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體育

御電之術:電魚——演化的奇蹟

作者:由 閃光鱵 發表于 體育時間:2019-12-03

電打甲魚技巧怎麼看甲魚

在演化的高速公路上,各式各樣的動物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它們有的在速度的追求上越走越遠,有的專注於研製沉重的護盾,還有的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巧合,開始點起了黑科技——比如發電。

目前世界上所有能夠發電的動物都是魚類,全世界現存的電魚超過五百種。放電看起來很高階,但其實這個技能可能由來已久——生活在志留紀至泥盆紀的骨甲魚綱(Osteostraci)魚類頭部有發達的感覺區,部分學者認為這可能是發電器官,如果是,這些數億年前的無頜魚類就將是我們已知最早的發電魚類,而在那時,被子植物和兩棲動物都還沒有出現,恐龍的盛世,更是一億年後的事情。

御電之術:電魚——演化的奇蹟

最知名的骨甲魚類莫過於頭甲魚,它們生活在泥盆紀,曾有一個範圍更大的綱以它為名

我們確實也發現了一些確鑿無疑的電魚化石,始新世義大利的蒙特波卡化石庫以精美的化石著稱,在這裡儲存的眾多魚類中已經有三個物種被識別為電鰩,這是我們所能確認的最早的電魚化石,但實際上,有可能在電鰩出現前很久,地球上就已經出現發電魚類了,比如前面所說的骨甲魚。

御電之術:電魚——演化的奇蹟

始新世的單鰭電鰩科魚類大鰭泰坦電鰩是我們已知最早的電鰩之一

一般而言,能夠放電的魚類都是從具有電感的魚類演化而來的。電感又被稱為魚類的“第六感”,指的是感知電場變化的能力,雖然聽起來很高階,但對於早期的魚類而言,電感其實是個基本操作,它在魚類演化的早期就已經出現並且一直延續到現在,只是在盲鰻、四足形類和新鰭魚(大多數魚類都是這個類群)中,這個能力又消失了,除開上述三個類群,現在的魚類都有電感。另外,為了適應渾濁水體等特殊的環境,一些新鰭魚又重操舊業,再次發展出電感能力,而這些後起的電感新鰭魚,在日後成了電魚的主力。

御電之術:電魚——演化的奇蹟

在鯊魚等低等魚類的頭部有許多小孔,這些被稱為“洛侖茲壺腹”的電感受器是它們特有的感覺器官

御電之術:電魚——演化的奇蹟

胡鯰俗稱塘蝨魚,在渾濁的環境中,它們也已經演化出了放電的能力

依據電流強弱,電魚可以分為兩種:弱電魚類(weakly electric fishes)和強電魚類(strongly electric fishes)。前者包括許許多多不同的科,而後者則包括兩科電鰩、電鰻、電鯰以及一些鰧。弱電魚類只能釋放極其微弱的電流,用來進行探測和交流,這樣的電流只有電感魚類能感受到,不會對生物體造成任何影響;而強電魚類則一般是弱電魚類的演化產物,除了探測交流用的弱電外,強電魚類還可以釋放更加強大的電流,電壓動輒達到數十乃至數百伏,足以用來捕獵和自衛。

御電之術:電魚——演化的奇蹟

左側的魚類屬於象鼻魚科,右側則是裸背魚目,不同的物種,放出的電流也有所不同。

除了電壓大小,發電模式也是分類電魚的一個依據。發電魚類可以分為波型發電魚類(wave fishes)和脈衝型發電魚類(pulse fishes)兩類,前者包括大多數的發電魚類,後者則包括裸背電鰻屬、鰩科和象鼻魚。

御電之術:電魚——演化的奇蹟

強電魚/弱電魚及波型/脈衝型發電魚類的劃分

在電魚身上,電流探測是這麼用的:它們釋放電流,在身體周圍形成一個電場,不同物體的電阻不同,於是在碰到障礙時電場線就會發生彎曲,這種電場的變化會被魚感知,電魚就可以以此得知周圍物體的形狀和距離。這種探測方式非常高效,在渾水中很好用,因此大多數淡水電魚都是出現在渾濁水域中的,在這種環境下眼睛沒有什麼用處,於是在發展電流的同時,許多電魚都走向了一條相同的道路——退化眼睛。

御電之術:電魚——演化的奇蹟

這是裸臀魚電場探測的示意圖,由於電阻不同,電場線在障礙處會發生彎曲並被魚感知

御電之術:電魚——演化的奇蹟

紅色區域所示是彼氏錐頜象鼻魚的發電器官,而藍色則是感電區域

御電之術:電魚——演化的奇蹟

巴西直胸電鰻的眼睛已經幾乎完全退化,只剩下一個眼點。

對於絕大多數電魚而言,發電器官都來自於肌肉的特化。這些器官中存在大量堆疊的肌細胞特化而成的電板,電板間以膠狀物質相隔,而許多電板又包在一個由結締組織構成的小室裡,神經穿過結締組織與每一個電板相通,在平時,電板細胞質膜表面的鉀離子通道處於開啟狀態,胞內的鉀離子通道順著濃度梯度流向胞外,形成一個外正內負的靜息電位。而在放電的時候,中樞神經傳出的衝動抵達電板,鉀離子通道關閉,鈉離子通道開啟,胞外的鈉離子大量湧入細胞內部,外正內負的靜息電位被逆轉成了內正外負的動作電位,動作電位又向後傳遞刺激更多的鈉離子通道開啟並促進更多動作電位的產生,許多電板中的動作電位彼此疊加,就像無數電池串聯在一起,形成可觀的電壓,在短暫的瞬時放電之後,鈉離子的濃度差消失,鈉離子通道關閉,質膜表面的鈉鉀泵將鉀離子和鈉離子以2:3的比例分別送到細胞內外,電板的靜息電位逐漸恢復,等待下一次放電指令的到來。

御電之術:電魚——演化的奇蹟

神經細胞和電板平時處於靜息狀態,當閾上刺激抵達,鈉離子通道就會開啟引發動作電位

御電之術:電魚——演化的奇蹟

在電鰻的發電器官中,電板彼此串聯構成了世界上最強大的生物電池

電鰩是唯一的強電軟骨魚,它們在分類上自成一目,這也是唯一一個全員強電的目。電鰩的發電器官是由胸鰭內側靠近鰓的兩塊鰓節肌特化而成的,受面神經和舌咽神經兩對神經的支配,其中的電板垂直排列,放電的方向是由腹側向背側。與其他強電魚類不同,電鰩的強電流並不會釋放進入水中,在體外,它們侷限在電鰩的腹側,這樣一來就只有貼在它們腹面的動物會遭受電擊。

御電之術:電魚——演化的奇蹟

普通電鰩分佈於大西洋,雖然名為“普通”,但實際上辨識度最高的電鰩就是它

御電之術:電魚——演化的奇蹟

兩塊塗成紫色的區域是電鰩發達的發電器官

現存的電鰩一共有68種,分屬在2-4科下。不同的電鰩體型和電壓差異很大,如果按兩科論算,電鰩目下分雙鰭電鰩科(Narcinidae)和電鰩科(Torpedinidae),前者體型小電壓低,喜歡躲在沙子裡吃蟲子,後者則殘暴得多——可能會在水層裡四處遊蕩追擊其他魚類,把獵物放在腹面電擊後吞掉,電鰩裡體型最大電壓也最大的大西洋電鰩(Tetronarce nobiliana)就是電鰩科的,它們體長可達2米,電壓可達220V,是海洋中電壓最大的動物,有資料顯示,大西洋電鰩的食物中甚至包括小型的鯊魚。

御電之術:電魚——演化的奇蹟

一條大西洋電鰩在黑暗的水層中游曳

御電之術:電魚——演化的奇蹟

在東太平洋海藻森林中游蕩的太平洋電鰩,太平洋電鰩也屬於電鰩科

御電之術:電魚——演化的奇蹟

澳洲睡電鰩有著電鰩中比例最小的尾巴,這個物種以和獵物同歸於盡而聞名。

我國沿海也有電鰩,並且相當常見,常見到有時候連進菜場都不配,漁民剁碎了餵鴨子。國內比較常見的電鰩有日本單鰭電鰩(Narke japonica)、黑斑雙鰭電鰩和丁氏雙鰭電鰩,這都是雙鰭電鰩科的(敲黑板!單鰭電鰩是雙鰭電鰩科!),此外還有電鰩科的東京電鰩(Torpedo tokionis)和雙鰭電鰩科的前背雙鰭電鰩(Narcine prodorsalis)等比較少見的種類。日本單鰭電鰩最常見也最好認,灰撲撲的一條小鰩魚,只有一個背鰭,如果在國內那肯定是日本單鰭沒跑了。和大西洋電鰩不同,日本單鰭電鰩的性格非常溫順,體型很小(35-40cm),電壓很低(30-80V),一般能見到的個體也就是剛過二十釐米或者不到二十釐米,剛夠麻手,只要你想你甚至可以擼它。

御電之術:電魚——演化的奇蹟

如果要擼電鰩,比較靠譜的姿勢是擼背,像這麼碰著肚子就可能挨電,我喜歡這麼玩於是沒少中招

電鰩科和雙鰭電鰩科都會用電流進行防禦,但在捕食的時候,這電流的用法就有區別了。電鰩科會利用電流打擊獵物,但雙鰭電鰩科到底會不會還沒有定論,雙鰭電鰩科主要是吃蟲子的,確實不怎麼用電,我也養過日本單鰭電鰩,它們捕食的時候似乎確實是不放電的,把食蚊魚塞它肚皮下,電鰩一口吃不下吐出來,那食蚊魚跟沒事一樣,根本不像是被電過的魚。

御電之術:電魚——演化的奇蹟

然而發電並不能使電鰩科在捕食時戰無不勝——這條睡電鰩就跟自己的獵物同歸於盡

現在國內的海水水族市場也經常有日本單鰭電鰩出售,有能力有興趣的人可以嘗試實驗一下。日本單鰭電鰩是可以和其他魚混養的,它們一般不會攻擊其他魚,攻擊了也吃不下,只要不是那種可以一口悶的小魚混起來基本上沒有任何問題,但單鰭電鰩養起來有另一個問題,它們喂起來實在是太麻煩了,就算送到嘴邊,食物也很容易被其他魚搶走。

御電之術:電魚——演化的奇蹟

我曾經飼養過的一條日本單鰭電鰩

和電鰩相比,他們的遠親鰩科要不那麼特化。鰩科是弱電的軟骨魚,發電器官位於尾部,是軸肌的特化,可以產生微弱的電場以供探測。我國沿海一帶有很多鰩魚分佈,其中最常見的一種叫孔鰩或斑瓷鰩(Okamejei kenojei),是很重要的經濟魚類,這可能是北方沿海人民最熟悉的電魚了。

御電之術:電魚——演化的奇蹟

趴在水族箱底部的一條孔鰩,斑駁的體色能夠幫助它們融入周圍的環境

不過相比會各種放電的鰩魚,大多數人所熟悉的電魚,應該還是南美洲的電鰻。電鰻無疑是最深入人心的電魚,作為生物發電的水平擔當,電鰻幾乎是憑著一己之力扛起了電魚的名氣,這些細長的大魚能產生超過八百伏特的電壓,它們的存在為幽深的亞馬遜雨林又增添了一絲神秘。

御電之術:電魚——演化的奇蹟

上海海洋水族館中飼養的電鰻,這個缸裡還有線翎電鰻混養

電鰻不是鰻魚,它是裸背目下唯一的強電魚類,也是裸背魚目最大的成員,而鰻魚,則屬於更加原始的鰻鱺目。很多電鰻的科普都會提到這個事情,並且會說電鰻與鯉魚和鯰魚的親緣關係更近,不過我們還可以再具體一些,骨鰾總目耳鰾系下分四個目:鯉形目、脂鯉目、鯰形目和裸背魚目,裸背魚目到底跟誰近還不好說,以前一般認為它是鯰形目的近親,兩個目加起來和脂鯉目構成姐妹群,後來又有人認為它和鯰形目是脂鯉的兩個直系後代,而2013年的一項研究又認為只有鯰形目是脂鯉後代,鯰+脂鯉這個演化支與裸背魚目構成姐妹群,可能這個說法要更準確一些吧。

御電之術:電魚——演化的奇蹟

骨鰾總目部分物種的系統發育,從上至下分別為鼠鱚目、鯉形目、脂鯉目琴脂鯉亞目、脂鯉目脂鯉亞目、鯰形目和裸背魚目

御電之術:電魚——演化的奇蹟

脂鯉這個詞可能很多人會有點陌生,因為國內不產脂鯉,這是非洲和美洲的魚類,我們所熟悉的食人魚、淡水白鯧以及水族市場上的大部分燈魚都是脂鯉。脂鯉目是魚類裡最大的目之一,在分佈區內,它們的地位相當於我國的鯉形目——河裡一網撒下去,撈上來的魚絕大部分都是它們。圖為巨狗脂鯉。

在以前,我們一直認為全世界的電鰻都是同一個物種,雖然有人提出可能存在隱種,但一直沒有人把拆分付諸實踐。2019年,科學家透過分子研究,將著名的電鰻(Electrophorus electricus)從一個單獨的物種劃分為三個物種——普通電鰻(E。electricus)、伏打電鰻(E。voltai)和瓦氏電鰻(E。varii)。這項研究又一次把世界第一強電魚類帶入我們的視線,只是這一次,我們被告知,普通電鰻的電壓已經不再是世界第一。

御電之術:電魚——演化的奇蹟

這條電鰻具體是哪個物種,已經不好說了

御電之術:電魚——演化的奇蹟

三種電鰻的分佈區域對比

御電之術:電魚——演化的奇蹟

三種電鰻頭部的對比

論文顯示,在目前確認的三個電鰻物種中,電壓最高的是伏打電鰻,可達860V,其次是瓦氏電鰻,普通電鰻電壓最小,只有480V,僅僅是伏打電鰻的一半左右,這樣一來世界第一強電魚類的帽子就從以前的普通電鰻移到了伏打電鰻身上。不過即使是最菜的普通電鰻,也比世界第四強電魚電鯰高了一百多瓦,如此看來不管學界怎麼拆,電鰻家族始終都會是魚類發電的水平擔當。

御電之術:電魚——演化的奇蹟

三種電鰻的系統發育學分析和電壓對比

如此強大的放電能力,是電鰻禦敵的利器。電鰻的後半身幾乎都被三塊由軸下肌特化而成的發電器官所充滿,其中水平排列著大量電板。在遇到敵害的時候,透過脊神經的控制電鰻可以瞬間釋放強大的電流,讓天敵痙攣甚至暈厥,它們甚至會主動躍出水面攻擊來自水面上方的敵人,緊貼目標釋放電流,空氣的電阻比水大,這樣的登陸作戰就可以使得更多的電流按著電鰻的意願直擊目標而不是向周圍耗散,從而使得攻擊變得更為高效。

御電之術:電魚——演化的奇蹟

電鰻發電器官的示意圖

御電之術:電魚——演化的奇蹟

電鰻躍出水面攻擊手臂模型,放電點亮其上的LED燈

在電鰻捕食的時候,強大的電流也一樣大有用處。作為裸背魚目最大的捕食者,電鰻的主要獵物是包括其他裸背魚在內的各種魚類。在捕食的時候,電鰻採用兩相攻擊法,它們探測到獵物後會先釋放2-3個持續時間很短但火力全開的脈衝,讓獵物痙攣麻痺,獵物的抽搐又會作為訊號被電鰻感知定位,然後數百個強力脈衝接連釋放,把獵物擊暈甚至擊死,以便於被電鰻抓住吞下。

同時,電鰻還有一種特殊的電擊策略,它們會電鰻會彎曲身體包圍攻擊目標,讓電場的末端彼此疊加,把電流匯聚到同一點上,實現“指哪打哪”。

御電之術:電魚——演化的奇蹟

電鰻發出電流,刺激獵物作出反應並被電鰻感知,為電鰻的進一步攻擊指明路徑

裸背魚目是一個大家族,其下除了電鰻還有約238個物種,但它們都是弱電魚類,只有一個發電器官。在水族市場上,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一種被稱為“黑魔鬼”、“魔鬼刀”或“羽毛刀”的黑色魚類,這就是裸背魚目無背魚科的線翎電鰻(Apteronotus albifrons),除此之外市面上比較常見的裸背魚還有玻璃飛刀(青色埃氏電鰻Eigenmannia virescens)、斑馬飛刀(裸背電鰻Gymnotus spp。)和迷彩飛刀(脂頰電鰻Steatogenys spp。)等,當然還有強電的電鰻,不過不知道具體是哪一種。

御電之術:電魚——演化的奇蹟

相信很多人在此之前都已經見過或養過線翎電鰻,它是目前市面上最常見的觀賞魚之一

御電之術:電魚——演化的奇蹟

青色埃氏電鰻(E。virescens)也是一種弱電魚,它們可以探測到沙層下的獵物

御電之術:電魚——演化的奇蹟

脂頰電鰻與埃氏電鰻不同,它們更加安靜,在白天很少活動

除了電流外,裸背魚目還有一個黑科技,它們的尾柄末端就算受傷只剩骨頭或者連骨頭都沒了,也一樣可以再生回來,有說法認為,這可能是因為裸背魚目苗子內耗太厲害,逼出了這麼兇殘的再生能力。

御電之術:電魚——演化的奇蹟

這條脂頰電鰻的一截尾柄一度只剩下伸出的脊椎,但很快失去的部分就再生了回來。

電鯰是另一類強電魚,屬於鯰形目電鯰科,全世界一共有2屬19種,其中電壓最高的是電鯰(Malapterurus electricus),電壓可達350V。與其他發電魚類不同,電鯰的發電器官來自於面板腺體的特化,位於身體的中部,在遭受威脅的時候電鯰會釋放電流,但捕食就不用電擊——電鯰平時的食物都是一些底棲的小動物,抓它們不需要這麼大費周折。

水族市場上經常會有電鯰賣,有的是電鯰本尊,有的是長吻電鯰等其他物種,算起來一共能見到的是至少四種。貿易中的一些電鯰很小,只有三四釐米左右,特別可愛,電壓也很小,就像靜電一樣,但如果你把它們買回來養了就會發現,這些小可愛可以像發酵一樣長大,三四釐米的電鯰寶寶突破十釐米,只需要半年時間……

御電之術:電魚——演化的奇蹟

2019年1月8日拍攝的電鯰

御電之術:電魚——演化的奇蹟

這是2019年10月1日,同一條,現在它更大了

大就大麼,有問題?還真有,電鯰的最大體長可以達到122釐米,一般魚缸裡常見的最大體型也有二三十釐米。成年的電鯰不僅體型大、電壓大,而且會變成一根大肉腸子:

御電之術:電魚——演化的奇蹟

在以前,我們一直認為電鯰是唯一一類可以發電的鯰魚,而其他鯰魚最多也就是電感,但隨著這些年研究的深入,許多電感鯰魚都被歸入了電魚之列,不過除了電鯰之外,其他發電鯰魚都是弱電的,比如胡鯰科的胡鯰、倒立鯰科的歧須鮠、鰻鯰科的鰻鯰和脂鱨科的西方項鱨(Auchenoglandis occidentalis),這些鯰魚彼此間並不構成一個完整的演化支,在它們中間還隔有很多其他類群,這說明它們的發電能力可能是各自獨立演化出來的,這樣的現象也告訴我們在發電這一件事情上鯰形目潛力無限,假如進一步探索,也許我們還能發現更多的放電鯰魚。

御電之術:電魚——演化的奇蹟

黑腹歧須鮠以倒立遊動聞名,最初引入市場時,它們被稱為“反遊貓”

在演化上比骨鰾總目稍低的位置,有一個骨舌魚總目,骨舌魚總目下有骨舌魚目,骨舌魚目最著名的物種就是我們所說的金龍魚(金色硬骨舌魚Scleropages aureus)和巨骨舌魚(巨巴西骨舌魚Arapaima gigas),不過在這裡我不提它們,我要說的是與它們同屬骨舌魚目的弓背魚亞目——骨舌魚目的發電魚類。

弓背魚亞目是一支在白堊紀起源於非洲大陸的魚類,現存3科:弓背魚科(Notopteridae)、裸臀魚科(Gymnarchidae)和長頜魚科(Mormyridae)。除了弓背魚科的亞洲成員不能發電外,其他物種都能放電,這樣看來,有可能從最初誕生開始,弓背魚亞目就是帶電的,只是後來亞洲的那支弓背魚科魚類又放棄了這個技能,這樣看來,晚白堊世非洲Kemkem組的弓背魚亞目成員格氏古弓背魚(Palaeonotopterus greenwoodi)有可能會是我們已知最早的電魚,當然,前提是骨甲魚這老古董沒電。

御電之術:電魚——演化的奇蹟

Kemkem組生境的復原,埃及棘龍是當地最大的肉食動物

弓背魚亞目的發電器官位於尾部,可以形成微弱的電場用以探測和交流。在整個弓背魚亞目中,受關注最大的類群無疑是長頜魚科,或者又叫象鼻魚科。象鼻魚是發電魚類第一大科,分佈於非洲,廣闊的非洲大陸為它們提供了無限的發展空間,象鼻魚也因此有了極高的多樣性。

在長頜魚科中,彼氏錐頜象鼻魚(Gnathonemus petersii)無疑是最具代表性的物種,在大多數時候單稱“象鼻魚”,很多時候指的就是這一個物種。彼氏錐頜象鼻魚的下頜有一個指狀延長即所謂“象鼻”,上面佈滿電感受器,當發電器官產生的電場由於碰到障礙物而發生扭曲,這樣的變化就會被“象鼻”等區域探測到,從而為象鼻魚所感知。

御電之術:電魚——演化的奇蹟

另一種非常著名的象鼻魚是鰻形擬長頜魚(Mormyrops anguilloides),這是世界最大的長頜魚,沒有象鼻,但依然利用電流進行探測,鰻形擬長頜魚生活在非洲的馬拉維湖中,過著晝伏夜出的生活,當夜幕降臨,成群的鰻形擬長頜魚就會離開躲藏的地方,利用電場導航捕食慈鯛,這是一種效率很高的捕食策略,因此有人很擔心如果鰻形擬長頜魚進入我國自然水域會引發生態災難,但實際上就目前水族愛好者對鰻形擬長頜魚的飼養經驗來看,這種魚並不好養而且很貴,就算偶然有土豪把它放到了自然水域,能不能活都是個問題,能不能繁殖更是問題——鰻形擬長頜魚流通量極少,再加上高昂的價格,養一條已經非常了不起了,一對鰻形擬長頜魚同時被放到自然水域並且存活又繁殖建立種群,這機率大概不亞於滅絕恐龍的小行星再來一次。

御電之術:電魚——演化的奇蹟

夜幕降臨後傾巢而出捕食慈鯛的鰻形擬長頜魚

裸臀魚是象鼻魚的近親,它是裸臀魚科下唯一的一個物種,在水族市場上被稱為“反天刀”,也有人叫它“尼羅河魔鬼”。裸臀魚是弓背魚亞目第一長魚,體長可以達到167釐米,它們的身體呈細長的紡錘型,沒有腹鰭、臀鰭和尾鰭,但背鰭很長,是游泳動力的來源,整體看起來就像一把朝上的刀,所以有了“反天刀”這個名字。

御電之術:電魚——演化的奇蹟

弓背魚科是弓背魚亞目唯一一個分佈到亞洲大陸的科,它們的習性和體型與裸背魚目的魚類有些類似,在水族貿易中這兩類魚都被稱為“飛刀”,市面常見的“七星刀”,就是弓背魚科的飾妝鎧甲弓背魚(Chitala ornata),不過七星刀並非電魚。在大約1。2-0。8億年前的白堊紀,弓背魚科與弓背魚亞目的其他成員一樣在非洲大陸起源,隨後它們向東擴散,以塞席爾群島作為跳板,跨過海洋,在當時孤懸海外的印度次大陸登陸,並在此後隨著印度次大陸與亞歐大陸的碰撞而進入東南亞。現在,南亞和東南亞現在已經成為弓背魚科的分佈中心,但這些身處亞洲的弓背魚,在演化的過程中早已失去了放電的能力,成為了唯一一類不具有發電能力的弓背魚亞目成員,而放電這項技能,則被留給了裸臀魚、長頜魚,以及非洲的弓背魚科魚類——光背魚和駝背魚。

御電之術:電魚——演化的奇蹟

飾妝鎧甲弓背魚在東南亞廣泛分佈,由於作為觀賞魚流通,它們在臺灣也已經形成種群

御電之術:電魚——演化的奇蹟

弓背魚(N。notopetrus),這是唯一一種在我國有分佈的弓背魚

御電之術:電魚——演化的奇蹟

非洲駝背魚(Papyrocranus afer),一種分佈於非洲的弓背魚

御電之術:電魚——演化的奇蹟

光背魚是唯一沒有背鰭的弓背魚,這一性狀使得它們與裸背魚目非常類似

一般來說,提到強電魚,知識貯備比較豐厚的人說出電鰻電鰩電鯰,也就差不多了,但其實強電魚還有一類,就是鰧。鰧屬於棘鰭總目鰧形目鰧科,是最進步的電魚、唯一的海水硬骨發電魚類,也是全世界的電魚中唯一一類屬於正真骨魚群的。鰧科並不是全員都會放電,只有星鰧屬和一些鰧屬的成員會放,鰧科沒有弱電魚,這些能發電的鰧都是強電魚,並且它們這個強電可能是直接出來的,大概沒有經歷電感和弱電的階段。目前對於鰧類發電的研究還比較少,不如另外三類強電魚那麼受人歡迎,不過還是留下了一些資料——比如鰧屬的大西洋鰧可以產生的電壓是50V,與日本單鰭電鰩差不多。

御電之術:電魚——演化的奇蹟

大西洋鰧

御電之術:電魚——演化的奇蹟

斑點星鰧

御電之術:電魚——演化的奇蹟

黑帶豎口鰧,這種鰧就不具有發電器官

鰧又叫瞻星魚,因為它們的眼睛長在背上,仰望星空,這其實是鰧適應伏擊生活的一個特徵。鰧平時埋在沙子裡,露出眼睛和嘴,有時還伸出嘴裡的呼吸瓣勾引魚和烏賊等小動物,然後突然張嘴把獵物整個吞下,有時候獵物太大,不好控制,能發電的鰧就會釋放電流電暈它以便於吞嚥,而在自己被捕食者抓住的時候,這些鰧也會釋放電流以進行回擊,不過據別人說,小的鰧抓在手裡,就感覺像握了個打點計時器,僅此而已。

御電之術:電魚——演化的奇蹟

埋伏在沙子中的斑點星鰧

有很多人都會問,強電魚釋放的電流有時候可以直接把自己的攻擊物件電暈,為什麼自己卻又毫髮無損呢?這是個好問題,實際上即使是在學界裡,人們也沒有得出一個滿意的結論,有人認為純粹是因為強電魚的大小使得比較抗電,但如果這樣,既然捕食者和獵物都可以被放倒,大小處於二者之間的發電者沒理由就沒事。也有人認為這是因為電流作用時間很短,產生的能量少並且大多數都耗散到水中,電魚自身承受的實際上很少,假如這樣無損應該是針對放電者自身,但事實是電鰻的強電對其他電鰻同樣沒有效果。不管怎麼說,我們目前依然是不清楚電魚不怕電這個事情背後的機制的,相關的研究也依然會繼續下去,相信終有一天人類可以撥雲見日,探出背後蘊含的奧秘。

御電之術:電魚——演化的奇蹟

這條電鰻與凱門鱷糾纏在了一起,凱門鱷已經被電暈,但電鰻自己卻沒有這個問題(雖然它也跑不掉)

在漫長的地球歷史中,不同的演化方向殊途同歸造就了各式各樣的發電魚類,但這樣的能力出了魚類卻又再無蹤影,甚至在泥盆紀魚類登陸後,電感也很快消失。電感和發電都是獨特的水生生活賦予魚類的特殊能力,而我們人類對其中的許多機制都還不甚清楚。發電魚類的出現是演化上的一個奇蹟,從遠古開始,這些水下的發電機在演化中不斷出現,看起來發電對魚類而言並不是很難獲得的,但放眼整個生物界,能靠自己發電的,也就只有魚類。

標簽: 電鰻  魚類  電魚  發電  弓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