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三種時代觀念(一):傳統的時代觀念

作者:由 清心漣漪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22-02-19

不同的時代流行不同的觀念,推崇不同的社會價值觀。

在中國的傳統社會仍至世界的傳統社會,這個時代的人們追求的是名利權。也就是說世人會透過一個人所擁有的名聲、錢財、權力來評判他是否成功,一個人所付出的努力是否面向這三者。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住,描述的就是傳統時代的人為利益奔忙的情景。浮生之間,人們問的算命先生最多的問題,也是中國的古代的命理看得最多的問題:妻財子祿壽。紫微斗數的星耀,除了它們自有的性質外,還會根據年幹進行世俗的變化,會化科、化祿、化權,化忌,化科代表名聲、智慧、貴人;化祿代表食祿、錢財、人緣;化權代表權力、爭勝心、勇氣;化忌代表多小人、是非、損失。這四化出現在命宮、財帛宮、事業宮、遷移宮會應驗得比較明顯。八字研究最多的問題也如此。因為是整個傳統時代都關注的是個人的世俗價值,於是也身不由已地向天提問,向命理術數提問。在西方的古典占星中,西方古代占星師透過行星的廟旺弱陷、相位、東昇西落和飛星來計算(包括計算量更多的印度占星),得出事件或該生命領域的吉凶,回答人們同樣執著的問題。因為那時,人們執著於名聲的高低、錢財的多寡、權力的大小,其它的還有配偶、子女是怎樣,自身壽命又有多長。即使到了現在的中國仍有很多很多人會問這樣問題。一個人可以跟社會其他人同樣吃飯、工作、生活和睡覺等,但內心一定會被這些問題所煩憂。因為這是世俗評判的標準,人在中國現在的社會中,自然會受這些價值的影響。

在傳統的世俗價值觀之外,人們還會追求一些經典久遠的價值觀,它們屬於傳統中良好的一面。在中國古代歷史,社會以儒道佛的思想為主流。儒家的思想以仁愛為核心,提出了“五常”:仁義禮智信。道家的思想以“道法自然”為核心,主張“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的順其自然的無為而治觀念。佛家的思想以慈悲為核心,提出四聖諦和十二因緣,用“戒定慧”的方式修行,認為眾生皆可成佛。而世界各地有不同的信仰和宗教。世界第一大宗教基督教,其核心思想是愛上帝和愛人如已。伊斯蘭教提出“六大信仰”和“五功”對信仰規範。印度教則認為善惡有因果,靈魂有業報輪迴。除了中國的主流思想和世界性的宗教之外,世界不同地區都流傳著不同的神話來傳遞每代人所推崇的價值。幾乎每一個萬神殿都供奉著一位“天空之神”,代表對天空和自然的崇拜。那些口口相傳的英雄故事,不只是娛樂聽眾,更是表達了成為一個完整人格的人,應該如何行事。希臘的《荷馬史詩》、中國的《山海經》、印度的《摩訶婆羅多》,還有北歐、埃及、印第安、太平洋島國的神話體系傳遞著當地社會文化的典範。《神話的力量》提到:“只要讀讀報紙,就知道這個社會一片混亂。在現在這個社會結構中,神話提供了生命的典範。這些典範必須適合你生活的時代背景才行,而我們的時代變得太快,50年前合適的東西現在已經不合時宜了。過去的美德是今日的罪惡。過去被認為是邪惡的東西,今日反而成為生活必需品。道德秩序必須配合現實生活的需要才行。這些都是需要做卻沒有做到的。”

以上的價值體系都在不同的角度論述著什麼是道德,什麼是善。這一直是個動態的標準,不同文化體系有不同答案,不同人也有不同的觀點。我覺得可以這樣認為,主張的主體之間的生存權的平等可視為道德。在奴隸社會,奴隸主之間的生存權平等可視為道德,奴隸主平等對待奴隸的生存權也可視為道德;在封建社會,地主之間的生存權不因土地多少而產生不同可視為道德;現在,公民主體之間的生存權平等可視為道德。另一方面,在不同的語境,不同的文化之間,如果你這樣做的事情,也願意別人同樣對你做,其他人也接納這樣互相這樣做的行為,可視為道德。你對別人微笑,也願意別人對你微笑,可視為道德和善意。你打別人,也願意別人打你,但其他人不願意這樣,那就不算道德。三大宗教和各個神話體系都在不同語言論述道德。

其中善為道德的基礎,愛是善的表達。

愛也是三大宗教和各個神話,包括整個傳統時代所推崇的核心價值。奉愛宗教裡的神,關愛所在社會的人,熱愛給予人類的自然,敬愛日常修煉行為等等。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福克納在演說時講道:“一個作家,充塞他的創作室空間的,應當僅只是人類心靈深處從遠古以來就存有的真實情感,這古老而至今遍在的心靈的真理就是:愛、榮譽、同情、尊嚴、憐憫之心和犧牲精神。如若沒有了這些永恆的真實與真理,任何故事都將無非朝露,瞬息即逝。”他還說:”人是不朽的,這並不是說在生物界惟有他才能留下不絕如縷的聲音,而是因為人有靈魂--那使人類能夠憐憫、能夠犧牲、能夠耐勞的靈魂。詩人和作家的責任就在於寫出這些,這些人類獨有的真理性、真感情、真精神。”愛是一種不竭的動力,幫助我們戰勝生命眾多挑戰,超越許多人生議題。

名利權反映了人們在物質層面執著,各種道德、倫理的討論是人們在心智層面的思考,善與愛是傳統主義的時代觀中最高的追求,這是非常接近靈性的。這三者形一個層次比較全面的傳統價值觀念。傳統的時代觀關注主要從意識的,而非物質的角度研究人類,探討我們整個社會。因為古代沒有科學的研究方法和工具,無法清晰瞭解到物質的運作規律,也不能用解剖、腦神經實驗來研究自身的身體結構。另外,也沒用詮釋學、系譜學、充分的田野調查、文化比較的文化,所以也沒有辦法探討後現代的各種語境。但傳統主義價值提供了全層次的意識發展之路,也是個人從低到高的修行之路,《禮記·大學》寫道:“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說的就是個人修行從低到高的道路。

談完傳統的時代觀念,後面可以簡單講一下反傳統的觀念。因為傳統觀念發展到現代觀念,有些人因為經歷的不同,會“誤入歧途”,直接反對傳統觀念,而不區分其中的好壞。

第一,有些人直接否認世俗名利權領域的成功是並非真的成功。

因為只是別人家的成功,不能反映本心,而應該追尋理想,追尋內在心聲。可是要認識到自己的理解和內在心聲,也同樣要有世俗追逐的過程,哪怕這個過程很短,領悟得很快。因為身體的基礎也是物質,所以人總是要吃飯喝水,也僅僅吃飯喝水而已,不需要像苦行僧那樣修行。

第二,反傳統觀念的善和愛。

有些人認為傳統的善只是偽善,因為人們不瞭解一些科學的真相,所以是假的善。父母非常關注子女的生活、教育、成長等,甚至會有“孟母三遷”的故事。而且古代只是一種方式——科舉制度,到達更高的階層,父母因此而對子女產生的愛是一樣的,即把所以東西給到子女,不管他們喜不喜歡,是否符合他們個性。父母對子女的好是為與他人同樣的追求,或是來滿足整個社會統一設定的期望。另一方面,這種好,這種善,這種愛,也會伴隨著孝道的出現。在封建社會的歷史中,一些不好的觀念會附著在孝道上,變得有點教條主義——規定了什麼行為是孝,什麼行為是不孝。就像西方中世紀的教會那樣,後來新教的出現,打破教會對基督信仰教條般的控制。父母對對子女的善愛,人與人相處之間的善,以及孝道,本質來說都是一種愛。愛有不同的方式,表達者所以不階段不同表達愛的高度也不同,而接收者也因為處理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性格,所以理解到的愛也不同。也更加不可能規定什麼行為一定就是愛,什麼行為一定就不是愛。

第三,反對傳統裡的道德。

對道德的系統化、理論化地研究是屬於道德哲學,也叫倫理學。每個時代都會出現不同新的道德哲學。而中國封建社會持續的時間非常長,而且中華文化從未被外族文化打斷過,所以在中國傳統的道德觀念也是非常根深蒂固的。在新中國成立之後,也出現去除封建糟粕的運動。在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一些道德變得過時,不適應於市場。於是誕生於美國的實用主義思想也隨改革開放的思潮進入中國,對沿海開放城市影響尤為深遠。固然,實用主義能短期、快速將問題解決。康德說過:唯有頭頂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得我們充滿敬畏。社會浮躁,需要永恆的道德照亮我們的道路。

第四,反對盲目信奉權威。

因為在傳統時代,在古代,無論是西方,還是中華地區,社會的組織形式是中央集權的,統治制度是世襲的皇帝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天下都是皇帝一家,天下的人民都是皇帝的子民,皇帝是大家長,是君權神授的代表,擁有最高的權力。這傳統的社會組織形式之下,有三綱五常的約束,不同層級的政府擁有相應的權力和話語權,集權的封建統治下,形成越來越集中的權威。於是有些人會認為權威是不好的,他壓抑了許多人的個性,沒有讓人民發出聲音,被剝奪了很多權力。所謂皇帝視察民情,只是形式,只是皇帝有時候想讓民眾感覺好一些。所以封建留下的權威概念,應該被打破。更有甚者會反對不同專業領域的權威。但如果每人的聲音都平鋪在所有時空,那麼將是嘈雜無比的噪聲。曾經有調查顯示,微部落格的始祖Twitter上的訊息91%都是無用的廢話。權威的概念到現在已經發生轉化,不同專業領域的權威值得被尊敬。

始於2018年8月

終於2019年3月

原諒連結:三種時代觀念(一):傳統的時代觀念 - 清心漣漪

標簽: 道德  不同  傳統  時代  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