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旅遊

宋朝真的選錯首都了嗎?500年後一場雙輸戰役說明了一切

作者:由 軍武次位面 發表于 旅遊時間:2022-10-12

《軍武次位面》作者:楊樹

宋朝真的選錯首都了嗎?500年後一場雙輸戰役說明了一切

中國歷史上,有不少讓人一想起來就情緒激動,“專治低血壓”的歷史事件。這其中,“靖康之變”必定入選,甚至要排第一。因為,這事不僅傷害性很大,侮辱性也堪稱最強,即使是快九百年後的現代人,讀到這裡仍不免氣到渾身發抖。

宋朝真的選錯首都了嗎?500年後一場雙輸戰役說明了一切

當然,情緒歸情緒,後世對靖康之變和北宋滅亡也進行了嚴肅的探究。偌大的宋朝,怎麼就被人一傢伙端了首都,直接給“斬首”了呢?原因分析了很多,其中地理因素一直被認為是一個重要原因——開封,周圍地勢平坦,無險可用,難於防守,一旦兵臨城下,那就完蛋了!

宋朝真的選錯首都了嗎?500年後一場雙輸戰役說明了一切

▲三個古都,只有開封無險

一句話,就是宋朝選錯了首都,開封這地方不行,要是選在長安,洛陽這兩個漢唐舊都,有山川險阻,面對長途奔襲的金軍,怎麼著也是更容易防守啊。其實,宋太祖是考慮過遷都的,只是最後沒遷成,原因當然也有很多,不過這裡咱們暫且不討論,而是設身處地的考慮一下,在軍事上,開封真的就無法防守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最好的方法是找一個類似的案例作為對比。徽欽二帝的確是沒守住,那麼有守住的嗎?還真有。

發生在五百多年後明末亂世的開封之戰,就是一個反例。雖然時間跨度有點大,但考慮到生產力水平並無實質提升,武器裝備方面,也只是多了不足以改變戰爭樣式的原始火器,所以仍然有參考價值。

宋朝真的選錯首都了嗎?500年後一場雙輸戰役說明了一切

公元1640年,明崇禎十三年,河南鬧起了饑荒。經過數次起伏的闖王李自成,當即決定帶領一支小隊伍進入河南,無數饑民投奔,很快就發展成幾十萬大軍。1641年一月,李自成兵圍洛陽,封地此地的福王,萬曆皇帝的愛子朱常洵,搜刮財富無數,卻一毛不拔,百姓和守軍恨之入骨,開啟城門迎接李自成。

然後,福王這個三百斤的大胖子就被斬了,據說還被扔進大鍋,和鹿肉一起燉成了“福祿宴”。

拿下了洛陽,李自成的下一個目標,直指開封。因為李自成的農民軍,以“不納糧”為號召,解決財政問題主要依靠“吃大戶”,攻克一個大城,拿下一個藩王,就獲得了王府堆積如山的財富,不僅有了軍資,還能廣為散發,收攬人心,這就是農民軍不斷髮展壯大的“路徑依賴”。

所以,李自成在河南一定優先攻打那些富有的城市。而開封城內就有一個與福王同等量級的王爺——周王朱恭枵,無論是開封的財富,還是交通要衝,一線城市的地位,對李自成來說,都極具吸引力。

宋朝真的選錯首都了嗎?500年後一場雙輸戰役說明了一切

李自成最開始打算智取,表面上派兵向魯山、汝州進發,以迷惑牽制明軍。暗中派三百騎兵冒充官軍,企圖從西門混入,卻被大量湧入城內的人群堵住。為了儘快進城,這支人馬連砍帶趕,清理出通道的同時,也暴露了意圖。發覺不對勁的守軍,立即放箭開炮,關閉城門,這次“特別軍事行動”失敗了。

奇襲不成,隨後抵達的三萬農民軍開始強攻。

此時是崇禎十四年二月初,明朝的正規軍還在黃河北岸和洛陽附近周旋,開封城內兵力空虛,形勢似乎又回到了500多年前——孤城一座,人心驚惶,大敵當前。相比之下,這次情況可能還更糟糕,北宋那時還不算徹底糜爛,而大明已經被內憂外患搞得千瘡百孔,援兵一時半會恐怕是指望不上了。

開封城裡的官員、百姓、藩王,都要面臨選擇——要不要抵抗?怎麼抵抗?

宋朝真的選錯首都了嗎?500年後一場雙輸戰役說明了一切

▲有老祖宗的家風,後代就不太可能成為趙佶

周王朱恭枵,是朱元璋第五子朱橚的後代,其實跟朱棣那一支在血緣上已經比較遠了,實際上是兩家人。朱橚這一支,家風還不錯,有學者風範,腦子比較清醒,想到五百多年前徽欽二帝的下場,洛陽福王的慘狀,這位周王決心堅守到底,不惜一切代價——開封就是他的家,他無處可去。

藩王雖然沒有軍權,但有錢啊,周王發出高額懸賞:

“有能出城斬賊一人者,賞銀五十兩,能射殺一賊者賞三十兩,射傷一賊或磚石擊傷者賞十兩”

。此令一出,城內富戶也被帶動起來,紛紛捐錢捐物。

宋朝真的選錯首都了嗎?500年後一場雙輸戰役說明了一切

▲大梁門,這裡是李自成一攻開封的主要方向

有錢有保障,巡按高名衡、布政使梁炳等官員立刻發動吏民守城,三班衙役,王府護衛,甚至普通市民都主動參戰,

“百姓挈弓矢刀槊登城者,紛紛恐後”

。據相關史料記載,朱恭枵先後

“捐金一百二十餘萬”

,對比崇禎、福王,真是非常大方了。論決心和勇氣,也不是徽欽這兩個窩囊廢能相比的。

於是,李自成就碰上一個意想不到的硬釘子——此前農民軍在河南進展太過順利,未免有些託大,一方面,三萬人,其中精銳僅有三至五千,攻打堅城,本來就有點兵力不足,而且來的匆忙,沒有重型器械,只能依靠簡易雲梯,人力挖洞來攻城。

宋朝真的選錯首都了嗎?500年後一場雙輸戰役說明了一切

▲正因無險可守望,開封的城防反而非常堅固

另一方面,開封城防堅固,城牆高五丈,城門五座,每座至少有兩重鐵裹門(最多有五重),全城有四座角樓,八十四座敵臺,還有大炮,體系嚴密,進攻不易。

農民軍雖然攻勢猛烈,西門城樓被弓箭射的像刺蝟一般,然而從二月十二日到十八日猛攻七天,不僅沒有任何進展,李自成還險些被射殺——

“至城下窺視,陳守備射之,中左目下,深入二寸許,抱頭驚擁而去”

,另有記載

“闖圍汴時,滿城放箭,遂中賊目……究不知為何人所射”

無論被狙,還是意外中箭,此事對農民軍的打擊都不小,明軍副將陳永福乘機出城反擊,要多拿賞銀嘛,士氣大損的農民軍終於撤圍。

擊退了李自成的三板斧後,祥符知縣王燮立即組織人力,花了十天迅速修理城垣,還組織城內民眾成立“社民”,把轄區劃為八十四社,按財富多寡出兵,由士紳或宗室統領,和明軍的鎮營兵一起,等待著下一次衝擊。

宋朝真的選錯首都了嗎?500年後一場雙輸戰役說明了一切

▲當時很可能使用了“佛郎機”火炮

到了十二月二十三日,在攻取了信陽、項城、尉氏、陳留等地,掃蕩了外圍後,農民軍對開封發動了第二次圍攻。這次李自成準備充分,不僅帶來了十倍於上次的兵力,還有火藥、大炮等器械,火力更加兇猛。

農民軍搭起高臺,架上大炮轟擊守軍,掩護步兵攻城,

“晝夜擊打,城壁如篩,守埤者不敢露形”

。守軍一方面堆起土囊木墩作為掩體,發炮對轟,另一方面在城樓上搭起更高的炮臺,壓制農民軍的火力。

農民軍的另一招就是老辦法,在城牆上挖洞。

“數十人持錘鑿,聞鼓蟻進,至城下施錘鑿……磚石微動,施鷹嘴钁……首得磚者,勞而休之,終身不與攻城之役,食頃為坎,城下掘日深曲……”

。這種方法效率頗高,短時間內就能掘出幾十個洞。守軍的對策,則是從上方挖洞來截斷,以及用柴草火藥製成“燃燒彈”,連燻帶燒,逼退農民軍。

農民軍攻勢猛烈,但城內軍民依然鬥志很高。一方面是因為周王和富戶仍然兌現重賞,勇夫自然不少,城內物資也還充足,

“鉅商巨族,各送餅千百不等”

。另一方面,由於上次射傷李自成,對農民軍屠城報復的恐懼,也成為守城的強大動力。

宋朝真的選錯首都了嗎?500年後一場雙輸戰役說明了一切

▲只要心齊,開封其實並不好攻下

圍攻了二十天,雙方死傷甚多,打得難解難分。到第二年的正月十三日,農民軍在東面城牆上挖出一個大洞,塞進幾十石火藥,企圖炸塌城牆。然而點燃之後,磚石崩出老遠,城牆卻巋然不動,城上未傷一人,自己反而有死傷。爆破失敗,農民軍士氣大跌——這都炸不壞,莫非註定攻不下?這時李自成又收到了明朝援軍即將殺到的訊息,只好再次撤圍,先去攻打其它地方了。

但李自成不可能放棄——奪取財富以維持財政的剛需,挽回受損計程車氣,還要報“一箭之仇”,這些都驅使他還會再回來。

到了五月,李自成聯合羅汝才,捲土重來。這次李自成吸取教訓,採取長期圍困,圍點打援的策略。大軍抵達後,並不攻擊,而是先收割周邊的成熟小麥,守軍看到後也出城搶收。農民軍見此情況,乾脆也不割了,一把火燒掉了沒來得及收的部分,反正我有補給,我割不著,你也別想收了。

圍困果然奏效,開封城內的軍民,加上難民,人數可能有百萬之多,糧食消耗驚人,又被斷了外援,被圍一月後,糧食就開始緊張了。畢竟,黃金白銀雖然值錢,但變不成食物,那也沒用。

宋朝真的選錯首都了嗎?500年後一場雙輸戰役說明了一切

▲糧食,最影響民心,更影響士氣

雖然官府進行了管制,但糧食只能是越來越不夠,最後甚至連一把手,升任巡撫的高名衡也很難搞到糧食了。

到了八月,官吏和軍隊幾近斷糧,在城中大肆搜刮,飢餓的官軍喪失底線,

“名為搜糧,實則晝劫……即婦人女子,懷藏斗升一餅,亦於懷中奪去。肆橫行兇,民冤無伸”

,軍民要麼餓斃,要麼因搶糧而火併,要麼逃往城外投降,要麼“人相食”,城內幾乎成為人間地獄——到這時,才有那麼一點像北宋的情況了,但開封仍未陷落。

圍城期間,明朝曾發兵救援,然而李自成因為不攻城,可以全力打援,先後在野戰中擊敗丁啟睿、楊文嶽、左良玉、虎大威四路援軍。城內軍民有過幾次主動出擊,雖然也有斬獲,但無法打破圍困。

時間到了九月,開封已經是滿城餓殍,

“至八月終九月初,父食子、妻食夫、兄食弟、姻親相食,不可問矣”

,士氣低到極點,已經是無力抵抗。如果農民軍攻城,將不會遇到任何阻力。

但就在此時,一件突如其來的大事改變了雙方的命運——黃河決堤了!決堤的原因,至今仍有爭論,最有可能是明軍和農民軍都打過以水代兵的主意,挖過大堤,然後遇到汛期,突然就崩了。

宋朝真的選錯首都了嗎?500年後一場雙輸戰役說明了一切

▲可以用花園口來想象一下當時的開封

歷史事實是,大堤於九月十五日突然潰決,巨大的洪水奔湧而下,開封內外頓時一片汪洋,周王倉促登上房頂躲避,後來乘舟脫走,其餘官民被大量淹死,或被搶掠而死,倖存者僅數萬。

這樣的開封,已經無法防守,只能放棄。而城外的農民軍也沒好到哪裡,突如其來洪水沖毀了低處的營地,損失人馬數萬,再一看開封,已經成了一個大湖,進去當然沒問題,然而也沒有任何意義了,李自成只好悻悻而走——大洪水徹底摧毀了官軍的民心士氣,也摧毀了農民軍的希望,雙方誰也沒得到開封。

這場歷時一年半多的攻防戰,就以這種奇特的雙輸局面結束了。

現在,再來對比一下北宋,地理條件都是一樣的,開封的確無險可守,但堅固的城防還是很管用的。明末這一次,開封軍民在條件差得多,甚至正規軍都沒多少的情況下,硬是頂住了三次圍攻,說明無險可守並不等於無解,想扛,還是能扛一扛的。相比之下,北宋時開封還是首都,城防只會更加堅固,更沒有理由守不住,最後釀成惡果,只能說是妥妥的人禍了。

同樣是開封,同樣是孤城,一個戰鬥到底,一個絕不抵抗;一個把財富用來獎賞戰士,一個把財富用來討好敵人;一個軍民團結,一個懦弱至極;一個登城防守,一個大開城門……然後,就導致了截然不同的結果——影響戰爭勝敗的因素很複雜,即使在同一個戰場,類似的處境下,因為天時、地利、人心、士氣的不同,就能打出完全不同的結果,這正是戰爭這種博弈的魅力和令人深思之處。

宋朝真的選錯首都了嗎?500年後一場雙輸戰役說明了一切

作為一款國人原創東方戰爭策略遊戲,《率土之濱》就非常還原地復刻了出了真實戰爭的複雜、多維。比如對戰爭影響頗大的天氣,遊戲中的實時天氣系統,不僅實現了地理上與現實世界各區域的實際天氣一致,甚至還會影響玩家的行軍速度、視野範圍……考驗著指揮官們的決斷力。內政系統則還原了人這個因素的影響,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地方,前方有相應的將領攻城略地,後方有能幹的良臣生產經營,不缺糧不缺兵,才能充分發揮人的作用,讓“綜合國力”達到最強。

在現實中,人這個因素也不僅僅只是“領導層”,更包括數量眾多的底層兵卒,他們計程車氣、勇氣,同樣可能左右戰爭的勝負——《率土之濱》週年大版本“無界”中計程車氣系統就非常真實的還原了這個因素。

在遊戲的新版本中,士氣會受到很多因素影響——天氣好,補給充足,領導堅決,士氣就高,就像三攻開封中,前兩次的明軍。如果環境差,補給不足,士氣就低,就像最後一次在開封交戰的明軍和農民軍,一個糧食告罄,一個被洪水沖垮,士氣都很低,結果打成雙輸。

宋朝真的選錯首都了嗎?500年後一場雙輸戰役說明了一切

也就是說,士氣系統是各種因素在人心上的體現,這也說明了人才是決定性的因素,哪怕是虛擬世界中的戰爭。無論何種條件,什麼情況,最終都是透過人體現出來的。

現實中的人不是機器,上了戰場,他們需要後勤補給、需要休整恢復。又要馬兒跑又馬兒不吃草,在現實中行不通,在遊戲裡同樣不行。當你的軍隊遠離後勤範圍,或者遭遇天災,士氣就會大幅下跌,此時,哪怕有表面上數量很多的兵力,資料很厲害的武將,真實戰鬥力也要下一個臺階了。反過來,後勤無憂,天氣良好,士氣就高昂,戰鬥力就上一個臺階。

所以,你就得必須要考慮,如何才能形成於我有利的情形?何種情況下可以出擊?出擊的範圍和時間邊界在哪裡?或者,如何把敵方置於這種不利境地,然後聚而殲之?

這樣的博弈,當然更加靠近現實世界,更加有趣,也更具有挑戰性,有更多策略操作的空間,也就更能還原真實古代戰爭的體驗。畢竟,指揮“真人”作戰的感覺,肯定遠遠強於點了按鈕就完事的機械執行和反饋。你必須得像一個真正的統帥那樣,充分考慮到現實世界中方方面面,不能偏廢,才能最終取得勝利。

標簽: 開封  農民  士氣  李自成  城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