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體育

《比干的世界》第17章 銅盤銘傳 第6節 “繼周人”誰何?

作者:由 比干星空下 發表于 體育時間:2019-05-04

第6節 “繼周人”誰何?

《史記》記述周武王曰:“故修譜者,當知其所自出,姓氏之所由賜,及遷移之所起,卜居之凡來,與夫世代相承,並無所缺,斯寶錄也。”這裡,周武王看來橫下一條心了,堅稱就是自己賜姓給比干的兒子姓林,林堅是天下林姓的始祖,是姬姓人賜予了天下林姓人,沒有姬姓人賜姓,天下就沒有林姓這一支族人,言外之意更有“沒有我周武王哪來的林堅,哪來的林氏後人?”被漢武帝做了外科手術的司馬遷據此猜測周武王口稱的修譜者指的就是“繼周人”。

《史記》中,意猶未盡的周武王又曰:“使後代知天地之所由成,人物之所自出”。這話翻譯過來意思就是“使後代知道天與地之間萬物形成的起因,偉大人物會自然出現”。周武王在這裡做了一個預言,於是就有了日後眾家學者、非學者和偽學者們爭論不休的“繼周人”和“感斯文”之辯。不過也有部分人士從根本上否定了“繼周人”和“感斯文”的真實性存在,該部分人士認為,透過權謀手段以“小邦周”取代“大邑商”的周武王生前疑遭反周的比干精魂抵制,封比干不成,留下一方內容不詳的銅盤銘,而周文王和周武王的超級粉絲孔子不依不饒地從嚴要求後代人繼承周朝的禮制,做好“繼周人”選拔推舉工作;故而,所謂“繼周人”和“感斯文”不過是周武王一系故意佈下的迷魂陣。

主流看法是,周武王臨死前規定,繼周人必須符合幾個條件,“從下到上、從古至今,有感斯文出現,後人能夠書寫出天地日識月雲時的斯文”。這段話明擺著不是出自周武王之口,那會兒沒有白話文,顯見純屬後人附會。周武王銅盤銘文叫獨闕斯文,後世繼周人書寫文章要與“獨闕斯文”保持高度一致,就叫“感斯文”。

周武王這一招數開了一個授人以柄的惡劣先例,以國家和君王的名義公然鼓勵模仿和抄襲,不支援文體創新和不同觀點,為後世的八股文劃下道兒,遂使“天下文章一大抄”幾成歷代學子們的金科玉律。

周武王明言規定、孔子借題發揮的“繼周人”必須符合以下條件:

一、懂釋碑文,譯釋“獨闕斯文”銅盤銘十六字。

二、必書墓碑,會寫“感斯文”指“類同銅盤銘另外的文字”,叫“感斯文”。

三、懂禮,禮指孔子從周以禮與世,必懂識。

四、比干諫而死後三千年第一甲子年才會出生繼周人。

五、繼周人名字裡面必有一個“慎”字,才能繼周延傳千秋。

有了這些朝廷最高標準,歷朝歷代闡釋周武王銅盤銘文的傢伙們均被要求鑑定能否先過“繼周人”這一關,看其符合不符合碑文繼周人條件,不符合一項條件者,皆不是繼周人,說三道四溜鬚拍馬請客送禮也沒用。

孔子以周初“二王”為師,自家又被封為“至聖先師”,後世學人便抱著攀援心理,人人都有機會競爭周武王指定的那個“繼周人”名額,待遇可比孔子和狀元、翰林都強多了,大家夥兒一窩蜂上來圍觀比干墓,寫了多如牛氓的吹捧文章,可惜沒有一箇中標的,“繼周人”的帽子還在那兒立著,讓一代代皓首窮經的學人們乾瞪眼瞅著,就是戴不到自己的腦袋上,只能數千年一根筋地續寫那些“感斯文”,以致於感到斯文掃地。

孔子曰:“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這話翻譯成白話文就是:周朝監於夏、商兩代朝,“出乎其類,拔乎其萃”,好生了不得,此事關係重大,你們後生都給我老老實實做八股文章,瞧瞧我是怎麼從了周的,從我就是從周,從周就是從良。

也許擔心上一段話沒把意思講清楚,怕引起後人誤會,孔子又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捐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這話翻譯成白話文,其潛臺詞就是:殷商朝因為沿襲夏朝的那些(壞)規矩,患得患失,所以滅亡;周朝因為沿襲殷商朝的那些(好)規矩,(不)患得患失,所以到我這裡還沒滅亡。周朝形勢一派大好,不是小好,而是大好。將來可能繼承周朝江山社稷的人,打我這兒就能看出一百代以後是啥樣,比如我老孔就是一個好榜樣。

到了北魏孝文帝一代,“繼周人”和“感斯文”始有不同於從周的非孔門新版本,江湖和廟堂兩界先後推出傳說中的“中華民族千秋令”:“齊封神雨,雷電照今;供幹師忠,慎為瞻遺。命為宗祀,歷朝致祭,並令禁慎瞻遺。”這就是說,打孝文帝那會兒開始,祭祀比干才成為歷朝歷代帝王將相文人墨客的必修課、專業課,那個“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的“繼周人”和“感斯文”也有了一條較為細化的標準,後代繼周人必須用“感斯文”的正宗問題格式和措辭書寫出“繼周碑”、“時陵碑”和“博陵碑”。

到了清朝乾隆皇帝一代,“繼周人”和“感斯文”的規定更具體了:“天地之經,君臣之義,貴戚異姓,同歸一致。”意思是說:天地之間萬物從古代到今天,帝王與臣民合為一體,同歸正義於盡,貴族與貧民血緣親近,不同民族、不同姓氏要親如一家,以達到“天民合一”的大同境界。

經後世儒家各派的錦上添花添油加醋,歷朝歷代對比干的祭祀逐漸變了味兒,好端端的緬懷比干精神紀念儀式硬是讓主辦單位、承辦單位和協辦單位(含個人)給辦成了繼周大典和忠孝表彰大會,不畏強暴、反抗暴政、追求公平正義、保護弱勢群體、以身殉道等閃爍著人類自由光芒的比干精神被儒家門兒硬生生地綁上了道德倫理、“忠孝兩全”的戰車。早有人看出了孔子的心思,詩曰:“不知是比干成就了孔子,還是孔子成就了比干”。就這麼折騰了三千多年,周武王和孔子們信誓旦旦殷切盼盼的“繼周人”和“感斯文”直到今兒個也沒出現,以後估計也不會出現,因為地球上壓根兒就沒這種能活三千多歲的人:所謂“繼周人”指的不是別人,不是後人,正是周武王和孔子自己。

標簽: 繼周  周武王  斯文  孔子  銅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