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旅遊

有位聖母型人格的媽媽是怎樣一種體驗?作為孩子應該怎樣做?

作者:由 留白心理 發表于 旅遊時間:2020-05-10

有位聖母型人格的媽媽是怎樣一種體驗?作為孩子應該怎樣做?

有部電視劇《木蘭媽媽》,再一次重新整理了我對聖母型人格的認知。裡面講了幾個這樣的故事。

有一次木蘭帶著丈夫的大哥和侄子一起到鎮上去賣魚,路遇收保護費,因為大哥的疏忽把侄子弄丟了。

可因為大哥膽小怕事害怕大嫂知道後離婚,於是木蘭主動背起這個黑鍋,說侄子是她弄丟的,導致她一家整日都活在大嫂的謾罵和譴責當中。

木蘭的女兒長大以後想要考舞蹈學校,就在準備交學費的時候,大嫂突然說要錢買房子,木蘭覺得對大嫂有愧,於是就把錢全給了大嫂。

當女兒質問她到底是誰比較重要時,她說:

“這還用問嗎?當然是你重要,可媽還欠你大娘一個人情啊?”

聽完這句臺詞,心裡咯噔一下。

為什麼大人的人情,需要犧牲孩子的未來去還?

這不就是典型的情感綁架嗎?

最後走投無路的木蘭,把自己平時拉貨的摩托車賣掉來給女兒交學費。

甚至當木蘭兒子看到她賣車時,還把自己每個月上學的生活費拿出來給她應急。

不僅如此。

木蘭家魚塘被投毒以後,村民好心借了幾萬塊錢給她讓她度過難關,可誰知道這個時候,大哥被人下套誣陷強姦,勒索了5萬塊錢。

木蘭知道後,又把剛剛借來的這幾萬塊錢,全部給了大哥擦屁股。

面對丈夫的質問,木蘭不但沒有愧疚,反而還理智氣壯的說錢丟了,讓丈夫別再追問了。

整部劇從開頭幾集看下來,木蘭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受氣包,但是對於欺負自己的大哥和大嫂不但不計較,反而還有求必應。

基本上所有的苦情戲碼,全部都集中在了她一個人身上。

這樣的人就是我們俗稱的“爛好人”、心理學上稱之為“聖母型人格”,他們是受了這8條詛咒:

始終把別人的需求放在自己的需求之前

始終把友善待人作為唯一的行為準則,並因此受盡委屈

認為要讓別人喜歡自己、愛自己並接受自己,就必須按別人認可的方式去為人處事

面對強勢的人不敢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和需求

從不敢在大庭廣眾之下與他人起爭執

不敢做任何引起他人注意的事情

總是同情朋友單方面補償對方

過度誇大拒絕別人的後果

就拿“始終把友善待人作為唯一的行為準則”這一條來看,如果一個人以此為準則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

不分青紅皂白,有求必應!直到最後無法承受而崩潰。

聖母型人格的人就是付出到最後只感動了自己。聖母型人格最容易受到那些不良企圖的情感勒索,而對真正愛她們的人的真實需求卻視而不見。一個人的資源、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如果她什麼都要管什麼人都要照顧,那麼對真正親近的人的愛就大打折扣了。

有位聖母型人格的媽媽是怎樣一種體驗?作為孩子應該怎樣做?

雅基.馬森就寫了一本《可愛的詛咒:聖母型人格心理自助手冊》專門分析聖母型人格的特點、成因和自救的方法。

作者也曾是一名深受“可愛的詛咒”折磨的“聖母”,她曾經在手臂骨折的情況上還堅持為家人開車,甚至一同去划船,直到醫生開出診斷證明打上石膏,她才覺得自己可以歇一歇了。

聖母型人格愛人的方式就是:

我要照顧你,我願意無條件幫你,你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只要你開心我願意妥協和犧牲。雖然你的行為讓我不理解但我還是願意遷就你。

有位聖母型人格的媽媽是怎樣一種體驗?作為孩子應該怎樣做?

是不是很偉大,可是哪裡有點不對?聽到這些話的人會感激涕零嗎?

不會,試想如果你的媽媽或者伴侶自己捨不得吃捨不得穿所有的東西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寧願自己幸苦自己委屈也要對你好,你敢對自己好嗎?你不用盡所得的一切去回報他們良心過得去嗎?

最誇張的一個例子:一個兒媳婦很疼婆婆,每天再艱難都會給婆婆煮肉吃,直到有一天實在沒有錢買肉了,於是就從自己胳膊上割下一塊肉煮了給婆婆吃,這樣的愛聽著是不是令人毛骨悚然?

聖母型人格的愛,

越愛越讓被愛的人感到罪惡和愧疚

,直到這種罪惡和愧疚累積到無法承受,就反噬了愛。

能真正讓人感動的是一顆靈魂對另一顆靈魂的看見和懂得,是在愛自己和愛他人之間的平衡。

這樣的愛越愛越滋養越愛越寬廣。

有位聖母型人格的媽媽是怎樣一種體驗?作為孩子應該怎樣做?

而跟聖母相處的感覺就像是和一個假人,一個已經設定好套路方式的機械程式,毫無疑問他對誰都會這麼說的。或許你已經漸漸感覺到了,想觸碰到聖母型人格的內心彷彿有一堵厚厚的牆擋著,這是因為他們是沒有真我的人!

沒有真我的人非常懼怕不被認可、憤怒以及衝突,

心理學先驅卡爾.羅傑斯對“評價源”進行過描述。他所說的“評價源”包括內、外兩種,取決於你是評判自己的行動、工作、成就及行為舉止(內評價源),還是受他人評價的影響(外評價源)。

聖母型人格的人就是把評判的權利教給了別人,通常這種習慣都源自童年。

童年時有條件的愛為孩子植入了種種限制性規則。

有位聖母型人格的媽媽是怎樣一種體驗?作為孩子應該怎樣做?

如果家長對待孩子的方式是表現出好的行為的時候家長就給予關注和獎勵,表現出不好的行為時就懲罰、暫停或撤回愛。

這種有條件的愛讓一個孩子傾向於透過表現出某種行為而贏得大人的愛和重視,這樣就會在孩子心理逐漸植入各種不合理的限制性觀念,類似:

必須永遠按照那些權威人物的交代去做事。 我應該常常幫助別人,自己卻不能請求別人的幫助。

當你和其他任何人在一起時,你應該拿出全部的注意力和精力。 

我必須不讓任何人失望 。 

我不能小題大做,我不能成為一種負擔。

另外,社會語境(特別是上一輩的媽媽們)歌頌奉獻和犧牲,奉獻和犧牲被當做為人母的本分,這種語境下的女性很難敢於活出真正的自我,生存資源的匱乏也不允許媽媽們考慮自己。其實為家庭付出一生、無私奉獻、妥協和犧牲的母親是非常偉大的,但是這樣的母愛背後其實隱藏著深深的委屈與無奈,這種無法表達的暗黑情緒最後就會轉化成對子女的情感勒索和控制。

“聖母型人格”身上的一些特質其實是非常好的優點,比如與人為善、考慮別人的需求、付出與奉獻,“聖母型人格”之所以被很多人吐槽,在於度,任何優點過了度、沒有底線沒有原則,就成了病態型人格。

有位聖母型人格的媽媽是怎樣一種體驗?作為孩子應該怎樣做?

如果家裡有一位“聖母型人格”的媽媽,那麼你會經常聽到她抱怨累、沒人理解她沒人幫她,她會經常感到委屈。她可能經常掛在嘴邊的話是就是我捨不得吃我捨不得穿一把屎一把尿把你們拉扯大,我做這一切都是為了你們,你們這樣對得起我嗎?

如果你不幸正好有一個“聖母型人格”的媽媽,你需要擔當起心理諮詢師和情感陪護的角色。

1、幫助媽媽識別“聖母”想法

比如:我做這一切都是為了你好啊!舅舅家遇到了這麼大的困難我不能不幫啊!當她一旦出現這樣的想法及時提醒暫停。

2、試著接納這樣的媽媽,然後引導她接納自己

接納的方法:雖然你是……的媽媽,但我仍然愛你,省略號的部分可以填上任何負面的詞彙。自我接納的方式也可以這樣,雖然我是……,但我仍然喜歡這樣的自己。

3、練習拒絕,當媽媽忍不住又做出“聖母”的行為時拉住她

把生活的小事當做一個個實驗,看看拒絕別人會怎麼樣?會不會發生想象中的恐怖的事。

當媽媽想改變規則時,那些被她無意中訓練得對她有這樣那樣的期望的人們,一定會感到失望。所以這些人千方百計把她拉回原有的模式中,作為女兒你要做的就是阻止她回到過去的模式,鞏固新的模式。

告訴媽媽別不好意思拒絕別人,因為哪些好意思為難你的人,都不是什麼好人。

4、高階行為實驗:敢於讓人失望

不敢讓別人失望是因為內心有未盡承認的焦慮,比如我這次不幫她可能在那個圈子裡被排斥,她可能會到處說我的壞話。

如果媽媽過度強求自己去幫助別人,最終也可能因為不堪重負辜負他們。不如恰當地做出拒絕,做出最壞結果的打算。如果別人失望,那是別人應該負責的事。

5、鼓勵她真實的表達出自己的需求

列“一日三好”日記,用鼓勵性的肯定句式、拒絕時看著對方的眼睛、用清晰不容置疑的語氣表達意願、刪除不必要的鋪墊……都可以教給媽媽。

6、BEAR四步法:呼吸——讚揚——接受——尊重

類似於非暴力溝通:深呼吸,平息突如其來的恐懼感,然後說感謝你有困難的時候想到我,但是這個忙我幫不了。

具體的方法《可愛的詛咒:聖母型人格心理自助手冊》裡解釋得很細緻透徹,可以找來翻一翻,裡面也很有作者及很多類似困擾的諮詢者的治癒經歷。

雖然現代社會仍然鼓吹母親犧牲奉獻,但是正如青年作家張小桃說的:

每一位母親你要先活成自己的太陽,才能做孩子的光。你在是母親之前,首先是個獨立幸福的人。

@知乎親子

標簽: 聖母  人格  木蘭  媽媽  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