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攝影

《史記》天官書,重星(參照物多)不重日(只有地上,日出前,日落後有參照物)月(只能參照各星)。日食為日月相互為參照物

作者:由 天真 發表于 攝影時間:2022-11-19

《天官書》將星空劃分成三垣二十八宿。三垣指紫薇垣、太薇垣及天市垣。紫微垣為三垣的中垣,位於北天中央位置,故稱中宮,以北極為中樞。有十五星,分為左垣與右垣兩列。古人認為,紫微垣內是天帝居住的地方,是皇帝內院,除了皇帝之外,皇后、太子、宮女都在此居住。太微垣,又名天庭,是政府的意思,在東方蒼龍之東北,古人認為這裡是貴族及大臣們居住的地方。天市垣,為三垣的下垣,是天上的市集,是平民百姓居住的地方。

北斗(西方稱之為大熊星座)由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等七星組成。其形狀好像舀酒的鬥,前面四個星組成鬥身,後面三個星組成斗柄。《天官書》曰:“鬥為帝車,運於中央,臨制四鄉。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紀,皆繫於鬥。”由北斗天樞和天璇二星放五倍的距離可以找到北極星。北斗星在不同的季節和夜晚不同的時間出現在天空不同的方位,看起來是繞著北極星轉動,所以根據初昏時斗柄所指的方向可以確認季節。

二十八宿實際上是為比較日、月、五星的運動而選擇的觀測時的參照物。二十八宿以北斗斗柄所指的角宿為起點,自東向西排列。《天官書》用

東宮蒼龍、南宮朱鳥、西宮咸池、北宮玄武

的順序排序。東方蒼龍七宿為角、亢、氐、房、心、尾、箕,計有四十六個星座,三百餘顆星,組成的形象好似一條蒼龍。南方朱雀七宿是井、鬼、柳、星、張、翼、軫,計有四十二個星座,五百多顆星,它的形象是一隻展翅飛翔的朱雀。西方白虎七宿為奎、婁、胃、昴、畢、觜、參,計有五十四個星座,七百餘顆星,它們組成了白虎圖案。在《天官書》裡,北方玄武七宿為鬥、牛、女、虛、危、室、壁,共六十五個星座,八百餘顆星。它們組成了蛇與龜合體的形象,故稱為玄武七宿。

《天官書》記載五星次序是歲星、熒惑、填星、太白、辰星。木星,古代也將木星稱為歲星,又稱為攝提、重華、應星、經星、紀星。歲星是五星中最大的行星,古人用歲星來計時紀年,歲星圍繞太陽公轉一週為大約十二年,所以被稱為歲星。歲星被認為是一顆吉祥的星。哪個國家的上空出現歲星,那麼這個國家將來就會國泰民安、五穀豐登、風調雨順。火星,也被稱為熒惑,中國古代火星被看作是一個不吉祥的星。《天官書》雲:“熒惑為勃亂,殘賊、疾、喪、飢、兵”,熒,微弱的光亮;惑,迷惑。在古代天文學家的認知中,熒惑星在“天官”中是執法之官。當天下無道之時,哪個國家的星空之上出現熒惑星,那麼這個國家就將會有災禍降臨。土星,也被稱為鎮星,土星公轉週期29。5年,近似為28年,每約二十八年繞天一週,每年進入二十八宿中的一宿,叫歲鎮一宿,故名鎮星,也寫作填星。古人認為鎮星與歲星一樣是一顆吉祥的星辰,“鎮星主德”。《天官書》曰:“歲填一宿,其所居國吉。”“其居久,其國福厚;易,福薄。”金星又稱太白金星,它介於水星和地球之間,是近日的第二行星。在地球上觀測金星,其亮度可與燭火媲美,其光芒銀白。因為金星是內行星,執行比地球快。有時太陽還沒有出地平線,它已比太陽先出,因此能在早晨看到。因為它一出現,天就要亮了,所以叫啟明星。有時太陽已經下山了,金星還出現在西方天空上,所以能在黃昏看到。這時的金星叫長庚。

水星,不容易觀測,只有日出或日落時才有可能被觀測到。觀測時,水星總在太陽兩邊擺動,但最大不會遠離太陽30度(30天為一月也是在日出前和日落後測地月日連成直線定的,27天是月亮繞日一週)。

古人把整個周天360度分為十二辰,每辰30度,水星又被稱為辰星。

《天官書》對日、月的記述最為簡略,

日只講了暈、虹與食,而且偏重於占卜。《天官書》對異星的考察,主要有國皇星、昭明星、五殘星、大賊星、司危星、獄漢星、四填星、天狗星、格澤星、長庚星等,對這些星的變異進行判定,比如,長庚星如同一匹布掛在天上,此星出現,預示有兵興起;再如,國皇星出現,象徵對應的地區有兵興起,而且兵勢強盛,對於兵所向的一方不利。《天官書》對雲氣的瞻望,也有占驗的成分。它認為,凡是望雲氣,若仰面才能望見,雲氣距人不過三四百里;若平望過去,見雲氣在樹梢之間,相距大約千餘里到兩千裡;若登高而望,才能見到雲氣與地相連,距人約有三千里遠近。雲氣形狀,上邊如同獸類的,吉利。

《天官書》最後部分是總論天象與應驗,這部分以太史公自序,推求天象變化而給人事帶來的變動,這裡面所謂的判定,既有合理的成分,也有一部分是牽強附會。

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天道”與“人道”、“自然”與“人事”的相通,實際上,中國天文學最強大的研究動機就來自“天人合一”的理念。

中國古代天文學傳遞“天人合一”理念,一個重要表現就是提出一種所謂的“分野”理論。所謂“分野”,就是將地面上的州、國、區域等與天上的星辰相對應來判斷地上所配州國的吉凶禍福;《天官書》說:“自初生民以來,世主曷嘗不歷日月星辰?及至五家、三代,紹而明之,內冠帶,外夷狄,分中國為十有二州,仰則觀象於天,俯則法類於地。天則有日月,地則有陰陽。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天則有列宿,地則有州域。”還說:“二十八舍主十二州,鬥秉兼之,所從來久矣。”《晉書·天文志》,把二十八宿這樣分野:東方蒼龍的角、亢、氐、房、心、尾、箕,對應於兗州、豫州、幽州。北方玄武的鬥、牛、女、虛、危、室、壁,對應於揚州、青州、幷州。西方白虎的奎、婁、胃、昴、畢、觜、參,對應于徐州、冀州、益州。南方朱雀的井、鬼、柳、星、張、翼、軫,對應於雍州、荊州等。《明史·天文志》還曰:“鬥宿三度至女宿一度”,是星紀的星次。直接隸屬所屬的應天、太平、寧國、鎮江、池州、徽州、常州、蘇州、松江九府,以及廣德州,屬於鬥宿的分野。鳳陽府的壽、滁、六安三州,泗州的盱眙、天長二縣,揚州府的高郵、通、泰三州,廬州府的無為州,安慶府的和州,都是鬥宿的分野。可見,《明史》明確告訴我們,鬥宿分野在江淮。

透過所謂的“天人應驗”來敲響警鐘。《史記·天官書》以及後來諸史天文志都認為,凡天文在圖文典籍中記載,明白可知的恆星及經常出現的星,主管它們的內外星官共一百一十八名,總數七百八十三星,它們都是州、國、官、宮及物類的徵象。彗星、孛星、飛星、流星的出現,日月或交食或薄食,月暈的形狀或重環或全環或半環或背向太陽或耳狀或有霓虹變幻,出現迅雷、疾風、怪雲、變氣的現象,這些都是陰陽的精魄所現,它的根本是生於地上,僅是表現在天象上罷了。政失於此,則變現於彼,有如影隨形之驗。這是大自然給予我們的訊號,我們必須順應天道,時刻警醒。

天象是客觀的,但是對天象的解釋卻帶有主觀色彩。《天官書》及諸史天文志都有大量的所謂天人應驗,體現了強烈的忠告意識與責任擔當。比如,《天官書》曰:“秦始皇之時,十五年彗星四見,久者八十日,長或竟天。其後秦遂以兵滅六王,並中國,外攘四夷,死人如亂麻,因以張楚並起,三十年之間兵相駘藉,不可勝數。自蚩尤以來,未嘗若斯也。······漢之興,五星聚於東井。平城之圍,月暈參、畢七重。諸呂作亂,日蝕,晝晦。吳楚七國叛逆,彗星數丈,天狗過樑野;及兵起,遂伏屍流血其下。·····由是觀之,未有不先形見而應隨之者也。”這些所謂“天人應驗”事例,的確起到了一些警告作用,起到了抑制統治階級肆意妄為的作用。

五、探索四季季節變化與農業豐年

《周易》之《賁卦》《彖》辭曰:“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就是要求,觀察天地執行的規律,以認知時節的變化。中國作為世界文明古國之一,是最早進入農耕文明的國家之一。農業生產強調認準農事季節,自然要精勤地觀測天象。古人利用北斗斗柄指向確定春夏秋冬四季。《夏小正》被認為是夏代曆書,其所載,正月斗柄懸在下,六月初昏斗柄正在上。由此可知早在夏代時就用北斗星的指向確定正月和六月。戰國時代的《鶡冠子·環流》講得更清楚,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西漢初年的《淮南子·天文訓》則說:“帝張四維,運之以鬥,月徙一辰,復反其所。正指寅,十二月指醜,一歲而匝,終而復始。”可見西漢初年已經將北斗定季節的方法,發展到以斗柄指向寅卯等十二方位確定十二個月了。《史記·天官書》進一步總結說:“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紀”。古人把天象的變化和農業興衰緊密聯絡在一起,以太陽出沒和月亮盈虧的週期定出日月,如晝夜交替為一日,月相變化一輪為一月。以朔望月為單位的歷法是陰曆,以太陽年為單位的歷法是陽曆。中國古代的歷法不是純陰曆,而是陰陽合曆。一年有春夏秋冬四時。《淮南子·天文訓》在原有成果基礎上第一次系統地完整地提出了二十四節氣,這是中國古代人民的一項偉大發明創造,對我國以農為主的農耕國家的興旺與發展起到了重大作用。

在古代,曆法是人民生存的指南,上到天子,下到百姓,都強調不失農時、不違農時。為了農業豐收,人們勤於觀察、預測氣象與水旱。在農業生產興衰預測中,古人特別看重歲星即木星。《史記·天官書》中提到的攝提、重華、應星、紀星等,都是歲星的別名。古人認為,在每十二年中,有大豐年兩年,豐年四年,饑年四年,旱年一年,大旱年一年。《淮南子·天文訓》中記載道,“歲星之所居,五穀豐昌。其對為衝,歲乃有殃······故三歲而一飢,六歲而一衰,十二歲一康。”歲星正常執行到某某星宿,與之相配的州國就會五穀豐登,而熒惑執行到某一星宿,這個地區就會有災禍等。《天官書》還認為,大凡測候年歲的豐歉美惡,最重歲始。歲始或指冬至節、或指臘祭的第二天、或指正月初一的黎明、或指立春節,這些都是候歲的重要日子。

六、創造了中華民族獨特的歷史紀年方法

為了觀測太陽、月亮、五大行星的位置和運動,在我國古代,還有一種把黃、赤道帶自西向東劃分為12個部分,稱為12次的天空區劃方法。12次名稱分別就是:星紀、玄枵、鯫訾、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12次是用來記述歲星的位置的。古代把木星圍繞恆星的週期定為12年,所以一般認為12次的創立是源於對木星的觀測。用12次的紀年法被稱為歲星紀年法。在《史記·天官書》《史記·曆書》漢書·天文志》《漢書·律曆志》《後漢書·律曆志》等史書裡,都可以看到歲星紀年的方法。

科學分劃十二辰。我國古代很早就使用干支計時。而將12個地支應用於天空區劃,就是十二辰,當星宿到達南中天時,十二辰與地平方位的十二支完全對應上,其中正東為卯,正南為午,正西為酉,正北為子。這種方位表示法,至今仍在使用,如把正北到正南經過天頂的大圓稱為子午線。同時,我們還用太陽與這種方位的關係來表示時間,比如,日出時為卯時,太陽當頭照時為午時,日沒時為酉時等。

十二辰的順序與十二次正相反,這個順序在應用上並不方便。古人設想一個假歲星,叫太歲,讓它由東向西,仍用子醜寅卯十二辰,於是從寅開始,寅在析木(歲在星紀),卯在大火(歲在玄枵)等,又為十二辰造了一些別名。當歲星和太歲的初始位置關係規定後,就可以從任何一年歲星的位置推出太歲所在的辰,因而就能以十二辰的順序來紀年。由於木星繞天一週,實際上不是十二年,而是11。86年,所以每隔八十二年就會有一個星次的誤差,叫作“超辰”。由於超辰,漢以後的歲星紀年法逐漸誤差越來越大,與實際情況不同,漢太初以後,歲星紀年法與後世的干支紀年法相連線,到東漢改用《四分曆》時,廢止了歲星紀年法,採用干支紀年法。

七、勘查環境、敬授民時與預測未來

為了周密地考察、瞭解自然環境,順應自然,創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存環境,中國人在觀察天時、星象的變化時而衍生的歷法與考察環境,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科學,實際上也就是把星象學、氣象學、地理學、建築學、生態學以及人體生命資訊學等多學科,綜合到一起的一門自然科學,不能簡單地視為封建迷信。

《史記·天官書》曰:“日變修德,月變省刑,星變結和。······太上修德,其次修政,其次修救,其次修禳,正下無之。夫常星之變希見,而三光之佔亟用。日月暈適,雲風,此天之客氣,其發見亦有六運。然其與政事俯仰,最近天人之符。此五者,天之感動。為天數者,必通三五。終始古令,深觀時變,察其精粗,則天官備矣。” 這與《易經·繫辭上傳》的“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 的思想相一致。中國人在重大建築的選址、規劃、設計、營建、時間等方面,仰觀於天,俯察於地,上應天象,下造地形。把太陽、月球及太陽系各行星的執行週期路線位置及光象,把二十八星宿、區域及其光象,把太陽黑子、日食、月食、彗星、流星、新星等變異情況統統考慮進去,這是非常有科學道理的。古人認為,一個好的山水環境要求“玄武垂頭,朱雀翔舞,青龍蜿蜒,白虎馴俯”,就是說,背後的山峰要垂頭,前方的山峰要起舞,左邊的山峰要連綿不絕,右邊的山峰要伏順。還認為,住房左邊有流水,也即為青龍,右邊有道路,也可看作白虎;前面有水池,即為朱雀;北面有丘陵,即為玄武。這樣的住宅就可以藏風聚氣,納福聚財、富貴無比了。觀山形,也要觀水勢,有山無水休尋地,山水之法,得水為上等等。良好的生態環境就是,紫氣如蓋,蒼煙若浮,雲蒸靄靄,四時彌留,皮無崩蝕,草木繁茂,流泉甘冽等,如此,即達到天地人合一的境界。

普通百姓也需要天文學。司馬遷在《天官書》的《太史公自序》裡也說:“在天成象,有同影響。觀文察變,其來自往。天官既書,太史攸掌。雲物必記,星辰可仰。”在《史記·曆書》裡也曰:“明時正度,則陰陽調,風雨節,茂氣至,民無夭疫。”這些都強調“順時敬時”的重要性。事情的成敗定於天時、地利、人和,而“天時”就是由天象所指示的恰當時機。在傳統社會里,老百姓在做大事之前,都要選擇“黃道吉日”。老皇曆就是由歷代天文學家們,為老百姓編制的日常曆書。這些曆書在歷譜的基礎上,增加了各種判別吉凶禍福的歷注,增加了宜和忌的規定,實際上成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指南”。

中國古代天文知識構成了中國數術理論基礎,中國數術來自天文現象,古代天文學說對於中國數術包括風水、地理、命理、占卜等,都有很大的影響。中國古代天文學本質上就是天空博物學、星象解釋學。從本質上來看,中國術數理論和“河圖”“洛書”“周易”“八卦”“太極”等,都是來源於史前文明,也與觀測天象有關。古人常用天象來預測禍福。

標簽: 歲星  天官  斗柄  紀年  天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