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旅遊

論生態旅遊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由 解說員 發表于 旅遊時間:2020-11-28

百漈溝生態風景區在哪裡

生態是一種正在迅速的新興的旅遊形式,也是當前旅遊界的一個熱門話題。1999年是國家旅遊局規定的生態旅遊年。世界人士預測,以走向保護區、親近大為主題的“生態旅遊熱”將在全球興起。就在人們為我國旅遊業面臨難得的機遇而欣喜若狂時,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的是旅遊業對環境造成的近期和遠期的危害。特別是有的人打著生態旅遊的旗號,而實際上卻做著破壞環境的旅遊。因此,必須對生態旅遊的真正內涵加以,結合我國的實際制訂出生態旅遊的法制法規和管理措施,並使生態旅遊成為對旅遊者進行生態的一所大學校。以此來保護我們的自然景觀與文化遺產,使旅遊業成為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產業。

一、 生態旅遊概念的衍變與真正內涵

生態旅遊是針對旅遊業對環境的而產生和倡導的一種全新的旅遊業。1988年,給生態旅遊的定義是:生態旅遊作為常規旅遊的一種特殊形式,遊客在觀賞和遊覽古今文化遺產的同時,置身於相對古樸、原始的自然區域,盡情考察和享樂旖旎風光和野生動植物。這時期生態旅遊的概念是指一種旅遊業中的“復歸自然”、“返樸歸真”的觀念。越來越多的旅遊者更願意到大自然中游覽而不是去的城市和海濱度假,強調發展旅遊業中對自然景觀的開發。1993年,國際生態旅遊協會把生態旅遊定義為: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遊活動。生態旅遊的內涵更強調的是對自然景觀的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旅遊。生態旅遊不應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而應與自然和諧,並且必須使當代人享受旅遊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機會與後代人相平等,即不能以當代人享受和犧牲旅遊資源為代價,剝奪後代人本應合理地享有同等旅遊資源的機會,甚至當代人在不破壞前人創造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的前提下,為後代人建設和提供新的人文景觀。並且,生態旅遊的全過程中,必須使旅遊者受到生動具體的生態教育。

真正的生態旅遊是一種自然、保護自然的高層次的旅遊活動和教育活動,單純的盈利活動是與生態旅遊背道而馳的。同時,生態旅遊也是一項含量很高的綠色產業,需要生態學家、學家和學家的多學科的論證,方能投產。需要認真研究生態環境和旅遊資源的承受能力。否則,將對脆弱的生態系統造成不可逆轉的干擾和破壞。同時,生態旅遊應該把環境教育、普及和精神文明建設作為核心,真正使生態旅遊成為人們學習大自然、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大學校。

二、 我國生態旅遊的現狀

生態旅遊的開展,不僅提高了人們走進自然,欣賞自然的興致,也提高了自然旅遊在旅遊業中的地位和賺取外匯的份額。據前不久召開的世界生態旅遊大會介紹,生態旅遊給全球帶來了至少200億美元的年產值,生態旅遊已成為當今世界旅遊發展的潮流。

我國具有發展生態旅遊的良好條件:一是擁有巨大的客源市場,且隨著人們生態意識的覺醒,對生態旅遊的需求將不斷增長;二是擁有豐富的生態旅遊資源。截至1997年底,我國已建立起各類自然保護區932個(列為國家級的124個),被正式批准加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的有14個。這些保護區集中了我國自然生態系統和自然景觀中最精華的區域,是生態旅遊的理想處所。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對全國100個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調查結果表明:其中已有82個保護區正式開辦旅遊,年旅遊人次在10萬人以上的保護區已達到12個。目前國內自然保護區的生態旅遊方興未艾,年總旅遊人次近2500萬,年旅遊總收入近5。2億元。一些自然保護區已經成為帶動當地旅遊業發展的“龍頭”。

但由於我國的旅遊業開發史較短,目前尚為發展中國家旅遊開發模式。人們對旅遊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尚缺乏科學理解,那種“旅遊業是無煙”的觀念還較流行,生態旅遊的發展大多還停留在初級階段,強調到大自然中旅遊,強調對旅遊資源的開發而忽視了旅遊本身對環境的影響和資源的破壞。實際上,我國旅遊業的發展已經給環境帶來較嚴重的汙染,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旅遊資源的粗放開發和盲目利用

許多地區的政府有關部門在開發旅遊資源時,缺乏深入的調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學論證、評估與規劃,便匆忙開發。特別是新旅遊區的開發,開發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論證與總體規劃的條件下,便盲目地進行探索式,粗放式的開發。開發中重開發、輕保護,造成許多不可再生的貴重旅遊資源的損害與浪費。如:被譽為“童話世界”的九寨溝,如今,由於上游和周邊森林大面積砍伐,使這裡原湖泊水位每年降低6-30釐米,致使黃龍鈣華堤已開始退化、變色。如再不採取保護措施,這裡的岩溶湖將會過早衰亡。更令人費解的是有關部門為了大量攬客,在九寨溝內大量建造賓館,嚴重破壞了景觀的自然氛圍。

我國對洞天開發利用還處於無計劃狀態。許多地區一發現好的洞天,就匆忙施工開發。開放後又不控制遊客人數,過多的遊客加速了洞內沉澱物氧化。一些洞口開得過大、過長,加速洞內外空氣對流,人們撥出二氧化碳氣體破壞了岩溶洞環境的平衡,促使洞天景物老化

野生動物也是極其珍貴的旅遊資源。許多地方在開發這一旅遊資源時,管理不善,執法不力,不少野生動物遭到亂捕亂殺,有的賓館飯店甚至以野生動物作為美食招攬遊客,使不少珍稀品種瀕臨滅絕。

2、風景區生態環境系統失調

近10多年來,景區的人工化、商業化、城市化使我國風景名勝區,包括已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一些風景區,已越來越受到建設性的破壞,由於在景區內開山炸石,砍樹毀林,水土流失嚴重。或因山洪暴發,塌方擋路,毀景傷人;或因久旱無雨,水源枯竭,飲用水短缺,更有一些建築毀景障景,導致自然和人文景觀極不協調,破壞了景觀的整體性、統一性。四季常綠的雲南西雙版納,近幾十年來,由於大搞毀林形式開荒,以林為能源,森林面積急劇下降,使原來良好的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

有的風景區出於目的,熱衷於旅店、餐館的建設,盲目擴大旅遊區、修建旅遊設施。以索道為例,世界各國在作為國家公園的名山上修建索道都是嚴格控制的,其中美國、日本是明令禁止的。日本富士山海拔3776米,公路只修到2000多米,遊人再多,也是自己一步步登上去的。但在我國,有些古代名山上修建索道,甚至修幾條。有的山相對高度不到百米,也修建索道。索道在國家名勝中心區域的建成,不僅破示了自然風景區的原貌,而且使遊人大量集中於容量有限的山頂,導致景觀和生態的破壞。隨著自然保護區生態旅遊熱的掀起,保護區內脆弱的生態系統也遭到致命的打擊。

調查顯示,在已經開展旅遊的保護區中,僅有16%定期進行環境監測工作,有的保護區連一臺必須的測量儀器也沒有。根據監測對遊客數量進行控制的保護區僅佔20%,一些保護區已出現人滿為患的現象。甚至有23%的保護區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規定,在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內從事旅遊活動,使原動植物賴以生存的地域減少,它們的生活空間和養料系統也發生變化,從而導致這裡的動植物死亡和生態環境的破壞。據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對保護區旅遊現狀調查顯示:已有22%的自然保護區由於開展旅遊而造成保護物件的破壞,11%出現旅遊資源退化。

由於城市建設的迅速,使區域和城郊的一些風景區受到衝擊。有的地方在風景名勝區鄰近蓋工廠、辦、濃煙滾滾,汙水橫流;有的景區對名勝古蹟隨意修葺,在山林古剎安置電器裝置,鋪設人造大理石、地磚,人工修整痕跡過重,與其“自然本色”極不和諧;有的景區不顧環境、條件,亂建寺廟、佛像和不倫不類的主題公園等等。這些不僅破壞了風景名勝、古蹟文物的原始景觀的文化內涵,也對旅遊環境的生態格局和風景結構造成了破壞。

3、風景名勝區環境汙染嚴重

據旅遊風景區提供的監測資料顯示,這裡的水土、大氣都有程度不同的汙染。噪音、煙塵都超過了規定的標準。大氣中含有的有害物質及酸雨等情況比較普遍。湘區武陵風景區中二氧化硫含量高達0。62毫克/米3,超過國家一級大氣標準3。68倍;樹林大片枯黃,PH值達4。44並出現酸雨酸霧。我國水汙染的範圍也在擴大,全國135條受汙染的城市河段中,52條嚴重汙染,其水質連灌溉標準都達不到,更談不上飲用標準了。如飲用滇池水源的地區,已成為昆明市傳染病和許多疾病的高發區。黃河斷流達266天,87%的河段水質達四級汙染,尤其是近幾個月來,黃河干流中游河段遭到嚴重汙染,水面上漂浮著一層厚厚的泡沫,下面呈醬色的汙水散發著刺鼻的異味,魚已死光,連澆地都不能用,對河南省沿黃河各城市飲用水造成危脅。這是黃河歷年來發生的最嚴重汙染。而且是一次流域性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