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遊戲

一場“無根”的隨風飄搖——評《風雨雲》兼思考國產文藝片的一些問題

作者:由 畢志飛 發表于 遊戲時間:2019-04-09

婁燁導演是我非常尊重的創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努力幫助大家公正還原一個真實的婁燁與婁燁作品風格,主要去深入剖析一下《風雨雲》失敗的原因(文章後面也會介紹這部婁燁導演最新作品的看點與值得借鑑之處,增加讀者收穫),抵制那些其實對婁燁電影和國產電影發展不利的盲目吹捧,由此帶領觀眾去了解國產藝術電影及電影行業狀況存在的一些問題,為推動和促進藝術電影業自我反思和電影行業發展再添一把柴火。也特別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助力婁燁導演在艱苦的創作途中進行一些思考和總結,創造新的成果。

全文9200多字,是我這些天認認真真寫的,也是我最熬燈費蠟的一次,還是值得大家一看的。大家一起交流探討。

畢志飛

2019。4。9

一場“無根”的隨風飄搖——評《風雨雲》兼思考國產文藝片的一些問題

(因獨家授權,如各媒體轉載文章,需經網易娛樂頻道同意)

幾經波折,在巨大的網路議論聲中,婁燁導演的電影《風中有朵雨做的雲》(以下簡稱《風雨雲》)終於在4月4日上映,果然引發了熱烈討論和激烈爭論。

在整個清明節假期中,它的票房雖不及預期,但卻無疑是今年最值得分析研究的電影之一!

婁燁1989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是國內文藝片導演和著名的“第六代”導演群體的領軍人物之一,曾幾次獲得戛納、柏林等國際電影節提名,並且稱得上是國內最具個性色彩的“作者導演”(電影業專有名詞,指在作品中注重個人表達的導演),有著自己在全球導演範圍內都堪稱“自成一派”的鏡頭語言風格,也幾乎幾十年一直在拍同一個題材——情、愛悲劇。婁燁也正是以往國內“地下電影導演”的最典型代表,沒有之一,從影25年,《風雨雲》上映之前,他拍攝完成的9部電影,僅有3部公映(2003年的《紫蝴蝶》,2012年的《浮城謎事》,2014年的《推拿》),還曾因為未遵循電影管理條例,未透過審查就擅自參加境外電影展,而被電影局實施了“五年內禁止拍片” 的處罰 。可以說,他是一名頗具“神秘”色彩的獨特導演。

一場“無根”的隨風飄搖——評《風雨雲》兼思考國產文藝片的一些問題

作為電影研究者,筆者有幸觀看了各界議論紛紛的《風雨雲》在北京的首映,也聆聽了主創在現場的一些介紹,有很多感觸。

《風雨雲》是一部典型的婁燁式電影,在導演一貫的影像語言探索上有突破有成果,但客觀地說,它遺憾成為一部失敗的作品。《風雨雲》沒有達到預期的藝術成就和商業成果,沒有斬獲任何國際電影節獎項,而公映後,雖然首日全國排片率高達近18%,但票房和口碑均大幅低於預期,且下滑趨勢明顯,並讓婁燁導演的很多粉絲表示出了失望。然而,在我們落後的、不夠專業的影評行業中,還主要是一片追捧聲音。公映後,與以往一樣,網路上同樣出現了很多文藝青年和普通各行業觀眾的激烈爭論,基本是誰也說服不了誰,就是簡單粗暴地直接互相嘲貶甚至對罵。很多喜歡文藝的青年因為崇拜婁燁導演的大名和特立獨行,並沒有真正把握婁燁導演作品的優缺點,只要聽到是婁燁導演的作品,就盲目追捧,完全不顧觀影大眾的觀影表達,體現出一些不好的傲慢、偏激、自我沉醉缺陷。我認為,這些對於婁燁導演團隊、電影行業發展、電影市場建設均是不利的。

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努力幫助大家公正還原一個真實的婁燁與婁燁作品風格,主要去深入剖析一下《風雨雲》失敗的原因(文章後面也會介紹這部婁燁最新作品的看點與值得借鑑之處,增加讀者收穫),抵制那些其實對婁燁電影和國產電影發展不利的盲目吹捧,由此帶領觀眾去了解國產藝術電影及電影行業狀況存在的一些問題,為推動和促進藝術電影業自我反思和電影行業發展再添一把柴火。也特別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助力婁燁導演在艱苦的創作途中進行一些思考和總結,創造新的成果。

本文也將根據《風雨雲》中的倒敘風格,採用一些倒敘形式。先給大家總述一下影片失敗原因,再做詳細闡述。

總體來說,婁燁電影作品以風格獨特著稱,並有鮮明的優缺點,而《風雨雲》雖然在電影語言、敘事結構上做了更多的探索,有一些突破,但這次進一步的“向極致探索”和融入更多商業元素的嘗試,則放大了婁燁導演作品的一些缺點,電影語言形式與內在表達上不夠統一,雖然涉及一些社會熱點題材,但影片核心和主題上有時不夠厚重,還有這次《風雨雲》最大的問題,是出在了劇本和敘事上(從文藝片和商業片兩個角度均是如此),丟掉了作品最基本的“根”,從而讓影片成了一場“無根的隨風飄搖”。

在具體分析這次《風雨雲》的成敗得失之前,為方便廣大讀者理解本文,我們首先需要介紹一些背景內容:婁燁導演作品的主要風格,以及《風雨雲》的主要故事內容。

一場“無根”的隨風飄搖——評《風雨雲》兼思考國產文藝片的一些問題

一、關於婁燁作品風格和《風雨雲》內容的基本介紹

1、婁燁的作品風格

談到婁燁,就避不開“第六代導演”這個詞彙。第六代導演的作品具有聚焦邊緣人物、注重紀實等共性,但每人的風格也不盡相同,而婁燁則是其中最具個性的一位。他的電影作品有著相對固定的風格,從影20多年,已經完成10部作品,主題幾乎都是一樣的情愛悲劇,鏡頭語言自成一派,大量運用肩扛手持的移動、有意晃動鏡頭,且這些運動鏡頭通常以近景特寫和淺景深鏡頭為主,畫面剪接大量使用“跳接”(婁燁作品受法國新浪潮電影影響很多,跳接方面受到戈達爾作品的一些影響),追求凌厲的剪輯風格。

但婁燁作品也有著鮮明的缺憾,在於過於獨特的電影語言有時並不能和要表達的內容、主題特別貼合,會出現形式大於內容、形式與內容不符的問題。例如,婁燁的所有電影都堅持使用全片使用移動、晃動鏡頭風格,而且並不是攝影師肩扛手持時那種不能控制的抖動晃動,而是有意地大幅移動、晃動,還以近景特寫為主。這真的是一種非常極端的影像風格 ,是有一定危險的,一些時候這樣的表現形式與作品的紀實敘述視角、表達內容並不符合,會影響藝術創作的成果和主題核心的傳達。據目前的瞭解,這樣的影像語言風格,在全世界導演範圍內都找不到第二位。

2、《風雨雲》的主要內容和在婁燁作品中的地位和特徵

這次《風雨雲》講述了一個很多地方並不夠嚴謹、合理的複雜故事:城建委主任唐奕傑(張頌文飾)在處理拆遷群體衝突事件中離奇墜樓身亡,年輕警官楊家棟(井柏然飾)調查此案件期間被阻撓、被陷害,但他堅持調查,過程中與唐奕傑的女兒唐小諾(馬思純飾)產生情感,逐漸發現唐奕傑與他的妻子林慧(宋佳飾)、他的多年好友房地產商人姜紫成(秦昊飾)、姜紫成的戀人連阿雲(陳妍希飾)四人之間的錯綜複雜亂情關係(每個人都和另外兩名異性有不正常關係,四人矛盾因此而生,並導致連阿雲殞命),最終發現是唐小諾不滿父親唐奕傑經常對母親林慧實施家暴(唐奕傑對林慧與姜紫成保持情人關係不滿),殺死了唐奕傑。六個主要角色之間有五條男女情愛線,而人物的各種行動線也互相交織,可以說,這是一個主要人物關係、線索非常複雜的故事。

《風雨雲》的故事雖然涉及到城區拆遷衝突、官商勾結等社會討論熱點,但核心依然是婁燁“作者電影”中一直探索的情愛悲劇故事,與婁燁以往作品比較起來,是人物關係、情節線索、敘事結構最複雜和電影敘事語言最具個性的一部(後面詳細闡述),但遺憾也稱得上是他藝術上最失敗的一部,雖然起用多位大牌明星,但在商業上也未達預期。

二、《風雨雲》在藝術和商業市場雙失敗的主要原因

前面提到,這次《風雨雲》主要敗在了劇本和敘事上,不論從文藝片和商業片角度都是如此。雖然婁燁的作品《春風沉醉的夜晚》曾經獲得戛納電影節最佳編劇(北京電影學院副教授 梅峰),但這次卻顯然是有點“走火入魔”。除了劇本和敘事外,大量的個性化近景移動、搖晃鏡頭是影響影片商業性的另一個主要因素。

1、人物、情節設定過於複雜,影響人物刻畫與故事完成度

《風雨雲》與婁燁拍攝的2012年上映電影《浮城謎事》(導演放棄署名),在型別、主題、人物關係、敘事手法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處,婁燁也坦承《風雨雲》對《浮城謎事》的創作手法做了進一步的延展。其中人物、情節設定是一個重要相似之處。

時長98分鐘的《浮城謎事》主要人物有三個,主要講述一男二女的情愛悲劇,人物關係和情節線比較清晰,完成度比較高。但是,在《風雨雲》中,婁燁將人物關係和敘事手法都推向了更復雜、更個性化的地方。主要人物從《浮城謎事》中的三個變為了六個,三男三女,且人物關係線高度互相纏繞,情節設定自然也就十分複雜,成為婁燁作品中人物、情節設定最為複雜、互相纏繞的一部。

也正因為這次主要人物關係、情節設定過於複雜和互相纏繞,難度太大,導致很難在2個小時內講清楚和深入塑造、刻畫角色內心世界,嚴重影響了藝術電影所最看重的深刻性和對人性的深入剖析,在藝術層面出現了重大缺陷。例如,影片中只有唐奕傑一個角色形象是比較豐富、立體完整的,而片中很多角色行為的動機,因為缺乏足夠鋪墊和人物過多難以精巧設計情節的原因,顯得不合理,影響了整個影片的合理度和精緻度。例如,客觀地說,這次井柏然和馬思純的角色形象比較單薄,他們都是很好的實力明星演員,但這次遺憾沒有達到期待值和實現在自我表演道路上的突破。

另外,影片中有很多情節經不起仔細推敲。例如,林慧和連阿雲在車上爆發衝突後,林慧沒有減速剎車反而一直讓汽車一直高速行駛,連阿雲死亡後,姜紫成、林慧不怕被人看見直接在城郊區大橋下露天焚燒屍體,等等,細究起來肯定是不合理的。影片也僅僅入圍了金馬最佳導演獎,而最後也並未獲獎。

一場“無根”的隨風飄搖——評《風雨雲》兼思考國產文藝片的一些問題

2、劇本故事顯得陳舊,故事主題不夠深刻

本片擁有一個很好的“城區拆遷衝突”“官商勾結腐敗”的故事背景,有很強的矛盾衝突性和社會現實意義、熱點效應,本來可以像《我不是藥神》一樣引發很多共鳴和社會思考。但很遺憾,影片主題還是主要講述都市男女情、愛糾葛(我認為,這並不主要是為了迴避敏感內容和方便透過審查,因為情愛悲劇才是婁燁導演作品的一貫主題),而影片中的許多情愛糾葛由於鋪墊交代不夠,還難以令人信服。

而且,雖然作者型導演的作品風格、題材經常很相似,但這次《風雨雲》的情愛糾葛故事,對於當今每天接收海量資訊的觀眾來說,不免顯得有些俗套和陳舊。因為類似的情愛故事有很多影視、網劇表現過,從而使得影片對觀眾的吸引力難免不足。題材型別、影片風格可以保持一致且不斷探索,但仍然需要不斷進行更新穎的人物、情節設定,不論文藝片和商業片均是這樣。

從影片的主題內容來講,一個最大的遺憾是,片中的人物情愛糾葛並沒有與城中村拆遷、官商勾結事件緊密結合起來,而是彷彿遊離了出來。開頭的拆遷衝突大場面戲過去後,後面的篇幅基本都是在講情愛糾紛,這就有點可惜了。現在,影片觸及了很難得的題材,但只是借了軀殼,並沒有引入其靈魂。如果能把人物情愛糾葛與民眾關注的現實熱點緊密結合起來展現,影片將更有社會價值和意義,人物也會更加豐滿。在影片很具鞭撻現實意義的大故事背景下,《風雨雲》專注表達的情愛糾葛主題就顯得不夠厚重和深刻。

3、敘事上的失控:內在邏輯性不夠,結構不夠穩固精巧

《風雨雲》與前面提及的《浮城謎事》,在敘事上都應用了文藝片常用的時空交錯結構,在懸疑風格表現上也有很多相似之處,均是在開始部分先拋給觀眾一個離奇死亡事件和很多謎團,營造出濃重的懸疑氛圍,然後開始運用插敘、倒敘等各種時空交錯手法,對真相進行抽絲剝繭般地交代和揭示。但《風雨雲》同樣把敘事結構的散推向了一種“極端”化,大量的插敘、倒敘與現實時空高度交錯、摻雜在一起,給影片造成了較大的創作難度和觀賞難度。看過影片的觀眾知道,影片應用了很多畫面字幕交代各種不斷前後跳躍的時空。可以說,影片的時空交錯之雜、敘事結構外在形式之散,都成為婁燁電影作品之最。

其實外在形式上的散倒不怕,因為很多經典文藝片在形式上均是散亂的,但形散神不散,都有一個強大的內在邏輯和表面上看散亂實則十分穩固精巧和美的內在結構。形式上的散亂、高度省略,正是為了更好地聚“神”。外在形式越散亂,就越需要一個嚴密的內在邏輯和穩固精巧的內部骨架結構,遺憾《風雨雲》正是在敘事上沒做到這一點。

例如,敘事視角與敘事結構存在直接的、主要的關係。《風雨雲》的敘事視角是不固定和缺乏內部邏輯關係的,一些地方按照調查案件的警官楊家棟的視角展開,還有許多地方則是由無所不知的“全知”視角來進行觀察的。這些視角依靠什麼並列在一起?影片沒有解決這個關鍵問題。另外,本片在主要人物戲份分配、情節詳略取捨上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導致雖然有6個主要人物,其中有4個人物應該是具備同等份量的,但除了張頌文飾演的唐奕傑之外,其他角色都不夠豐滿,還有各個主要人物的一些行為動機讓人感覺莫名其妙,難免被很多觀眾認為劇情“狗血”。這次婁燁導演的“主力演員”秦昊在《風雨雲》中的表演成果遺憾沒有突破以往,就主要是受限於影片不夠合理的敘事安排,而宋佳飾演的角色林慧,也由於缺乏足夠的情節鋪墊,導致觀眾對角色的一些行為動機感覺不合理。仔細琢磨,可以發現影片中把唐奕傑這個人物塑造得最豐滿立體,是違背整個故事設計原則的。

可以說,這次《風雨雲》的敘事是失控的,把時空交錯、主觀意識流結構推向了一個似乎“走火入魔”的程度,給人感覺很多地方成為了個性化電影語言在外在形式上的耍酷和堆砌。這部影片的人物、情節極為複雜和具有挑戰性,但在敘事上沒有建立起緊密的內在邏輯和穩固精巧的內在結構,丟掉了聚形的“神”和可以讓枝葉隨風瀟灑舞動的、深扎土壤的“根”,就不免成了一場無根的隨風飄搖。

一場“無根”的隨風飄搖——評《風雨雲》兼思考國產文藝片的一些問題

4、大幅移動、晃動的鏡頭過於個性化,未與表達內容緊密結合

這個不多敘述,主要是對普通電影大眾造成障礙。雖然婁燁以往作品中均有大量移動、晃動的近景、特寫鏡頭,但《風雨雲》是一部懸疑題材電影,情節緊張,還有一些激烈打鬥戲,其中鏡頭的運動和晃動幅度就更大。而且,電影時長達到2個小時,結合普通觀眾很難把握故事邏輯從而進入劇情的現實情況,於是就更容易給普通觀眾造成了更多的觀影障礙,甚至觀影不適。另外,當觀眾發現幾乎全片的鏡頭都要大幅、大量地移動、搖晃沒有道理,感覺過於注重外在形式時,就也增加了觀眾對於影片的不滿情緒,影響了口碑。

三、《風雨雲》的精彩看點

在重點分析了影片的失敗原因之後,我們也客觀分析一下影片的看點。我認為,婁燁導演作品的一些方面,很值得眾多電影創作者和影迷研究和借鑑。

1、電影語言功力

婁燁導演是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的畢業生,接受過學院系統專業的訓練,是典型的學院派導演,視聽語言功力比很多導演紮實許多,也有許多文藝片應對資金緊張等問題的拍攝經驗。例如,他的電影很多時候不打光,而是巧妙運用拍攝場景中的現有光源。看他的電影,對於電影愛好者來說,可以認真研究電影語言設計,包括鏡頭拍攝方法和畫面剪輯。他的每一部電影表現技法都是很講究的。

例如:這次的《風雨雲》,在婁燁十分注重的鏡頭語言表現上有更多探索,具體更多體現在一些畫面剪輯和外在鏡頭運用上。特別向大家推薦影片開始處的十來分鐘,包括一組航拍的遠景到近景跟拍鏡頭的組接段落,電影語言手法犀利、大氣、漂亮,不是特別搖晃,卻有效地營造出“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張力,渲染了城中村拆遷衝突“驚心動魄”的氛圍,頗有大師風範,可惜後面沒能持續,故事轉而進入了幾個角色情感的糾葛與敘說,就顯得有點“小氣”和“單薄”了。

2、精湛的表演創作

婁燁作品一直有一個特點,表演功底紮實,總是有優秀的演員和出色的表演(表演是演員創作手段,與電影攝影、剪輯等共同完成影片的人物形象塑造)。而且,他的電影中經常有大牌演員出現,很多明星都願意與他合作。他的表演觀念是深深紮根現實主義的,特別注重能夠去掉戲劇表演痕跡的生活化、紀實化表演,而且他會千方百計給演員創造儘量真實的、能夠自然“生活”在其中的表演創作環境。他拍攝電影時與演員合作的方式十分獨特,因為總使用大量的移動、跟蹤鏡頭,演員經常是演了一天也沒看見導演。與他的其他作品一樣,《風雨雲》中的表演同樣很值得欣賞和研究、借鑑。

推薦重點關注一下《風雨雲》中張頌文的表演,令人讚歎。他創造這個唐奕傑角色的案頭工作、體驗生活準備、現場創作技巧曆程,也很值得其他演員借鑑,有興趣的觀眾可以去詳細瞭解一下。宋佳在片中的表演也值得專門提出來。在很多場戲中,她精準地傳達出了林慧這個角色獨具的“神態”和人物複雜的內心世界,遺憾的是受限於劇本、鏡頭敘事的設計,林慧這個角色的行動線中有一些行為動機不夠合理,從而影響了角色的整體塑造。

分析了《風雨雲》的優點缺點後,我們再來深入做幾點婁燁作品美學上的思考和探討。

一場“無根”的隨風飄搖——評《風雨雲》兼思考國產文藝片的一些問題

四、關於婁燁作品美學上的幾點思考

不難發現,在藝術形式與內容兩者辯證關係方面,婁燁導演作品存在不夠有機統一、一些地方形式大於內容的問題。

婁燁導演作品以極個性化的電影語言風格著稱,主要體現為大量應用大幅移動、晃動的近景特寫鏡頭,注重應用自然光和真實場景,故意營造“跳躍感”的畫面剪接等。很多電影專業學生、文藝片影迷喜歡和崇拜婁燁導演的晃動鏡頭風格,認為很先鋒前衛,其實並不能說先鋒和前衛,只能說個性化,因為類似的鏡頭手法在之前的很多藝術、實驗電影中運用過。其實,電影自1895年誕生一百多年來,幾乎所有的鏡頭語言手法在上世紀60年代前,就已經全部出現了。

始終移動和搖晃的近景特寫鏡頭,視覺衝擊力很強,還可以巧妙彌補一些畫面佈景、光影不夠真實、不美、枯燥乏味等缺憾,但不可避免地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特別是婁燁作品中經常運用的那種非攝影師不可控制而是故意的晃動鏡頭。有時候,始終移動和搖晃的鏡頭方式可以與影片表達的內容緊密貼合,比方說影片中人物的主觀鏡頭,還可以表達人物在片中的主觀心理感受和營造獨特的,比如動盪、飄搖不定的氣氛。但全片都使用移動、晃動鏡頭,就缺乏足夠的美學依據和理論支撐了。因為《風雨雲》等婁燁導演作品中敘事視角是變化的,且大多是追求紀實的客觀視角,並非一直是一個很主觀的觀察者視角,所以會出現形式與內容不符、形式大於內容的問題。

從藝術創作本質上分析,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千變萬化,但主要還是應該依據內容來選擇。從這個角度講,婁燁作品的電影語言手法反而是比較單一的。從藝術內在規律上分析,如果加入更多的表現技法,可能會更有力地突出主題、人物的表達,畢竟藝術作品的核心是塑造人物、傳達情感和思想。值得注意的是,《風雨雲》中前面部分的一組航拍組接鏡頭,其實就是婁燁電影技法的新發展新呈現,效果很好。

另外,婁燁導演與其他第六代導演一樣,聚焦創作現實主義題材電影。第六代導演經常運用的強調時空真實、連續的跟拍長鏡頭和冷靜觀察的固定機位鏡頭,與現實主義題材的內容傳達是統一的,但婁燁導演這種具有強烈主觀性的鏡頭風格與現實主義原則是不夠匹配的,有些時候是相悖的。顯然,婁燁導演的作品核心表達是現實主義而非浪漫主義。

還有,婁燁導演的電影中總是有大量的情愛糾葛,而且裡面通常突出女性的視角、行為和心理感受,也因此被很多人認為具有鮮明的女性主義特徵。我認為,婁燁導演的電影中充滿陽剛氣息的犀利、迅猛鏡頭語言風格與一些女性視角敘事段落,不太容易融合,反而會互相干擾,也形成了美學上的相悖。

一場“無根”的隨風飄搖——評《風雨雲》兼思考國產文藝片的一些問題

五、《風雨雲》引發的關於國產藝術電影發展的幾點思考

《風中有朵雨做的雲》的上映和引發的討論,也把國產文藝片面臨的一些困境清晰地展現出來,值得我們梳理。

1、首先,可以感受到我們藝術電影發展的艱難和生存的壓力。

婁燁導演是典型的文藝片創作者,是一位作者型導演,《風雨雲》是特徵鮮明的作者電影,本來不應該主打商業市場的。但這次顯然是在市場大潮中搏擊了一次,在藝術和商業上都未達到預期,其實這會影響婁燁導演的一些聲譽。

電影製作成本大,藝術電影受眾少,在世界各國都面臨生存問題。在很多電影強國,如美國,都有較為發達的藝術電影放映院線,有固定的文藝片觀眾人群及來自民間機構、政府機構的各種支援。我們雖然也建立了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但力量還十分薄弱,難以讓文藝片維持生存。

由於電影製作成本較大,我們國內的藝術電影放映還不夠發達,又不斷受到商業大潮的衝擊,文藝片生存壓力越來越大,諸多文藝片導演只能同時向商業市場進軍,不得不在個人藝術探索中結合考慮普通大眾市場創作,加入商業元素。婁燁導演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也坦承他還是很在乎電影能夠在院線公映的,也願意與市場合作。《風雨雲》除了起用婁燁導演一直以來的合作演員秦昊、張頌文外,還邀請井柏然、馬思純、宋佳等人氣明星加盟,就是在這次創作中更多考慮市場因素的一個表現,但過多的角色設定、明星與角色的貼合度等也同樣給創作帶來了問題。確實,商業與藝術的融合不但很難成功,很多時候還會影響導演藝術表達,造成兩面不討好的尷尬處境。當然,說商業與藝術融合很難成功,也並不是絕對的。

2、其次,可以發現,我們的藝術電影發展缺乏良好的影評業支援,這是非常不利的。

我們的藝術電影近些年總體質量出現滑坡,與此也是有重大關係的。電影批評與電影創作同樣重要,對於電影產業發展意義重大,電影批評業的不過關,還會對行業的發展起到反作用。

問題主要體現在:目前我們市場上大部分的知名影評人並沒有接受過系統、專業的訓練,是從影迷愛好者或文學寫作、社會評論等崗位轉變而成的,一些人稱呼他們“民科影評人”,難以保證影評的高質量和精準。由於他們也不大懂或缺乏全面系統的知識架構,對於有名的藝術片導演絕大多數只會一味地吹捧,難以完成引領觀眾、給創作者以精準反饋幫助他們不斷提高的任務。

我們的藝術電影觀眾人群本來就小,目前我們網路上藝術電影的活躍評論者,主要是由電影學生、影迷愛好者組成,他們崇尚大師和經典作品,但在學習電影藝術的初期和入門階段,往往更容易被外在的表現手法吸引,而外在表現手法其實是現象而非本質。很多人經常會不自主地忽略一個問題,就是內容和內涵才是那些經典文藝作品的精髓,因而往往也不能全面客觀地去評價我們的藝術電影。其實,我們很多的“文藝青年”,其實不夠“文”、不夠“藝”,有了文藝青年的“孤傲”,但還缺乏文藝青年的知識組成,還是偽文藝青年。

以上這些,對我們藝術電影的發展都是很不利的。種種因素,及缺乏硬核的影評業支援,這些年我們的很多國產文藝片創作出現了只一味注重外在形式表現的問題,也是“無根的隨風飄搖”,同樣是需要引起重視的。

我們需要加大對藝術電影的各方面扶持力度,加快完善藝術電影放映市場的建設,培養一大批忠實的藝術電影觀眾,給予藝術電影更多的生存空間,讓藝術片導演沒有那麼大的生存壓力,能夠專心於自己的藝術創作探索,從而不斷取得突破;同時,我們迫切需要建設良好的藝術電影評論環境,不斷完善影評行業,培養更多專業、優秀的影評人,不能一味地盲目追捧,需要有人給創作者提出真正的問題和建設性的意見,從而不斷推動創作者總結提高。

3、另外,想談一點對電影審查的思考。

雖然婁燁導演的這部作品遺憾沒有怎麼表現官商勾結、拆遷衝突等社會熱點問題,主要是因為他追求表達一貫的情愛糾葛主題,而並不是因為電影審查,但由於很多文藝片的目標是高度貼近現實和深入刻畫人物形象,因此也談一點對電影審查的思考,並不是針對《風雨雲》。

我認為電影審查是十分重要的,因為電影不可避免地兼具社會意義和文化功能,對大眾必然產生各種影響。如果我們在電影審查上能夠更加完善和細緻,引入更多的電影專業人士和各界精英人士幫助把握,對涉及一些社會敏感題材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並不簡單“一刀切”,而可以認真研究一些情節的表現是否更多是產生積極意義,是否可以鞭撻醜惡、促進正能量,或許可以減輕一些電影創作者的思想負擔,促進他們的創作活力。

婁燁導演在國內和國際上均很有名,是我非常尊重的創作者。對藝術的執著追求都是值得關注和客觀看待分析的,藝術片創作者面對電影商業屬性、市場的壓力困境也是需要全社會共同幫助的。期待婁燁導演新的成績!

畢志飛

2019。4。9

(因獨家授權,如各媒體轉載文章,需經網易娛樂頻道同意)

標簽: 婁燁  電影  導演  風雨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