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體育

明末漢族人的思想狀況是怎樣的?怎麼輕易就被清朝給滅了?

作者:由 北緯30度 發表于 體育時間:2019-11-25

明末漢族人的思想狀況是怎樣的?怎麼輕易就被清朝給滅了?Lu22019-11-27 16:21:49

分析的話原因挺多,不過我這裡只說一條,那就是:

賊老天真TM的太眷顧滿清了!

李自成縱橫天下十幾年也沒少打敗仗,被明朝圍追堵截到剩下十八騎那種狀況 都活下來了,而且越闖隊伍越大。等到滿清進關李闖雖然敗了,但是手下兵將還不少啊,竟然意外被個地方上的地主武裝給幹掉了,這上哪兒說理去。

張獻忠同樣是流竄十幾年,什麼驚險的事情沒經歷過?最後帶著大軍正要和滿清開打呢,竟然在偵察的時候突然遭遇清軍,陰溝裡翻船被一箭射死了,才四十一歲。崇禎如果知道的話大概要仰天長嘆:朕當年怎麼就沒有這麼好的運氣呢。

黃得功也算是身經百戰了,要能力有能力要忠心有忠心,戰場上被流矢射死。

魯監國本來在舟山,清軍水師根本不是明軍的對手。結果屢敗清軍的水師統帥阮進,竟然被風把自家丟出去的火球吹回來打在臉上……落水被俘,重傷身亡,水師大敗,舟山淪陷。

還有延平郡王鄭成功只活了三十九歲,兩蹶名王李定國只活了四十二歲……

正是: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悲哉惜哉。

明末漢族人的思想狀況是怎樣的?怎麼輕易就被清朝給滅了?光圀2020-02-28 12:22:10

南明潰敗一點也不壓抑,甚至可以說是意料之中,因為人要吃飯。

但先澄清一點,

明軍戰力並不比清軍差

,具體內容我不贅言,以下這位朋友說的非常清楚。

李夢陽:明末時為何明軍野戰打不過八旗兵?

同時顧城先生在南明史也反覆說到清軍戰力不算很強,這個已經沒有爭議了。

但是清朝確確實實是中國

封建王朝

的巔峰,而且是最巔峰,真心沒有之一,我不是清吹。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清朝解決了中國從秦漢到明朝最大的問題,那就是

保證皇權至上的基礎上保持一隻戰鬥力強大的部隊。

就兵制而言,衛所制和府兵制比較相似,這是前唐和前明強大的原因。這種兵制的好處是國家不需要承擔太多財政壓力,他們平時耕種,自己種田養自己,戰時召集到一起,而且沒有工資。朱元璋自誇道“朕養兵百萬,不費民間一粒米”。但這種依賴土地國有的制度,後期都因為土地兼併被私有而失效了。唐明最後都不得不放棄這種兵制,改成募兵制。

唐朝因為幅員遼闊不得不實行節度使制度,為了方便行事,玄宗晚年讓節度使掌握行政 司法 地方軍隊權力,因而地方做大爆發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平定後唐朝依然沒有解決募兵制帶來的財政問題,募兵制就是發工資給士兵。

中唐以後唐朝第一大問題就財政問題

,朝廷第一大事就是財政改革,財政的改革一直到宋朝從未停止,最著名就是王安石變法。

唐代宗廣德二年(764年)任命

劉晏

改革鹽法,整頓漕運,平衡物價。

唐德宗

建中

元年(780年),李適採納宰相

楊炎

的建議,再次改革開始實行

“兩稅法

”。兩稅制非常重要,有興趣可以看下面。相比比較籠統的生產力概念,推動歷史發展的核心更容易理解為針對人口規模的稅制改革與兵制改革。

光圀:士族地主階級在唐末、五代之後就不存在了嗎?

唐朝後期,先後對鹽、鐵、酒、礦等實行專賣制度,並且課茶稅與關稅等。

五代十國時期徵收住稅(商業稅,根據進貨數量收稅)。

宋建隆元年(960),宋太祖“詔所在不得苛留行旅齎裝,非有貨幣當算者,無得發篋搜尋。又詔榜商稅則例於務門,無得擅改更增損及創收”,正式將商稅列為國家固定賦稅收入。

宋朝的稅收極其繁雜,不過商業稅佔比比較大,也算相對成功。

不過,宋朝卻不是一個成功的王朝!而且很失敗!最重要原因是文弱!宋朝極度文弱,而且過於恥辱,到明朝建國之時,兵制基本沒有采用宋朝,而是結合唐 金 元兵制創造了衛所制度,也沒有采用讓宋朝矯枉過正文弱的更戍等法。

光圀:如何理清五代十國的歷史?

但地方總體明朝參照了宋朝的制度,將行省分給三司聯合管理,布政使管理民政,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司法,都指揮使管理地方軍事。都指揮使負責大概一省衛所的練兵(明清練兵特別多,並且常常能練出強軍)、漕運、屯田,巡撫、以及軍隊內的刑獄等,但除了固定時間的巡撫監察,遇到一些重大事務,都指揮使司也不能自行決定。如果遇到戰爭爆發,都指揮使司是沒有權力指揮作戰,需要讓位給朝廷臨時指派的總兵官。

因此明軍即能保持相對較強戰力又能保持控制武官不做大。

但明宣宗以後,衛所官侵佔軍屯田地、私役軍士耕種之事常發生。因而,宣宗開始明朝失去擴張動力明朝日漸保守。

如果玄宗年間,應對財政問題選擇放棄擴張,唐朝同樣不會爆發安史之亂,但唐朝選擇依然擴張,從玄宗年間的情況來看,實際上唐朝選擇比較正確,節度使制度能保證軍力擴張,但長此下去危機皇權。

明宣宗彷彿是唐玄宗穿越過來上天給了他第二次選擇機會

,這次他選擇了保守,退出安南,放棄東北,西北,廢除鄭和下西洋,選擇雖然窩能,但國家能長存。這是同一件事,歷史給出的第二次選擇。

英宗正統年間(1136年—1449年)就開始有募兵之舉,就是當兵吃餉,不用世代為軍,各地方自行募兵。

光圀:明宣宗為什麼會有朱祁鎮這種兒子?

但是明朝對於捉襟見肘的財政問題,鮮有改動,不像中唐以後各個時期皆有財政改革。

原因是

1.明朝的官僚總體水平不高,明朝內閣必須是進翰林院庶吉士出生,鮮有基層經驗。

2.內閣建立國家能自助運營,明朝太子很少參政,因而明朝皇帝水平不高。

3.內閣總體沒有大的決策權,關鍵部分還是皇帝決定。

這就造成明朝幾乎一直僵化等死的局面。

但出現了一個意外,就是一條鞭法!一條鞭法說白了就是直接收白銀。為什麼說意外呢?他推廣到全國跟萬曆皇帝年幼不能理政有非常大的關係,張居正就是攝政王。

嘉靖九年(1530)十月,為了應對國庫存糧不夠一年用的情況。

桂萼

首創一條鞭法,他在《任民考》疏中提出取消照黃冊派定年份輪役的老辦法,改以一省之丁糧供一省之役。

時戶部尚書梁材根據桂萼的建議,規定了新的賦役徵法:“合將十甲丁糧總於一裡,各里丁糧總於一州一縣,各州縣丁糧總於一府,各府丁糧總於一布政司。而布政司通將一省丁糧均派一省徭役,內量除優免之數,每糧一石編銀若干,每丁審銀若干,斟酌繁簡,通融科派,造定冊籍,行令各府州縣,永為遵行。”根據桂萼的意見頒佈的賦役徵法奠定了“一條鞭法”的基本原則。

桂萼在改革方面承續了賦和役合併以及化繁為簡的趨勢,把各種役目併為一項,按丁糧一次編定,俱於秋糧徵收。

“一條鞭法”上承唐代的兩稅法下啟清雍正年間的攤丁入畝,是中國歷史上具有深遠歷史影響的一次社會變革。一條鞭法的實行標誌著賦稅由實物為主向貨幣為主、徵收種類由繁雜向簡單的轉變。

嘉靖四十年至穆宗隆慶

1567~1572)的十多年間始逐漸推廣。

張居正在萬曆六年(1578)下令清丈全國土地,清查溢額脫漏,並限三年完成。

可惜,萬曆十年(1582年),張居正逝世,張四維為內閣首輔,力反張居正措施,張居正改革(張居正改革涉及部分攤丁入畝,如果保留,很可能沒有清朝)失敗,但一條鞭法保留。

張居正改革後,國庫積銀達六七百萬兩之多,儲備的糧食多達1300多萬石,足夠支用十年,張居正改革為明朝至少續命五十年。因為張居正改革,萬曆才有能力發動萬曆三大徵。但萬曆三大徵僅援朝之役就耗資700萬兩,寧夏之役耗資200萬兩,擂州之役耗資至少200萬兩。後來的遼東戰事、國內民變,大量消耗軍費開支。天啟、崇禎年間因軍餉不能及時發放,兵變時發,兵士索餉譁變,遍及各地軍衛。

崇禎十七年,因湊不齊一百萬犒軍軍餉延誤了調吳三桂的關寧鐵騎入京,而又放棄了明王朝的最後一顆救命稻草。

如果有所瞭解靖康恥應該知道

种師中

因為沒有錢犒賞大軍,結果軍隊分崩離析,兵敗身亡,從而敲響了北宋滅亡的警鐘。

沒有軍餉對於募兵制簡直不可想象的。

崇禎元年,寧遠士兵因四個月沒有發餉發生軍變。

崇禎二年,皇太極入寇京師,

山西援軍因三天換防三天沒有軍餉,搶劫周邊百姓,最後全部潰逃。

陝西三邊援軍因將領剋扣軍餉譁變。

甘肅援軍還沒有到蘭州即因為糧餉不到兵變潰逃。

崇禎三年 東江兵變、龍武營水師譁變、薊鎮譁變,皆鬧餉。

崇禎四年,孔有德因部隊給養不足,又當地人摩擦巨大,發動吳橋軍變。明廷喪失兵力數萬人,良將十多員,戰艦、大炮、糧錢無算。從此登萊荒蕪,東江動搖,遼東海上牽制不再被提起,戰略進攻更是無人問津。

這只是前四年的,終崇禎一朝因糧餉問題的軍變從未停止!士兵飢苦,賣兒鬻女屢見不鮮,狀況十分悽慘。

李自成第二次捲土重來,崇禎元年即欠餉四十個月的陝西三邊毫無戰力,而後同樣欠餉的宣府 大同望風投降,李自成的的湊餉方法無非殺富濟貧、追賬助餉 。無獨有偶,崇禎十五年(1642年)孫傳庭拜陝西總督,他不斷擴充自己的軍力和糧餉。西安周圍原屯積軍隊2。4萬,田地二萬餘頃,後來田地都歸屬於豪門,兵丁只是虛設在花名冊上。孫傳庭接管這裡後,強殺土豪,得士卒1。1萬,年收稅計銀14。5萬兩,米麥1。35萬石。

李自成起義口號是“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從口號來看,李自成已經不可能得天下了。李自成採取的是追贓助餉”和“三年免糧”政策,這種政策不會長久。

因為三餉並不是明朝滅亡的原因!清兵入關後﹐為籠絡人心﹐曾下詔蠲免三餉﹐但沒有認真實行﹐特別是遼餉中的九釐銀﹐不久即被編入《賦役全書》﹐成為田賦的正式份額﹐終清一代﹐再未蠲除。也就是說清朝從入關開始都在收三餉一直到清帝退位!明朝問題恰恰是沒錢,稅根本收不上,完全被官僚集團中飽私囊。

不是三餉高壓迫人民!而是不斷膨脹的文官集團層層盤剝如同癌細胞一樣侵蝕大明王朝。

光圀:你覺得哪一個才是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

同樣,南明也不可能得天下!因為南明沒有解決萬曆後期的財政問題!士兵同樣沒有飯吃!

兩蹶名王(孔有德 尼堪代表清軍最高戰力),天下震動的李定國多虧了雲南沐家兩百年的積累,他不用考慮餉銀問題,沐天波為明朝盡忠到了最後。稍有糧餉迸發出戰力使清軍幾乎打算放棄西南。

除滅兩帝、反清歸明的李成棟,其實投降清朝很滋潤,天天有糧餉。只是分配不均,不服氣而已。明軍還在患寡,他只是患不均。

前清政府開始也認為是稅負過重導致了民變,後來發現根本不是!

問題恰恰是沒錢給軍隊,沒錢濟災。

因而,清初開始特別注重收稅,清初至清末清朝一直想辦法理財收稅,之前說的三餉也成為正式稅收。

雍正時期,攤丁入畝。

清朝後期在開啟國門後,開始有了鴉片稅等新稅種,同時對於關稅、鹽稅等稅目的稅率都比明朝時期更高的多。

同時清朝剝奪了縉紳們的免稅資格。明朝時,官員和士紳都可以免繳賦稅,為了免稅很多農民把土地掛在士大夫名下,而士大夫們則不斷兼併購買土地。

有明一代,田地共十分,七分屬於士大夫,兩分屬於藩王,一分才用於交稅。

明朝長期稅收300萬兩,一條鞭法後700萬,巔峰萬曆30年巔峰2300萬兩,而清朝在“中日甲午海戰”爆發之前,清廷每年財政收入都在8000萬兩白銀左右,光緒十七年(公元1891年)更是逼近9000萬兩。

而清軍收編明軍的綠營比八旗戰力更為強勁,康熙年間八旗已經不堪重用,康熙平三藩到嘉慶平白蓮教,綠營成為清軍主力一直到太平天國時期,後才逐漸被地方團練代替。

另一方面,清朝八旗王公貴族都是行伍出身天然有平衡文官的能力,因而清朝文官不敢如明朝一樣肆無忌憚。

因而清朝是中國封建王朝的最巔峰!

李自成、南明並沒有解決明朝以來的財政問題註定一敗塗地。從理財能力上看,清》順》南明!軍事能力同樣如此。

很多人看南明史,談什麼民族劣根性,什麼是民族劣根性,要吃飯生存也是民族劣根性?莫非其他民族不用吃飯?

明朝中後期的哲學思想和學術以王陽明心學為代表,由此衍生出東林黨復社實學,黃宗羲,顧炎武,顏元等人的經世致用,反對空談義理,注重現實的思想,都是實學的一部分。實用主義,識時務者為俊傑!“水太冷,不能下”的錢益謙,歷史上而非小說裡的屢次想出仕清庭而考不上的復社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都是其中的代表!

我是王陽明粉,王陽明思想核心被歪曲成這個樣子也是醉了,還是存天理滅人慾的理學骨頭比較硬,像文天祥一樣,明知不可為而之的氣概讓你敬佩。

但這都不是大的關鍵!關鍵是地主階級,對他們而言只是換了個主人,不侵犯他們利益到死的地步,他們都沒有問題。晚唐以後的地主階級普遍反抗性不如之前士族強,因為他們也不如士族有財力戰鬥力,沒有統治階級會對這樣的人動刀子。

自古以來,小而多難以整合的散戶是不可能對抗的住大資金的機構的。

其實清朝一定會屠城的!

清朝統一戰爭大概分三個階段!大體入關以後不怎麼屠城,想籠絡人心,潼關打的那麼辛苦才屠了七千人。後來南方大規模屠城,最後西南又很少屠城。為什麼?

攻下潼關後清庭發現人心不靠品德籠絡而靠錢糧籠絡!但明顯沒有那麼多錢養這麼多綠營(明軍投誠),怎麼辦?

明末漢族人的思想狀況是怎樣的?怎麼輕易就被清朝給滅了?

這時越富庶的地方就像狼嘴裡的肉。於是從南下攻南明開始清軍開始大規模屠城,目地是搶劫分贓,減少吃飯的嘴!最著名的就是揚州十日!以後江南望風投降。這不符合清軍的預計,於是清軍想起來“剃髮令”。清軍於公元1644年入關時曾頒發“剃髮令”,為了籠絡人心廢除了!但到了1645年6月15日

多爾袞

下令再次頒發“剃髮令”,意思不需要籠絡人心了!旋即南方各地發生暴亂。結果清庭高興壞了,7月9日,清庭嫌暴亂不夠大!頒佈更厲害的升級版“易服令”,規定“官民既已剃髮,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本來平亂無非讓步!要麼廢除,要麼漸進式逐步推行,沒聽說過升級刺激的,這不是火上澆油嗎!他就是要找個理由讓南方全亂,他來平亂!

可能這些人到死都不知道這是為什麼?這是滿清版的成化犁庭!每次看南明史,我就想起龐青雲殺降。

他們以為是分配問題,實際上這純粹是供給問題。

明末漢族人的思想狀況是怎樣的?怎麼輕易就被清朝給滅了?

明末漢族人的思想狀況是怎樣的?怎麼輕易就被清朝給滅了?

隨後淮南、江南、湖廣皆發生大規模屠城。總之越富庶的地方越屠城!其實就是要你命,搶你錢糧罷了!

石崇到死才知道,奴輩利吾家財!

可是這些人到死都不知道什麼原因。

順帶說下,西方政治學有特別嚴重的零和博弈思想,簡單說就是財富總和不變,我富是因為你窮;你過的好,我必定過的不好。從這個角度分析西方明目張膽的自私,很多東西都能理解。

(原創) 美國總統奧巴馬說13億中國人都富裕了就是世界的災難!

明末漢族人的思想狀況是怎樣的?怎麼輕易就被清朝給滅了?曹彥士2020-12-06 21:33:54

李定國等部明軍連續攻克湖南大批州縣的訊息傳到北京,順治皇帝大為震驚。七月十八日他派敬謹親王尼堪為定遠大將軍,統八旗精兵南下①,二十日離開北京,原定計劃是經湖南進入貴州,同吳三桂、李國翰所統四川清軍合攻貴陽②。孔有德兵敗身死的惡耗傳來,清廷於八月初五日急令尼堪改變進軍方向,先佔湖南寶慶府(府治在今湖南邵陽市),然後進軍廣西③。清定南、平南、靖南三藩中孔有德兵力最強,桂林失守後,定藩兵馬逃入廣東,順治帝惟恐廣東有失,特發專敕告誡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繼茂:“切毋憤恨,輕赴廣西;倘賊犯廣東,爾等宜圖萬全為上計”,等候定遠大將軍尼堪軍至廣西后,兩潘兵力聽從尼堪指揮④。十一月十九日,尼堪軍至湘潭縣;明將馬進忠引部眾退往寶慶。二十一日,尼堪自湘潭起程,次日進至距離衡州府(今衡陽市)三十餘里處。李定國派出部將領兵一千八百名佯抵一陣,隨即後撤。尼堪驕心自用,以為明軍不堪一擊,即於二十二日夜“兼程前進”,次日天色未明到達衡州府,與李定國大軍相遇①。定國見尼堪輕進寡謀,決定以計取勝,事先埋伏重兵,命令前線將士對陣時稍一接觸即裝出兵力不敵的樣子,主動後撤。尼堪“乘勝”追擊二十餘里,陷入埋伏。定國一聲令下,全軍出擊,殺聲震天,勢如潮湧;清軍倉皇失措,迅速被明軍擊敗,主帥尼堪也在混戰中當場斃命②。同時被明軍擊殺的還有一等伯程尼和尼堪隨身護衛多人③。定國軍士割取尼堪首級獻功,“東珠璀璨嵌兜鍪,千金竟購大王頭”④,全軍歡聲雷動。清軍不敢再戰,在多羅貝勒屯齊(或譯作吞齊)的率領下垂頭喪氣退往長沙。李定國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裡,指揮攻城、野戰都取得了輝煌的戰績。他用兵機動靈活,英勇果斷,顯示出卓越的軍事才華。時人張怡根據李定國委任的桂林知縣李楚章的話說,“公用兵如神,有小諸葛之稱。紀律嚴明,秋毫無犯,所至人爭歸之。軍中室家老弱各為一營,皆有職事,凡士伍破衣敝絮,皆送入後營,紉織為襯甲、快鞋之用,無棄遺者”①。陳聶恆也記載,“定國智勇冠其曹,且嚴紀律,民皆安之。或傳定國兵當以夜至,比曉則已過盡矣。故所至有功”②。清軍統帥定南王孔有德、敬謹親王尼堪的相繼敗亡,對於明清雙方都是震動朝野的大事。就其影響而言,桂林、衡陽大捷遠遠超過了戰役本身。攻克桂林之後,李定國趁勢收復廣西全省,清朝官員“號天大慟;自國家開創以來,未有如今日之挫辱者也”③。尼堪貴為親王,統率滿洲八旗精銳出征,竟然兵敗身死,更是出乎清廷意料,連順治皇帝也悲嘆:“我朝用兵,從無此失。”④跟隨尼堪出征的貝勒吞齊(即屯齊)、巴思漢,貝子扎喀納、穆爾佑,固山額真韓岱、伊爾德、阿喇善等高階將領後來都受到革爵、革職等嚴厲處分⑤。自從明朝末年以來,文官武將一提到清軍無不談虎色變,依附清廷的漢族官僚每遇軍情緊急往往請求朝廷派遣“真正滿洲”參戰,如順治六年湖廣辰常總兵徐勇在題本中說:“總之,逆賊畏滿兵,而不怯南兵,南兵如雲,何如滿旗一旅也。”①滿洲貴族也自視為天之驕子,所向無敵。李定國揮軍轉戰千里,連殺清朝二王,特別是擊斃了貴為親王的滿洲勁旅主帥尼堪,打破了清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其心理上的作用不可低估。就清方而言,兵力上的損失可能還在其次,更重要的是神情沮喪。清廣西巡撫王一品因患病回京,倖免於桂林之厄。順治十一年他已痊癒,吏部仍推薦他復任廣西巡撫,王一品如臨深淵,規避不前,行賄託人題免,發覺之後被清廷處以絞刑②。談遷也記載,順治十年有三個人赴吏部謁選,探籌(即抽籤決定補用何地何官缺)得廣西,“悸懼卻不能手”③。另一方面,忠於明室的官紳百姓卻為之精神振奮,重新燃燒起復興的希望。人們常常引用黃宗羲的一段話:“逮夫李定國桂林、衡州之捷,兩蹶名王,天下震動,此萬曆以來全盛之天下所不能有,功垂成而物敗之,可望之肉其足食乎!屈原所以呵筆而問天也!”④他寫這段話是在事過境遷之後發出的無限感慨,但我們不難想象他和一大批志同道合的人在聽到桂林、衡州大捷時那種欣喜欲狂、奔走相告的情景。當時在長江下游從事秘密復明事業的顧炎武聞訊之後賦詩云:“廿載吳橋賊(崇禎四年孔有德等在吳橋縣叛變,故稱吳橋賊),於今伏斧砧。國威方一震,兵勢已遙臨。張楚三軍令,尊週四海心。書生籌往略,不覺淚痕深。”又云:“傳聞西極馬,新已下湘東。……不有真王禮,誰收一戰功。”①顧炎武不僅為原大西軍聯明抗清取得輝煌勝利感動得泣下滿襟,還明確地批判了永曆朝廷部分官員反對封孫可望為秦王。張怡則對孫、李矛盾激化,導致大局逆轉,深表惋惜,寫道:“使無此內釁,大功成矣。”②——《南明史》

明末漢族人的思想狀況是怎樣的?怎麼輕易就被清朝給滅了?

指望

崇禎十有七年三月,流賊李自成犯京師。十九日丁未,莊烈帝殉社稷。文臣死國者,東閣大學士範景文而下,凡二十有一人。

從者請易服還邸,景文曰:「駕出安歸?」就道旁廟草遺疏,復大書曰:「身為大臣,不能滅賊雪恥,死有餘恨。」遂至演象所拜辭闕墓,赴雙塔寺旁古井死。景文死時,猶謂帝南幸也。

逾月,李自成陷京師,元璐整衣冠拜闕,大書几上曰:“南都尚可為。死,吾分也,勿以衣衾斂。暴我屍,聊志吾痛。”遂南向坐,取帛自縊而死

明日,內城亦陷,乃三揖信國曰:“邦華死國難,請從先生於九京矣。”為詩曰:“堂堂丈夫兮聖賢為徒,忠孝大節兮誓死靡渝,臨危授命兮吾無愧吾。”遂投繯而絕。

黎明,城陷,家彥投城下,不死,自縊於民舍

賊薄都城,兆祥分守正陽門。襄城伯李國禎統京營軍,稽月餉不予,士無固志。城陷,兆祥曰:“社稷已覆,吾將安之!”自經於門下。

明年,賊薄近郊。邦曜語兵部尚書張縉彥檄天下兵勤王,縉彥慢弗省,邦曜太息而去。城陷,趨長安門,聞帝崩,慟哭曰:“君殉社稷矣,臣子可偷生哉!”即解帶自經。僕救之蘇,恨曰:“是兒誤我!”賊滿衢巷,不得還邸舍,望門求縊,輒為居民所麾。乃命家人市信石雜澆酒,即途中服之,血迸裂而卒。

明年三月,賊犯都城,有旨召對。趨赴長安門,旦不啟扉。俄傳城陷,還。已,得帝崩問。負牆哀號,首觸柱,血被面。門生勸無死,義渠厲聲曰:“爾當以道義相勖,何姑息為!”揮使去。據幾端坐,取生平所好書籍盡焚之,曰:“無使賊手汙也。”旦日具緋衣拜闕,作書辭父。已,自系,奮身絕吭而死

明末漢族人的思想狀況是怎樣的?怎麼輕易就被清朝給滅了?知乎使用者2021-01-22 08:53:20

即使實行了剪辮、屠城、圈地、逃人法等引來眾怒,也未泛起太大浪花,清迅速撲滅

錯誤,全國都爆發大規模民變,即使是直隸都有數十萬民眾參與起義。吳三桂反清整個大西南都易幟。

明朝是一個標準的君主專制社會,崇禎皇帝是一個暴戾無能的君主,他對民眾剝削達到極致,他的猜測暴躁也是直接導致明朝滅亡。他殺了忠心他的七位總督,十四位兵部尚書無人善終,巡撫被殺十一人。他最後自縊,給了南明一個爛攤子,也給了東虜報君父之仇的藉口,輕易收編明軍邊軍。

南明敗亡的最直接原因就是軍隊集體投降,無兵無糧的局面比東晉南宋都惡劣多了。於是,滑稽的一面來了,清軍帶著明降軍拿著明朝武器血腥屠殺民眾,用無與倫比的大屠殺大破壞威懾民眾,明末就是一個黑暗森林。

標簽: 明朝  清軍  清朝  李定國  尼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