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虹濟藝術講商代中期青銅器的概況

作者:由 <em>藝術</em&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19-03-18

虹濟藝術講就青銅器發展而言,在鄭州二里岡文化與安陽殷墟文化之間,還有一個過渡時期,其青銅器既接近於二里岡文化,又與成熟的殷墟文化有所差別,這就是商中期,時間大約相當於中丁至小乙時期。考古學上所觀察到的早商與晚商文化分佈中心分別在鄭州、安陽兩地,相對比較穩定。但中商考古文化中心則較為分散,這正反映了當時政治的不穩定。“自中丁以來,廢嫡而更立諸弟子,弟子或爭相代立,比九世亂,於是諸侯莫朝”(《史記·殷本紀》)。

商中期青銅器除了生產工具和兵器之外,容器的種類比早期有所增加,主要有鼎、鬲、斝、爵、觚、尊、盉、壺、卣、疊、瓿、盤、簋、豆等。

壺:古代盛酒器,也用於盛水。《周禮·秋官·掌客》:“壺四十。”鄭玄注:“壺,酒器也。”青銅壺使用時期長,自商至漢;形式多樣,有圓形、方形扁形、瓠形,以及圓形帶流、圓形高足等。

瓿(pu):古代盛酒或水的器皿。低體,斂口、廣肩、圓腹、圈足。盛行於商代。

豆:用來盛放肉醬的器皿。《說文解字·豆部》:“豆,古食肉器也。”豆多作圓盤,中有長柄稱“校”,下為圈足。一般有蓋,蓋上有捉手或環紐。青銅豆出現在商代中期,而盛行於春秋戰國。

這一時期的青銅器在造型發展的同時,裝飾藝術也有所進步。青銅器的紋飾不少由條帶分佈變成通體裝飾,這在瓿、罍、鬲等容器上表現明顯,另外紋飾逐漸採用較多的高浮雕裝飾,產生了很強的藝術效果。這個時期流行的花紋有獸面紋、夔紋、鳥紋、龍紋、圓渦紋、圈帶紋、弦紋等。

(1)龍紋

虹濟藝術講青銅器上流行時間最長的裝飾紋樣之一、龍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動物,是殷人卜問的物件之一。龍的形象起源很早,但作為青銅器紋飾,最早見於商代二里風時期,以後商代晚期、西周、春秋直至戰國,都有不同形式的龍紋出現。青銅器上的龍紋,一般在反映其正面圖像時,都是以鼻為中線,兩旁置目,體軀向身側面延伸。商代龍紋多表現為捲曲的形態,商末周初的方彝,方鼎口沿處盛行龍頭在中間,分出雙尾,即雙體龍紋,兩週還多表現幾條龍相互盤繞,或頭在中間,分出兩尾。傳說龍的出現與水有關,《考工記·畫繢之事》謂:“水以龍、火以圜。”是用龍的形象來象徵水神,因此在青銅水器中,龍的圖案和立體形象有更多出現。

虹濟藝術講商代中期青銅器的概況

(2)鳥紋

青銅器上的鳥形紋飾,最早出現於殷墟時期,其沒落期約在西周中期以後。最早出現於殷代銅器上的鳥紋是小鳥紋,這種小鳥紋常常以寬頻狀的形式飾於器物的頸部、肩部,作為輔助紋樣。小鳥紋大致可以分為兩種型式:一種是鳥身豎立,通常是對稱地分置在獸面紋的兩側,也有兩鳥相對倒立組成蕉葉狀。另一種是鳥身橫立,最常見的是尾羽折而下垂,末端呈叉狀和尾羽分三股。盛行於殷末周初。大鳥紋最早出現於殷末周初,而盛行於周昭王和穆王時期。一開始就被用作主題紋飾,並佔據了青銅器的主要部位。其特點在於有華麗的冠羽。早期的大鳥紋昂首、引頸,從整體看,顯得頸長而軀體橫寬。稍後,鳥頸漸短而冠羽紛披,尾羽捲曲之狀則愈為繁縟,從整體說,擁頸,軀體近於方形成扁方形。衰落期的大鳥紋,冠羽、尾羽前後扭卷,整體更趨扁長,呈現出逐漸向竊曲紋演化的傾向。長尾鳥紋流行的時間較長。這種鳥紋帶常見於銅器的口下、頸部或圈足上。其特點是鳥身短而尾羽長,迤邐捲曲,形成或寬或窄的帶狀紋飾。實際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尾羽末端上卷,從整體看,尾羽呈橫“S”形。最早出現於殷末周初,晚至厲王時期。另一種是尾羽的兩端都向下卷,形成一個橫的“C”形。它的出現可以追溯到西周早期,晚也到厲王時期。

(3)渦紋

這樣以旋轉輻射線為構成基礎,它形似旋渦,兩圈單線或雙線的同心圓,兩圓之間有三個或三個以上鉤狀線,作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旋轉排列。對渦紋的叫法,目前又有新的稱謂,有人根據《周禮》“火以圜”的說法,認為從圖形看,應稱火紋。也有的人從文字學的角度進行考察,認為渦紋應稱為“冏”紋。常飾於鼎簋、等青銅禮器上。最早見於二里頭文化時期,商代與西周早期最流行,後仍沿用

虹濟藝術講總之,商代中期的青銅器,具有承前啟後的特點,造型新穎,裝飾華麗。它所呈現的正是青銅器藝術向最盛時期邁進的磅礴氣勢。

標簽: 青銅器  尾羽  龍紋  商代  紋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