

老城留下的惟一城門“迎恩門”

到了上世紀六十年代,城池被毀,如今僅存迎恩門,也已破損得厲害。迎恩門建於明朝洪武24年(1391年),比北京天安門(1417年)早建26年。迎恩門城上,建有石樓一座,登樓可俯瞰新老兩城全景,舊時有“一腳踏雙橋、兩岸森林燈塔,沿城魚兒跳,千戶入雲霄”之盛景。

深山裡的古村鎮,曾被稱為小京城

史料記載,過去每當夜幕降臨,萬家燈火,如繁星落地,燦爛輝煌。在新老城的通行要道和十字路口,設有旋轉虛幻、琳琅滿目、美不勝收的花燈。客家地區元宵鬧花燈,一般只有3天,中山卻是7天,從正月十三一直鬧到十九,“武所鬧花燈,如同南京城”,據說這是朱元璋皇帝特許的。

深山裡的古村鎮,曾被稱為小京城

城門樓上蒼苔覆蓋,樓匾斑駁,盡顯滄桑

作為有千年底蘊的古鎮,中山舊時的繁華我們只能從資料裡窺見,至於繁華到什麼程度,也只能憑藉想象。當地人說,中山曾有“小京城”的美稱,話語裡有些許自豪。

我從頭到尾走了那條僅存不多的古街,街兩邊的屋宇大多殘破,只能從構造上依稀可見當年的氣勢。古街上鋪裝著褐紅色石板道,後來才聽當地人說,那是當年只有駐軍及其家屬才能行走的路。我事後驚訝,石板的路,只要不經人為破壞,還會保留下去。

深山裡的古村鎮,曾被稱為小京城

如今,中山古鎮的歷史遺蹟還有一水三古橋、一樹遮三城、七鞭打猛虎、九井十一廟,九圍十八寨等,向後人昭示著中山的千年興衰。

我特別留意了街上的古井,據說全鎮留存下的古井還有20來口。這些古井水遇天旱不減,遇大雨不濁。個別古井歷史較長,但大部分為明清時期所建。我看了一口,圓形,井壁用河卵石砌成,長有苔蘚水草,井欄用整塊青麻石打磨而成,高50釐米,上下不等,佈滿勒痕,不知多少人享受過井水的甘甜。

深山裡的古村鎮,曾被稱為小京城

古街上的一口古井

走出古街,可以看到武溪河上的永安橋,這是中山十座古橋最大的一座。全長1114米,高17米,寬3。5米,落成於清道光十年(1830年)。相傳當地紳士王穆堂夫人慈善好施,80大壽時,她聞聽城裡的通濟橋(當時橋名)又破壞了,吩咐子孫做壽不設宴,把設宴錢款重建此橋。重建後,通濟橋改名永安橋,在八拱上方中,相間鑲嵌二十石匾額:一曰“永安”,一曰“母命繼光”,流傳至今。

深山裡的古村鎮,曾被稱為小京城

永安橋,雖然容顏蒼老,至今仍然造福當地人

城外相公寨上,有一座磚塔,建於明嘉靖辛亥年(1551年),塔有七層,呈八角形,高14。7米。相傳古代文人墨客喜歡相邀到此登山賞景、吟詩作賦,故名相公塔。

而今,相公塔遠觀巍然,但山野長滿荒草,一條登山小路被野草封鎖。那天傍晚,我和妻子一路問尋,從田野村莊內繞到山下,撿一棵枯枝,披荊撥棘,小心而艱苦地走到塔邊。塔身仍固,但略顯荒涼,失卻了當年的雅觀。

深山裡的古村鎮,曾被稱為小京城

標簽: 中山  古鎮  迎恩門  古街  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