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體育

來自矽谷的網際網路企業是一個好的選擇麼?

作者:由 陳天 發表于 體育時間:2017-03-09

過去的一週多每天戴著耳機,對郵箱裡看得上眼的簡歷電話篩選。作為一個「內向」的,不那麼喜歡電話溝通的人,我從未這麼集中地打過電話 —— 我的舌肌和

咬肌

得到了前所未有地鍛鍊,彷彿這輩子要煲的電話粥,說的情話,都得在短短几日裡完成。

很多招聘者對待面試是一個居高臨下的態度,彷彿一份工作機會是一份給予,是施捨,是「有個工作就不錯了你還那麼矯情究竟想怎樣愛來來不來滾」(這是我在公司所在的眾創空間親耳聽到的某個團隊的對話)。我(以及我呆過的主要公司:tubitv,途客圈,Juniper)對此都持完全相反的態度。公司和麵試者的地位是平等的,更準確地說,面試者的地位要高一些。公司追求人才,應該像小夥子追求心儀的姑娘一樣,低眉順目,孜孜以求。這一點,在第一個電話,第一封 on-site interview 的郵件,第一次接觸中應該體現出來。也許我做的還算不錯,前兩天電話時,一個面試者羞澀地問我:請問您是 HR 麼?

我一下子愣了。就我做的微不足道的工作而言,世界上還有比這更美妙的認可麼?

言歸正傳。對於我們,Tubi TV,很多面試者很關心的一個問題,在面試中透過各種顯露的,或者隱晦的問題,反覆在確認一件事:一家來自

矽谷

的網際網路創業公司,會是我的一個好的選擇麼?

今天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儘管「屁股決定舌頭」,我還是會盡量不偏不倚。

矽谷公司有什麼優勢?

在如今網際網路行業一日千里的背景下,傳統外企從之前高大上的金領行業跌入了凡間,無論是成長機會,工資福利都紛紛給國內的網際網路企業讓位,更有甚者,由於全球經濟的低迷和中國企業,新興企業全方位地搶班奪權,很多外企,如 adobe,yahoo,hp,IBM,oracle 紛紛在退守,甚至讓出半壁江山。而網際網路外企,由於不可描述的原因,無法在國內展開業務,因此也鮮有研發業務。微軟(包括 linkedIn),amazon,hulu,還有尚在殘喘的 google 中國,是為數不多的在國內建立研發中心的知名網際網路外企。

大多數網際網路外企傳承矽谷的企業文化:寬鬆靈活的工作方式,濃厚的工程師文化,人文關懷(提倡 work-life balance),結果導向等等。很多外企還提供一些隱性的,並未放入員工手冊中的福利:鍛鍊英語的機會,開拓視野的機會,去矽谷或者

西雅圖

出差的機會,以及,很多人都關心的,肉身翻牆的機會。這些,我來挨個擼一擼。

工程師文化

先說工程師文化。矽谷公司的工程師文化氛圍之濃,全球無人出其右。這體現在幾個方面:

開放。公司的核心資訊和指標基本上全員都可以獲取到(至少在初創階段)。在 Tubi TV,我們所有的 dashboard,包括 DAU,session,retention,使用者數,廣告機會,當前的CPM 等等指標都有詳細的圖表,並且每個員工想看的時候都能看到實時的結果。為了讓大家有更多的關於公司狀態的感覺(sense),我們還在就餐區的大電視上滾動顯示當下的

核心指標

。開放意味著信任,這也是我之前文章裡(新的冒險)所說的 trust over control。

結果導向。一切工作以結果論英雄。當資料人人都唾手可得時,各種方案的優劣是可以透過資料來證明的。如果資料證明老闆是錯的,那麼就可以推翻老闆的方案。這是所謂的 data over authority。

為員工提供持續成長的機會。在 coursera / udemy 上上一門課,平時去參加個會,購買技術書籍材料,只要合乎情理,沒問題,公司報銷;更有甚者,你去大學進修,如果修到了學分,公司也能報銷(一般大公司會有 $5000 每人每年的上限,足夠去 stanford 修一門課程了)。

全公司上下對

工程師

的尊敬。拿 Tubi TV 來說,我們的商業模型是幫助

好萊塢

的影視工作室變現他們的長尾內容:我們透過為使用者提供可以免費觀看的影視劇(這些劇我們零成本從好萊塢簽下),在使用者觀看的過程中透過插播廣告來變現,和好萊塢的工作室們共享收益。這樣一個業務,我們的核心競爭力在於我們和好萊塢建立起來的長期合作關係,而非我們的技術或者產品;我們變現的能力有賴於銷售拉廣告客戶的水平(至少在初期)。在我加入之前,我們的技術爛的一塌糊塗,但公司商業上很成功,收入不少。創始人並沒有因此僅僅把技術當成是實現商業目標的一個工具,一種手段,而是堅信公司的上限取決於我們的技術能力,不遺餘力在各種場合向大家灌輸技術的重要性,工程師的重要性。在公司自由

現金流

緊張,不得不砍掉招人名額(不是砍人)時,最為昂貴的技術職位卻總是被努力保留下來,

技術團隊

的招聘基本上是不間斷的。

人文關懷

相對於國內公司追求高速發展,對員工不遺餘力地使用,矽谷的公司對人的關懷是值得稱道的。這裡面最重要的思想是:work-life balance,也就是所謂的工作生活的平衡。

二十歲的時候,我們並太不追求工作生活的平衡。除了偶爾的把妹撩漢外,工作可以是生活的全部。

二十五歲到三十歲,這會成為一個不得不考慮的問題。大多數人會在這個階段成家,所謂成家立業,基本是先有家後有業(有個理論是:male marriage wage premium)。一旦有了家庭,就有了牽掛,有了責任,需要擠出很多時間照顧家庭。

三十歲後,有了孩子,添了更多的快樂,也會有更多的煩惱。孩子是需要父母陪伴的,對她們而言,即便物質上富足,沒有陪伴的童年(少年)是不幸的。

然而,對於絕大多數工程師而言,三十歲還難言財富自由。即便財富自由,也很難「人身自由」。國內網際網路公司倡導的996,生生地把工作和生活對立起來。我有一對已不算年輕的工程師夫婦朋友,工作了快十年,兩人一年收入加起來一百多萬,算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但為此付出的慘痛代價是他們每天見面的時間多在半夜十一二點;週末,總湊不上時間,一起手牽著手看場電影都是奢望。在這種工作壓力下,如果沒有女方付出犧牲,甚至連要孩子都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有次大家見面,聊到這個沉重的話題,我嘴賤說了句:我怎麼覺得你們這生活,像是湊合著對食。。。對方一時語塞。

矽谷的企業不提倡這樣的工作方式,它有幾個特點:

靈活的工作時間。沒有上下班打卡,也沒有996,更不會要求你成為奮鬥者。

可以在需要的時候「在家辦公」。家裡有點事,或者天氣糟糕,或者得了點小病,不用浪費寶貴的年假,跟老闆同事說一聲,在家辦公即可。

幾乎無障礙的休假方式。普通員工如有度假計劃,提前通知老闆就好,做好專案的交接,即可飛到鳥不拉屎,手機沒有訊號,網路無法覆蓋的地方浪。一兩週,兩三週,老闆都不太會有異議。有時候,思鄉病犯了,假卻不夠了(比如想回家一個月,卻只剩兩週假),可以先有多少休多少,再 work from hometown 個兩週,飛回家鄉,病治好了,再回來好好幹活。在 Tubi TV,我告訴北京的同事,過年前後可以 work from hometown,省得和恐怖的春運對對撞。

這其實是對人最大的關懷和信任。這樣的制度在不被濫用的情況下,會大大提高工作的滿意度。

隱性福利

有些福利,是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對職業生涯很有幫助的。比如說英文。在外企裡面,由於有一個良好的英文環境,不出半年,一個工程師的英文的聽說讀寫的能力會得到飛躍提升。我們知道,工程師這個職業,少不了和英文打交道 —— 很多第一手的資料(線上文件,圖書)都是英文,第一手的問答資訊也以英文為主。我們笑話有些工程師是 stackoverflow driven development(見我的文章:你要避免的軟體開發模式),殊不知,能夠

stackoverflow driven

,也是一種英文能力的體現。更何況,對於一些複雜的問題,如果書面英文尚可的話,可以在

google groups

上和語言/框架的建立者探討。我曾經和 golang team 的工程師討論過編譯時 bss 段的問題,也跟 elixir 的 creator 問過很 silly 的問題,他們都耐心地跟我解答。如果英文不好,這些討論將無從展開。當你身處在一個工作的書面語言是英文,跨團隊開會用英語討論,那麼,英文的提升會非常大。

另一個福利是人脈圈子。網際網路的圈子很小,對於工程師來說,參加幾次活動,跳幾次槽整個行業的主要人脈可能都已經囊括了,之後基本上就是慢慢發展。加入外企,實際上幫自己拓展出了原本觸及不到的人脈,尤其是海外的人脈。在 Juniper,如果沒有我老闆 Shalang 和 Gilbert 的幫忙,我無法成功肉身翻牆;如果沒有 haofei 的推薦,我也無從轉換身份,加入 Tubi TV 這樣的創業公司,提早達成當年出國的主要目標。很多工程師想肉身翻牆,很多海外的公司有意延攬國內的人才,無奈受到圈子的限制,互相之間資訊不通,彼此只能望洋興嘆。

還有眼界的提升。我不是說在國內的網際網路公司就得不到眼界的提升 —— 這和圈子一樣,發展到一定程度就開始固化。而加入一家來自矽谷的公司有助於打破這種藩籬。透過在工作中的歷練和國外同事的交流,可以更新自己的技能棧,know what you don‘t know。另外,潛在的出差機會還能讓你在矽谷落地的幾周內,有機會參加參加當地的技術 meetup,或者各種 startup 活動,甚至 stanford 的公開課(要在 event 頁面提前註冊),來進一步開拓視野。我之前在 Juniper 時,經常到 Sunnyvale 出差,每次都把這樣的日程安排的滿滿的,生怕浪費了來之不易的機會。我參加過 siri 創始人的講座,看過 500 startup 組織的 demo day,也和莘莘學子們擠在Wharton 和 Stanford 的階梯教室裡旁聽過它們的公開課。這非常非常有助於從視野上提升自己,發現更大的世界。

至於肉身翻牆的機會,我只能說,如果你有這樣一個目標,做好了上面的功夫,翻牆成功只是時間和機會的問題。

這些隱性的福利,你要說值幾個錢,似乎很難衡量,但當你需要的時候,它是無價的。

矽谷公司存在的問題

說了這麼多好處,也說說問題。一塊硬幣的兩面,你都要看到。

工資和福利並不是最好的。國內某些令人髮指的土豪團隊,也許是受了《奮鬥》的影響,會時不時搞點年終獎整一麻袋現金,或者全員發

特斯拉

的大福利。不那麼土豪的團隊,也會整上好幾個月甚至十多個月的工資作為年終獎。這在矽谷公司幾乎不可能。

個人的發展未必是最佳軌跡。國內的網際網路,尤其是

移動網際網路

,發展一日千里。如果跟對了好的網際網路公司,個人能力和資歷的增值是指數的增長。如果你看過『龍珠』,知道「精神和時間的房子」,那麼,國內和國外的網際網路發展速度就很像「精神和時間的房子」和外界的速度。

對於崇尚奮鬥的年輕人,矽谷的工作氛圍更像是養老。去年我跟一個朋友聊過產品的開發速度,他們和我們差不多大小的團隊,粗略估計,開發速度是我們的好幾倍。他經常翻牆看我們的 app,見面第一句話,你們

iphone app

怎麼三個月過去了,只做了 xxx,yyy 等幾個小功能。我無言而對。矽谷相對寬鬆的生存環境,讓創業公司「朝生暮死」的壓力不像國內沒那麼大,整個社會的氛圍又對工作生活的平衡很注重,所以有時會讓人受不了這種「悠閒」。Paul Graham 說過 (似乎是他吧):人所承受的痛苦是恆定的。有的人願意把痛苦集中在一個較短的時間內(奮鬥),有的人願意把痛苦均勻放在一生。這都沒有錯。996的「受害者」也許某天會感謝這段拼搏的日子;而寬鬆氛圍的受益者可能某天會後悔當年為何不再努力一些。問題疊著問題,編織成了日子;選擇就著選擇,打造出我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