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景德鎮瓷器的產業細分和工藝細分

作者:由 友哥茶器圈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22-08-24

產業細分

我們說過了清朝時期官窯和民窯共同合作,彼此不分家來完成皇帝的任務,而民窯最拿手的就是燒窯,在當時叫做包青窯。包青窯類似於現在賣瓜的包甜瓜,包青就是包燒的好。從燒窯這一產業的獨立,就能知道景德鎮產業進行了細分。

製作瓷器本來是非常簡單的一件事情,無非是把泥土捏成形狀,然後給器物上彩,然後上釉,最後燒製出爐。可以看出就四個大步驟,但景德鎮產業鏈對於陶瓷製作的分工非常細緻,不亞於現在熟悉的產業叢集。

我們拿產業的主體部分,也就是製作瓷器的這4個步驟做最簡化的舉例。假如我們要製作一件鬥彩雞缸杯,首先我們要去專門製坯的作坊定製杯子的素坯,然後請青花作坊來完成雞缸杯的勾線部分,然後自己施釉交給包青窯燒製,燒好後將雞缸杯交給畫釉上彩的作坊填彩,最後進行二次燒製。也就是一個小杯子要4個作坊合作才能完成,這在景德鎮非常普遍。

除了主體產業外還有很多配套的產業,這些配套產業雖然沒有參與到制瓷過程中,但卻必不可少。我們還是拿剛剛的雞缸杯為例子,在雞缸杯的素坯製作的過程中有個環節叫利坯,也就是修整坯的意思,類似於修頭髮修草坪。

利坯過去是用竹刀,現在用鐵刀,鐵器按道理來說是由鐵匠完成,但為了滿足利坯的需求,根據器型的不同,利坯刀的種類也會變化,鐵器店根本不能滿足這種變化,於是從鐵器店專門分離了一個產業叫做坯刀店,也就是專門生產坯刀的店。坯刀店還只是景德鎮陶瓷配套產業細分的冰山一角,但從這一個點就能看出景德鎮瓷器產業分工之細。

除了產業上的細分外,在工藝上細分更為恐怖。

工藝細分

景德鎮瓷器的產業細分和工藝細分

《天工開物》中圖畫記載的瓷器燒製過程

在明末有本書叫做《天工開物》,其中關於制瓷有句描述:“共計一坯之力,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意思是一個坯要經過72個人的手才能完成,這也是後來我們常說的72道工序的由來。

雖然72道看上去誇張,但如果站在整個制瓷業來看,不但不誇張,還非常謙虛。因為不同品類的瓷器,工藝上的差別很大,工藝流程完全不同。

我們還是用例項說話,就拿瓷器上彩繪這一項來說,青花、五彩、粉彩等都不是不同的彩繪工藝,所以畫青花的不畫五彩,畫五彩的不畫粉彩。而青花又分為勾線和分水兩部分,由不同的師傅分別完成。而勾線按畫種的不同又分為山水、人物、花鳥以及各種紋樣(紋樣可以理解為繡花的各種圖案),又需要由不同的師傅完成。

以上只是站在工藝細分的角度來說,但大家不能完全對號入座,比如我經常看到一些畫青花的,他一個人就畫完了整個圖案,不過要畫好久,而且圖案比較單一,只畫山水或者人物,頂多配點簡單的圖案點綴下。但大廠裡一定分的很細,畢竟分工越細,效率越高。

對比宋、明、清三代瓷器

宋朝的瓷器製作,採取的是家庭式作坊,也就是一個家庭完成整個瓷器的製作,這種家庭式製作使得瓷器分工不細,也就不能在細分領域精進,製作出來的瓷器不會太好。這就好比一個運動員,如果他籃球、足球、兵乓球樣樣精通,那技術必然不會太好。所以宋明清三代中瓷器水準最低。

明朝的瓷器製作,雖然出現了產業細分和工藝細分,但不是很完備,直到明末才可以登堂入室。所以宋明清三代中瓷器水準居中。

清朝的瓷器製作,工藝細分和產業細分已經非常完備,並一直延續至今,所以清朝的瓷器水準是最高的。

標簽: 瓷器  細分  產業  製作  青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