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旅遊

古希臘悲劇與莎翁悲劇有何不同?

作者:由 nbnbplus 發表于 旅遊時間:2015-03-22

古希臘悲劇與莎翁悲劇有何不同?田弘毅2015-03-23 00:18:47

謝謝邀請。

嚴格來說,不算。因為“悲劇”最早、最正宗的定義出自亞里士多德的《詩學》,其中是這樣說的:“悲劇是對一個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摹仿。”(“Tragedy is an imitation of an action that is serious, complete, and of a certain magnitude”) 關於”有一定長度“,希臘老頭在後續章節裡解釋說應該是讓觀眾可以一次看到其全貌,並且能在悲劇的結尾記得之前的情節。他還用做了比喻,悲劇的長度(或者說大小),既不能像一隻蟲子一樣渺小,也不能像一頭上古巨獸一樣無比龐大,任何人在同一時間只能看到一條腿或者一隻尾巴。

所以金庸的小說,或者說任何小說,由於其媒介的天然不同(一本小說可以花上幾天到幾年幾十年的時間讀完,這是由作為讀者的你來定的。而戲劇,悲劇,則不同——你買了票進入劇場,只要沒有什麼突發情況必須中途離開,你就要經歷整個的演出過程,無論那演出是20分鐘還是4個小時。而且演出結束的時候整個劇的故事也就結束了),只能說有”悲劇性“或者”人物/情節具有悲劇色彩”。當然,無論英語還是中文,現代語言裡“悲劇”都已經無限延伸擴充套件了,以至於任何不幸的、悲慘的、讓人傷心的“事件”都可以被稱作是“悲劇”了。

希望對你有幫助。

古希臘悲劇與莎翁悲劇有何不同?知乎使用者2015-03-23 04:16:01

學期末和我悲劇課教授聊了聊,又有了些新的想法,回過頭看發現這個答案寫得比較碎,慚愧慚愧,等我考完試好好修改下。

——原答案——

有很大不同。古希臘悲劇實際上長久以來都屬於散失的狀態,直到很晚近的時候才被重新引入西方世界。莎士比亞以來的劇作家都是繼承羅馬戲劇的傳統,他們是Seneca的繼承者,而不是Aeschylus, Sophocles, 或Euripides 的繼承者。

金庸小說不算悲劇。悲劇、悲劇,它首先得是個劇啊是個能表演出來的東西啊!

從形式來看,至少有如下幾個不同:

古希臘悲劇中歌舞的成分更多,更接近現在意義的“歌劇”而非“話劇”。 古希臘歌劇中chorus 佔很大比重,甚至一開始chorus比character 佔的比重更大,像persians 裡面,故事主要是由chorus 敘述的,Aeschylus之後才開始強調character 。古希臘的chorus 都是載歌載舞的。遺憾的是現在我們現在對這些劇中的歌舞幾乎一無所知,流傳下來的只有Orestes中幾行曲譜,對舞蹈更是毫無記載。莎翁的戲劇,大家也知道,是沒有歌舞和chorus的。

古希臘悲劇人物更少,情節更簡單。莎翁戲劇中人物更多,有一個比較複雜的,真正意義的“劇情線”。

古希臘悲劇所有角色都是由3名演員扮演的(Sophocles之前有些劇是2名演員),一人分飾多角。演出時演員會帶著面具。所有演員都是男性,女性角色也由男性扮演。

內容來看:

1。 Tragedy vs。 Sorrow Play

古希臘“tragoedia” 並不等同於我們現在意義上的“悲劇”。它並不是sorrow play, 不一定有悲傷的結局。甚至當時社會主流觀點認為,悲劇不應過於悲傷。Euripides 的悲劇常有災難性的結尾,在當時引起了很大正義。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還特意為Euripides 辯護,稱“ tragoedia”以苦難結尾並沒有什麼不對。認為這樣不對。儘管tragoedia中有許多有苦難、悲傷的結尾(e。g。 Medea, Iphigenia at Aulis) 美狄亞,但也有大量結尾並不悲傷的(e。g。 Orestes, Eumanides, Alcestis, Andromaches ),還有Helen這種算得上喜劇結尾的(Helen和Menelaus成功從埃及逃走了)。 Persians倒是很傷感,但是考慮到觀眾是雅典人(波斯人的敵人),他們對波斯人打敗仗的痛苦應該是喜聞樂見的。所以古希臘戲劇往往不是sorrow play,莎翁悲劇總體而言卻都比較悲傷,往往能具有sorrow play的特徵。

2。 Villainy

莎翁的戲劇中的“壞人”更邪惡。 這個大概是繼承古羅馬的傳統。古希臘戲劇中,實際上“英雄”和“惡人”的界限很模糊。很多劇中的”英雄“,不比”惡人“善良正義多少,甚至比他們更卑鄙。儘管大家的德性都不可靠,

古希臘悲劇中卻沒有那種令人恐懼的、極度的邪惡, 沒有種只為作惡而作惡、狡猾而精明地謀劃陷阱、有能力和決斷實施自己邪惡的計劃、享受他人的痛苦的真正的”惡人“。

而莎翁的戲劇中卻又這樣的角色。繼承了Seneca 的傳統, 莎翁的戲劇中有那種Seneca 式的彷彿邪惡化身的、令人顫慄的惡人。 我舉幾個古希臘悲劇和莎翁戲劇中的例子:

古希臘戲劇中一個典型的壞人形象是Menelaus。 Menelaus在神話裡是斯巴達的國王。在Euripides 創作的時期,雅典正在和斯巴達打仗。所以當時的戲劇家特別愛黑Menelaus, 每次他在Euripides的劇中出現時,都比上一次的形象更不堪。比如在Orestes 中,Orestes 說自己殺了母親,被良知折磨。Menelaus 說:“you speak something obscure”——他根本不知道什麼叫“良知”。 在Orestes 中他裝腔作勢,假仁假義,為了獲得Argos 的王位而對Orestes見死不救; 在Iphigenia in Aulis 中,他也是那個陰謀想要Iphigenia 死的人。Menelaus 你可以說他是個虛偽、卑賤的小人,但他卻不是個令人害怕的惡人,因為他不夠“強”。古希臘戲劇中一個定律就是Menelaus 在劇中一定會捱打。在Orestes 裡他被Sparta 的老國王Tantalus 打,在Iphigenia in Aulis 裡他被送信的老僕人打,在Helen 裡他被掃地的老嫗打,而且還沒有一次打得過……

Agamemnon 在 Iphigenia in Aulis中也不是正面的形象。他派人給妻子送信, 讓她把女兒Iphigenia送來和 Achilles 結婚。然後又送了另外一封信,坦白說結婚是假的要獻祭女兒是真的,讓妻子別把Iphigenia送來——這第二封信,他特地交給了一個年老的、腿腳不便的奴隸,以確保它不會準時到達,為了讓獻祭順利進行,讓希臘船隊可以順利啟航,讓他可以接著做統帥,做“king of the kings”。Iphigenia知道真相後,她的一再懇求都沒有打動Agamemnon。這是一個冷酷、虛偽、毫無親情的人,但他做這些壞事時,還是總是要表現得好像他是被人強迫的、是無可奈何的,他還要表現成一個比較有道德有仁義的人,不像Seneca以及莎翁的人物,完全是以邪惡自豪的。

在戲劇Agamemnon 中的“壞人”應該是謀害他的妻子Clytemnestra,和妻子的情夫Aegisthus。 但他們都並非毫無理由的作惡。Aegisthus自稱是要報父仇,而Clytemnestra卻是要讓Agamemnon為殺死他們的長女Iphigenia付出代價。而且這劇中的Aegisthus真的是不像個有能力的“惡人”,在劇中歌隊長就罵他無能,連謀殺都不敢自己上陣,還是讓女人殺的。而Clytemnestra在此劇中確實是個有權力有魄力的角色,她比Aegisthus有執行力得多,她也卻是享受殺死Agamemnon和Cassandra,但她還是沒有羅馬和莎翁劇中的壞人那麼邪惡。結尾時歌隊團長怒斥他們弒君,Aegisthus想要殺死歌隊團長,卻被Clytemnestra制止了:“夠了,我們殺了足夠多的人了”。

羅馬戲劇家Seneca筆下的壞人真的要比古希臘悲劇中的惡人要邪惡得多,也狡猾得多,可怕得多。比如“Trojan Women”中得Ulysses, 比如Thyestes 中的 Atreus。 他們既不像 Clytemnestra那樣真有個為女兒報仇這樣像樣的謀殺的原因,也不像Menelaus 那樣弱雞被老太太追著打,更不像Agamemnon那樣還想裝模作樣。他們享受作惡,享受他人的痛苦與憎恨,為自邪惡而自豪。莎翁的筆下也有這樣的Seneca 式的“惡人”,比如奧賽羅裡的Iago,Titus Andronicus 裡的Aaron。

3。 Women (待續)

古希臘悲劇與莎翁悲劇有何不同?Vivian Darkbloom2016-05-06 01:35:32

感覺很多回答沒講到重點,有些還在瞎編。

先不說古希臘悲劇的chorus,catharsis和三一律了。我認為一個很重要的區別在於,古希臘悲劇關注主角的

hubris

,莎翁悲劇關注主角的

conflict。

古希臘悲劇一般是,英雄由於它自身的hubris(過度驕傲/疏忽或其他缺陷)而導致必然的毀滅。

莎翁悲劇,甚至可以說,目前大部分drama的核心都是角色的conflict:主角想得到/做到什麼,由於什麼障礙,最終得到了或沒得到。

解手時隨手寫的(這句話用了alliteration,生動形象的體現了作者在最乏味的場所也時刻要求自己保持高姿勢水平的學習精神),如有不當之處,歡迎指出。

古希臘悲劇與莎翁悲劇有何不同?匿名使用者2016-10-01 11:59:14

(手機碼的,很久以前看的,若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正。)

這種問題單分析比較兩個作品根本就是不行的,這樣比較最多隻能比較出兩個作品的不同而不是本質區別。

從古希臘到現在,悲劇主人公是不斷從神往下降的過程,但是莎翁的悲劇很多東西還是很有古希臘悲劇的精神的。

對於古希臘悲劇的主人公,我們透過詩學可以給出一些總結:

1。主人公都是無論是地位能力還是道德上都是遠高於普通人的。

2。但他們都不是完美的人,都有其自身的缺陷。

3。他們的遭遇不是因為罪惡而是因為犯了一個錯誤。而且其為這個錯誤所付出的代價遠遠超出其應得。(代價過於慘烈)

4。不應為了遭罪而遭罪。

第一點:這點很好理解,無論是阿伽門農還是俄狄浦斯王,還是美狄亞或者是安提戈涅等等,他們的地位都是貴族級別的,能力也都眾所周知,好幾個都是君主。

第二點和第三點:他們都不是完美的人。他們的遭遇是因為犯了錯誤而不是因為罪惡。

首先俄狄浦斯王,他性格本身就是有暴躁的因素的,比如在酒館裡與人爭執,在街上揮舞著柺杖打死了“父親”,對於“先知”的不尊敬。。。 。。。但俄狄浦斯王最大的缺陷應該還是傲慢,你要知道俄狄浦斯王的作者索福克勒斯所處的年代其實人們對於神的信仰已經是慢慢在降低了。這似乎是一個“啟蒙”的狀態,但像索福克勒斯這種洞察力驚人的劇作家在此時很可能已經反啟蒙了,他可能察覺到這種不信神,對於自己過度自信傲慢的一種後果。德爾菲神域有句話“認識你自己,凡事勿過度”,前者恰恰能印證俄狄浦斯王的故事,德爾斐神諭一向以有極大誤導性著稱,但最後他仍然是應驗的。神域為什麼有誤導性?還不是因為請神諭的人對自己認知不透徹。

俄狄浦斯王最後刺瞎自己雙眼也是一個隱喻:他眼睛明亮的時候,心卻是瞎的。而如今他徹底瞭解了自己,心是雪亮的,於是刺瞎了自己的雙眼。劇中那個先知也是瞎子,但是他的心也是“明亮而清晰”的,當初俄狄浦斯王對先知不敬也是拿對方是瞎子而自己雙眼清晰說事的。什麼俄狄浦斯王自己選擇刺瞎自己雙眼這個命運是可以避免的。。。 。。。什麼玩意,他命運更多是指的殺父娶母這個後果好嗎?說這話的人到底看沒看過劇本。

還有,俄狄浦斯王原意是跛腳的人,他年紀輕輕就已經需要拄著柺杖。這根柺杖是他智慧的來源,也是他的孽源。為什麼俄狄浦斯王能解開斯芬克斯之謎,是因為他年紀輕輕就已經拄著柺杖,劇本中寫到,他是看到自己被陽光投射在地面上的陰影,才答出答案的。而他,也是揮舞著這根柺杖,打死了自己的親生父親。

俄狄浦斯王的“缺陷”和“錯誤”是很深刻的。同樣還有阿伽門農。

阿伽門農,他悲劇的開始是在把自己女兒伊菲革涅亞獻祭之後。

其實,作為一個統領,在那種兩難情況下,考慮到利弊權衡,獻祭女兒是一個“正確”的選擇,因為不獻祭女兒,死的可是整個軍隊。

但是阿伽門農自己也意識到自己作為一個統領確實作出了一個“相對正確”的選擇,於是,他的態度就開始傲慢了,沒有感覺到他面臨的本質上是一個選什麼都是錯的困境。劇作中歌隊也對他這個態度有評價,原話記不得了,意思就是他自認為作出了正確的選擇,他的心開始墮落了,變得傲慢輕狂。正是這個態度,刺痛了他的妻子克呂泰墨涅斯特拉,然後發生了這個悲劇,然後還發生了兒子殺母的悲劇,然後他兒子被審判最後還要請雅典娜來判,雅典娜當然判他無罪,因為雅典娜自己沒有母親,她對於殺母沒有什麼感覺。。。 。。。(誤)

安提戈涅這個就。。。 。。。很像白左小清新。。。 。。。但是安提戈涅自己還是願意為信仰獻出生命。。。 。

古希臘戲劇可說的太多了,前三點結合起來自然就可以理解第四點,不是無緣無故的。

然後我們來看莎士比亞悲劇,除了四大悲劇之外,還要再加上理查三世和羅密歐與朱麗葉。

從前面總結可以看,莎士比亞悲劇很多核心還是和古希臘悲劇很像的,比如說李爾王和奧瑟羅都是遠高於普通人的人。李爾王那個還比較複雜,其實他是有權衡利弊進行分配的想法的但是小女兒考迪利亞意識不到不配合。。。 。。。奧瑟羅就比較好理解了,他雖然是個黑人將軍,但是他的地位和智謀都不是普通人可比的,他犯的錯誤大家也都很清楚。比較複雜的是奧瑟羅和苔絲狄蒙娜之間心理上誰佔上風的問題,還有奧瑟羅自卑的性格還有劇首苔父親的話。

但是有個比較特別的。麥克白。

悲劇為好人遇難,和古希臘悲劇比,麥克白應該算是一個十足的惡人,但是莎翁仍然將他作為悲劇的主角,這就涉及到對“好人”的定義的問題了。古希臘定義中的“好人”,是無論在能力地位還是道德上都要高於普通人的人。但是麥克白,他僅僅是能力意志力上遠遠超過普通人。

其實“好人”的定義應該更多是一種力量上的。正如《理查三世》,他邪惡,他瘋狂,但是他又足智多謀,戰無不勝,他將自己的野心自己的計劃自己的命運都傾訴講述給觀眾聽,你彷彿也是他麾下的一員,隨著他攻城略地,享受勝利,無關道德。現在很火的《紙牌屋》原型據說就是理查三世。

還有就是羅密歐與朱麗葉,很多人問這個為什麼不是四大悲劇。

因為羅密歐與朱麗葉他既有悲劇因素,也有喜劇的因素,很複雜,仔細看劇本很容易發現有很多莎翁刻意使用的喜劇手法,比如羅密歐在遇到朱麗葉之前看上一個女孩說自己肯定不會看上別人了,結果轉頭就愛上了朱麗葉,自己打自己臉。比如說陽臺道別,朱麗葉進去了又出來,進去了又出來,重複為之就是一種喜劇的手法。

這些不談,光看結尾,也不是一個典型的悲劇結尾,雖然羅密歐與朱麗葉死了,但是他們家族的世仇卻因為這兩個孩子的死化解了,卻像個喜劇的結尾。而且羅密歐與朱麗葉年齡撐死了就是14-16歲,這個年紀玩私奔根本就是瞎玩啦。。。 。。。

總而言之,羅密歐與朱麗葉,莎翁他模糊了喜劇與悲劇的界限,把喜劇和悲劇融合在了一起。

還有哈姆雷特。。。 。。。也是一個很特殊的作品。寫到這不得不服莎翁的作品風格之多題材之廣讓人驚歎。。。 。。。

瞭解戲劇的人都清楚,戲劇一般都要講究一個“動機”,外化就是人物的行動。古希臘悲劇的主人公行動都是很單一的,動機很集中,俄狄浦斯王戲劇一開場他就是要找出那個殺父娶母的惡人。克呂泰墨涅斯特拉就是聽聞女兒的慘劇要殺了阿伽門農,安提戈涅就是要埋葬她的兄弟。。。 。。。動機簡單而有力。

反觀哈姆雷特,他從頭到尾除了最後殺後國王還好像是被形勢所迫,就沒有個明確的動機,沒有明確的行動,但是確實是處於焦慮中的,而且是高度的焦慮。

再看後來19世紀的契訶夫,他的作品就有特點是人物處在焦慮中卻沒有行動。

我認為,莎翁總體還是繼承了一些古希臘戲劇的精神,比如喜歡拿別人的東西炒冷飯(不),但是他也極大地拓展了戲劇的表現力和可能性,想想這麼多風格迥異的作品(他還有好多牛逼哄哄的喜劇啊!)出自同一人之手,感慨不愧為天才。

古希臘悲劇與莎翁悲劇有何不同?江畔2019-02-21 14:22:14

剛剛和老師討論過 來答一下

一:人文主義在二者中的不同體現

古希臘悲劇中,主要是主人公對悲劇命運的反抗,英雄人物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莎翁悲劇中,主要是性格決定命運。更加重視主人公內心矛盾的情感和分裂的思想狀態。“向內轉”的悲劇模式就是莎翁對悲劇美學的重要貢獻。他認為真正人文主義性質的悲劇,就是人物性格中蘊藏著戲劇衝突的必然性。

二:理性精神的不同體現

古希臘悲劇中,維護城邦即是維護理性。

莎翁悲劇中,增加了很多科學要素。

三:悲劇主題的不同

古希臘悲劇中,主題是正義,這與城邦時代對民主政治和正義原則的追求密不可分。

莎翁時代,理想主義變為現實主義,人性的複雜和沉淪成為主題。

四:人物形象的不同

古希臘悲劇中,主人公多是自由,責任,和力量的結合體,極具美感和震撼,偉大崇高。

莎翁時期,主人公更加真實自然,極具現實性和批判性。

五:情節的推動力不同

古希臘悲劇中,事件推動情節發展。比如《俄狄浦斯王》中的突轉,發現和苦難。

而莎翁悲劇中,人物性格是主力比如哈姆雷特。

六:悲壯與悲涼

古希臘悲劇中,主人公往往毀滅性收場,但是毀滅的是人物,而人物所代表的精神理想永不消逝。因而悲壯。

莎翁悲劇中,主人公多是由於個人的貪婪自私殘暴等性格悲劇而毀滅,因而少了幾分悲壯。

在貼上一篇做作業時候參考的論文可能更好理解

古希臘悲劇與莎翁悲劇有何不同?

古希臘悲劇與莎翁悲劇有何不同?

古希臘悲劇與莎翁悲劇有何不同?

古希臘悲劇與莎翁悲劇有何不同?

古希臘悲劇與莎翁悲劇有何不同?

古希臘悲劇與莎翁悲劇有何不同?

古希臘悲劇與莎翁悲劇有何不同?

古希臘悲劇與莎翁悲劇有何不同?

古希臘悲劇與莎翁悲劇有何不同?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