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體育

端午濃濃話“粽”情,關於端午節你所不知道的冷知識

作者:由 蘿蔔特先生 發表于 體育時間:2022-09-05

端午濃濃話“粽”情,關於端午節你所不知道的冷知識

端午歷史知多少:

“五月五,是端陽;吃粽子,灑白糖;雄黃酒,身體壯;划龍舟,喜洋洋。”2020年6月25日,農曆五月初五,又迎來一年一度的端午時節,端午節作為中國三大傳統節日(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之一,發展至今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

“端午”二字最早出現於晉人周處的《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藝文類聚》中註解道:“端,始也,謂五月初五也。”“端”是“開端”、“初”的意思,“五”則和“午”相通。“午”字,屬十二地支,農曆用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以此類推,五月則為午,所以五月也稱午月,端午節也有“重五節”、“重午節”等別稱。

端午節的別稱數目是所有傳統節日中最多的,多達20多個,有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艾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粽子節、午日節、女兒節、地臘節、詩人節等等五花八門的別稱,堪稱節日別名之最。

端午濃濃話“粽”情,關於端午節你所不知道的冷知識

端午起源版本多: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歷來眾說紛紜,版本眾多,其中流傳最廣的是紀念屈原的說法。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人,曾做過“三閭大夫”,相當於當時的貴族總管,他主張聯齊抗秦,提倡舉賢授能,富國強兵,然而當時的楚懷王沒有主見,時而抗秦,時而聯秦,屈原的主張也受到楚國保守勢力的反對,楚懷王聽信讒言,將屈原流放到沅、湘流域(今湖南)。當屈原聽到楚國都城郢都被秦軍攻陷後,悲痛欲絕,於公元前278年五月五日,抱死自沉汨羅江而死,後人哀悼他憂國懷君、九死不悔的情懷,用龍舟競渡來救他,用粽子來祭他,以表達對他的懷念。

除了紀念屈原投江的版本,端午節的起源還有夏至說、龍日說、惡日說、勾踐說、曹娥說、陳臨說、伍子胥說、介子推說、沐浴日說、吉祥鳥說、巖紅窩說等10多個版本。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真相,學界在經過多年探討後,已經形成了基本共識,即

端午節俗起源於辟邪說和五月夏至季節的陰陽轉換

,早在屈原的時代之前,五月就被稱為“惡月”、“毒月”、“死月”,也因此產生了許多相關的禁忌和辟邪措施,例如沐蘭湯、飲雄黃、插艾葉、制蒲劍、掛虎飾、龍舟競渡、採藥製藥等等措施以辟邪禳災。《禮記·月令》中也有記載:“

是月也,日長至,陰陽爭,死生分。君子齋戒,處必掩身,勿躁,止聲色,毋或進,薄滋味,毋致和,節耆欲,定心氣

。”

端午濃濃話“粽”情,關於端午節你所不知道的冷知識

「端午快樂」VS「端午安康」:

關於端午節的祝福,有非遺專家說:“不是所有節日都互祝快樂,如清明節、端午節,只能互送‘安康’!”安康和快樂,本都是傳情達意的祝福用語,端午節起源的“屈原投汨羅江,伍子胥投錢塘江,曹娥投曹娥江”中的眾多版本里,固然有悲壯的因素的存在,似乎祝安康的說法不無道理。

其實不然,端午節的真正起源本非為紀念某位人物而存在,眾多版本中也有不少演繹成本,早在屈原投江版本出現時,民間就有五月初五辟邪、祛毒和祈福的習俗,後來才演變成紀念屈原的日子。古人的詩文中就有不少歡度端午的記載,例如北宋詩人晏殊寫端午:“雕盤分楚粽,重重團扇畫秦娥;宮闈百福逢嘉序,萬戶千門喜氣多。”唐玄宗在詩中也寫道:“嘆節氣之迴圈,美君臣之相樂。”都是歡度端午的顯例。

端午節發展至今,也有了更為豐富和寬泛的文化內涵,已經演變成家人團聚,親朋相會的佳節,因此說“端午快樂”並無不妥,反而強調“端午安康”的則有吹毛求疵,故作高深之嫌,佛教所謂的“著了相”。

文章原創:「三味書窩」

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標簽: 端午  端午節  屈原  五月  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