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旅遊

北京:千年科舉 & "勵志堂" (1)

作者:由 2018欄杆拍遍 發表于 旅遊時間:2021-09-12

北京科舉匾額博物館館長姚遠利先生希望我在部落格裡,為他宣傳一下他的這座在中國、也可能是在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博物館。經過近20天左右的準備,我才把“第一集”編完,今天終於可以釋出了。很高興把此文奉獻給各位喜歡中國歷史文化的博友,也算是兌現我對姚先生的承諾吧!希望大家喜歡。 2011年2月20日

北京勵志堂“科舉匾額博物館”

是一傢俬人辦博物館,也是一家專門收藏和展出中國古代科舉文物的博物館。館藏“科舉匾額”種類十分豐富、且時間跨度之大,品位之高均為世間少見。我在2011年1月8日參觀後該館後,為其留言曰:

“美輪美奐、極為震撼”。

姚遠利先生囑我代為宣傳此館,我也很高興地接受了他的囑託,希望眾博友看過我的介紹後,也抽空去看看這座獨具特色的博物館,去感受、解讀我國獨有的具有千年悠久歷史的“科舉文化”。姚先生和他的館員會熱心地為每一位來訪者“儒”數家珍般地介紹他的館藏,相信你參觀後也絕對會說:“不虛此行”。

在北京城東郊,過

“四惠橋”

往東,沿“京通快速路”輔路行至“高碑店橋”,右轉、向南過通惠河橋約80米,就可以看到這座青銅雕塑,聳立在路邊花園內。雕塑的金色銅牌上鐫刻著:

2006年 北 京 最 美 的 鄉 村

THE MOST BEAUTIFUL COUNTRY OF BEIJING

高碑店村

北京:千年科舉 & "勵志堂" (1)

我今天要去參觀的“

北京勵志堂科舉匾額博物館

”就坐落在這座村子裡。這是在途中拍攝的“

騰隆閣

”,位於通惠河南岸,已成為高碑店村的地標性建築。

北京:千年科舉 & "勵志堂" (1)

沿

高碑店路

南行,過鐵路橋左轉,向東約800米,再右轉向南,就會看見下圖的牌樓,這是高碑店村文化街的仿古牌樓,從此再向東約300米、路的右邊,

就是我此行的目的地---科舉匾額博物館

北京:千年科舉 & "勵志堂" (1)

下圖、是博物館門前的石像生。

請注意“

千年科舉 盡在其中

”這幅照片

北京:千年科舉 & "勵志堂" (1)

下圖、博物館的大門,是利用了一座遠從江西省金溪縣運來的明代無字石坊建成。這在北京地區還是唯一的一座石門,已成為千年古村---高碑店村的又一個標誌性的門楣。

(關於此坊,詳見附錄一)

北京:千年科舉 & "勵志堂" (1)

下圖、

位於博物館門前的文官石像生---翁仲(詳見附錄二)

北京:千年科舉 & "勵志堂" (1)

下圖、位於博物館門前的武將石像生

北京:千年科舉 & "勵志堂" (1)

來到博物館,

館長姚遠利先生

和一位館員熱情地接待了我們,詳細地介紹了館藏中的重點和參觀路線。透過和姚先生攀談,當他知道我的部落格是以介紹著名旅遊風景點為主時,特意要我幫忙在網上宣傳一下他的“科舉匾額博物館”,好讓更多的人走進這座獨具特色的博物館,來了解、認識已具有1300年悠久歷史的中國科舉制度以及衍生的匾額文化。我很高興地接受了這個任務。

下面,請跟著我的鏡頭,來欣賞這座積澱著深厚歷史文化精華和傳奇故事的特色博物館吧。

北京:千年科舉 & "勵志堂" (1)

北京勵志堂科舉匾額博物館 簡介

(原文照錄,個別錯字進行了修改)

北京勵志堂科舉匾額博物館,建築為仿古二進四合院。佔地面積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600平方米。其中,以展陳與中國科舉制度密切相關的“科舉匾額”及眾多科舉文物為主。本館由姚遠利個人創辦。

館長簡況:

姚遠利館長

,北京市人,1946年生,現年65歲。1963年初中畢業後參加工作,在京西門頭溝木城澗煤礦“走窯”十年,未受過系統高等教育。憑個人興趣及愛好收藏,由收藏到展示,到辦館。在辦館過程中深感優秀傳統文化的嚴重缺失,也增加了歷史責任感,為此幾乎投入了全部積蓄。

辦館理念:

以科舉匾額為切入點,全面展示中國科舉制度,從中引申出中國傳統的主流文化,達到“協輔文教”、“代起儒風”的社會效益。

北京,八百年帝王之都。八百年間,全國科舉最高等級的考試、會試和殿試均在北京舉行。在北京考出了二百五十餘名狀元,近五萬名進士,何等輝煌。然而1905年廢止科舉後,近百年來,與科舉相關的建築和文物損毀嚴重,影響了中國1300年的科舉,幾乎從人們的記憶中消失。傳統文化的缺失必然會影響到未來社會的發展。我們試圖抓住中國科舉制度這條主線,引發人們的興趣,為民族傳統文化的復興盡點綿薄之力。

館藏豐富:

本館共集藏科舉文物一千多件,其中木石匾額600餘方,石刻匾額收藏數目為國內僅見,之外,還藏有古硯五百餘方,將擇時展示。

匾額之中,僅狀元、榜眼、探花所題之匾近60方。最遠的時間為洪武三十年,最遠的“狀元及第”匾為永樂16年題刻。最珍貴的元代科舉門為我館的鎮館之寶,距今已600多年。

理論研究、古為今用

沒有形成自己理論的博物館,難以產生良好而又深遠的社會影響,為此,建立本館的理論體系是重要任務之一。

一、填補了古代匾額理論研究的空白

由於種種歷史原因,古代匾額的研究沒有進入專家學者的視野。匾額的用途,還停留在“裝飾品”膚淺的認識階段。我館提出了“匾額學”這一概念,科學地劃分出古代匾額的兩大體系:官方匾額和民間匾額。並明確了匾額“標識名稱”和“宣揚教化”的兩大功用。

二、建立新時期匾額文化

匾額這一古老藝術形式,應在新時期重放異彩,恢復官方的主導地位,建立新時期的匾額文化。針對國家機關國徽下標識不規範無制度的現象,提出了本館的兩項建議,並委託茅玉麟委員提交,已經成為全國政協2009年兩項提案。

在辦館過程中,受到了各級領導的支援和關注,尤其是高碑店鄉黨委,以獎勵的形式,減免了博物館30萬元土地使用金,解決了燃煤之急。這一切我館都將銘刻在心。

第一部分:前廳展覽

下圖:鎮館之寶 元代遺珍 涿州官學《科舉門》

對聯

:業建范陽綿世澤 勳成涿郡振家聲

北京:千年科舉 & "勵志堂" (1)

對聯:芝蘭氣味松筠操 龍馬精神海鶴姿

(見下圖)

北京:千年科舉 & "勵志堂" (1)

後排柱對聯:

北宋舊家聲道脈尚傳兩理學 (見上圖)

南邦新事業祖武須繩三狀頭

北京:千年科舉 & "勵志堂" (1)

下圖、孔子行教圖

位於大廳正中 典國學之宏基 集教育之大成

北京:千年科舉 & "勵志堂" (1)

外側楹柱對聯

何紹基書

養天地正氣 法古今完人

(見下圖)

北京:千年科舉 & "勵志堂" (1)

北京:千年科舉 & "勵志堂" (1)

清代“聖旨”刻石

來自北京大興區

(自宋之後始稱皇帝之命令為聖旨。此聖旨石刻係石牌坊頂部之物)

北京:千年科舉 & "勵志堂" (1)

儒林第 石匾

時間:清 早期

儒林:

讀書人眾多稱之為儒林。

第:

居住之所。掛此匾者表明此家庭中讀書並取得功名者眾多。此匾來自福建。

北京:千年科舉 & "勵志堂" (1)

“登科第” 石匾

(時間:清 早期)

登科:

指在科舉考試中成績合格被錄取,謂之“登科”。掛此匾者表明此家庭為獲取科舉功名之家。此匾來自江西。

北京:千年科舉 & "勵志堂" (1)

明永樂“狀元及第”石匾:

此匾係明永樂二年狀元

曾棨

為永樂九年狀元

蕭時中

所題,二人係同鄉。題刻於永樂十六年(1418)。距今近六百年。

曾棨:

三次主持會試,取人公正。廣學博聞,立筆千言;為《永樂大典》副總裁。工書法、草書雄放。

蕭時中

:二十九歲中狀元,少年胸懷大志,鄉試為第二名,居官憂心國事,勇於進言。

北京:千年科舉 & "勵志堂" (1)

明代“魁星點鬥”石

此石來自山西

傳說

魁星

是個才子,曾連中三元(解元、會元、狀元),因貌醜驚嚇皇后,被亂棍逐出皇宮,憤而跳入東海。玉皇深憫其人,賜硃筆一枝,命其主宰人間科舉文運。故古代科場均供奉其像,應考之人祭拜,祈望魁星點到自己科場及第。

北京:千年科舉 & "勵志堂" (1)

清代光緒年間“明經第”石

此石匾來自江西

明經:

為唐代科舉考試科目之一,與進士等級相同,宋代廢止。清代成為貢生(可成為國子監學生)的代稱,論學問相當於初中畢業生。

第:

居住之所。 此石匾寬大厚重、製作精美,可想見此戶人家之富有,但非書香門第。

北京:千年科舉 & "勵志堂" (1)

清早期“科甲聯芳”石

此石匾來自江西

科甲:

科舉的別稱,因漢唐各代取士都分甲、乙、丙等級,所以經科舉考試錄取者稱之為科甲出身。故後世稱科舉為科甲。

聯芳:

二人或多人同時獲取了功名。 此匾表示此家族之中有二人或多人同時考中了貢生或舉人。

北京:千年科舉 & "勵志堂" (1)

宋代“進士第”石

此石匾來自江西

進士:

指經科舉最高等級的考試——會試殿試成績合格、被錄取者。

第:

居住之所。

這方石匾雕刻有別於一般石匾,刻字之處凸起,石質不佳,書法古樸,其年代較為久遠,疑為宋代之物,也不排除明早期。

北京:千年科舉 & "勵志堂" (1)

第二部分: 中國科舉簡史

前言

簡史,面對實施1300年的科舉制度,面對浩如煙海的文獻史料,面對難以計數的實物遺存及各類遺址,只能稱之為“簡史”。只能按朝代之順序、擇其要點,展示科舉制度由盛而衰的主要過程。

(公元604年---公元1904年)

北京:千年科舉 & "勵志堂" (1)

漢代 (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科舉制度的淵源

科舉制度的孕育和產生,歷經了漫長的歷史過程。“?拔賢能、治理國家”是歷代統治者的良好願望,夏商之後的朝代都做了有宜的嘗試。尤其是漢、魏晉、南北朝這一歷史階段,所實施的察舉,徵辟,孝廉,九品中正制等選官制度及選拔之中採用的考試方法,為隋代科舉制度的創立奠定了基礎,而“廢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孔子“學而優則仕”的思想成為科舉制度的核心理論。

上右圖:董仲舒畫像

董仲舒(公元前179—公元前104),廣川人。中國古代著名哲學家,儒家思想的推廣和傳播者。董仲舒一生經歷了文景之治、漢武盛世,對策中提出了“廢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

左中圖:漢高祖畫像

漢高祖:劉邦(前256年—前195年),西漢開國皇帝,字季,秦朝泗水郡沛縣人(今江蘇沛縣),公元前202年稱帝,在位7年,諡號高祖皇帝。

中上圖:欽定“前漢書”照片

這部書分為“欽定前漢書”和“欽定後漢書”2部,書中詳細記錄了經皇帝御覽後編撰的前西漢時期帝王、大將、大臣治理朝政,安內撫外的詳盡方略。

中下圖:舉孝廉圖

隋以前的選官為察舉制,孝廉、茂才等常科為察舉制實踐的具體途徑。圖為中國內蒙古和林格爾漢墓壁畫:舉孝廉圖

右下圖:孔子講學圖

孔子 (前551年-前479年),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是春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一生大部分時間是從事教育,相傳有弟子三千人。

北京:千年科舉 & "勵志堂" (1)

隋代(公元581---618)

科舉制度的創立

隋文帝楊堅

是個有為之君。其在結束了魏晉、南北朝將近370年的割據混戰局面之後,銳意進取,使人口劇增,天下糧倉充實,國力強盛。並同樣注重文治,為保江山之穩固,大膽變革“選拔官員”制度。對前朝歷代的種種選才方法,“去其弊,存其利”,始設“進士”科,以考試的辦法選拔官員,創立了“中國科舉制度”。為公平公正地選拔賢才開闢了一條新途徑,併成為國之永制,實施長達1300年。

隋煬帝(楊廣)

雖為敗國之君,但學識深厚,對科舉制度的創立也起了一定作用。

左圖:隋文帝楊堅畫像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詔令廢除九品中正制,削弱了士族對仕途的壟斷。

中圖:“文官俑”照片

陝西西安李靜訓墓出土,由俑可使我們瞭解隋代的文官形象,他們是透過科舉考試走上仕途的佼佼者。

右圖:隋煬帝楊廣畫像

隋煬帝大業二年(606年),詔令創立進士科,此舉被眾多學者視為新的取士制度——科舉制度的創立。

北京:千年科舉 & "勵志堂" (1)

唐代 (公元618---907年)

科舉制度的發展

唐王朝李世民,對科舉制度的認識尤為深刻,曾發出“天下英雄,盡入我彀中”的感慨。故而科舉承隋制而不廢,並且在科舉的科名、內容、方法及考試諸方面,使之不斷完善和規範化,尤其是科舉實施的效果和深遠的社會影響,為科舉制度的延續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左圖:唐高祖李淵畫像

唐武德四年(621年)貢舉開始,開設有秀才科、明經科和進士科,主要的區別是考試的內容不同。當時進士科為主要科目,併為世人所重視。

中左圖:唐三彩文官俑

唐代服裝別有風韻,文官穿戴的朝服是寬袍大袖,頭戴冕冠,紳帶曳地,足著高頭皂履。此俑真實地再現了唐代文官的服飾。

中右圖:西安“大雁塔”照片

大雁塔在唐長安慈慧寺內,雖然是佛教勝地,但與科舉卻有著密切關係。唐中宗以後,凡新科進士都有在大雁塔題名之俗,併成為後世進士題名碑的起源。

中下圖:“曲江池遺址”照片

曲江池在長安城東南隅的曲江畔,唐朝新及第的進士,均要參加在此舉辦的盛大慶祝宴會,稱為“曲江宴”。始於唐中宗神龍年間的這一??,是後世進士“瓊林宴”、“恩榮宴”的起源。(

宋代稱為:“瓊林宴”, 元、明、清三代稱:“恩榮宴

”)

右上圖:唐太宗畫像 (下面文字看不清)

右中圖:大雁塔進士題名 (下面文字看不清)

右下圖:柳宗元畫像 (下面文字看不清)

北京:千年科舉 & "勵志堂" (1)

左上圖:女皇帝武則天畫像

這位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於長安二年(702)下詔令舉行武科考試,以此開端中國的科舉常科考試,便由僅有文途變為文武兩途了。

左中圖:唐代詩人王維畫像

王維中舉求公主,

王維是唐代的大詩人和畫家,因唐代的科舉考試,需由名人推薦,他曾求助於唐公主,由於公主保舉,終於金榜題名第一,年僅21歲,成為科舉史上的一段珍聞。

左下圖:唐人試帖(實物)

唐代的應試詩,被後世奉為試帖之典範。

右上圖:“西安貢院”照片

西安貢院——今陝西西安古稱長安,是隋唐兩代都城。科舉進士科的設定,始於隋代、而盛行於唐代。因而清代西安城內的貢院便成為千餘年科舉制度的象徵。

右中圖:唐代文學家韓愈畫像

韓愈十九歲起便到京師應試,但三次落第,直到貞元八年(792年)才始登進士第。

右下圖:唐黃釉缽 實物

北京:千年科舉 & "勵志堂" (1)

左上圖:西安西門全景

盛唐的政治中心長安,也是科舉考試的中心。

左下圖:“韓文公祠”照片

科舉時代,全國各地遍佈著許多供奉韓愈之祠,各朝代的國子監附近也設有韓愈祠。

左下:青州石末硯(實物)

為唐代製作。

右上圖:“唐開成石經”照片

唐開成石經完成於開成二年(837年),集儒教經典之大成,供摹拓之用,是唐代的固定教科用書。

右中圖: “五代十國”地圖

公元907年——-公元960年,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十國: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北漢。

五代十國,公元907年——-公元960年,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大都不重視科舉。惟有南唐中主李璟、後主李煜都堅持科舉。南唐自保大十年(952年)開始開辦貢舉,共取過十七榜,欽點過十位狀元。宋開寶八年(975年)二月,李煜進行了南唐最後一期的科考,取張確等三十人為進士;張確被取為魁首。

右下:唐代石硯(實物)

北京:千年科舉 & "勵志堂" (1)

宋代 (公元960---1129年)

科舉制度的完善

宋朝重文輕武故極重科舉,對科舉考試不斷做出重大改革。

一、

進一步擴大及第名額,抬高及第者的地位和待遇。

、考試科目更突出進士科,規定需在官學受教三百日方可應舉。

、考試內容以經義為主,嚴密立法,實行糊名謄錄(將應考者姓名密封、並謄抄試卷)。

、在唐代二級考試的基礎上,增加殿試,確立了三級考試的科舉考試程式。五、殿試始分三甲(即三等),鄉試也開始

糊名制。

左中圖:宋太祖趙匡胤畫像

由於重文輕武成為宋朝的基本國策,從而使科舉進一步發展起來。建隆元年(960年),宋太祖詔令貢舉開始舉行,是為北宋科舉之始。

右上圖:宋代科舉殿試圖

宋代的政府官員多為可今年出身,特別是相臣,多出自進士。故當時有諺語云:“做官做不到宰相,考試考不到狀元,白做了。”可見當時人們對科舉的迷戀,圖為考生參加殿試的場面。

右下圖:宋代《論語記刻本》照片

下排左起:宋影青湖田窯碗(實物),宋耀州窯碗(實物),金注石硯(實物)

北京:千年科舉 & "勵志堂" (1)

上圖:“創立三甲的宋太宗”畫像

由皇帝親自主持的考試稱為“殿試”,始於宋太祖。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983年)殿試始分三甲: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下圖:宋代貢院示意圖

作為科舉考試的考場,宋代京城與各省均建有規模不等的貢院,由圖可見宋代貢院的形式。

北京:千年科舉 & "勵志堂" (1)

猷仲堂

對聯:

積慮處心?誠懿範 立言制行老成典型

北京:千年科舉 & "勵志堂" (1)

下圖:

上左圖:宋神宗畫像

宋神宗大力支援王安石對科舉及教育制度的改革,並於熙寧六年(1073年)“詔賜進士及第錢三千緡,諸科七百緡,為期集費。”從此以後,每次科考後皇帝都要賜錢作為慶祝活動的費用。

上中圖:范仲淹畫像

范仲淹於宋真宗時登進士第,宋慶曆四年(1044年),宋仁宗根據范仲淹等人的建議,令各州縣建立學校,並規定在校學習三百天才可考試。他的一篇《岳陽樓記》,傾倒了幾代文人名士。

上右圖:司馬光畫像

司馬光於寶元初登進士第,1085年,司馬光入朝執政後,開始廢除各種新法。宋代科舉制度又開始發生變化,但他死後不久,宋哲宗親政後,又恢復了以前的科舉制度。

下左圖:科舉改革家王安石畫像

王安石是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24歲登進士第。宋熙寧年間(1068-1077年),他參知政事後,實行變法,對科舉制度曾進行了重大改革。其改革內容之一是隻保留進士科,而以後各朝科舉,便只有進士科,不再有科目之分了。

下中圖:文天祥畫像

文天祥是南宋大臣,文學家、民族英雄。他於宋寶佑四年(1256年),二十歲時參加科舉考試,以狀元及第,此畫像為其後裔傳家之寶,非常珍貴。

下右圖

宋寶佑四年登科録卷二

第一甲 二十一人

第一人 文天祥

第二人 陳賞 第三人 楊起萃 第四人 陳俞

北京:千年科舉 & "勵志堂" (1)

下圖、左上圖:《論語序》影印本

左中圖:宋代科舉應試眾生像

當時的考生應試有一定的程式,即:先經州府考試,及格者送上京師,參與禮部的大考,最後再參加殿試,殿試及格者方可“及第”。左邊的圖為一考生正在做考取狀元的白日夢。

北京:千年科舉 & "勵志堂" (1)

下圖、 遼金元時代

遼:公元907-1125年;金:公元1115-1234年

元:公元1279-1368年

科舉制度的衰退

遼金元,是三個少數民族政權,荒原大漠、鐵馬金戈造就了他們只識彎弓射大雕,重武輕文成了這三個朝代的共同點。他們在與宋的長期對抗與征戰中,形成了“宋政權的軟弱源於科舉制度造成的人才文弱”的錯誤認識。再加上對被征服者的歧視,他們實行科舉幾乎都出於“以漢人治漢人”的目的,因此接受緩慢,實行不堅決,及至元代,甚至“偶一為之”,使得科舉制度在北方、在這一歷史時期衰退了。雖然如此,他們在實行的過程中,對科舉制度的完善也做出了貢獻。在融合各民族文化方面的作用不可低估。

北京:千年科舉 & "勵志堂" (1)

下圖、上左圖:元世祖忽必烈 畫像

元世祖採納王鄂的建議,由許衡立科舉之法,但由於遇到重重阻力,事無結果。

上右圖:元太祖成吉思汗 畫像

元初,元太祖應耶律楚材之請,以科舉取士,但不久因朝庭中蒙古貴族的阻撓而終止。

中左圖:進士匾

大元至治三年????

進士肖雲龍立

(落款不詳)

右下圖:元仁宗 畫像

元仁宗皇慶二年(1313年)開始??舊制,實行科舉。考試的程式分為三級:在各行省舉行的初級考試稱“鄉試”,後在京城禮部進行“會試”,最後是皇帝主持的“殿試”。

北京:千年科舉 & "勵志堂" (1)

下圖、明代 (公元1368—1644)

科舉制度的中興

科舉歷經遼金元三代衰退之後,在明代開始中興。明代,首先把科舉考試程式作為國之“永制”,並將“八股文”作為一種固定的考試文體。為了南北方取士相對均衡,在南北分卷制度基礎上,實行分割槽域配額取士的格局。為了強化科舉制度確立了“科舉必由學校”。這一系列措施使科舉邁向鼎盛,在此同時也暴露了科舉制度的種種弊端,併為科舉制度的廢止埋下了伏筆。

中左圖:明太祖朱元璋畫像

1367年,朱元璋釋出即將“設文武二科取士”的命令,揭開了明代科舉的序幕。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又詔告天下:“自今年八月始,特設科舉————朕將親策於庭,第其高下而任之以官,使中外文官皆由科舉而進,非科舉者,毋得與官”。並於洪武十七年(1384年),命令禮部頒行《科舉成式》。

中右圖:南京貢院“明遠樓”照片

明遠樓飛簷三層,氣勢雄偉,登之可觀貢院全貌,主要用來瞭望稽查,嚴肅場規。樓上有鼓報時,故而當時有:“苦苦苦苦苦,明遠樓上鼓”和“一二三四五,明遠樓上鼓。姊在家中樂,弟在場中苦。”的諺語。

下:明青花瓷和銅鏡

北京:千年科舉 & "勵志堂" (1)

下圖、

上左圖:明成祖朱棣像

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為了給遷都做準備,在北京設立了國子監。明代實行“科舉必由學校”之制,參加鄉試計程車人,必須是官辦學校的生員;地方學校的優秀生員,可以保送到京師國子監讀書,而國子監生則可直接選授官職。

上右圖:明代的學官(陶俑照片

) 明代實行重士輕庶政策,為官者致仕還鄉後,免其家終身?當差的義務。凡國子監學生及秀才、舉人之家,除本人外,戶內也可優免??。圖為帶著書和隨從的年輕學官,是明代額陶製品,現藏美國舊金山市倫達治收藏中心。?:表示字看不清。

下左圖:明代《觀榜圖》(區域性)

此圖為明代著名畫家

仇英

繪,形象地再現了殿試後學子們觀榜的情形。

右中圖:明代狀元趙秉忠殿試卷(照片)第一甲第一名

趙秉忠:(1573——-1326)字季卿、號其陽,明末大臣,狀元及第。益都(今青州)??鎮人。1598年(萬曆二十六年),趙秉忠中狀元。30歲任會試同考官。39歲升庶子,典試江南。

右下圖:“臚唱第一”匾照片

明代狀元

莊際昌

題寫的匾額(本館藏)

莊際昌

:字景說,號羹若,又號羹元。晉江人。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中狀元。

北京:千年科舉 & "勵志堂" (1)

下圖 、清代 (公元1644-1911)

科舉制度的盛極而終

清政權雖也為異族,但與遼金元三代歷史背景不同,受漢文化影響較深,故建國以後對科舉十分重視。《清史稿。選舉制》“有清以科舉為掄才大典,雖初多沿明制而慎重科名,嚴防弊竇、立法之周、得人之盛、遠軼前代。”雖然科舉達到了頂峰,但因不能“睜眼看世界”與時俱進,終在“敗壞人才”的謾罵聲中徹底終結。

左圖:順治皇帝畫像

在順治二年(1645年)八月舉行的鄉試,次年三月舉行的會試,為清代科舉之始。並詔令規定:“嗣後以子、午、卯、酉年鄉試,醜、辰、未、戌年會試。奉特旨開科,則隨時定期。”

右中圖:江寧府學宮 照片

江寧府府衙在今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府學宮即府文廟,俗稱朝天宮。此圖為學宮內大成殿全景,黃琉璃瓦為頂,氣勢雄壯。清代各府的學宮,規模不等,但形制相同。

右下圖:箭亭

又名“

紫金箭亭

”。 嘉慶以前的武科殿試都在這裡舉行。根據《清宮述聞》記載:殿試時,箭亭八扇大門全部開啟,皇帝在亭內寶座上觀看,每當武進士開弓射中箭靶時,列隊於兩邊的武士們,都要搖旗吶喊助威。

北京:千年科舉 & "勵志堂" (1)

左上圖:南京貢院 照片

文字不清楚,未錄

北京:千年科舉 & "勵志堂" (1)

下圖

:“

探花及第”匾

文字如下:

乾隆癸丑科會試第九名

探 花 及 第

殿試第一甲第三名周自超立

周自超:

生於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字子蘭,號嵐溪,又號偉齋,泉州永春桃城桃溪村人。自幼聰穎,博學能詩文,工書法。年青時參加童子試,名列前茅。以勇力過人,遂應考武科,中武舉人。乾隆五十八年,考中武探花進士,欽點探花及第,被委為侍衛。誥封武功將軍。道光二十五年以後卒。

北京:千年科舉 & "勵志堂" (1)

下圖、上圖左一:狀元劉福姚殿試卷 照片

劉福姚,原名福堯,字伯棠,一字伯崇,號忍庵,一號守勤。廣西桂林人。清光緒八年(1882)舉人,十五年(1889)任內閣中書,十八年(1892)殿試一甲第一名,成為

廣西最後一名狀元

上圖左二: 清光緒皇帝(中)和康有為(右)、梁啟超畫像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二十八日,維新派代表人物力康有為陳科舉之害,說:“今日之患,在吾民智不開,故??而不可用,而民智不開之?,皆以八股殿試為之。”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詔令廢除八股文。

上圖左三:慈禧太后 照片

慈禧太后根據張之洞、劉坤一等的建議,於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七月宣佈:“自丙午科開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自隋以來,相沿了將近1300年的科舉制度至此壽終正寢。

上圖左四:故宮太和殿 照片

中左圖:光緒皇帝(1905)關於停止科舉的上諭(聖旨) 影印件

圖為:

光緒三十一年八月初四日 內閣令

下圖:末代狀元劉春霖像

劉春霖(1872—1944),字潤琴,號石雲。直隸肅寧人,清光緒30年(1904年)甲辰科狀元,他是

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名狀元。

結束語

中國科舉制度,雖然未能挽救哪一個王朝衰亡的命運,但它卻深深地影響了中國1300年的歷史。無論你如何評價這項制度,瞭解它你都會受益。你既可“以人為鏡”,熔古鑄今。也可以從此切入,豐富自己的知識。它畢竟蘊含了太多的國學精華、太多的歷史文化和傳奇故事。

北京:千年科舉 & "勵志堂" (1)

“代起儒風”匾:這就是在大門外石馬上面本館宣傳照片中的“代起儒風”匾實物

乾隆四十二年五月初二日

代 起 儒 風

誥封奉政大夫吏部文選司兼稽勲司主事加三級蔡熙揆

北京:千年科舉 & "勵志堂" (1)

下圖、科舉制度對世界的影響---文官制

、“應該像中國近千年來幾乎一成不變地實行科舉制那樣,只有考試合格者才能獲准在英國三大行政部門各個分支機構任職”。

英國 麥杜思《中國札記》1847

、“如果說中國政體中還有什麼特別之處會受到歐洲人無條件的讚美的話,那麼便是科舉制。”

英國權威刊物《威斯敏斯特評論》-《中國:新的起點》1888年9月

下圖左:朝鮮“狀元及第圖” 下圖中、右圖

韓國“模仿古代科舉”

北京:千年科舉 & "勵志堂" (1)

下圖、

三、“

當今在英國法國和美國正在取得進展的文官考試製度,是從中國的經驗中借鑑而來的”

。 美國丁韙良《中國環行記》,1896

四、“

科舉制度無疑是中國贈與西方的最珍貴的知識禮物”

。 美國漢學家卜德《中國思想西入考》

下圖左

:越南“孔廟”照片

下圖中

:越南“進士題名碑”照片

下圖右:

越南“國子監”照片

北京:千年科舉 & "勵志堂" (1)

下圖、

道光十八年“五世同堂”匾

北京:千年科舉 & "勵志堂" (1)

下圖、

中國科舉

東方之石 琢成西方之玉

北京:千年科舉 & "勵志堂" (1)

附錄一:

關於“明代無字石坊”

此石坊來自江西省金溪縣,據傳是一位熊姓人家古宅的院門石坊。據當地人講,石坊為明代萬曆年間(公元1600年前後)建造。看其雕工和紋飾圖案和腐蝕程度判斷,建造年代應該不會有錯。此坊上的部分人物和動物頭部在“文革”中被損壞,後經修補完好如初。

此坊石匾上未刻字,這種情況很少見。據說明代時此家族人丁興旺且富有,唯期望能有人在科考之中登科及第,再行補刻門楣、以光宗耀祖。石坊上眾多科舉題材的雕塑,如狀元及第等圖案,也證明了這一點。卻不料家境漸不如從前,一直到清代科考制度結束,該家人竟無一人中舉,補刻門楣之願望,竟成了長達400年之久未能實現的夢想。此石坊雖無字,但它精美的圖案依然傳承著古老的文化,尤其是和科舉匾額博物館所展示的內容一脈相承,更是難得。此坊雖有破損之處,但不減其宏大之勢。匾額博物館把它作為大門,和兩側翠柏蒼松及仿古展館相得益彰,別具一番古韻。

石坊左側細部

北京:千年科舉 & "勵志堂" (1)

下圖、石坊門楣細部 石匾處空白

北京:千年科舉 & "勵志堂" (1)

下圖、 石坊右側細部

北京:千年科舉 & "勵志堂" (1)

附錄二

關於文官石像生---翁仲

翁仲,

歷史上確有其人。原是秦始皇時的一名大力士,姓阮,名翁仲。相傳他身長1丈3尺,驍勇異於常人,秦始皇併吞六國之後,翁仲奉命將兵鎮守甘肅洮河一帶,固守疆土,威震匈奴,被封為:臨洮將軍。翁仲死後,秦始皇為其鑄銅像,置於咸陽宮前司馬門外。既是紀念其人其功,也為震懾刺客妖邪。據說匈奴人來咸陽時,遠見該銅像,還以為是真的阮翁仲,不敢靠近。於是後人就把立於宮闕廟堂和陵墓前的銅人或石人統稱為“翁仲”。司馬貞的《索隱》雲:“各重千石,坐高二丈,號曰翁仲。”可知,陵墓前置翁仲始於秦代。

本館前的這尊翁仲,原矗立在大橋東南通惠河北岸的和嘉公主墳墓地之中。“文革”中被推倒並埋入土中,前幾年被挖出,後移送本館。

和碩和嘉公主是乾隆皇帝四女兒,因其手指間有蹼相連,故也稱其為“佛手公主”。

下圖中碑首殘缺的那通漢白玉雕龍碑,是和碩和嘉公主之夫、一等忠勇公兵部尚書福隆安的墓碑。

福隆安

(1746年-1784年),字珊林,富察氏,滿洲鑲黃旗人,乾隆十一年生。乾隆駙馬,兵部、工部尚書,一等忠勇公。乾隆二十三年,授和碩額駙、御前侍衛。乾隆二十五年三月,尚乾隆帝第四女和碩和嘉公主(純惠皇貴妃女)。乾隆四十九年三月二十四日卒,享年三十九。諡勤恪。)

關於翁仲 的傳說

據說乾隆皇帝有一次帶著一群翰林學士郊遊,路過一古墓時,他指著墓道兩側的文武石像生問隨從翰林,石人是否有名字。一翰林回答說:“這石人名叫“仲翁”。”乾隆聽後哈哈大笑,隨後即寫下“打油詩”一首:

翁仲不該稱仲翁

,(翁仲)

只緣當日少夫功;(

功夫)

何必在朝為林翰

,(翰林)

貶去江南作判通。(

通判)

乾隆故意把四句詩中每句最後兩個字都顛倒過來,以諷刺把

“翁仲”

錯為

“仲翁”

的翰林,看來這位翰林也真夠倒黴的,只因答錯一個字,就丟了京官、貶去江南。後人要接受這位翰林的教訓,做學問一定要嚴謹、紮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下面的二張石像生“翁仲” ,是在北京明十三陵“神路”拍攝的。

北京:千年科舉 & "勵志堂" (1)

下圖、 明十三陵“神路”武將塑像

北京:千年科舉 & "勵志堂" (1)

未完:第二集為:北京人與千年科舉 (2)

第三集為:魯迅祖父與科舉舞弊案

第四集為:進士狀元匾額大觀

第五集為:武狀元何時開考 待發,

第六集為:“狀元”的 歷史之最

第七集為:明清兩朝狀元一覽

2011-01-30 08:40 發表

2018.12.31 閱讀(2556)| 評論(42)

標簽: 科舉  下圖  科舉制度  匾額  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