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體育

寒食節的起源故事

作者:由 OLD TREE 發表于 體育時間:2022-05-03

寒食節和清明節(一):寒食節起源故事

寒食節在清明節稍前,冬至以後第一百零五天。

寒食節,顧名思義,在這個節日,人們吃冷的食物。為什麼吃冷的食物?因為在這個節日,或這個節日期間,禁止生火或使用火,叫“禁火”。那個時候,沒有微波爐之類,不生火,沒有辦法煮食物,有沒有辦法給冷的食物加熱,所以人們只能吃冷的食物了。這就是“寒食”。

那麼,這個節日,為什麼要禁火呢?

最為流行的說法,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晉國的介之推。

介之推何許人也?春秋時,晉國有一次比較嚴重的內亂,晉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到其他諸侯國。跟隨他的,是一批忠於他的大臣和賢士。賢士介之推,也在其中。流亡生涯,艱辛而漫長。有時竟連要飯都要不到。如此十九年後,重耳依靠各種力量,回到晉國,當了國君,這就是大名鼎鼎的“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重耳由流亡公子成了晉國君主,便提拔、獎賞和他一起度過十九年流亡生涯的那批隨從死黨。介之推恥於去要求提拔、獎賞,而晉文公也竟把他忘記了,即所謂“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許多事情就是這樣,你不去提,人家也忘記了,或者假裝忘記了,含混過去。介之推便和母親一起,隱居起來。晉文公知道後,很是後悔,派人尋找介之推,沒有找到,遂封綿上這個地方,為介之推的祭田。綿上為地名,在今山西省介休縣南、沁源縣西北的介山(一名綿山)之下。這些事情,見《左傳》和《史記》。介休縣和介山,也都是因為介子推而得名的。

到西漢末的劉向,他在書中記載了介之推被燒死的情節。說是重耳回國當了國君,便設宴招待跟隨他流亡的那批士大夫,當即給他們升官加賞。不知是重耳一時疏忽,還是什麼別的原因,他獨獨把介之推漏掉了。介之推既沒得到官,又沒得到賞,很是懊惱。酒過三巡,介之推奉觴而起,賦詩云:

有龍矯矯,將失其所。有蛇從之,周流天下。龍既入深淵,得其安所;蛇脂盡幹,獨不得甘雨。

這首詩,被後人稱為《龍蛇歌》。詩中以“龍”比重耳,以“蛇”比介子推自己,言自己曾跟隨重耳流亡其他諸侯國,現在重耳回國當了國君,位尊權重,富有四境,而他自己吃盡千辛萬苦,回國後,卻沒有得到什麼好處。他見重耳如此寡恩少德,便決意離並他,隱居起來。於是,他賦詩畢,就離席而去,上綿山(即後來的介山)隱居。

重耳聽到這個訊息,知道自己犯了個大錯誤,沒能給介之推升官加賞,以至於此。於是,他就命人到綿山上去請介之推下山。可是,他派去的人找不到介之推,就放火燒起山來,以為山火一燒,介之推就會自己逃出來。結果,介之推沒有逃出來,竟被活活燒死在山上。

東漢的蔡邕,在其《琴操》卷下又說,介之推因為沒有得到官,沒有得到賞,而隱居綿山,晉文公重耳派使者去請他下山,介之推堅決不肯。重耳遂命人放火燒山,想用火把介之推逼出,不料介之推寧死不出,終於抱著樹木被燒死了。

晉文公知道介之推被燒死,傷心得流下了眼淚。回宮後,他就下令,此後每逢五月五日這一天,晉國臣民,不得生火用火。這些,顯然是傳說之詞。特別是蔡邕之說,更是役有道理。晉文公重耳,是有名的賢君,怎麼會想出放火燒山,逼介之推下山這樣的愚蠢之策呢?所載晉國人們禁火之俗,當然與寒食節禁火相同,但時間作五月五日,而不是後世所說的清明節前的寒食節。

標簽: 介之  重耳  寒食節  晉文公  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