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旅遊

寫在自由人生設計工作坊之後

作者:由 李品毅Pippin Lee 發表于 旅遊時間:2019-02-07

在2019年初,接連的兩個週末在上海與臺北舉辦了一場自由人生設計工作坊,這個工作坊已經從2018年七月到計劃要開,直到2019年才真正的去實踐,拖延有半年左右,但這段時間的轉變倒是讓我對設計人生有了與書本『做自己的人生設計師Design Your Life』不同的看法,因此在舉辦工作坊前,決定在工作坊的字首加上了“自由”兩個字。

自我懷疑

在整個過程中,曾自我懷疑過,曾認為自己憑什麼可以發起這樣的工作坊呢?真的能幫助他人追尋自己喜歡的人生嗎?廣袤的人生路途上,我僅是一個僅歷28個四季更迭的小毛頭,我真的有資格告訴他人什麼是自由人生嗎?而我又有什麼資格修改”Design Your Life”經過Stanford University粹煉的流程呢?而在報名的過程中,也有些小插曲,一方面讓我停下腳步重新整理思緒,一方面也讓我對自己的初衷更加清晰。有人問我,『能否讓陷入混沌生活中的自己找到可以指引正確方向的人呢?』,這個問題是我在報名階段遇到最印象深刻的問題,而這問題也顯示了參加者的內心狀態,此一特點也是我希望強調“自由”的重要性。

提問這個問題的人,呈現的內心狀態應是在洪流中尋覓浮木的載浮人,渴望找尋一絲可以攀附依賴的希望,這個狀態是很危險的,想借由外在的活動找到生命中的似有似無的“正確答案”。生命中,沒有正確答案,也沒有活動可以從淵藪中解救任何人,更沒有權威與偶像可以令耽溺在苦痛中的人們產生質變。因此,我也告知對方,來這場工作坊,沒有正確答案,也沒有任何救贖,只有機會發現自己的另一種可能性與進入開放的場域來場自由對話。

這次工作坊也在活動中參加者的狀態改變之下,而讓我的恐懼感一下子溢散了出來,開始懷疑自己是否對不起參加者的時間、Design your life這本書籍,面對上海與臺北分別都超過二十人的狀態下,我的信念曾一度潰堤。

設計人生前,先談談自由

設計人生的流程,在網路上應該有不少文章有精闢的描繪了,因此也不特別在這裡多加贅述,若未來再次開設的話,且有流程上的修改,再分享出來。那想跟大家談談我在這個工作坊主要加入的元素-自由。

一開始先和大家玩了一場二十分鐘左右的即興遊戲,讓參加者感受一下自己內心面對非典型情境下自由的狀態,順便隨參加者的緣分分了幾個設計小組。結束分組後,便開始自由環節的問答與討論了。首先,我先與參加者解釋為什麼要加上自由兩個字,原因是我認為Design Your Life以及坊間很多分享設計人生、職涯等的流程中,忽略了問題的源頭:內心。筆謄了再多完美的人生設計稿件,但是內心的藩籬卻缺乏絲毫的解構,那縱使隨著時間的滴漏飄移,如何美好的設計,都無法付諸行動。我認為,人生的關鍵困境不在外在,而是歸於內心問題的範疇,也可以說是大腦的問題。

接著,開始請參加者分享各自對自由的看法,上海與臺北的參加者的看法有蠻大的相似性,一是認為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二是清楚自己要什麼並有選擇的能力,三是對自己是自律且有清晰的自我認知。我認為以上三個特點,都是自由的模樣之一。但我想要修改第一點,『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這個陳述上,我認為修改成『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在此我想分享一段克里希那穆提的言論,來說明想做與喜歡做的事情之間的差異。

要弄清楚自己喜歡做什麼事情最難,要弄清楚,你必須非常深入的探索自己。這很不容易。你說你想當律師,你很努力的當上了律師。但是,有一天,你突然發現自己並不喜歡當律師,你想畫畫。可是來不及了,你已經結婚,你有妻有子,你沒有辦法放棄你的工作、你的責任。你覺得很不快樂,挫折感很深。

你怎樣發現自己喜歡做什麼?你必須瞭解,你喜歡做什麼和你想做什麼是不一樣的。因為你父親是律師,或者你知道當了律師可以賺很多錢,所以你想當律師。這樣,你就沒有愛你做的事情,因為你的動機是要做事情來謀利、來出名。可是如果你愛一件事情,你是不會有動機的。

把自己的心力完全地投入去發現你到底想在這一生中做些什麼,是“你”想做什麼,而不是這個社會、父母或是某些理想希望你做什麼,你就會有信心去創造,去做你自己,你會擁有源源不絕的活力。如果反其道而行,你就在模仿他人的過程中耗盡了你的精力。

選自《克里希那穆提作品集》

因此,我認為要明辨出自己想做的事情跟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前,要有辦法能停下來仔細感受身邊的事物、景色,只有當我們不被問題、煩惱、成見包圍時,當只有我們停下腳步、內心安靜時,我們才能真正的觀察,我們才能對我們自身與周圍感受敏銳,這也許是我們找到自由的一個關鍵。在此我在上海與臺北場都舉了一個例子,地鐵進站的例子,當尖峰時刻,我們正透過地鐵的閘口時,當我們忘記先將地鐵票或是手機拿出來快速透過閘機時,我們的內心浮現了什麼樣的想法?

慘了,我耽誤到了後面好多人的上班時間,大家一定很不開心,在內心咒罵我,而我耽誤了十秒鐘,後面有十個人,這樣就耽誤了一百秒鐘,我要趕快我要趕快。

這樣的小我聲音總在內心中悄悄浮現,成見、煩惱圍繞在我們腦中揮之不去,而這樣的狀態矇蔽了我們的觀察之眼,我們慣於在生活中矇著頭前進,自由自然而然與自己絕緣了。反之,我們拿著一樣的成見對著在地鐵閘機耽誤時間的人們,而這樣庸庸碌碌的環境,你我都是其一的推動者。但,當我們放慢節奏,不再攫著成見批判自己與他人,不疾不徐地拿起地鐵卡或是手機,透過地鐵閘機,這世界慢了下來,而生活往常,但腦中塑造出來的恐懼消失了。唯有放下成見、煩惱時,恐懼感消逝,我們才有了自由的輪廓。

自由是一種精神狀態

而能開始停下來觀察自身狀態後,也能開始觀察整個環境、社會、教育體制、父母不斷加諸於我們身上的影響,於是,我們便有了邁向自由的可能。這樣的觀察需要有極專注的洞察,瞭解他們欲加之於我們身上的一切,然後做出自由的決定。但是,人們多半選擇屈服,因為人們渴望得到他們的認可,人們的恐懼籠罩了自己,我們害怕得不到體面的工作、優渥的薪資、光鮮的頭銜,怕我們不合乎人們的標準。而真實的自由,我認為正是一種清楚觀察後還是有勇氣付諸行動的狀態,並非只是表現上看似為所欲為,也沒有求取安全感的衝動。

通往自由的五部曲(觀察、認識、接納、愛自己、愛他人)

觀察、認識、接納、愛自己、愛他人。首先要觀察自己的所有起心動念,為什麼自己想離開、想生氣?深深地去探討為什麼自己會有如此反應;問完問題後,開始全然地認識自己,藉由深刻的問題,毫無保留的認識自己;清楚認識自己後,最重要的一環,接納自己,這一步往往是通往自由最大的坎,不能接納自己的狀態屬完美主義是最讓大家熟知的,因為外在成見、教條的灌輸下,完美主義者無法接納自己跟外在教條不符,因此對自我的批判往往最嚴厲,而要通往內心自由,完美主義是最大的障礙;接納了自己後,便有力量愛自己,以自己為中心的善待自己,自我中心並不是錯誤與不好(在此不就字意上去討論了,許多語詞有習慣上的成見,是挺可惜的),愛自己、相信自己值得被愛,往往給自己更大的力量去拮抗傳統教條與成見;而在一個人很愛自己的狀態下,愛他人變成了自然而然的事了,內在愛的能量充沛的狀態下,對周邊的人的愛是可以達到無條件的輸出,取代人們習慣的交易式的愛,擺脫恐懼驅動的交換價值。

這五個步驟,你,身在哪個階段?

恐懼對自由的影響

聊完自由五部曲,我們更深入的探討到了恐懼,恐懼是阻礙我們通往自由的深層原因。人們都渴望得到安全感,期待他人稱讚、肯定自己。若我們不喜歡的話,我們就不會喜歡將很多頭銜加在自己的名字前面,這使我們肯定自己、產生價值感。

那為何我們會因為頭銜、肯定自己、生成外在價值時,變得不自由呢?那我們就要談到教育與體制了。教育和體制有教我們要自由嗎?還是反向的扼殺了我們的創造力與自由呢?我覺得教育的本質是教我們不去模仿他人,而充分地做內心的真實自己,不論我自己高矮胖瘦、什麼才華,我都告訴自己要做自己。但是做自己是很不容易的,因為教育總告訴我們我們不聽體制的話,我們就絲毫沒有價值,是卑微的,認為自我價值感都來自於體制的賜予。若我們真的可以察覺到這件事情,那我們便開始蛻變了。因此自由並不存在於想把自己變成某人的人身上,也不存在剛好你碰巧想做的事情上面,更不是跟隨體制與傳統,而是在每個當下,你觀察你自己是誰,真實的自己,接納自己有所畏懼,並有勇氣往前邁進。

學習去探索自由,是我認為教育真實的意義。我們的父母、老師、體制,以及我們自己的慾望,都是要我們認同一些事物,才能得到快樂與安全感,但,是真的嗎?這樣的快樂持久嗎?這樣的安全感長久嗎?而這些認同是不是都建立在父母、老師、體制灌輸給我們的恐懼感呢?他們把自己特殊經驗、接收到的恐懼、焦慮、迷信等概念沿襲到我們身上,我們接受這樣的概念顯得自然。很重要的一點是,告訴我們這些概念的人,真的體驗過這些概念嗎?還是也只是他們沿襲過去自己父母、老師、體制告訴自己的概念呢?

孤獨對自由的影響

聊完由外向內產生的恐懼之後,再進一步談到由內產生的孤獨對自由造成的影響。一開始,問了參與者『習慣自己看電影或是吃飯嗎?』,上海與臺北大約都有一半的人舉了手。而後又談到了最多人感到不舒服與被挑戰的議題,關於在工作中,我們展現了真實的自我,還是我們總是戴著面具?而在此問題舉手的人,上海與臺北都剩下了三分之一。為什麼我們不敢在工作場合展現真實的自我呢? 這時候我們要再談談自由,自由並不僅止於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或是從外界的束縛中掙脫出來,而是我們要了解什麼是依賴。我們依賴計程車司機、廚師、服務生替我們服務,這個容易理解,但還有另一種依賴我們要去認識,才能獲得自由,那就是我們總是依賴著別人給我們快樂,打從內在的依賴,這樣使我們成了奴隸,而他人也利用這點控制了我們。我們害怕孤獨,我們害怕被群體孤立,因此我們產生了很多依賴,依賴我們的父母、情人、丈夫妻子,我們忍受不了自己不一樣而遭到的排擠,我們也忍受不了別人可以跟眾人不一樣,所以我們也排擠不一樣的人,因此我們需要依賴他人。

而我們也探討到,是不是環境使我們無法做自己?可能是。但,也有個觀點值得我們反思,我們是否也是環境的一分子?也共同塑造了環境的文化呢?當我們抱怨環境時,我們是不是也同時是這個文化的推動者呢?

自由帶來的危機

聽了自由五部曲、恐懼、孤獨後,我們對自由的認識可能又多了一個角度,但是,我們去嘗試自由時,是否也同時帶來了令人恐懼的後果呢?我認為真實的危機在,我們渴望成為一個自由的人,但是又放不下依賴,所以我們讓自己陷入了危機之中,舊有教條還是依然可以傷害你。在接受今天關於對自由的討論內容前,請先去觀察自己,切勿全盤皆收,請質疑之!不假思索的將自由的概念變成自己的信仰時,同時自由可能也成了教條與成見了。

人生觀與工作觀

談完上半場自由後,下半場開始談起人生設計的流程,整個流程在書本中與網路文章有許多著墨,我還是與開頭說的一樣,就不多著墨了,未來預計一季度舉辦一次自由人生設計工作坊,歡迎大家親自來體驗碰撞,我也會持續迭代最佳化流程的。

而這次想與大家分享一個流程中提到、影響人生幸福感最大的就是人生觀與工作觀的契合度,若我們的工作觀與人生觀是重合的,我們生活的幸福感是豐盈的。但經過兩場工作坊以及自己對周圍人們的觀察,兩者契合的人是極少數的,縱使喜愛著自己的工作的人,也可能人生觀與工作觀是不契合的。這個觀點提供給大家思考,有沒有可能人生觀與工作觀達到契合呢?而這樣的感覺是什麼呢?而是不是價值觀與人生觀有巨大落差,會導致我們擁有巨大的空洞感呢?

上海場、臺北場兩者差異

再來,想聊聊上海場跟臺北場給我的感覺差異與相同。有興趣來參加這樣工作坊的人,多半都已擁有想讓自己更好的特質,因此也相對比較積極一些,而上海場大概有一半的臺灣人,畢竟MentorMe與自己的生活圈還是臺灣人比例比較高,而在臺北場當然就是全數都是臺灣人了。另外,雖然兩場實際到場的參加者分別有25人與45人,有些多,但對於參加者狀態還是有感受到些許不同,上海場的參加者給我感受比較壓抑一點,臺北場的稍微活潑一些,確切的原因也還在思考,還不知道為何有這樣的差別,可能也是巧合吧!待未來舉辦更多場之後再來分享!

另外,本次工作坊希望可以提供比較開放的討論場域,但隨機分組的組員組成也是整體討論氛圍的關鍵,果然印證了我覺得一場工作坊的感受度參加者佔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工作坊感受的好壞最關鍵的非整體流程與講者。在上海場,可能參與人數少於臺北場,加上場地是階梯形,我可以清楚的觀察到各組的互動狀況,當組員呈現的狀態是比較封閉的,可能出於自己認為自己的人生狀態不夠好,不值得分享,或是組員跳脫不出框架,也可能是因為組員不夠吸引人,甚至組員的中途離開,都造成了組內的能量的閉塞。部分組別討論的能量極強,欲罷不能,但有部分的組別卻看得出能量的已缺乏流動性,同樣的工作坊,感受差異極大,這個都說明了參加者狀態可以影響活動給人的感受。這個也都是參加者也可以去反思活動當下自己的起心動念,是什麼原因,是不是內心的自由與不自由開放或是囚錮了自己?我也充分感受到自己帶領的過程中,確實消耗了很大的精力, 對於自己起心動念的觀察,可以讓自己更加的認識自己,若是參加後,就結束了這場活動的思考,那就真的可惜了!

恐懼的反思

最後,想聊聊前面提到的自我懷疑與潰堤,舉辦完上海場後,我一度質疑自己是否有資格舉辦這樣的活動,是否對得起參加者以及是否有吃Design your life這本書的豆腐。這些自我懷疑來自於我前面談的自由、恐懼、孤獨所給人的影響,我懷疑自己是否不為人所接受、我懷疑我做自己的合理性。最終還是很感謝自己有作出行動,同時也順便審視自己內心的自由度,發現了自己還是會有恐懼、懷疑自己的時候,這是個自我練習的好機會。最終,面對這樣的自我懷疑,我的回答是,我為了自己而舉辦,僅為了自己想要舉辦而辦,我不為誰負責、我也無法給誰救贖,打從負責、拯救他人角度出發的話,我認為我會因自認沒資格,活動永遠也不可能實踐的。願我在舉辦活動的路上,一直抱持著相同的初心,自由地勇往直前。自由的心,是美滿人生的關鍵元素。

期望參加的夥伴,可以將奧德賽計劃持續完成,不斷地在人生路上檢視自我的狀態,我們有緣下次見!

提供活動簡報,沒什麼修飾,大家隨喜下載:

https://www。

icloud。com/iclouddrive/

0NAMi-ZPajn7rmTb1c3l_0rFw

【活動預告-二月電影Gone Girl討論會@上海】

我參與的公益組織MentorMe在2019/2/16(六)下午將會在上海舉辦一場電影討論會

將會觀看Gone Girl消失的女孩/控制,之後一起討論“愛情在降溫時,人們在戀愛中試圖緊縛與掙脫的背後意識”

歡迎一起來進行一場開放的討論!

有興趣請加我微信報名:pipilee0314

報名文宣:

https://

mp。weixin。qq。com/s/o8l8

XlgtzkgzmT45UuEdSQ

標簽: 自己  自由  我們  工作坊  參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