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體育

iPadOS 15體驗,m1 iPad pro測評,以及我為什麼選擇11寸

作者:由 劉軒 發表于 體育時間:2021-06-08

iPad OS 15正式推出,第一時間升級了測試版。

我從Air 4換到m1 iPad pro,11寸 256g。

iPad OS推出後,我算是少數心情愉快的使用者之一,雖然這多少有點見不得別人好的意思——iPad 12。9寸多工有了點優勢,但依然沒有和11寸拉開體驗差距,重要生產力應用一個沒更新,蘋果依然在以平板視角對待iPad。

我認為這是一件好事, iPad的總體體驗就應該是輕鬆且純粹的,除了12。9寸之外的iPad都不應該被委以生產力重任。

下載描述檔案升級完成後,螢幕上跳出一個hello動畫,我當時就想截圖,結果截圖沒有任何反應,等我設定完系統之後才能截圖。總之這只是一個小細節。

更新包5個g,可能因為今天網速不錯,這次更新升級花費的時間比我想象中短不少。

簡單設定完畢之後就進入了主螢幕。

第一時間換上了新桌布。

iPadOS 15體驗,m1 iPad pro測評,以及我為什麼選擇11寸

這次只有一張新桌布,桌布質量我個人感覺一般,有點iPhone X時候的感覺,就是色彩太灰了

每次升級,很大程度上都是為了桌布。這次升級的桌布側重流動感,但是整體顯然沒有過去iPad桌布的豔麗感,而是有些灰,對比度也不強烈,而且沒有任何高銳度的部分,視覺效果比較柔和,突出了應用和元件。實話說,我覺得這次桌布有點太糊了。

目前網上只找到iOS 15的桌布原圖。

iPadOS 15體驗,m1 iPad pro測評,以及我為什麼選擇11寸

iPadOS 15體驗,m1 iPad pro測評,以及我為什麼選擇11寸

怎麼放都不對的widget

iPadOS 15體驗,m1 iPad pro測評,以及我為什麼選擇11寸

折騰了一會兒才發現widget的排布規則,一開始總是無法將widget分配到合適的位置上,不得不說widget的拖拽體驗還是比較反人類的,經常拖動一個widget之後頁面就被打亂了。

iPadOS 15體驗,m1 iPad pro測評,以及我為什麼選擇11寸

因為邊距設計問題,widget隨意排列很容易讓桌面顯得凌亂

而且因為不對齊,頂部留白空間太少,一開始在頁面頂端的時候怎麼看怎麼難受,後來設定在了底部,瞬間順眼了很多。

iPadOS 15體驗,m1 iPad pro測評,以及我為什麼選擇11寸

夜間模式視覺效果不錯,要是icon也有夜間模式就好了

注意,升級之後有幾次magic keyboard在切換app之後一瞬間沒有反應,之後恢復正常。還有一次提醒我無法識別裝置,在重新吸附了一次之後恢復了正常

首先開啟【設定】,看看多了什麼東西

控制中心多了【快速備忘錄】和【低電量模式】,以往iPad是沒有低電量模式的,蘋果終於意識到了有【電量低於100%自動開啟低電量模式】的超級電量焦慮黨存在了。

iPadOS 15體驗,m1 iPad pro測評,以及我為什麼選擇11寸

iPadOS 15體驗,m1 iPad pro測評,以及我為什麼選擇11寸

點選快速備忘錄之後,從螢幕右側出現了一個快速書寫區域。

往下翻看到Siri和語言。大會上說多了兩種聲音,但是目前Siri的普通話聲音依然只有兩個。

往下翻看到Apple Pe設定

iPadOS 15體驗,m1 iPad pro測評,以及我為什麼選擇11寸

Apple Pencil設定中多了手勢設定:左下角是截圖,右下角是快速備忘錄,兩個功能都可以選擇關閉。

快速備忘錄一會兒我們詳細說,這是這次我最喜歡的升級。

然後我們來看各種應用,首先注意到的就是連線鍵盤之後輸入法外觀的變化。

全新的候選詞條

iPadOS 15體驗,m1 iPad pro測評,以及我為什麼選擇11寸

我原本一直不喜歡的底欄終於換成了佔用空間更小的候選詞條

這個候選詞條不僅能以懸浮條形式展現,還能夠縮小成一個icon顯示在頁面右下角,我覺得這個icon看起來有些大,但是右下角也不可能顯示什麼重要資訊,大一些的icon還更有益於手指操作。

iPadOS 15體驗,m1 iPad pro測評,以及我為什麼選擇11寸

候選詞條可以點選輸入法按鈕-最小化-縮到角落裡變成一個圓角icon

更快的動效

120hz重新整理率的體驗得到了進一步提升,多工視窗和導航的速度變化不明顯,甚至基本沒變,但是新的app資源庫點選動效非常快,可以說如絲般順滑,比macOS更順滑迅速。

iPadOS 15體驗,m1 iPad pro測評,以及我為什麼選擇11寸

新的app資源庫在頁面右下角,點選之後展開出現,動畫速度非常快,可以說是閃現,和以往點選展開的慢吞吞的動效截然不同

iPadOS 15體驗,m1 iPad pro測評,以及我為什麼選擇11寸

app抽屜的動效卻沒有進步,還是原來那種在後段明顯有點減緩感的動效

quick note——快速記錄體驗大幅提升

我原本一直使用drafts進行快速記錄,而且現在用的都是手錶端。按下按鈕直接語音記錄比什麼來的都方便快捷。

iPadOS 15體驗,m1 iPad pro測評,以及我為什麼選擇11寸

可以在手錶端進行快速記錄的drafts。

但是語音記錄在記錄一些生僻詞彙時不可能準備,另一方面很多環境下不適合用語音,而且很多時候我是需要針對目前正在使用的應用進行一些快速記錄,這個時候quick note就體現出了強大的便捷性,

手寫+快速新增連結

,這兩點可以說怎麼吹都不為過。

iPadOS 15體驗,m1 iPad pro測評,以及我為什麼選擇11寸

頁面右下角往上一劃,出現快速記錄頁面,可以直接快速添加當前網頁的連結,也可以直接手寫輸入,手寫空間非常充裕,體驗極好

Safari瀏覽器——邊欄檢索變得舒服了很多,就是稍微有點佔地方

Safari的更新增加了邊欄,並且讓標籤在不使用的情況下隱藏,形成了更加簡潔純粹的使用體驗。

iPadOS 15體驗,m1 iPad pro測評,以及我為什麼選擇11寸

在使用知乎網頁端寫東西的情況下,除了頂欄、網頁域名和礙事的底部滑動指示條外,沒有任何多餘的東西

iPadOS 15體驗,m1 iPad pro測評,以及我為什麼選擇11寸

側邊欄對於11寸的iPad pro來說有點佔用空間,但是導航體驗很好

總體上Safari這次更新我是很滿意的,視覺效果更加簡潔了,空間佔用更小,對11寸iPad pro更加友好了。

語音鍵盤有了獨立按鍵,體驗卻依然糟糕

我原本一直詬病佔用小半個螢幕的鍵盤語音條,現在依然沒有改善。

iPadOS 15體驗,m1 iPad pro測評,以及我為什麼選擇11寸

蘋果什麼時候才能把這個語音輸入稍微做的簡潔優雅一點呢?每次要用到語音輸入的時候直接小半個螢幕看不見了,這麼大一個動態指示很影響思維流暢性

照片應用強化檢索——Apple 完全認不出我的鬼畫符

它能夠識別出我寫的是文字,長按可以選取,不過它完全無法準確識別這些文字的內容。

iPadOS 15體驗,m1 iPad pro測評,以及我為什麼選擇11寸

可以認出是文字

iPadOS 15體驗,m1 iPad pro測評,以及我為什麼選擇11寸

識別結果——簡單字基本準確,稍複雜的字難堪大用

翻譯升級

實話說我一開始強忍不適用了一段時間蘋果的原生翻譯,後來還是回到了谷歌翻譯,主要是蘋果的原生翻譯除了介面乾淨之外真的一無是處,連個語言快速切換的功能都沒有。

這次翻譯更新之後,也是第一時間體驗了。

iPadOS 15體驗,m1 iPad pro測評,以及我為什麼選擇11寸

整體介面長這樣,我一開始以為上方兩個是翻譯轉換,結果發現這兩個是備選語言,可以點選之後快速切換,這一點相比之前有很大進步

iPadOS 15體驗,m1 iPad pro測評,以及我為什麼選擇11寸

多了語言管理還是不錯的

iPadOS 15體驗,m1 iPad pro測評,以及我為什麼選擇11寸

對話翻譯介面,沒什麼硬傷

目前來說這個應用還過於簡單,包括收藏功能也只能按照語言分門別類,更沒辦法新增自定義的標籤,大大限制了他的應用場景,單單作為一個實時翻譯應用的話,目前我感覺體驗還是不錯的。

我把所有Apple原生應用都看了一遍,目前沒有可見變化的應用:時鐘、日曆、播客(因為蘋果推出了付費播客,該應用介面沒有升級變化我是比較意外的,可能是bug還沒處理完)、地圖、itunes、Apple store(之前已經有過大更新,變成更一目了的的邊欄樣式)、iMovie剪輯(這個我非常希望大更新,因為我覺得final cut pro短時間不太可能登陸iPad os,iMovie使用體驗比lumafusion直觀簡單,輕度使用還是大有可為的)、iWork辦公套件(我真覺得iPad端需要大更新了,現在的iWork套件我覺得很多功能使用體驗甚至遠遠不如iPad端的wps)、相機。

swift playground目前還沒有更新,但是應該很快會到來,到時候每個人都能使用iPad進行一些簡單的程式設計了。

新的分屏操作

原本的分屏操作是兩個app嵌合在一起同生共死,現在分屏的兩個app是分離的,可以單獨清理,同時圖示的引入讓分屏操作便捷了很多,因為我目前分屏用的不多,沒感受到明顯的體驗提升,12。9寸體驗會更明顯。

我為什麼選擇11寸

主要原因:11寸省錢,12。9寸沒貨。

次要原因:11寸精緻輕便。

用iPad Air 4的時候,因為一直抱著“要換iPad pro”的想法,我一直覺得這是我借來的東西,一直以一種試驗心態看待它,導致直到它出手,也沒對它產生任何擁有感。

第一時間換的新iPad pro音量上鍵很鬆垮,屬於質量問題,得換。

我用著“借來的”Air 4太久了,迫不及待想要出二手,每多等一天都覺得是煎熬。

我本來就一直在糾結11寸和12。9,還給我整出這個么蛾子,真是要命。

這會兒我覺得這是上天給我指示,讓我不要留下遺憾,就該換12。9寸,便攜性降低和UI比例不協調都是可以接受的,都是在未來可以解決的。

所以第二天我回店裡,店員看過之後問我要換貨還是退了,我告訴店員我想換12。9寸 256g,店員查了一下說沒貨了,讓我先用著這個11寸,儘量勤來,不確定哪天能有貨。

用了兩天之後,第三天上午我直接告訴店員給我換一個11寸的就行,不打算買12。9寸了。

他換來11寸的時候,我又問了一下12。9寸 256或者512g有沒有現貨,他告訴我沒有,只有1T和2T有現貨。

我徹底放心了,糾結到此結束。

Air 4到pro在書寫體驗上差距不明顯,操作體驗上有巨大的提升,原本在60hz螢幕上顯得有些遲鈍的操作變得跟手了許多。

當然,m1晶片的iPad pro和2020款的iPad pro,目前在體驗上並無區別,這一點我也早有預見。更新了iPad OS15時候會不會讓2020款和2018款展現出一絲卡頓,我也不知道,但是想想也知道不太可能。

我是要再寫一遍iPad pro 2018和iPad pro 2020的測評嗎?再說一次“制約iPad的主要是軟體,硬體效能已經冗餘”嗎?這種測評似乎也沒有意義。

我還是聊聊我使用11寸過程中想法的變化吧,我如何使用它,以及我為什麼最終還是選擇了11寸。

疲於等待

從我打定主意購買12。9寸開始,我一直處在等待中——iPad OS會有什麼新訊息,iPad的開發者會弄出什麼強大的新應用,什麼軟體可以充分發揮12。9寸的潛力……

直到我使用了兩天11寸的iPad pro之後,我不想等待了。

不是等不及了,而是對12。9寸的慾望消失了。

作為一臺平板,11寸的體驗太過完美。更重要的是,使用它的時候,我從沒想過要用它來做什麼偉大事業,也沒有產生任何焦慮。

我意識到,剋制慾望是一種美德。

在使用iPad pro的第一天,我下載了一堆應用。當然是從那些生產力應用開始的,這個時候我還對12。9寸賊心不死。

然後我打開了vectornator,想看看這個向量軟體是否能讓iPad pro展現一絲絲的卡頓。

我打開了錄屏,然後用這個軟體開始飛速在iPad pro上塗塗畫畫。一開始是一堆混亂的線條,堆疊的多了漸漸有了點不知所謂的形狀,然後逐漸有了個形象。

iPadOS 15體驗,m1 iPad pro測評,以及我為什麼選擇11寸

最開始我可能想著畫個人頭

iPadOS 15體驗,m1 iPad pro測評,以及我為什麼選擇11寸

畫著畫著就變成了奇怪的東西

在這個過程中,iPad沒有一絲卡頓,我意識到用這種向量繪圖是不可能觸及iPad的極限的。除非用affinity designer這種更重量級的軟體,用巨大的畫布加上巨大的筆刷。

在使用的過程中我還注意到一點,

就是,似乎,11寸還挺大的?

在我之後每一天的使用中,我都在使用著兩臺裝置——現實中的我使用著11寸,幻想中的我使用著12。9寸。

這是一種我稱為“幻想疊加”的決策法,只要獲取足夠的資訊量,並且兩個產品的功能重疊度很高,我就能依靠自己的想象對比兩個產品。姑且將幻想中的我稱為mo吧。

事實上這種決策法很有效,基本可以讓我確信自己的購物決策是正確的。(當然我不可能拿這一套去給沒用過的產品寫測評,請放心。)

幻想中的情境往往是會經過一些美化的,但是在我的平行幻想中,我卻發現現實中的自己處在優勢地位。

我拿起iPad去食堂的時候,mo猶豫了片刻,也把12。9寸的iPad從鍵盤上取下,帶去了食堂。

11寸的平板在食堂裡似乎顯得有點大,我看的劇集又不巧有點少兒不宜的劇情,還是iPad mini和食堂比較配。

mo這時有些尷尬,他那巨大的平板不管是單手拿著還是擺在桌面上,和食堂環境都有些格格不入,抱著“只要我不尷尬尷尬的就是別人”的心情,他還是打開了劇集,將平板擱在了面前的隔板上,用餐盤抵著。他始終覺得後面的人似乎在和他一起看,簡直像是他在用一臺公共小電視。

上課的時候,他豪華的超大iPad加上妙控鍵盤引來了後排的悄悄話(你看那個pad,真賊大),他剛想開啟一個應用的手停住了,感覺後面的人都在盯著他的螢幕看。

是的,拿著11寸的我也遇到了類似情況,不過11寸好歹是一個相對私人的尺寸,將iPad取下放到桌面上之後,沒人會注意到我螢幕上的內容。

晚飯時間,我照常拿著iPad去食堂吃飯,mo把平板放進了包裡,吃飯的時候全程看手機。

晚上他開啟知乎開始寫作,就寫他使用12。9寸iPad 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問題吧。

用iPad寫作的體驗無與倫比,11寸帶妙控鍵盤的iPad是這個世界上最精緻的迷你膝上型電腦,需要配圖的時候就拿下來單手拿著塗塗畫畫。

至於mo的12。9寸,看起來就是一臺常規大小的膝上型電腦。甚至比一般macbook還要沉一點。

mo的戀物癖開始犯了,他這時後悔起來——iPhone用的mini,watch用的40mm小號,胸包買的最小號,把精緻看得比什麼都重要,怎麼到了iPad上面,卻選了還沒適配好的最大尺寸呢?

第三天,mo到了店裡,退掉了12。9寸,換了11寸;也是同一天,我告訴店員:“麻煩就給我換11寸吧,不打算等了。”

至此,我和他終於合而為一了。

iPadOS 15體驗,m1 iPad pro測評,以及我為什麼選擇11寸

12。9寸是慾望的投影,它存在的時候,我持續注視著它,等待著它;11寸是現實,我無需等待,就知道它能做什麼,是什麼樣子。

對於預算充足又喜歡大屏觀感的使用者,我依然是十分推薦12。9寸的,在實際見到之前,不要相信所謂【螢幕翻車】的說法,mini LED的優勢超過其侷限性,而且購買12。9寸可以一直保持期待的心情——或許明年iPad就真的取代電腦了呢?

我下載了paper,一個原本我覺得基礎功能太弱而十分嫌棄的畫圖應用,現在它成了我經常使用的應用。侷限性並不是壞事,有時候侷限意味著純粹。

iPadOS 15體驗,m1 iPad pro測評,以及我為什麼選擇11寸

對iPad的慾望已經讓我浮空太久,讓我懷著極大的期望等待太久了。

有的時候我想到:我買iPad最大的用處可能竟然是給它做測評,這簡直和攝影師的第一筆收入就是出二手有異曲同工之妙。

原本我眼中最重要的一直是:有一個可以快速記錄我的想法、快速分享我的想法、方便閱讀、可以畫畫又方便打字的便攜裝置。

iPad Air 4明明已經完美滿足我的需要了,但是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的期望變了,我開始想要一個“可以程式設計、可以進行嚴肅影片剪輯、可以建模渲染、可以隨時聯網,卻只有一臺輕薄筆記本重量的超級工作站”。

我明知道這對於iPad來說,是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不可能達到的目標。

原本iPad只要能讓我記錄生活,我就已經十分滿足,現在我卻想要讓它實現一切。

在我使用iPad pro的這段時間還發生了其他事——我辦完了簽證,準備去美國留學;我買了一箇中等尺寸的單肩包,剛好可以帶上包含11寸iPad pro在內的所有edc,隨時隨地開始創作;iPadOS 15釋出了,優化了iPad作為平板的使用體驗,卻並沒有給出決定性的的生產力應用;我對於強生產力的慾望減弱了,一直以來對於能力落後趕不上時代的焦慮也減輕了。總之這段時間我感覺到輕鬆,已經坦然接受了11寸所有的侷限性,擁抱了11寸所有的優勢。

是時候停下來了,現在這個11寸的m1 iPad pro,我非常滿足。

附註:考慮到iPad除了快速筆記quick note之外,並沒有什麼對11寸使用者使用體驗有明顯影響的內容,並不建議自行尋找描述檔案升級。不過本著選擇權在讀者的精神,我還是說明一下,微信公眾號【IT之家】現在可以很方便地下載iPadOS 15 beta版的描述檔案。再次強調:不建議冒險升級,除非你頭鐵。

附註2: 換好的iPad音量鍵同樣偏松,這是我唯一有意見的地方。似乎是這一批次11寸的普遍問題,網上也注意到很多人提到這一點,以往我從未在蘋果產品上遇到過這種情況,真的很不應該。

標簽: iPad  11  12  Pro  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