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詩詞

東北軼事:中國第四大河流:黑龍江名字的由來及歷史

作者:由 回答問題 發表于 詩詞時間:2020-08-13

現在都知道黑龍江省是由清朝的黑龍江將軍府演變而來的,但是很少有人能明確知曉黑龍江名稱來歷。

黑龍江,全長4440公里,是中國四大河流(包括黑龍江、黃河、長江、珠江)之一。在俄羅斯的尼古拉耶夫斯克注入鄂霍次克海峽。是流經蒙古、中國、俄羅斯的亞洲大河之一,位於亞洲東北部,世界十大河之一,俄語稱阿穆爾河。

東北軼事:中國第四大河流:黑龍江名字的由來及歷史

一、黑龍江歷史上曾明確記載稱為黑河

黑龍江有南北兩源,南源額爾古納河與北源石勒喀河在漠河洛古村附近交匯,兩河在此匯合後,稱“黑龍江”。

“黑龍江”之稱最早來自公元十三世紀成書的《遼史》,黑龍江蒙語稱為“哈拉穆連”,滿語稱為“薩哈連烏拉”(意為“黑河”),鄂溫克語稱為“卡拉穆爾”,皆為“黑水”、“黑江”的意思。

“黑河”因此而得名。

《宦海伏波大事記》序中記載:1683年清代黑龍江第一任將軍薩布素與福建廈門提督水師軍門陳汶環,陸路與水路同時夾擊俄人,直追至黑河南岸。這是最早見於史料中有關黑河的記載。

1854年俄國人馬克在《黑龍江旅行記》中記載:我們經過大黑河屯,村中約有四十棟土房,散佈於樹蔭之中,每棟土房附近都有圍著籬笆的菜園。這是早期外國人對黑河的描述。這個大黑河屯就是現在黑龍江邊上的地級市黑河的前身,而璦琿就在現在的黑河市附近。

1864年黑龍江將軍衙門編報的《通省輿圖總冊》記載:城(璦琿城)東北八十里許,有大黑河屯,居人二十五戶,南西兩面系田地,北面系牧場。這是見於我國史料中有關黑河的早期記載。

從以上記載來看,最晚在1683年的時候,黑龍江還是被稱為黑河。

二、什麼時候黑河變成了黑龍江了?

這就要從清朝康熙年間設立黑龍江將軍說起,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設立黑龍江將軍,薩布素為首任黑龍江將軍,駐地為黑龍江東岸的黑龍江城(璦琿舊城)。

這黑龍江城,也就是歷史上的璦琿舊城是怎麼來的呢?

舊璦琿城是薩布素率兵於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在清初達斡爾頭人圖龍恰所轄城寨(現在黑龍江左岸的俄羅斯村莊喬耶埃闊村)廢址上修建的。位置在黑龍江左岸岸邊。

按照現在的字面理解,薩布素應該叫璦琿將軍,可薩布素在清朝官方稱為黑龍江將軍。

這又引出璦琿這個名詞,璦琿是漢語的音譯,很多人說璦琿是為達斡爾語,是可畏之意。這僅僅是一種說法,還有一種說法“璦琿”為滿語母貂之意。再一種意見認為,“璦琿”為滿語“黑龍”之意。第四種說法認為,“璦琿”之意乃為美玉。這是由漢字“璦琿”之義而來,這純粹是胡扯臆造的。

我認為第三種說法,“璦琿”為滿語“黑龍”之意。

因為1684年時,舊璦琿城是不存在的,舊璦琿城是由薩布素率兵於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在清初達斡爾頭人圖龍恰所轄城寨廢址上修建的。明確記載在廢墟上修建的一個城寨,這個城寨的名稱,肯定會按照滿語讀音來讀、寫。

舊璦琿城既稱“璦琿”、又被稱為“薩哈連烏拉霍通”和“黑龍江城”。“璦琿”是達斡爾、漢、滿等民族對璦琿城的共同稱謂。“璦琿霍通”則進一步體現了“璦琿”這一稱謂的滿語特點,“霍通”為滿語,漢譯為“城”。“撒哈連烏拉霍通”是以滿語給璦琿城的另命名,漢譯為“黑水城”。“黑龍江城”則是以漢語給璦琿城的又一命名。

從黑龍江將軍設立之後,也就是1683年以後,清朝關於這條大江的記載黑河字樣逐漸就消失了,從此以黑龍江這新稱謂代替了舊稱黑河。

康熙年間的《龍沙紀略》記載:“五月,三城各遣大弁,率百人巡邊。至鄂爾固納河,河以西俄羅斯地,視察東岸沙草,有無牧痕,防侵界也。往返各五六十日。卜奎(今齊齊哈爾),往者渡諾尼江,西北過特爾姑爾峰、興安嶺,涉希尼克河、開拉里伊木等河,草路瀰漫無轍跡,辨方而行,刳大樹皮以識歸路。墨爾根,往者亦渡諾尼江,西北過興安嶺,盤旋層嶂中,其路徑為易識。艾渾(璦琿),

往者從黑龍江溯舟北上

,折而西,過雅克薩城故墟,至界碑。”

《黑龍江外記》記載:“

黑龍江與俄羅斯分界處

,歲以五六月間,派齊齊哈爾、墨爾根(嫩江)、璦琿協領各一員,佐領、驍騎校各二員,共兵二百四十名,分三路至格爾必齊、額爾古納、默裡勒克、楚爾海圖等河巡視,謂之察邊。

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黑龍江將軍富僧阿為詳細掌握黑龍江上、中游邊境情況,派遣副都統瑚爾起及協領納林布、偉保、阿迪木保率部巡邊。富僧阿在關於巡邊事宜的奏摺中,記述了此次巡邊的四條線路及情況:“據往探格爾畢章河源之副都統瑚爾起稟稱:‘自黑龍江至格爾畢齊河口,計水程一千六百九十七里,自河口行陸路二百四十七里,至興堪山,其間並無人煙蹤跡。’又往探精奇里江源之協領納林布稱:‘自黑龍江入精奇里江,北行至托克河口,計水程一千五百八十七里,自河口行陸路二百四十里,至興堪山,其地苦寒,無水草禽獸。’又往探西里木第河源之協領偉保稱:‘自黑龍江經精奇里江入西里木第河口,復過英肯河,計水程一千三百五十里,自英肯河口行陸路一百八十里,至興堪山,地亦苦寒,無水草禽獸。’又往探鈕曼河源之協領阿迪木保稱:‘自黑龍江入鈕曼河,復經西里木第河,入烏默勒河口,計水程一千六百一十五里,自河口行陸路四百五十六里,至興堪山,各自俱無俄羅斯偷越’。”

三、黑龍江流域的各民族

據史料記載:古老的黑龍江流域存在三大族系,分別是東部的肅慎—挹婁—勿吉—靺鞨—女真—滿族系;中南部的穢貊—索離—扶余—豆莫婁系;西部的東胡—鮮卑—室韋—契丹—蒙古系。

黑龍江中上游流域黑河一帶,是東西部兩大族系交匯融合之處,歷史上肅慎、東胡、挹婁、穢貊、室韋、女真等族都曾是這裡的土著居民,他們是黑河的滿族、達斡爾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蒙古族的先人。據歷史學家考證,達斡爾族與室韋、契丹、黑水靺鞨歷史民族均有密切關係,是以上諸族混合形成的民族;前蒙古族他們世居於黑龍江中上游流域;鄂倫春與鄂溫克為同源之族,與唐代居住在黑龍江中上游流域的室韋、靺鞨有淵源關係。鄂倫春族是從鄂溫克族的一個分支發展起來的。

標簽: 黑龍江  黑河  滿語  記載  薩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