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旅遊

跨越七千年,求索五十載,瀋陽新樂遺址公園欲圓夢

作者:由 頭榜之乎 發表于 旅遊時間:2021-12-18

跨越七千年,求索五十載,瀋陽新樂遺址公園欲圓夢

這件經過現代手段重新詮釋的“木雕鳥”設計圖,出自遼寧民族出版社美術編審杜江之手。在今年由國家文物局主辦的“2021絲綢之路周”直播活動中,該設計圖作為瀋陽新樂遺址博物館的代表,呈現在千萬網友面前。

跨越七千年,求索五十載,瀋陽新樂遺址公園欲圓夢

(資料圖片)

跨越七千年,求索五十載,瀋陽新樂遺址公園欲圓夢

遺址出土的煤精製品

跨越七千年,求索五十載,瀋陽新樂遺址公園欲圓夢

遺址出土的壓印“之”字紋陶罐

跨越七千年,求索五十載,瀋陽新樂遺址公園欲圓夢

遺址全貌(資料圖片)

新樂文明溯史長,

七千年久啟輝煌。

渾河古道擁臺地,

肇始先民部落鄉。

狩獵燒陶精製器,

圖騰神鳥起飛翔。

沈城足以為驕傲,

祖武痕深闢大荒。

10月下旬的一天,記者來到瀋陽新樂遺址博物館。深秋的新樂遺址疊翠流金,陽光灑在金黃的銀杏葉上,整個館區都籠罩在耀眼的金色中。館長曾陽指著不遠處鋪著厚厚落葉的草坪說:“看那隻小松鼠,在藏松果呢!”

許是因為那幾處半地穴式的復原房址,許是因為周圍樹木繁盛,新樂遺址博物館整個院落顯得格外質樸、寧靜。

這裡居住過瀋陽最早的聚落,有著這座城市最早的人間煙火氣;這裡曾經流淌著渾河水,7200年前的先民漁獵荒澤,繁衍生息;這裡孕育了瀋陽最早的文明,沉睡數千年後重見天日,驚豔世人……今天,讓我們再一次走進瀋陽新樂遺址博物館,穿越到久遠的史前,去歷史的源頭、去瀋陽城文明的源頭,探一探那個被水與火交融的“新樂世界”。

  【小傳】

位於瀋陽市皇姑區黃河北大街龍山路北側、新開河以北高臺地上的新樂遺址,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母系氏族聚落遺址,面積17。8萬平方米,中心區域2。25萬平方米。新樂遺址的發現,填補了遼河流域中下游地區新石器時代較早文化的空白,將瀋陽地區有人類活動的歷史從原來的5000年前推溯到7200年前,使之成為瀋陽最早的聚落遺址和歷史文化的源頭,也為遼瀋地區史前考古學文化序列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科學資料。

  不經意的邂逅

  迎來劃時代的意義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新樂電工廠進行廠房改造時,北陵鄉水稻技術員孟方平發現一些形狀各異的碎陶片,覺得像是某種遺物,便將這一情況反映給文物部門,得到文物部門的重視。

從1973年到1993年,經過幾次主動發掘和搶救性發掘,文物部門證明了新樂遺址這一重要史前文化遺蹟的存在,並確認了這裡存在著相互疊壓的三層文化遺存,即新樂下層文化、偏堡子文化和新樂上層文化。

新樂人居住在古渾河北岸高臺地上建造的半地穴式房屋中,從已經發掘的40幾座房址推測,他們已經有了簡單分工,開始了早期的農業生產,掌握了穀物加工技術。在所有發掘的房址中,1978年正式發掘的2號房址最為特殊,共出土540餘件文物。另據考證,這裡曾經歷一場大火,所以埋藏著很多碳化物品,其中最讓人震驚的是西北角出土的7000多年前的碳化木雕藝術品。

  新樂上層文化

以磨製石器和素面陶器鬲和甗等為主要代表,距今3000-4000年

  偏堡子文化

以磨製石斧、細石器和附加堆紋陶罐、壺、缽為主要代表,距今5000年

  新樂下層文化

以打製石器、磨製石器、煤精製品、壓印“之”字紋深腹罐為主要代表,距今約7000年

  7000年的埋藏與等待,木雕藝術品出土

提起木雕藝術品的出土,當年參與了發掘工作的瀋陽新樂遺址博物館原館長周陽生記憶猶新。“那是1978年9-10月份間,一天傍晚,工作人員在清理房址西北角塵土時,發現了與碳化木構架不同紋理的碳化物。現場考古隊員發現這個碳化物只露出一個區域性,其他部分與泥土緊密黏合,難以剝離開來。因怕毀壞文物,大家都沒有動手,而是由發掘經驗豐富的於崇源先生親自將此物件連同泥土一起取下,打上石膏帶回室內。

“遺址的發掘很艱難,不但辛苦,需要細心,更要有耐心,因為常常經過長時間工作,卻一無所獲。當時大家只知道這件東西是特殊的,誰也想不到是什麼物件。”周陽生說,於崇源先生回到室內用酒精一點點分解碳化物和泥土,當尾部露出時,考古人員看到長長的一條,猜測或許是射箭用的箭頭,並沒有特別驚喜。直到將泥土全部清理乾淨後,才發現這件已經斷成三截的物件,可以拼接成一個完整、精美的藝術品。

就這樣,原本可能在歲月長河中腐壞的木製品,因為一場大火致其碳化而得以儲存7000餘年。經過漫長等待,它終於重現於世,帶著原始人精湛的木雕工藝,帶著先民們的圖騰崇拜,帶著瀋陽悠久的文明,呈現在世人面前。

它是誰?它在哪兒?它用來做什麼?

思緒重新回到1978年的發掘現場。當於崇源先生將三截碳化物拼接在一起時,所有人都興奮起來了!“在發現這件木雕藝術品之前,我們已經發現過陀螺形狀的木炭。如果沒有親眼看到,誰也想象不出,在原始社會還有這樣精美的木雕刻品,那時候的心情是意外、是狂喜、是難以置信!”直到現在,周陽生說起當時的情境,仍然難掩興奮之情。

從外形上看,這件木雕品可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為扁平體,下部為圓柱體,通體長約40釐米,上部殘寬4。5釐米,下部直徑1-1。5釐米,出土時區域性腐蝕嚴重殘缺。扁平體的上部可分為嘴、頭、身、尾四部分。嘴部呈三角形大尖嘴;頭呈渦旋狀,中間環形似睛;身部刻有整齊的網狀菱形花紋組合的羽鱗;尾部刻成一排豎條狀雀形尾。下部為修飾光滑的圓柱體,上粗下細,尾端稍有彎曲。除下部外,全身雙面雕刻,紋飾基本相同。通體設計圖案化,刀法嫻熟流暢,線條剛勁細膩。從形態上看,這件木雕品似魚似鳥,被人們親切地稱為“木雕鳥”。有研究人員認為,這件木雕品應是一件原始圖騰崇拜物。“不論是何物,總可以說是一件誇張了的動物形象。在7000多年前,原始人類能雕刻出這樣精美的藝術品,它的價值不言而喻。”周陽生說。

這件木雕藝術品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曾陽表示,新樂遺址中發現的木雕藝術品在我國新石器考古中極為罕見,可以說是唯一珍品。透過它,不僅能看到新樂人的藝術設計和製作能力,更能遙想他們的氏族生活場景。

  活化厚重歷史,讓人們愛上史前文化

今年以來,新樂遺址博物館舉辦了“新樂原始人嘉年華”等主題活動,孩子們身穿原始人服飾,化身原始人,穿越到了7000多年前的原始社會,體驗鑽木取火、搭建原始房屋、繪製百米長卷等,讓新樂文明的種子在孩子們心中發芽。“博物館不僅是文物收藏和展示的機構,更應是孩子們的教育之地,透過活動讓孩子們喜愛博物館、瞭解家鄉歷史、傳承千年文化。”曾陽表示,未來要用更多接地氣的活動,吸引人們走進博物館。

每到春夏時節,瀋陽新樂遺址博物館院內樹木蔥鬱、環境清幽,今年8月,“新樂書房”在博物館內開放。“在創辦這間城市書房前,我常常想象孩子們夏天坐在樹下讀書、感受史前文明的場景。”曾陽表示,瀋陽新樂遺址博物館將創新策劃一系列活動,研發文創產品,透過各種形式活化史前文明,讓人們親近博物館,走進博物館,讓厚重的新樂歷史,潛移默化地走進人們生活。

  將建新樂遺址公園,傳播文明的力量

從發現至今,新樂遺址即將走過半個世紀,近50年來,研究與保護、宣傳與教育工作從未停歇。儘管考古人員孜孜以求,但關於新樂文化,仍有很多未解之謎。

著名學者、瀋陽故宮博物院名譽院長李仲元表示,新樂遺址的發掘,證明了在新石器時代末期,瀋陽這片土地上就有人類繁衍生息;木雕藝術品的出土,為瀋陽史前人類活動的豐富多彩提供了確實無誤的歷史見證。“目前新樂文化的面貌並不完整,我們要在活化、傳播現有發現的同時,進一步探尋研究新樂人更多的歷史遺蹟和遺物,努力將新樂遺址全部發掘出來,豐富新樂文化內涵,還原新樂人的家族活動和全部生活面貌。”李仲元表示,新樂文化的存在,證明了古人在艱苦環境中的不屈勞作,這種戰勝困難的精神值得我們敬仰、繼承。

為了探索更多史前文明,關於新樂文化的研究,已經寫入《瀋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在歷史文脈研究行動中,就包括新樂遺址三疊層研究。市第十四次黨代會報告也明確提出“建設新樂遺址公園等綜合性場館”。

曾陽表示,隨著對重大歷史文化的深度挖掘、對文化遺址保護與開發的力度加大,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新樂遺址公園就會與人們見面。

  小貼士

  “新樂”留言板

◎網友“淺風1997”:看過新樂遺址的直播,小哥哥講得非常好!希望博物館能多在新媒體平臺上直播,為世界各地的年輕人提供“參觀機會”。

◎胡傳喜:曾經與法國朋友一起參觀,可惜館內只有中文講解員。如果能有英文講解員或是多語言講解的電子導遊機,一定會更有利於傳播瀋陽文化。

◎網友“偏偏不起舞”:最近兩年博物館常常舉辦小朋友能夠參與的活動,孩子們在玩樂中就能瞭解家鄉歷史文化。這樣的活動太好了,等我的孩子長大,一定要去!

標簽: 新樂  遺址  木雕  文化  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