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體育

如何評價《阿里雲的這群瘋子》一文?

作者:由 知乎使用者 發表于 體育時間:2018-10-16

如何評價《阿里雲的這群瘋子》一文?孫冰2018-10-17 13:10:20

“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這是下圖中c位的妹子在一次我們回顧過去的聊天中發出的感慨。

如何評價《阿里雲的這群瘋子》一文?

利益相關:沒有認錯的話,圖中左一是我

看到作者的文章非常感動,這群人做的事情確實值得驕傲,作者把十年前的這段歷史寫的如此傳奇,令人蕩氣迴腸,相信當年一起走過來的兄弟看到後一定很爽很自豪,真摯感謝。

接下來我要做一件不太厚道的事情,就是把文中和我認知不符的部分拿出來討論一下。沒有任何的惡意,甚至都不是想澄清,因為所謂真相很多時候並無意義,留給自己就好了。然而恰逢飛天十年,又看到好文,想想還是做這件事情,算是為自己和兄弟姐妹們的這段青春做個紀念。

也許有些事情說明之後,整件事情會看起來沒這麼傳奇,這群人也沒那麼純粹那麼瘋,甚至有些高大的形象也會矮上那麼一點點,但我認為會更接近真實,我喜歡。

1。 “阿里雲”這個名字

如何評價《阿里雲的這群瘋子》一文?

這裡有可能會讓人產生“阿里雲”作為公司或組織已經存在的聯想。實際上阿里雲這個說法當時我沒有聽到有人提,博士(王堅)一直在說的是“雲計算”,我們入職的部門是“阿里巴巴集團研發院”,這個名字至少用到了次年9月阿里雲這家公司成立。

2。 “飛天”這個名字

如何評價《阿里雲的這群瘋子》一文?

“飛天”這個名字是博士起的,英文名字Apsara,並非源自中國神話。之所以叫飛天,我的理解是:呼應阿里的大資料戰略“奔月”專案;博士有很強的航空航天情結;敦煌/佛教中飛天的形象。

起這個名字的時候,還沒有對後面中國神話系列的神話名做任何構想,兩者完全獨立。

3。 “雲梯”的故事

如何評價《阿里雲的這群瘋子》一文?

這裡錯的比較多,慢慢說。

雲梯專案不是兩手準備。

簡單說,雲梯專案就是阿里的大資料計劃的落地。博士對大資料專案的規劃從來都是基於飛天平臺,沒有任何的模糊。但2008年規劃這個專案的時候,飛天還一行程式碼都沒有,而公司內部的大資料需求已經開始快速增長,等不到飛天平臺的完成,所以需要過渡方案在此之前支撐大資料需求,這就是雲梯團隊的職責。

大家非常respect這個團隊,因為他們從第一天就知道自己在做的是將要被替代的工作,雲梯的名字也是這個團隊自己起的,意為上“雲”之“梯”,上雲之日也是撤梯之時。

雲梯團隊的這種精神令博士非常感動,他說雲梯的名字永遠不會消失,大資料專案未來由飛天支撐後,仍然叫雲梯,這就是為什麼會有云梯1、2。

後來之所以有云梯1、2之爭是因為在飛天平臺開發期間,阿里內部的大資料需求爆發式增長,雲梯專案的規模和複雜度迅速增加,平臺替換難度越來越大,是否一定要做替換內部就有了不同的觀點。

4。 首年招聘

如何評價《阿里雲的這群瘋子》一文?

這裡是作者小演義了一下吧。

滿弓也是我們在微軟原團隊一員,從避嫌角度滿弓的面試不可能是晨曦做的。事實上晨曦入職比滿弓只早了一週,晨曦入職前滿弓的面試早就完成並且拿到offer了。

如何評價《阿里雲的這群瘋子》一文?

因為時間緊,這裡的實際情況反而比作者寫的還要誇張。其實節奏是,前一所學校第三天上午發offer,下午就會趕到下一所學校,晚上就開始了宣講和筆試。每所學校的實際時間跨度只有兩天,判卷和是否錄取的決定都是夜裡進行,經常搞到3、4點鐘,我們睡覺後,hr小姐姐還要給透過的同學發簡訊通知。這裡我要吹爆hr小姐姐的組織和付出。

學會判卷倒沒那麼誇張,主要客觀題和分數統計吧,非常辛苦是真的。

如何評價《阿里雲的這群瘋子》一文?

錯位的因果關係。

此次是校招,最早的同學入職也要等到來年4月。

2008年底團隊的人馬是其它渠道,總數在20人左右。

5。 上地初創時期

如何評價《阿里雲的這群瘋子》一文?

感謝馬總的關心,還親自到上地的小破辦公室看望大家。

至於有空就找工程師聊天……馬總沒那麼閒,我們臉也沒那麼大。

6。 起名那些事兒

如何評價《阿里雲的這群瘋子》一文?

完全沒有想到給模組起個名字能帶來槽點。也許當初真是年輕氣盛無知者無畏?

給模組起名是因為沒有名字成員時間溝通經常出現誤解,所以團隊開了一個會說我們要起些名字。會開的很快,中國神的流派輕易的擊敗了動物派和水果派,成為最終選擇。

現在看起來,當時確有雄心壯志在其中,因為在起英文名字的時候,我們固執的選擇了漢語拼音而不是意譯,希望世界能感受到中國的技術力量。

7。 還是上地小破辦公室

如何評價《阿里雲的這群瘋子》一文?

上地的辦公室條件是不太好,但口呼白氣還是太誇張了 ,一下子讓我想起了東北老家。

重點是下面這個程式碼,這個是藝術加工過的,為了印在T恤上,不要根據這個鄙視我們的程式碼風格,其實我們還是有追求的。

如何評價《阿里雲的這群瘋子》一文?

提到T恤,這段程式碼後來印了上去,但是當時我沒聽過有人說這樣的話。

我理解大家的心情會是,我們的每一行程式碼都是為了要跑在伺服器上,而不是為了印在T恤上。同理,我們的每位工程師會因為5000臺機器在一起和諧工作而自豪,而不是為了把自己的名字刻在5K碑上。

如何評價《阿里雲的這群瘋子》一文?

這裡的行文有些春秋,容易讓人誤解說是馬總瞭解到我們很艱苦而換了工作環境。

實際情況是二者毫無關聯,我們搬離上地是另外的原因。

8。 阿里金融牧羊犬專案

如何評價《阿里雲的這群瘋子》一文?

當時確實苦了阿里金融的兄弟了,致歉,致歉。兩個團隊確實都很慘。

但還是要為兄弟們洗一下,別的不想多說,只說這個專案的計劃時間點。

接到這個專案的時間是在09年的11月底,當時專案依賴的核心元件分散式SQL的執行引擎還沒有,而計劃上線的時間是10年的春節之後,而這是一個金融專案,對標的是Oracle,算上春節3個月時間,呵呵。對於軟體開發稍有了解的人都可以看出來這是怎樣逆天的計劃。

我只能說,都是瘋子,我同意,都是瘋子。

如何評價《阿里雲的這群瘋子》一文?

到了這個奇蹟般的大版本升級了。

一句話,沒有奇蹟,沒有神奇的版本,沒有浮出海面。

牧羊犬專案,最終延期了一個多月,在10年4月初上線。

上線前後兩個團隊沒日沒夜的趕進度,改bug,系統自然會越來越穩定,這個團隊的技術實力我是相當自豪的。阿里金融的業務在這個時間點能上線也確實是一個奇蹟,一個靠人肉一點一點堆出來的奇蹟,而上線後,整個系統仍然遠未達到及格線,人肉仍然在堆,只不過這次是死保線上業務的正常執行。

牧羊犬,只是飛天最黑暗的這一年的序曲。

9。 5K

如何評價《阿里雲的這群瘋子》一文?

在任何一篇講阿里雲的歷史或是飛天曆史的文章中,5K專案都是濃墨重彩的一筆。這篇文章也不例外,用大量的篇幅繪聲繪色的描述了5K,彷彿這是一個跨過去是天堂,跨不過去就是地獄的世界級難題。

然而並不是。

在這裡我要為雲梯1、雲梯2兩個團隊正名,在13年5K專案衝刺之時,5000臺機器這個數字對於兩個團隊來說都是力所能及,也許有一些小困難需要克服,但最黑暗和困難的時期早已過去,已經並不存在根本性的技術挑戰。

不存在文中所提的兩個團隊為了5K為目標進行競爭,也沒有贏者通吃。如前文所述,雲梯2替換雲梯1是既定戰略,只是因為戰線拖的太長,心態有變化,內部出現質疑的聲音。

5K並不是一次艱難的技術攻關,更像是飛天能力的一次證明,證明雲梯2替換雲梯1並不存在技術上的障礙。

5K成功了,一個註定成功的專案沒有任何理由失敗。

回到文章,仔細看會發現時間線交錯的比較混亂,所以不建議按行文順序推測前因後果。

舉個例子。

如何評價《阿里雲的這群瘋子》一文?

這裡前面說阿里雲的危機,博士遭受的委屈,時間發生在12年。

而這裡晨曦拒絕好友的事情發生在10年,12年的3月,晨曦離職和朱瓏一起建立了依圖科技。

中間一句阿里雲最危機的時刻混淆了兩者的時間線,但又都說得過去。

12年是阿里雲最危險的一年,而10年是飛天最黑暗的一年。但行文中隱含的因果關係並不成立。

關於文章的刊誤就到這裡,也許其它的可討論之處,或不瞭解,或無從置評。

最後再次感謝作者,感謝你的文章讓這個團隊的經歷和精神為眾人瞭解,討論歸討論,我知道像我的這種真實的流水賬無法傳播。respect。

當然,感恩一路走來的兄弟姐妹們,感恩我們彼此的扶持和成長,感恩在一起或長或短的歲月。

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十年辛苦並非是批閱增刪,而是寫字人下筆時心中的血淚。寫此文,憶往昔,有所感懷,值了。

十年,飛天。

如何評價《阿里雲的這群瘋子》一文?劉縉2018-10-17 16:29:40

王堅博士當年很喜歡以阿波羅計劃,波音747的研發等等故事來激勵大家(所以“飛天”“登月”等等可能都來自這)。如今他也成為了勵志故事裡的人物。

文章很好。不過阿里雲的至暗時刻在文章裡是幾百字,對於文中的若干人卻是好幾年,箇中滋味恐怕是文字難以傳達的。

說些題外話。阿里雲初創時期的痛苦,我覺得其中有時代因素,具體來說是時間上與三個變化相重合:

公有云市場(在國內)逐漸出現。實際上雖然很早就命名“阿里雲計算”,但公司內部很長時間對於重點服務內部(如全網搜尋,後來統稱“去IOE”的各種基礎服務等等)還是外部(公有云),要不要做私有云(如政府業務)等等,似乎並不明確。阿里雲的首批公有云服務OSS和ECS,實際上很晚才推出。而且由於系統本身受Google架構的深刻影響偏向後端批處理,不但系統中很多設計對於公有云產品並非必須,恐怕這些服務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還在效能和成本上受到了拖累。如果阿里雲今天才成立,一定會聚焦在對標AWS迅速推出產品,少走很多彎路。阿里雲的風評,終究還是靠公有云拉起來的。另一方面,服務內部看起來是自己人一切好說,其實並不容易,規模、穩定性、效能相對於公有云來說恐怕都更高。反過來說,內部系統做好了要開放出去也沒那麼容易,安全性、計費等等往往有缺失,想來Google Cloud對此應該深有感觸吧。

開源運動大興。在阿里雲開始的年代,開源軟體在Web開發中已經廣泛應用,但在系統領域還比較稚嫩,Hadoop無論程式碼本身還是開發人員規模無法與今天相提並論。而阿里雲最初的人很多來自微軟,對開源的認識恐怕還略低於平均水平。在今天看來,完全不利用開源軟體,而自己做一套連API都全新的封閉系統,這是強如微軟都最終放棄的思路,何況當時的阿里?像文中提到雲梯1到2的痛苦轉換,本可以有更加平滑漸進的方式。但對當時的這群人來說,“一個公司的開發能力無法抗衡整個開源社群”並不像今天這麼顯然。

新一代中國程式設計師信心的提升。如文中所說,在阿里雲初創時,公司內外對“中國人做系統軟體”抱有天生的不信任。水木bbs上還有(記得是在美國工作的華人程式設計師)評論說(大意)“中國公司好好做應用就行了,做系統軟體是瞎折騰”。而我這幾年參加各種技術分享,往往是二十多三十出頭的程式設計師輕描淡寫地說因為公司業務有某某需求,於是做了一個分散式系統。這裡面有Google等公司讓分散式系統技術普及化的功勞,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這一代人不再有什麼東西是美國人能做而中國人不能做的想法了。阿里雲的歷程夾在這兩代人興替之間。

上面這些東西在我心裡很久,後來我離開的時候問唐洪:回頭看阿里雲是不是能走一條更容易的道路?唐洪沒有明確回答。當年百度騰訊的團隊也不可謂不強,然而只有“阿里雲的這群瘋子”一路走了下來,也許事後看來的不自量力與狂氣對於推動一家巨型公司來說是必須?不得而知。

我猜“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恐怕在阿里雲初創的好幾年裡都是很多阿里人,也許包括馬雲,心頭的陰影。所幸這個恐懼沒有變成現實,我們這些離開的人還要感謝沒有離開以及後來加入的人啊。

如何評價《阿里雲的這群瘋子》一文?知乎使用者2018-10-18 17:02:52

就在《阿里雲的這群瘋子》紅遍朋友圈的時候,一幫親歷的老人煮酒熱(pai)議(zhuan);

那位“歪嘴一笑”的主管給我們這群排排坐的吃瓜群眾拍了一本白色封皮的“無字冊”

開啟。。。第二頁。。。

如何評價《阿里雲的這群瘋子》一文?

我問:“這是一群殭屍嗎?”

“什麼啊?!這是駭客帝國!”(吐血臉)(2009年阿里年會阿里雲團隊表演)

不會寫程式的包工頭不是好咖啡師

這位剛被我傷害到吐血、經常表情誇張的人是我同桌,Apsara第一人。大家都說他是阿里雲一號員工,其實他也沒那麼老,只是從06年到18年攻城略地過很多山頭,雲計算、大資料、移動應用、各種遊戲,之後就是修公路,現在是AI。

他可以說是個上癮好奇的人。原來在微軟亞洲研究院,做OTS系統開發,和晨曦在一個組。後來他們一起去了阿里雲,開發分散式計算平臺,做任務排程。之後居然去修了公路(一個北大計算機的程式猿搞起了土木工程的活),甚至在修公路期間花了很多時間研究了密碼學,還自稱包工程讓他“從心態上開始理解這類群體的結構,開始理解這種形而上的工作方式”。後來自稱“覺得自己年紀大了”,“必須要去做那些真正喜歡的事情,而不是在不喜歡的事情上浪費時間”。就找到了晨曦,找回了原來的非常熟悉、喜歡一起工作的團隊,開始做計算機視覺在垂直的安防領域的解決方案應用。

他延續著手衝咖啡的習慣(晨曦總是念念不忘在北京上地的小辦公室團隊的咖啡豆都是他從家裡帶來的而請他喝咖啡),並且會不時的講講不是不相信AI能更深刻的影響到人類協作,至少現在還停留在比較淺的層面上,比如除了計算機視覺,我們的自然語言理解什麼時候能敵十幾歲人類的水平?我們的語音識別加自然語言理解什麼時候能替代掉人工作一些基礎鞏固走?看起來有太多可以搞的東西,飛天十年,AI可能不止十年。

打飛的來上班的空杯子

這位被稱為“人工智慧之舅”的(不想油膩的)中年男子,在長達一年的時間內擔任我的“掛職manager”(只管發錢,無問東西)。他呀,每週六趕晚上的飛機回北京的家,明明去機場的時間已經不充裕了,還要在走之前的會上說“不要嫌我囉嗦,我再多說幾句……”,結果經常因為時間緊張又打不到車在狂風驟雨中騎小黃車去地鐵站,更經常的是飛機延誤到凌晨,然後週一上午又神奇地笑嘻嘻出現在上海辦公室……每天幾乎不在座位上,忙碌於各個會議室之間,偶爾沒有會的時候,坐在椅子上幾分鐘就能累得睡著打呼……反正就是非常辛苦但又非常熱愛他的工作呢。

他似乎是個記性並不好的人,認識他的時候,他似乎已經把自己倒成一個空杯子,不太記得操盤飛天在Sort Benchmark把計算100TB資料排序用時從 ApacheSpark縮短了一多半,但是那種著迷拓荒的感覺,喜歡自虐到酸爽的理想主義,沒錯,就是他了。用AI賦能產品,讓產品切入行業,誰都不知道解法是什麼,不知道在這個過程中要的是什麼,所以得不斷拓寬外延,得懂戰略、會搭班子、會當導演。

如何評價《阿里雲的這群瘋子》一文?

最兇最常吵架的男神“周學長”

“周學長”是標杆式的“別人家的孩子”,從學生時代的亞洲首個世界冠軍就一直是媒體追捧的物件,甚至到06年畢業的時候,Google和微軟校招勝利之爭爭鋒到北清華南交大某兩位同學之爭上(

「O.S.」

我浙表示不服)。雖然周學長後面在阿里雲負責大規模分散式系統研發,現在依圖除了老本行還在做10億規模的靜態人像識別系統、萬路影片流的叢集、去中心化異構計算等,不過我們總暗暗的打趣說他的人設更適合給青年學子介紹從摩爾定律到行星級智慧系統。

而且講道理,雖然周學長在公眾面前是男神般的光輝形象,其實好多人都害怕在非公眾場合跟他說話,因為他會用“交付物是什麼”“邊界是什麼”“輸出是什麼”“有哪些驗收指標”“場景覆蓋率怎樣”“使用成功率怎樣”“延遲/QPS/併發/規模/資源佔用/failover”balabala一系列排山倒海的問題把你的需求肢解,更令人瑟瑟發抖的是越到臨危解bug他就越興奮。這大概就像是高危運動的魅力所在吧,它使人際關係變得更加單純,個人交情被淡化,如同戰爭,其他因素取代了人際關係本身,在極度不確定條件追求高速增長大抵如此吧。

從不報銷的程式猿主業是consultant

起初,對冰哥這個“神出鬼沒”的人有兩個印象:

第一印象:以為在北京上地的匯眾大廈時期,他總是夏天自掏腰包幫大家買冰塊,並且鼓動大家把1m³的冰塊雜碎放在臉盆中搬上去,所以被叫做“冰哥”

如何評價《阿里雲的這群瘋子》一文?

(其實可能重點不止是“冰”,辦公室的水電煤都他負責繳,且從沒報銷過,聽說現在還留有很多發票)

不過我天真的想法很快就被事實打臉了……

如何評價《阿里雲的這群瘋子》一文?

如何評價《阿里雲的這群瘋子》一文?

第二個印象呢,每週中固定日子的傍晚,我都會收到這個公眾號的推送,緊接著就意味著要見到冰哥了。是的,我儼然已經演進成為“巴普洛夫的狗”,被優秀的行為主義光環籠罩(肉和鈴聲同時出現,日後聽到鈴聲就流口水的 )。

如何評價《阿里雲的這群瘋子》一文?

然鵝,昨天鈴聲響了,等了一個晚上,肉卻沒有出現……原來是冰哥早發了一天推送(有你這麼做CTO的麼orz //我真是被學了六年的心理學害慘了 )

em……consultant這個詞非常符合的冰哥人設,創作consultant也是他沒錯,現在他一邊搞著百年樹人的startup,一邊跟搞飛天的這幫“老戰友”重聚,賭注著“下一個十年”的AI。

https://

mp。weixin。qq。com/s?

__biz=MzI3MTA0MTk1MA==&mid=2652031604&idx=3&sn=4e03e5ea111166c62505ce8608d745d8&chksm=f121be85c656379381e2c8523bc72b6432a6bd72c802502cfeb4e4a6ae25fc9800ecdfea6cc1&mpshare=1&scene=1&srcid=1120fajiRxuacUqVDr84Lc4y&key=f5e10a8e599d513ba23d3eb2bf6e37c0b1e1e088f445fbf053f8309fd9fe721c6cf16a091431c25103d41bb12c93999159950e85761ce9d2a7a648a70b8848e6020c169dbd63de4cb06518a448814be5&ascene=0&uin=ODE1MDEwNDAw&devicetype=iMac+MacBookAir7%2C2+OSX+OSX+10。13。3+build(17D47)&version=12020810&nettype=WIFI&lang=zh_CN&fontScale=100&pass_ticket=khyglOZdyaGEyiUmeBoEbvOXMCpbt%2Fk%2BgvrdBZGgJAQ2WO9BchsyW55LFY1EoUQw

有jin大師,萬事不愁

待續……

今年的2050大會上,飛天團隊的工程師從世界各地聚集來,回憶從08年到18年走過的十年,背景音樂是

「數碼寶貝」

「Butter-Fly」

“無限大な夢のあとの、何もない世の中じゃ”

倒是更想讓人暢想,下一個十年,這些又聚集在一起的“瘋子”,又能寫出怎樣的故事

如何評價《阿里雲的這群瘋子》一文?沈括2018-10-20 09:13:24

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尤其是文人騷客的誇大修飾獵奇的物件。

去ioe恰恰不是阿里雲的目標,去ioe是以支付寶兩個cto的人頭為代價支付寶獨自完成的工作,支付寶一直也沒有全部用阿里雲,因為滿足合規要求太麻煩,08年博士自己特許的。淘寶預算亂來以技術副總人頭祭旗的。

后羿和換oracle沒關係,淘寶從來就沒用oracle,這個問題是集團內b2b同事大師推動,支付寶同事黃忠獨立推動,btw,這兩位都是國內oracle大牛。不存在八十多位oracle工程師堵門的事情,這件事情的這麼描寫看上去顯得管理團隊的英明,但是是對技術團隊最大的不尊重和無恥。

利益相關,如果記者誇大的對的話,我就是支付寶那個跟博士詳細彙報98%使用率,要多少oracle和機器的人,當然因為我們有根有據,博士很輕鬆就批了。

如何評價《阿里雲的這群瘋子》一文?視界雲2018-10-23 16:06:41

謝邀~

阿里雲的今天來之不易,值得恭喜!

沒有人能夠隨隨便便成功,所有的成功來得也絕非偶然,創業不易,過程中從0到1的艱辛,對於此,相信很多創業者也是深有感觸!

關於《阿里雲的這群瘋子》這篇文章,幾個好友分享了自身的看法:

我身邊好多程式設計師都說,看的特別心潮澎湃。我覺著不誇張。而且作者因為懂一點技術,所以裡邊有一些內容,像我這種外行就看不懂,get不到那個點了。

——某企業服務平臺媒體人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選擇釋出的時間節點來看,似乎並不那麼單純,多少有點針對鵝廠的意味,畢竟騰訊剛宣佈成立“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不過總體來說還是不錯的,有點當年阿里巴巴18羅漢赤手空拳打天下的意思,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滿滿的收穫背後,也有很多值得懷念的辛酸和不易。

——某自媒體人

哈哈,餓廠的確有點被截胡了。不過回到正題上看,尤其是博士,再造阿里,博士功不可沒。幾乎沒有人聽得懂博士的故事,但是聽他的總沒錯。

——某前阿里工程師

前前後後一大群工程師花費了幾年把一個大專案終於給做下來了,其實很大程度上還是因為阿里體量足夠大,能夠承擔得起這份風險。

——某雲服務廠商負責人

當然現階段無論是放眼全球還是聚焦國內市場,阿里雲已然很成功,併成為中國雲計算企業在世界雲計算市場的代表。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Gartner2018年6月釋出的2017年度全球公有云IaaS市場份額分析報告中顯示,亞馬遜AWS、微軟Azure、阿里雲位列全球公有云IaaS市場前三甲。世界排名前5的雲計算廠商中,美國佔4個席位,中國佔1席,世界雲計算的戰場已經成為中美之間的角逐。

如何評價《阿里雲的這群瘋子》一文?

參自Gartner

長話短說,在此便不贅述了,創業不易,行且堅持。

生命中有些事還是值得發瘋了似的去玩命堅持,祝福所有的同行者和夢想家!

標簽: 阿里  飛天  雲梯  團隊  5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