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書法

【欲知筆法先知筆】(三)晉管過硬之最牛筆莊

作者:由 啟明文房 發表于 書法時間:2019-06-01

啟明按:諸葛氏憑什麼最牛?又因為什麼而衰落?纏紙筆究竟好用在哪裡?散卓筆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大行其道?

東晉時誕生了中國歷史上最牛的筆莊——宣城諸葛氏。

在王羲之時期宣州諸葛氏和陳氏就赫赫有名,共享盛譽。

王羲之曾向陳氏求筆,陳氏將王的求筆帖還儲存到了唐代。唐

柳公權

也慕名向陳氏求筆,陳氏就按給王羲之制筆的製法給柳公權制了一支,柳公權說這筆筆鋒太短按不下去寫不大,很不滿意。陳家卻說這王羲之都讚不絕口的筆你柳公權居然用不慣,只能說明你水平低。兩家鬧得很不愉快。

這事我來說句公道話,人家陳家制的纏紙筆本來就是用來寫小字的,你老柳硬是要寫大,怎麼好用得了?而陳家不跟客戶解釋清楚反而抱怨客戶水平不行這也不厚道。這樣的事在今天的筆莊和筆友之間是不是也經常上演啊,呵呵呵呵!大家看看,唐代朝就這麼幹了,還是大師與大師之間。

前面一直在說陳氏,但是後面就沒陳氏什麼事了。

諸葛氏家族制筆從晉到宋世代相傳,薪火不斷。歐陽修說諸葛筆:緊心縛長毫,三幅頗精密。硬軟適入手,百管不差一。第一句一看就知道是纏紙筆,第二句交代了副毫是三層,最後一句說一百根裡面挑不出一根差的,牛逼不?

梅堯臣給歐陽修寫信稱

諸葛高

為制筆海內第一高手,蔡襄說諸葛高造的鼠須筆(前面聊過了,鼠須就是狼毫)絕佳。蘇軾贊諸葛筆家的下等筆也好過其他筆工的上等筆,黃庭堅說諸葛筆“千金求買市中無”,屌爆了,有沒有?

如果這諸葛氏能夠延續到今天,碰上這麼多喜歡纏紙筆的江湖書友,那還不萬八千一根的賣,數錢數到手抽筋啊?估計用不了兩年就能上納斯達克了。

可惜的是,可惜的是,這諸葛氏離馬上要不行了。

【欲知筆法先知筆】(三)晉管過硬之最牛筆莊

黃庭堅記載:有個叫

吳無至

的人,做無心散卓筆,大字小字都好寫,然而學書法的人還是喜歡用諸葛筆,把手放在桌子上寫小字,所以喜歡吳師傅筆的人就少。但是如果叫學書法的人試著提起筆來寫,那

諸葛筆

就敗了。

【欲知筆法先知筆】(三)晉管過硬之最牛筆莊

宋人

葉夢得

說:熙寧後,大家都開始用無心散卓筆,其風一變,而諸葛家仍然保守的守著家法做三副纏紙筆,結果導致了“家亦衰”。

這是朱書(即前邊系列文章中提到的

朱友舟

老師的《中國古代毛筆研究》一書。——啟明注)中對諸葛家族沒有跟隨纏紙筆逐漸被散卓筆取代的潮流,一味堅持古法沒有及時的實行產品的更新換代導致了家道衰落的描述。

“纏紙法”在唐以後制筆技術中的消失,看起來並不完全是一種有意的忽視所致,而是變成了制筆技術中的一種“不需要”的工序罷了。

這是

王學雷

先生《古筆考》的表述。

纏紙筆並沒有隨著諸葛家族的衰落而消失。到南宋陸游遊詩云“雞距(纏紙筆的一種)鋒圜筆絕倫”,元人孔齊說他幼年還見過纏紙筆。元代詩人方回稱讚

楊日新

的筆“雞距散卓楊日新,不落第二亦第一”,說明楊日新既做雞距筆又做散卓筆。但是從北宋諸葛家沒落開始,纏紙筆失去主導地位後再無反彈,一直在走下坡路。

朱書中提到了歷史上一直有人誤傳諸葛家創造了無心散卓筆,首先看過前面貼子的朋友都知道,漢代的筆就是散卓筆,無需諸葛家發明。另外,有人把葉夢得把諸葛家“以三副力守家法”中的三副筆誤認為是散卓筆的另一個名稱,因而導致誤傳諸葛家制散卓筆的現象非常嚴重。朱書專門論述了這一過程。本人認為朱先生的論證過程是清晰可信的。由於篇幅有限,很多類似問題的細節無法全面展開,敬請諒解!

如果現在大家在百度“

宣城諸葛筆

”直接會搜出大量“諸葛散卓筆”云云,本人傾向於認為是受了歷代誤傳的影響。

透過對纏紙筆和諸葛家族歷史的描述,就是想說明一點:

之所以纏紙筆很長一段時間從歷史上消失了,而在日本能得以一直延續,並不存在所謂的在國內“失傳”的問題,而是被市場淘汰了。首先不要想當然的認為纏紙筆就是比現在的筆好用,纏紙筆的缺點是非常明顯的。第二就是不要厚古薄今,總覺得古人的東西就是比今天的東西好,歷史是倒著走的,動不動就筆法失傳,筆失傳,書法一代寫得不如一代。

本文的基本觀點是不論書法還是毛筆,都是在向前走的,一個時代解決一個時代的問題。書法的問題不僅僅是個寫好看的問題,還有一個把字寫大的問題,一個實用性的問題。因為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科技高度發達的時代,也是一個寫字純粹為了審美的時代,對書法的實用性是完全沒有概念的。

小字可以用兔毫筆,但是兔毫長度有限,做大筆做不了,要寫大怎麼辦呢?換狼毫。狼毫長度也有限,再要寫大怎麼辦?換羊毫。這樣筆越來越軟,怎麼辦?變筆法!

現在總有人喊著要恢復晉唐筆法,認為晉唐筆法失傳以後書法就退步了,這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晉唐筆法

是硬毫筆法,是小字筆法,是

露鋒筆法

。現在有了化纖,大字小字化纖筆都能寫出來,寫大字的筆想做硬一點完全可以。古人有化纖嗎?寫大字還得靠軟軟的羊毫,要玩轉軟的羊毫還用晉唐的硬毫筆法行嗎?晉唐以後慢慢發展出用軟毫寫大字的藏鋒筆法。這難道不是一種進步嗎?

話又說回來,我並不是說現在喜歡用纏紙筆的人不對,如果想體驗晉唐的書寫感受,有機會試試纏紙筆是非常有必要的。

給晉筆做一個總結:

本部分標題“晉管(管為毛筆的一個別稱)過硬”,首先交代了晉筆由於硬度過大而難以控制,還經常散鋒開叉,為了控制這種筆晉人在書寫的過程中根據當時的狀態加入一些意外的動作幫助調正筆鋒。而這些動作的偶發性和不確定性導致了這種寫法不足成為一個確定的“法”。因此我說晉代的書寫由於工具的原因基本停留在一個“法前的時代”。

王尺牘

中我們明顯可以感覺到當時的筆過剛,常常開叉,轉筆處經常不圓潤而呈刀斧狀,例如平安帖裡“載”字的一鉤。

【欲知筆法先知筆】(三)晉管過硬之最牛筆莊

而最大的疑團在於為了漢代的散卓筆做得好好的,到了晉代突然有人想到要纏紙,這纏紙到底有啥好處呢?如果說纏紙有那麼大的好處為何到了宋代又不纏了呢?難道說纏紙法只是流行一時的時尚?

纏紙以後比漢代的散卓筆好用在哪?如果說改善聚鋒那王尺牘裡該開叉的地方還是開叉怎麼解釋,如果說增加蓄墨朱書認為纏紙筆的蓄墨量是小於散卓筆的。前面我幾乎沒有說過纏紙筆一句好話,一直在談侷限性,而古人對纏紙筆的好處還是有比較明確的描述的。

古人主要認為纏紙筆能“欲其體實,得水不脹”,也就是說在吸飽墨以後筆肚不脹大,那麼根據此理反推漢代的散卓筆有筆肚脹大失去腰力的問題,一下按筆肚鼓起使得筆力不能一以貫之直透筆尖。透過纏紙將筆腰鎖死後就能使筆力一直傳遞到筆尖。而後來散卓法透過技術改良也解決了筆肚鼓起的問題,所以就不需要再纏紙了。這種推論應該在邏輯上是能行得通的,只是缺乏對漢散卓的深入瞭解,目前也只能是一個推論。

最近看

李小平

先生在一個帖子上的留言,用圖說明了純兔毫易脹肚的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目前常用的辦法就是深入管鎖其腰,這和纏紙鎖腰的作用應該是一樣的。以下部分為李小平先生的回帖內容:

左起依次:紫毫,花毫,狼毫,普通短羊毛,普通中長羊毛,長羊毛的單根毛料"鼓"形示意圖.

同種毛料是越粗的部位彈性越大.由於各種毛料的"鼓"形位置不同,才能做出不同效能的毛筆,筆的"鼓"形靠前,為達到筆腰有力,只能把筆頭裝入多些。

上|淘寶 搜|啟明文房

標簽: 諸葛  紙筆  散卓筆  筆法  晉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