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旅遊

關於盤龍城遺址公園的一些閒扯

作者:由 劉巧 發表于 旅遊時間:2019-11-26

盤龍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要門票嗎

前些天把車開去漢口北的4s店維修。跟維修員交代好事情,掀開後備箱,拿出我的大沿遮陽帽,乘地鐵兩站路,去我心裡一直想去的盤龍城遺址公園。

門口貼著告示,需要掃二維碼進公眾號填寫預約才能進。站在原地一分鐘填完。又說這期間博物館在維護不能進,露天的盤龍城遺址開放可以看。

進門走右邊的步道去遺址。步道兩邊是樹、草坪,和普通的綠道差不多。除了偶爾看到指示牌,說3500多年前這裡和這裡是平民聚集生活的地方。

秋日的太陽暖暖曬著,慢悠悠走了十五分鐘,重點來了。右手邊變開闊了,三四米高的城牆 圍了290米*260米的城。城牆是分層多次用土夯實堆高的。也就是說城牆是斜坡狀的,不是後世的磚築城牆筆直上去那麼有視覺衝擊力的。

沿著城牆一面走了一段,有一個豁口可以入內,這個豁口其實就是原來的城門。城裡大部分已經是光光的土地長著零星的草和樹,沒有人類活動的痕跡留存。只有這城裡東北角有個四合院佔地面積大小的院子,那就是王宮了。

現場是現代人復原了王宮的基址,真正的王宮還沒開掘,就在我腳下的土裡。那時的王宮,用現在的眼光,就是在一箇中軸上的兩個長條形大平房而已。當然 那時已經是嚴格的坐北朝南了,中軸嚴格的指向南北。那兩個大平房,後面一個分成三個開間,是寢殿;前面一個是整個一個大廳,是議事的地方。

還有一個平房現場沒有看到,但復原圖給出來了。據說,盤龍城版三大殿代表了中國最早的前朝後寢式宮殿建築形式。(我上述的王宮就是復原圖中右上角的那組建築)

關於盤龍城遺址公園的一些閒扯

(圖片via知乎一位作者,可是他的賬號已登出??)

就這些,看完了。沒有雕樑畫棟,沒有金玉光芒。有的只是3500年前真實的可以觸控的土城牆,大平房。城牆上青青的草讓我有些恍惚,不知道三千年來多少鮮活的人和故事,在這裡來了走了。

走著聽見一位女士跟身邊人眉飛色舞的講,依額我去西安看過那個兵馬俑,比這個壯觀多了。我都擦身過去了,實在是一個沒忍住,轉身大聲說哈哈這怎麼能比呢,年代也不一樣啊。同時帶著笑容降低我的敵意度。

掏出門票,標題寫著《盤龍城-武漢城市之根》。前些時軍運會,我受邀翻譯了國際軍體主席的一段留言,法翻中。意思翻譯簡單,“信、達、雅”難。我第一次覺得高水平的文字工作者還是很不好乾的。說回來,我盯著這個“根”字,太精闢了。第一個提出“武漢城市之根”的這個人真牛b。

見過的古城遺蹟也有一些。在義大利、法國、希臘、西班牙見到的,那完全是獵奇心態。在甘肅見到古城,心裡在嘆息那長長的歷代守衛邊疆的犧牲將士名單。在北方見到長城,在西安見到兵馬俑,心裡對華夏文明的自豪可以和其他十三億人共鳴沒毛病。

可是唯獨這次,在盤龍城邊,我關於古代的想象,那些真的歷史,半真半假的傳說,虛無縹緲的神話,第一次落了地,第一次和我有了真實的聯絡,第一次有了可以觸控的載體。這真是不可思議。

我是武漢的二代移民。我的母親是一半的重慶人,在洛陽和長春長大;我的父親祖籍河南,在江西出生、河北長大。他們都是十幾歲的時候第一次來到武漢。小時候住在空軍工廠院子裡,家裡說普通話,院子裡的小夥伴也說普通話。上學了也不想學武漢話,其實對於音調音樂敏感的我,學說這個容易,只是不想學。市井的氣息,本土的文化與我無干,說著也不像。就這麼跟武漢擰巴著、糾結著長大。

可是,不管我承不承認,這裡,也就是我唯一的家了。

標簽: 盤龍城  城牆  王宮  武漢  平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