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旅遊

思陵是明朝末帝的陵墓,為何下雨天不要去,看看歷史記載就知道了

作者:由 歷史解密坊 發表于 旅遊時間:2022-09-15

明朝十三陵之內,有一座特殊的陵寢,據說此陵的地理位置不佳,以至於在下雨天的時候,無人敢去檢視。考古專家們也都表示,如果在雨天前往思陵,可能會小命不保。至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思陵是明朝末帝的陵墓,為何下雨天不要去,看看歷史記載就知道了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絡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明十三陵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其總面積超過了120餘平方公里。距離天安門的直線距離為50公里。明十三陵始建於1409年,是明朝皇帝專用的陵寢。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後,將首都定於南京,並在駕崩後葬入明孝陵。可是在此之後,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自己登上了皇位,還將首都遷往了北京,故此之後的歷代皇帝也都安葬於此,自永樂皇帝朱棣長陵開始,至崇禎皇帝思陵墓結束,明皇陵內共有陵寢13座,被稱作是明十三陵。

思陵是明朝末帝的陵墓,為何下雨天不要去,看看歷史記載就知道了

在明十三陵中,有一座特殊的陵寢,該陵寢內的設施極其簡陋,其形制與規模顯得侷促而緊張,完全不符合帝王的威儀,這座陵寢就是明崇禎皇帝的思陵。眾所周知,在明末起義中,李自成的義軍軍隊經過鬥爭,順利攻入了北京城內,崇禎皇帝見大勢已去,便登上煤山自盡,空留千古遺恨。

思陵是明朝末帝的陵墓,為何下雨天不要去,看看歷史記載就知道了

對於崇禎皇帝的遺體,李自成還是相當尊重的,於是,他命人為崇禎皇帝選擇陵寢,企圖將其安葬。可惜的是,就在工匠為其選址時,清軍擊敗大順軍緊逼北京城,李自成只好命人將崇禎皇帝草草安葬,葬於其已故妃子田貴妃的墓葬之內,此後,這裡便成為了思陵。

思陵是明朝末帝的陵墓,為何下雨天不要去,看看歷史記載就知道了

在幾百年來,當地人都對思陵忌憚有加,認為此處陰森,是一個不祥之地。當地人的顧慮並非空穴來風,因為每逢下雨的時候,思陵上方都會有“群雷環繞”,並且傾瀉而下的雷電還會擊穿思陵的建築物,無論是亭子還是神道,還是陵墓中的松柏,都存在過被雷擊中的痕跡。所以當地人傳說,崇禎皇帝死得不甘心,總是思慮重整朝綱,但卻因為自己掉落社稷,結果葬地非常侷促,還鬧雷擊,這也許就是天意吧。

思陵是明朝末帝的陵墓,為何下雨天不要去,看看歷史記載就知道了

現代學者雖然對思陵內的鬼怪邪說不感興趣,但其經常被雷擊中的事實卻擺在眼前,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思陵為何屢遭雷擊?其中一定存在科學道理。為了揭開思陵的秘密,不少學者都前往此地進行研究,最終發現了幾個重要的線索。

思陵是明朝末帝的陵墓,為何下雨天不要去,看看歷史記載就知道了

首先是思陵地區有形成雷電的獨特小環境,該地地形十分複雜,整體呈現西北高東南低的態勢,來自西北的冷空氣沿山坡向下沉,東南暖溼氣流經山坡向上行,二者在此地激烈交匯,非常容易產生雷擊。第二個原因是,思陵地區土地的電阻與周圍山坡岩石的電阻不同,其電阻率較低,而電流往往會自然而然地打向電阻低的地方。第三點原因是,思陵的石碑和松樹是這個小環境中的最高點,如果天空中存在雷電,則石碑和松樹就會成為引流導體,容易將電流引向地表。

思陵是明朝末帝的陵墓,為何下雨天不要去,看看歷史記載就知道了

綜合以上原因來看,思陵屢次被雷擊也是在情理之中的。可是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崇禎皇帝的確是一位悲情皇帝,其在位時面對一個千瘡百孔的國家,可謂是耗盡了心血,死後墓地還經常鬧雷,真是令人感到唏噓不已。

參考資料:《大明風雲》 黃偉著 北京出版社出版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

標簽: 思陵  皇帝  陵寢  崇禎  明十三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