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舞蹈

遍佈民間的古法造紙(三)

作者:由 五色石文齋 發表于 舞蹈時間:2022-09-03

白族的白棉紙

白族主要聚居在大理,是我國西南邊陲文化比較深厚的少數民族。

白族用紙,在三國、兩晉時就有記載。而且,考古發現,古代所用的白棉紙與現代的白棉紙在紙質上沒有本質差別。這一驚人的相似,真不知歷史是現在的註釋,還是現在是歷史的註釋。

遍佈民間的古法造紙(三)

各種有色紙

《滇小記•大理紙》一書講:“雲南產紙之處甚多,皆楮為之。惟大理紙光致瑩潔,堅實精好。蓋水孕蒼山,得川原之靈氣。用為簾幃帳,清風素影,令人飄然有塵外之想。”

至清,大理紙已是宮廷貢紙。當時,鶴慶是造紙中心,生產的品種有白棉紙、草紙、紅青梅紙等,其中白棉紙質薄、耐搓揉、易於托墨吸水,暢銷緬甸、印度、泰國等國。

造紙,是他們農閒之餘不可或缺的家庭補給或主業。

傣族的緬紙

以酒澆潑,醒精神;以水澆潑,去汙臭。

聚居於“理想而神奇的樂土”雲南西雙版納和德宏州一帶的傣族,以潑水民俗最為知名。古書記載,元代的傣族還在用刻木記事,明代中葉才有造紙業,與“刻木為契”並重。

傣族的緬紙又稱“棉紙”“構皮紙”,是選用纖維較好、較細的構樹皮製成,紙質薄而柔韌,主要用於製作高升、孔明燈、油紙傘和書寫佛經。

高升是傣族人自制的一種煙火,在竹竿底部填上火藥和配料置於高架。放高升時,點燃引線使火藥燃燒產生強勁的動力,如火箭般將竹子推向高空。竹子吐著白煙,伴以嗖嗖的尖嘯聲,噴放出絢麗的煙火。燃放高升,就是把火神送走,把人間疾苦送走。

孔明燈,又叫“飛燈”。入夜,人們在廣場的空地上,點燃燈燭,利用空氣浮力,把一盞盞孔明燈放飛上天。這是對光明的祈盼,也是對美好生活的祈盼。

緬紙還用於製作油紙傘,塗用的是芝麻油,既是避雨工具,又是喪葬必備品,死者可以藉助傘具超脫凡塵,飛向極樂世界。

遍佈民間的古法造紙(三)

下槽

彝族的竹紙

作為一種語言,編碼的獨創性,認識的獨立性,包容和融合,存在和演變,無不是文化的視窗。視窗是隨時開啟的對面,門口是隨時出發的地方。紙的作用,正是升起在窗戶和門前那一層夢囈般的晨霧。關著的時候可以想象,開啟的時候可以望遠。

彝族用彝文撰寫的本民族紙質文獻,雖則較晚,但一出現,就彩霞滿天。他們用他們生產的“蔡倫牌”竹紙,寫他們的歷史,誦讀他們的經文。

納西族的東巴紙

“粗糙的樹皮”就是書寫現存兩萬多冊東巴④經書的東巴紙。東巴紙多用蕘(ráo)花皮和雁皮生產製作,厚重堅韌,無簾紋,砑(yà)光後,可雙面書寫。

東巴紙呈象牙色,防蟲蛀,味清香,吸墨性強,不易變色,對人體有鎮驚安神作用。目前,東巴紙只有在納西族主要居住的滇西北玉龍縣大具鄉和香格里拉市三壩納西族鄉流傳。在麗江古城東大街東巴宮內,有一家納西手工紙坊,是東巴文化研究院指定的“東巴紙傳習基地”。

遍佈民間的古法造紙(三)

東巴紙坊

他們一心在相承與再造、文化與產業上做文章。多條腿走路,力求尋找“東巴紙”新語言,實現傳統工藝當代轉化,加快發展新型文化企業、文化業態和文化消費模式。

(《蔡倫紙話》選編三十九)

(文/沙鷺)

歡迎走進“五色石文齋”。如果您喜歡,請點選關注,也歡迎您分享、評論。在這裡隨時有精彩的文章釋出。

標簽: 東巴  棉紙  傣族  高升  紙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