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旅遊

尋找地球2.0,答案或將由中國給出

作者:由 袁嵐峰 發表于 旅遊時間:2019-12-20

關注風雲之聲

提升思維層次

導讀

​當地球上的大多數人們正在為氣候變暖,塑膠氾濫,豬肉價格,橘發小丑,英國脫歐,兒女教育等各種各樣的麻煩打破腦筋、一籌莫展的時候,一小群人悄悄地把目光對準了深邃的太空。他們致力於回答一個與現實毫不搭噶的問題:在這個宇宙裡,地球是否孤獨?

注:風雲之聲內容可以透過語音播放啦!讀者們可下載訊飛有聲APP,聽公眾號,查詢“風雲之聲”,即可線上收聽~

——————————————————————————————————————

尋找地球2.0,答案或將由中國給出

(圖源:參考資料[1])

從遠古起,我們的祖先夜夜凝望天空,早就熟悉了星星和太陽繞著地球,日升夜降的作息。可是五百年前哥白尼跟我們說,不對,不是太陽繞著地球轉,而是地球繞著太陽轉。這之後,地球的神聖位置一降再降。再後來,天文學家發現太陽只不過是偉大的銀河星系裡,一個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恆星,而銀河系又只是宇宙裡一個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星系。這讓我們人類懷疑,自己在這個宇宙中是否獨特。地球上的生命和智慧,我們引以為傲的技術和進展,在這個宇宙中是否只是一件尋常事情?外星智慧也許跟我們只有一河之隔?

這樣的想法只是一個設想。目前不僅外星智慧尚無影無蹤,就連著名的估算星際文明的德雷克公式(Drake equation)裡, 我們也只對前兩項有所瞭解:銀河系內恆星的數目,和恆星中擁有行星的比例。迄今為止,我們對第三項,擁有宜居區內的類地行星的比例(所謂的η地球),了無所知, 因為我們只知道太陽系裡的地球。德雷克公式後面的幾項,都跟生命有關,我們更無從談起。

尋找地球2.0,答案或將由中國給出

圖1。 德雷克公式(圖源:

http://

sites。psu。edu

本文要說的是,以現在的技術,我們可以在幾年內找到地球2。0並測量η地球。更讓人興奮的是,中國的空間技術,或將幫助人類找到這個答案。

地球2.0與生命的偶然?

生命在地球上起源,然後產生智慧,說起來好像順理成章。可是用哲學的名句刷一刷:存在是合理的,但不一定是必然的。現在的科學研究讓我們認識到,地球生命的產生,或許只是一些偶然事件的積累。

先講地球的軌道。地球離太陽的距離, 不遠不近,正好在我們所說的恆星宜居帶裡面(圖2)。假若地球離太陽近一點,地表溫度略高,溫室效應強烈到大氣裡的水汽會越聚越多,溫度繼續升高,我們會走上金星的不歸路。又假設地球離太陽稍遠一點,表面溫度將會下降到零度以下。水汽凝結成冰,冰封大地,太陽光都被反射回外空,地球會變得像火星那樣,一年四季冰洋不化。

尋找地球2.0,答案或將由中國給出

圖2。 地球軌道正處於太陽類恆星的宜居帶裡(藍色)。這裡,溫度合適,行星表面可以有液態水存在。宜居帶隨恆星大小而遷移:恆星越小,宜居帶就越靠主星。目前,受技術限制,不少天文專案都只在質量較低的恆星周圍尋找宜居帶行星(如NASA的TESS任務)。但是,這些行星可能由於自旋同步,恆星耀斑等原因,環境太惡劣而不適合生命起源。生命可能偏愛太陽類恆星的宜居帶。(圖源:參考資料[3])

再講地球的質量呢,也不大不小,恰到好處。假設地球質量再大一點,重力增大,我們的化學火箭不足以發射衛星。除非有原子能,航空航天將無從而來。天文學也只能停留在地表。假設地球的質量小了一點,重力減小了,大氣裡的水分子卻又容易被太陽風颳走。我們的大氣日漸稀薄,環境會變得像火星一樣惡劣。

地球的大氣層和海洋,也是調節得非常完美。大氣裡的二氧化碳濃度太高了,全球會變暖得比阿拉伯酋長國的沙漠還熱;濃度如果太低了,地球又會變成一個冰封萬里的白色星球;地球的大氣,如果不是由透明的氮氣和氧氣組成,太陽光穿越不到地表,也就不會有光合作用。海洋佔地球表面的70%面積。生命在海洋裡順利演化成功,才登上陸地。可如果海洋太大,沒有了陸地,也就沒有了生火做飯的爐頭,人類智力的進化會遲滯許多,當然也就沒有了蒸汽機和積體電路……

締造出人類智慧的這些偶然事件,在系外行星上是否會再次出現?沒有人知道。但是如果我們能找到第二個地球,科學驗證就成為了可能。

受現在的技術限制,我們不可能找到與地球一模一樣的行星。所以我們退一步而尋找所謂的地球2。0——一些與地球大小相似,軌道相似,主星相似的行星。在所有的系外行星中,它們的環境最有可能孕育生命。

開普勒計劃:2009-2013

就算不那麼瞭解天文的讀者可能也知道,尋找系外行星不是一件新鮮事。我們現在已確認了4千多個系外行星。可是,這裡面,居然沒有一個長得像地球!

這個故事應該從1995年開始講。這一年,兩位瑞士人(Mayor & Queloz)用法國南部的一個2米小望遠鏡探測到了第一個系外行星,這個發現立即被美國人Marcy & Butler確認。2019年,前面兩位榮獲諾貝爾物理獎,而Marcy卻因性騷擾指控纏身,被UC Berkeley辭退。

尋找地球2.0,答案或將由中國給出

圖3。 Mayor & Queloz(圖源:

http://

nobelprize。org

這20多年來,地面望遠鏡已找到了近千個系外行星,這些大多也是透過徑向速度法(走Mayor&Queloz的老路),也就是觀測恆星在隱形行星的引力下來回搖擺而找到的。這樣找到的行星大部分與木星一樣質量龐大,離我們要找的地球2。0相差甚遠。

幸好,這不是人類唯一的魔法。早在1984年,當我們對地外行星還一無所知時,William Borucki,時任NASA工程師的一個傳奇人物,就已經先知先覺地在籌劃另一種尋找辦法了。他的想法很簡單。每當水星凌日(太陽-水星-地球三體聯線),水星把太陽的極小一部分擋住,太陽就變得暗了點。一個位置合適(而且足夠聰明)的外星人也可以透過觀測地球凌太陽,來發現我們的地球。當然,凌星事件發生的機率較小,要找到地球2。0,必要觀測大量的恆星,並且要不眨眼地凝視很長的時間(幾年)。另外,我們的測光儀器要足夠精確:地球凌太陽時,只遮住了太陽光碟的萬分之一。

尋找地球2.0,答案或將由中國給出

圖4。 自從1995年的第一紀錄至今,每年發現並證實的系外行星數目。開普勒衛星的入場(2009年),使凌星法(綠色)主導了近十年來的發現空間。外星世界的豐富性正在我們眼前快速展開。(圖源:參考資料[6])

所以雖然這個辦法很淺顯,NASA(美國航空航天局)卻不買賬。從1992年Boroucki第一次提議,這個專案接連五次都被NASA用技術不夠成熟的理由絆倒。幸虧William Borucki這個人不僅先知先覺,更有超於凡人的毅力。他不洩氣,耐著性子在地面上發展探測器和探測技術,把技術難關一個個克服,最後終於說服NASA,在2009年把望遠鏡送上了天空——這就是NASA的開普勒(Kepler)計劃。

開普勒衛星打開了觀察宇宙的一個大視窗,幾年之內它單槍匹馬地發現了近三千個系外行星(圖4),不僅讓人類所知的地外行星數增長了好幾倍,更重要的是,開普勒衛星使人類大開眼界,顛覆了我們對系外行星世界的認識。

傳統的徑向速度法告知我們的大都是些巨型行星(類似於木星和土星,但也有些例外),而開普勒揭示了宇宙內一類前所未知但又極其普遍的行星種群(超級地球和亞海王星,見圖5)。這些小型行星繞著銀河系中大約三分之一的恆星近距離運轉。它們比巨行星更為常見三倍,也比後者更令人興奮:它們的大小,與地球相差不遠了。

尋找地球2.0,答案或將由中國給出

圖5。 開普勒任務發現的小型行星在半徑和軌道週期的分佈。絕大多數這些行星屬於所謂的“超級地球”或“亞海王星”,它們在日地距離以內圍繞主恆星執行,其大小為1到4個地球半徑。現在普遍認為它們代表了一代行星。開普勒沒有找到地球2。0(綠色框),但是找到了一些不在宜居帶的類地行星,並且逼近綠色的宜居區域。(圖源:參考資料[11])

開普勒計劃成就了整個行星科學領域輝煌的十年(也讓不少人成功拿到教授職位)。可是輝煌中,又有一個未言的遺憾。開普勒計劃的初衷,是尋找像地球一樣的行星。但是它找到的幾千個行星裡,居然沒有一個長得像地球!

有人問,你怎麼知道那些行星長得像不像地球?

不管是徑向速度技術探測到的巨型行星,還是開普勒任務發現的亞海王星,它們都可被稱為“一代行星”(太陽系的土,木,天王和海王星就是例子)。它們的表面籠罩著厚厚的氫氣,表明它們是在恆星生命早期的時候形成的。這時,恆星周圍還環繞著一個氫氣盤,是造星工程的廢棄材料。就連那種叫做超級地球的,雖然它們擁有固體的地表,現在理論認為它們其實也是亞海王星,只不過因為太靠近主星,被恆星強烈的X射線剝掉了其與生俱來的氫氣大氣,留下一個裸露的核。相比之下,地球和它的小夥伴行星應該被稱作“二代行星”。它們可能是氫氣盤消失後, 不知道哪來的殘渣碎片碰撞聚攏而成。

一代行星不太可能孕育生命。假設你運氣不好,出生在這樣一個行星上頭,你會慢慢地隨風飄落(厚厚的氫氣)到一個軟塌塌的地面— 氫氣的溫室效應將使行星溫度保持在幾千度之高,足以融化鋼鐵;就算那些裸露的行星(超級地球)也好不到哪。這些超級地球離主星這麼近,它們的岩石地表, 就算沒有熱得變成熔漿,也離這個溫度不遠了。反而,正如我們在地球上見證的那樣,二代行星的環境對生命形成和演化更友好些。它們的地下和大氣可能包含生命所需的化學元素(碳,氧,氮等),它們的大氣層可能相對較薄,產生恰當的溫室效應。

不幸的是,開普勒不僅沒有找到地球2。0,連二代行星好像都沒有找到幾個。難道是太陽系裡出了什麼意外,才產生地球這種異物?

開普勒的失敗,一個可能的解釋是因為在宇宙裡,地球真的是孤獨的。但是,現在還不是放棄搜尋的時候。開普勒的失敗還有另外幾個原因,足以讓我們堅持找下去。

第一,恆星不“恆”。恆星表面氣候複雜多變,它們的亮度也不停變化。開普勒上天后,收到了一份令人不悅的禮物:恆星的閃爍不定,比我們的預想糟糕多了。在這嘈雜的背景下,開普勒沒法聽到一個萬分之一以下的微弱訊號。

第二,廠家質量把關不夠。開普勒執行4年之後,兩個反作用轉動輪連續失靈,整艘耗資6億美元的飛船就因為這些價值20萬美元的陀螺儀發生故障而報廢,從此變成了遊蕩太陽系的孤魂野鬼。

但是,在開普勒所凌視的幾萬顆恆星裡,很可能地球已經開始現了蹤跡。只不過因為它們的聲音太小,被埋藏在恆星的噪音裡,無法解讀。而開普勒的英年早逝,又使它功虧一簣,與地球失之交臂。開普勒的這個遺憾,人類能否彌補?

地球2.0與中國空間計劃

2019年12月3日,一場答辯會正在中國空間中心緊張地進行中。上海天文臺和南京紫金山天文臺各提出了一個尋找地球2。0 的空間計劃,十幾個評委正在聽取報告,頻頻發問,⼤展科學家的“刁難”招式。

上海臺的計劃,簡稱為ET(EarthTwo),由7箇中等大小的廣角望遠鏡組成(圖6)。這個衛星準備瞄準開普勒及其附近的幾個天區,持續4年監測二十多萬個亮星,以捕抓到行星凌星時的微弱訊號。目前猜測每十個太陽中大約有一個有地球2。0(也就是前文所說的η地球~10%)。如果對的話,ET就能在4年內找到十幾個地球。除此之外,ET還能找到近千個宜居帶外的類地行星,對這些二代行星進行第一次“人口普查”。ET雖然比開普勒衛星體積小,造價低,但是它的科學價值預計會與開普勒媲美。科學模擬還表明,這個計劃比它的競爭對手,歐空局正在建造的PLATO飛船,更有把握成功。

尋找地球2.0,答案或將由中國給出

圖6。 上海天文臺提出的ET衛星計劃。七個廣角望遠鏡分別凝視著開普勒已觀察過的天區及其鄰居區域, 透過仔細測量二十多萬個恆星四年中每刻的光度,捕抓到小型行星凌星時的微弱訊號。即使每十個太陽中只有一個有地球,ET也能在4年內找到十幾個地球。除此之外,ET可以找到成千上萬個不同種類的系外行星,包括地球的遠親近戚。

在四年內,一個比開普勒更小的衛星怎麼就能完成開普勒未盡的業績?除開這十年來的技術進步外,還可以這麼解釋。設想你在一個嘈雜的酒吧裡跟人聊天,你的聲音太小,對方聽不見,你得說多幾次才有效果。我們要尋找的地球,其實可能已經在開普勒繁浩的資料裡有了蹤跡,我們只需要再認真聽幾次,就可以把它們捕抓到。開普勒留下的其實不是遺憾,而是一個淘金窟。

紫金山臺的衛星計劃,更是獨闢蹊徑。這個大膽的計劃力主發展另外一種尋找行星的辦法,叫做“天測”。觀測恆星在行星引力的作用下,在星空上的微妙舞步。要探測到地球,這個技術需要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精度:微角秒——這相當於分辨出兩根並排放在月亮上的牙籤。但是,確實值得靜下心來,下大力氣攻關。

尋覓地球2。0的過程最大地挑戰了人類的創造力。而上海臺和紫臺的兩個計劃互補互助,從不同方向,用不同“節奏”衝刺。地球是否孤獨的命題,很有可能是由中國空間科學驕傲地解答出來的。

世外桃源

找到地球2。0,可不是指望移民到那兒。這些充滿異星情調的世界,動輒離我們幾十甚至上百光年。不過,地球人類正在建設各項空間和地面的巨大望遠鏡,準備耐心地盯著這些小星球(特別是那些凌星的地球),遠距離地勘測它們是否孕育生命。下一場的好戲將更加精彩!

找到地球2。0,整個人類就像一個從封閉山溝裡突然蹦到大城市的小孩,他的眼界突然開闊豐富了許多。“視野決定成就”,我們身邊的一些難題,是不是也會迎刃而解?

尋找地球2.0,答案或將由中國給出

作者簡介:武延慶,多倫多大學天文系教授。本科就讀於中國科技大學地空系,後獲加州理工學院天體物理博士,並在倫敦大學和多倫多大學做過博士後研究。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是行星結構和形成,行星盤及其他。她參與ET計劃的科學設計。

擴充套件閱讀:

《科學》:

中國500米射電望遠鏡FAST實現技術創新尚待時日|賽先生

地球的生存或毀滅——太陽系會土崩瓦解嗎?| 賽先生天文

參考資料:

[1]

https://www。

nasa。gov/ames/kepler/ea

rths-bigger-older-cousin-artistic-concept

[2] 德雷克公式:

https://

baike。baidu。com/item/

德雷克公式

[3] 宜居帶:

https://

en。wikipedia。org/wiki/C

ircumstellar_habitable_zone

[4] 尋找系外行星的現有技術:

https://

en。wikipedia。org/wiki/M

ethods_of_detecting_exoplanets

[5] 2019年諾貝爾物理獎:

https://www。

nobelprize。org/prizes/p

hysics/2019/advanced-information/

[6] 系外行星資料庫:

https://

exoplanetarchive。ipac。caltech。edu

[7] William Boroucki的故事:

https://www。

nasa。gov/feature/kepler

s-borucki-retires-after-five-decades-at-nasa

[8] 開普勒反作用輪故障:

https://www。

nature。com/news/the-whe

els-come-off-kepler-1。13032

[9] 恆星閃爍對開普勒的影響:

https://

ui。adsabs。harvard。edu/a

bs/2011ApJS。。197。。。。6G/abstract

[10] 30% 的恆星有小型行星:

https://

ui。adsabs。harvard。edu/a

bs/2018ApJ。。。860。。101Z/abstract

[11] 超級地球和亞海王星的血緣關係:

https://

ui。adsabs。harvard。edu/a

bs/2017ApJ。。。847。。。29O/abstract

[12] 系外行星的研究未來(歐空局):

https://

sci。esa。int/web/exoplan

ets/-/60657-the-future-of-exoplanet-research

[13] 系外行星的研究未來(NASA):

https://

nightsky。jpl。nasa。gov/n

ews-display。cfm?News_ID=692

背景簡介:

本文2019年12月17日年發表於微信公眾號

賽先生

尋找地球2。0,答案或將由中國給出

),風雲之聲獲授權轉載。

責任編輯:

陳昕悅

標簽: 地球  開普勒  行星  恆星  外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