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體育

我想給你推薦一本書,讓它告訴你大海到底有多美

作者:由 機核 發表于 體育時間:2019-03-21

本文首發於

機核網

,作者

NJBK

仰望了那麼多的星空,我們是不是錯過了舉步可及卻依舊埋藏著無數神秘的海洋?生於內陸的我從小就對海有一種神秘的嚮往,也許是從小在江河邊長大的緣故,寬闊長江上的日落已經給了我足夠的震撼,我幼小的心靈無法想象海洋的“無限”是一種什麼概念。

直到長大之後我真正見到了海,又真正見到了脫離人而存在的海,我呆住了。從此我心中的海就如無數科幻迷心中的“無人深空”一般,你凝視它的時候它也在凝視你,你仰望它的時候它卻在俯瞰你……

我想給你推薦一本書,讓它告訴你大海到底有多美

對海洋的愛於我而言就如同Zima心中的藍一樣,它自我生命邏輯的底層吸引我去接近它。所以看到和海洋相關的東西我都會去仔細去看,試想自己有沒有哪天會像他們那樣近距離接觸海洋。

今年春節的時候,我在書店意外看到了一本叫做《Deep》(深海)的書,也沒有過多的思考,光是藍色的封面和它的書名就足以讓我把它帶回家了。花不長的時間看完它之後,我決定把這本書安利給大家,讓大家和我一起來體會海洋的魅力。

我想給你推薦一本書,讓它告訴你大海到底有多美

現在能買到的是新修訂版,加入了馬裡亞納海溝的內容

一開始我還以為《Deep》會是一本圖書,裡面有著許多海洋乃至深海的綺麗照片,沒想到這實際上是一本純文字記述的書籍。

但是作者詹姆斯·內斯特卻用獨特的文筆表現出了人與海互動間的魅力,原本他也只是一個普通的記者,直到身為記者的他前去報道了一場自由潛水的活動。

《Deep》的開頭便以自由潛水帶您潛入海中

潛水其實分為很多種,就從會涉及到的種類來說,這篇文章裡會涉及到的潛水總共會有三種,一種是很多人都接觸過的浮潛,基本上只要到水裡不瞎撲騰的都能體驗;第二種是水肺潛水,也就是攜帶潛水器械的潛水,需要部分的學習;而第三種就是自由潛水,人不攜帶任何裝置,只靠一口氣在水下的潛水活動。

《Deep》的作者跟蹤的就是一場競技自由潛水的比賽。

稍微有一些生理和自然常識的人都會明白,在不攜帶任何東西的情況下,僅憑憋氣就下潛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

作者內斯特本人也無法理解,全憑人體怎麼可能潛到那麼深的海中再平安返回,要知道目前自由潛水的下潛深度記錄是130米啊,直到他真正加入自由潛水的人群當中。

我想給你推薦一本書,讓它告訴你大海到底有多美

僅憑一口氣的潛水,在水中也不會把氣吐出去

正常人最無法理解的就是人怎麼可以閉起那麼久,長到足夠完成下潛和上浮的全過程。內斯特在跟隨瞭解過後發現閉氣需要一個長時間的鍛鍊,在經過長時間的系統訓練之後,每個人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礎之上再進一步把自己的閉氣時間翻上一倍。

實際上我們平常時間能感受到的憋氣極限並不是人體真正的極限,在頂住了呼吸慾望之後,大腦會下令脾臟放出儲存的血液,這時會有全新的滿載氧氣的血液運送到身體各處。

這又能堅持一段時間,直到這些氧氣再次耗盡,大腦才會最終絕望地做最後一次呼吸的嘗試。

總之和潛水的守則一樣,練習閉氣時也不能第一個單獨訓練,因為往往第二個階段人的自主意識不再有那麼強,曾經就發生過有人不知道真正的極限在哪兒,獨自在泳池中訓練閉氣的時候淹死在了泳池之中的案例。

我想給你推薦一本書,讓它告訴你大海到底有多美

自由潛水非常危險,事實上所有潛水都是,Do Not Dive Alone

另一個自由潛水要面臨的大威脅就是海中強大的壓力。不單單是對抗耳壓,在十幾米乃至幾十米的自由潛水過程中,強大的壓力還會把人的肺壓縮到一個拳頭大小。

如果競技比賽中某個潛水員在上浮的過程中速度過快了,那很可能壓力變化導致的潛水員病在他浮出水面之後同樣會要了他的命。

在海下還有一個最為甜蜜的威脅,因為人體內氧氣的極度缺乏,還有類似氮醉的效果,自由潛水員們很有可能在返回海面的途中遭遇幻覺。一旦沉溺其中,潛水員們就會在蔚藍之中迷失方向,最終徹底沉到海底。

不過就像有人樂於享受酒精帶來的眩暈一樣,有的人甚至還對夢境般的幻覺著迷,如同回到母體中睡著了一般。

如果有機會的話,你可以搜尋一部叫做《NARCOSE》的影片,影片來自Néry和他的夥伴Julie Gautier,從 5:30 開始就可以看到潛水員在經歷那個階段的時候體驗是怎樣的。

我想給你推薦一本書,讓它告訴你大海到底有多美

大腦在那個狀態下確實就和做夢一樣

總的來說,不規範的自由潛水有各式各樣的潛在危險能夠輕鬆的殺死一個人,不可否認自由潛水同樣是屬於極限運動,拋開純粹爭奪深度的競技比賽不說,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樂此不疲地把自己往海里扔呢?

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樂此不疲地把自己往海里扔呢?

那是一種不可名狀的歸屬感與安心感,被碧藍的海水所蠱惑,即使知道自己可能會死,還是被原始的本能衝動支配,奔跑著躍入它的懷中。

我想給你推薦一本書,讓它告訴你大海到底有多美

這一點和《碧海藍天》中的主角心境很接近

生命起源於海洋,這是目前大家公認的常識,然而億萬年的時間把陸地生物和海洋生物分隔出了比較明顯的差別,人們一邊承認我們從海里來,一邊又在質疑這也太不可思議了。

在幾乎人們都忘了自己曾經是水生生物的時候,自由潛水員們告訴詹姆斯·內斯特,他們能感受到人與海洋最深的連線,因為在自由潛水員的圈子裡,他們找到了一種叫做“生命總開關”的東西,這種東西會讓他們解放人在海中的潛能。

於是《Deep》接下來的部分講述了人體與海洋的聯絡,把科普書寫得和玄學書似的,不過這部分的確是有科學依據的。

“生命總開關”在科學家們口中被稱作“哺乳動物潛水反射”,它由生理學家佩爾·朔蘭德(Per Scholander)在1963年最早提出。簡單介紹這種反射,大致就是當人類把臉浸入水下之後,身體的各個器官就會被觸發啟用某種生理反射。

而潛入水中潛得越深,這種反射就更加明顯,一方面保護人體的器官不在高壓下爆裂,一方面把整個人體轉化成更高效的“潛水機器”。

我想給你推薦一本書,讓它告訴你大海到底有多美

很無法解釋的,彷彿預示著人與海的連線

人與海洋生物的相似之處從人還是胚胎期就有所體現,人最早發育時出現的蹼狀腳趾、鰓裂、心臟的兩個腔體、海水與羊水、血水的相似等等。

在自由潛水員們把自己投入水下之後,原先已經適應陸地的生理狀態又開始逐漸轉向海洋模式:血液從四肢重新集中到重要的臟器、心跳逐漸降低到跟《碧海藍天》裡的男主似的、大腦陷入類似做夢的冥想狀態,就靠著這些生理上的變化,自由潛水的運動員才得以隻身潛入幾十米深的水下最終返回。

不只是對競技向的自由潛水,對純粹漫遊藍色的自由潛水一樣如此。把一個原原本本的人投入海中,比攜帶裝備入水有著許多優勢,當然是對於自然而言。

一個純粹的人在水下近距離與海洋生物接觸,對動物們來說這就如同與魚兒嬉戲一般自然,人與海融為一體,並不會對那些動物造成什麼傷害。

相對的,吐著氣泡的水肺潛水員在海洋生物的眼中卻是莫大的威脅,大串氣泡產生的波紋與震動在魚類看來就像是馬路中間的發動機一樣喧鬧,害怕地逃離是本能的表現,因威脅而發起攻擊那就是另一種狀況了。

我想給你推薦一本書,讓它告訴你大海到底有多美

自由潛水並不會對魚有任何傷害,魚也不會平白無故攻擊人類

自由潛水在原先還是一個相對比較小眾的極限運動,最近接觸的人似乎慢慢變多了。可能是真的越來越多的人瞭解了它,也可能是因為前陣子潛水員觸控鯨魚而引發的爭吵。絕大多數人對自由潛水依舊不是特別瞭解,就如同大眾對鯊魚邪惡的印象一般。

整個《Deep》一書的結構實際上是按照下潛的深度來排列的,從自由潛水能達到的深度再往下的故事便是鯊魚、海豚和鯨類的故事。

因為好萊塢電影的渲染,鯊魚在不知不覺間變得臭名昭著,大家都知道鯊魚不是要惡意攻擊人類,但就是因為種種原因,鯊魚襲擊人群的案例變多了。

科學家們想要弄清楚造成這一切的原因,還鯊魚一個和平的生存環境,也給人類一個安全的海域。另一邊,狂熱的鯨魚研究者發現鯨魚們似乎在一種人類無法理解的方式交流,這種交流有點類似蝙蝠的回聲定位,但卻能擴散到整個地球的海洋。

他們留給人類探索的東西還有太多太多了,在書的結尾,這兩樣研究也沒有特別突破的進展。

我想給你推薦一本書,讓它告訴你大海到底有多美

鯨魚之間的交流比我們想象的複雜

海洋的深邃和人類能夠觸控的深度比起來簡直不是一個層級的,要想真正去往海洋的更深處人類只能藉助潛水艇裝置。《Deep》的最終下潛深度就是作者詹姆斯·內斯特跟隨深海潛水艇到達的。

“我們就像是天文學家,仰望著浩渺夜空中數以百萬的群星。”

到了最深處的海底,一切又迴歸宇宙般陰森可怖。從海平面4000米往下,那裡的海洋被稱作深淵帶,而再往下到了6000米往下,那片海叫做超深淵帶(Hadal zone)。

深淵帶就已經一點陽光都照射不到了,海洋完全是漆黑一片,加之千倍於海面的壓力,超深淵帶的環境更是和外星球表面無二。

我想給你推薦一本書,讓它告訴你大海到底有多美

到了這裡才是真正深海恐懼的源頭

在這裡,生命當然存在,不過更多的是“銀白色的暴風雪”,構成暴雪的雪花片就是一點點被分解再分解再分解的有機物殘骸,最終它們將沉到海底,靜謐地躺在那裡等待千百萬年後的重新固化。

也許這裡才是整顆星球上的生命起源和終焉之地,生命以顆粒的形式終結在這裡,而最早的有機物又可能是誕生在這兒,而不是教科書上介紹的海水與雷電的反應。

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學者金特·沃茲特肖瑟就已經提出了生命起源於深海的觀點,不過當時並沒有人在意。經過二十多年的不斷試驗,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在他提出的“鐵硫世界”基礎上完善了實驗的條件,並得出了非常接近於細胞的結果。

比起“原始湯”的不穩定性,在地熱豐富,高壓穩定的環境下,這種方式更可能誕生生命。如果這個觀點將來有一天被證實了,對生命起源來說無疑是一個大發現。

我想給你推薦一本書,讓它告訴你大海到底有多美

生命最後都會變成“雪花”,落到海洋的最深處

我知道許多人面對海洋的態度依舊和我們完全相反,有的人因為溺水的經歷從此對海或水產生了無窮的恐慌,有的人則像畏懼無垠的宇宙一樣有“深海恐懼症”,不知道澄澈之藍的盡頭是什麼。

其實同宇宙一樣,人們對大海的感情與之何其相似。它需要我們仰望或是凝視,觸手可及卻蘊藏著無限奧秘。人類知道它就在那兒,那兒也許是生命的起源,但卻對其束手無策。

這兩塊領域是唯一會讓人作為生命體從心底產生敬畏感情的地方,對太空的探索似乎能滿足一些人類擴張的慾望,對海洋,看起來就只剩下本源的距離。

我想給你推薦一本書,讓它告訴你大海到底有多美

詹姆斯·卡梅隆也曾去過馬裡亞納海溝

我很希望自己有一天自己能像詹姆斯·內斯特一樣親自去跟隨報道那群下海的勇士,希望將來越來越多與海相關的遊戲能實現我的願望。如果有一天,我拋下了一切沉入海中,變成了一個成天與魚兒嬉戲的人,請不要感到意外。

和海相處說不定才是我最終追求的生命意義,撇去所有的社會價值,那是我作為人這個物種的最終歸宿。到那時候,我們在海底相約。

原文:

這是一本書的安利,是一篇人與海的科普,也是我的內心自白

From:

機核丨安利大帝

歡迎關注知乎專欄:

機核丨電子遊戲救世界

機核丨不止是遊戲

歡迎關注機核網微信公眾號:gamecores

更多內容請訪問

www。gcores。com

標簽: 潛水  自由  海洋  潛水員  De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