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體育

老百姓買不起系列:比洛陽紙更貴的是,中世紀的“筆和墨”

作者:由 白話百科 發表于 體育時間:2019-10-12

知識,對現代人來說,既是一種長久的致富手段,也是一劑提高精神層次的良藥。

在這個網際網路大爆發的年代,我們甚至能輕易地從各種渠道,獲取想了解的任何資訊。

但是這對於那些矇混的中世紀百姓而言,無異於痴人說夢。

因為在物質匱乏的中世紀,知識和資訊都曾是最寶貴的財富——只有富庶的貴族階級才值得擁有。

而那些佇立在辦公桌前,閃著金光的“筆墨”,普通人就更不能妄想了。

01 “鏃礪括羽”——鵝毛筆

在絕大多數人的印象中,中世紀學者是用鵝毛筆來撰寫文字的。

事實上,確實如此。

從古羅馬到中世紀,每一個受到過教育的人都必須掌握鵝毛筆的使用過程,以及其製作方法。

根據12世紀著名學者,約翰·提伯利(John Tilbury)的說法,最好的羽毛筆取材於鵝或者天鵝外翅,從翅尖倒數的第五根羽毛。

老百姓買不起系列:比洛陽紙更貴的是,中世紀的“筆和墨”

相傳,一些抄寫員也用會烏鴉的羽毛來謄寫那些更細小的文字,但這種說法後來被學者推翻。因為烏鴉的羽毛過於纖細,正常人的手很難握緊,尤其是在謄寫繁縟的聖經時——在多則上千本的需求下,抄寫員幾乎不可能完成這樣的任務。

那麼,既然只能用粗大的鵝毛筆撰寫,如何才能改變字型的粗細與大小呢?

這其實涉及到從選材到製作一系列複雜的操作。

首先,抄寫員必須派人去農戶或者海邊尋找合適的羽毛。但收集起來的羽毛並不能被直接使用,它們需先經過一定的硬化處理——其中一部分被放置在光亮處曬乾數月;另一部分則會被浸透在水中,然後再被放入到加熱的沙盤裡,進行人工硬化。

當去除掉周身的倒鉤和油脂的表皮後,羽毛筆的內髓也需被清空,只留下一根堅硬且幾乎透明的管子。

然後,人們會用短而鋒利的小刀將管子尖端的兩側削薄,留下鋼筆筆尖的形狀。

最後,還需將其在手墊上放好,並用小刀在管子尖頭的中心切一條細縫。(藉著刀頭向下的力,戳進幾毫米)

一支像樣的鵝毛筆就做出來了。(如下圖所示)

老百姓買不起系列:比洛陽紙更貴的是,中世紀的“筆和墨”

但是,歷盡如此繁雜的過程,羽毛筆的售價自然也不低。

所以為了省錢,中世紀的抄寫員必須重複不斷地削尖羽毛筆的切口,以達到迴圈使用的目的。

老百姓買不起系列:比洛陽紙更貴的是,中世紀的“筆和墨”

圖為托馬斯·貝克特

坎特伯雷的法官,托馬斯·貝克特(Thomas Becket),就曾記錄過對削筆的困擾——書記員在創作前後,必須預先準備60-100根羽毛筆並反覆削尖。

老百姓買不起系列:比洛陽紙更貴的是,中世紀的“筆和墨”

中世紀的《時禱書》,其配圖也描繪過聖約翰撰寫經文時的場景——我們看到這位聖徒凝視著他的羽毛筆,並削尖了筆頭,時而疾書,時而將羽毛筆別在耳後。。。所有影象都真實展現了當年手稿製造者們的活動。

02 “點石成金”——墨水

墨水是羽毛筆的靈魂。

畢竟沒有犁的老牛不能耕地,而沒有墨水的學者更不能創作。

中世紀的一些抄寫員就深刻意識到墨水的重要性,甚至將它寫進了聖經中。

例如,拔摩島上的聖約翰在書寫時,就曾被一個調皮的惡魔捉弄過——後者躲在灌木叢後,並用鉤子將聖人的墨水罐偷走了。

老百姓買不起系列:比洛陽紙更貴的是,中世紀的“筆和墨”

“聖人也怕丟墨水”,這足可見抄寫員們對它的珍視。

通常,在外出任務時,抄寫員們都會帶著一個行動式的墨水瓶,它的瓶口配有擰緊的螺口蓋,並透過一根繩子將其固定在長方形的筆盒上。

在書房裡,墨水則一般會被放置在桌子上固定的墨水角中。

老百姓買不起系列:比洛陽紙更貴的是,中世紀的“筆和墨”

中世紀有許多油墨製作方法,但只有兩種完全不同的墨水型別。

第一種是碳墨水,它由木炭與樹膠混合而成。

第二種是金屬墨水,或稱“鐵膽墨汁”,是透過鞣酸溶液(從櫟癭或者其他樹木的樹癭中提取)與硫酸亞鐵(銅)混合製成的。

此外,它還需要新增些樹膠作為增稠劑,而黑色則是其化學反應的結果。

老百姓買不起系列:比洛陽紙更貴的是,中世紀的“筆和墨”

圖為櫟癭

提到櫟癭,它其實是一種奇怪的球狀腫瘤,形如石頭,主要生長在橡樹的葉子和細枝上。它由產在樹中的蟲卵生長而成,幼蟲周圍會逐漸形成柔軟的淡綠色球體。

它能透過發酵和水解產生鞣酸,沒食子酸以及葡萄糖,並與亞鐵鹽(一般為七水合硫酸亞鐵)反應,生成無色或淺灰色的鞣酸亞鐵和沒食子酸亞鐵。

過濾後再加入增稠劑(通常為阿拉伯膠,從埃及和小亞細亞帶到歐洲),便可用於在紙張或羊皮紙上書寫。

鐵膽墨水剛書寫時顏色較淺,在空氣中氧化後生成黑色且不溶於水的鞣酸鐵和沒食子酸鐵。其中,前者耐水,後者耐光。這令鐵膽墨水能夠牢固地附著在紙張上面。

此外,與其他配方的墨水不同,“鐵膽墨汁”不能透過擦除或者清洗的方法消去字跡,而只能透過颳去紙張表層的方法來去除。

而且,相比較而言,“鐵膽墨汁”比碳墨水更具光澤,附著性也更強,因此得到了中世紀手抄員的強烈喜愛。

老百姓買不起系列:比洛陽紙更貴的是,中世紀的“筆和墨”

上圖就是一張自制鐵膽墨水的圖片。左側瓶子裡是鐵釘和食醋反應生成的鐵鹽溶液,右邊瓶子裡是櫟癭的提取物,混合兩個瓶子裡的溶液就能得到中間的鐵膽墨水,這種墨水通常是現配現用的。

當然,中世紀的手抄員並不滿足於單調的黑色,紅色墨水也是他們必備的辦公用品。

通常,抄寫員的桌子右側會有兩個墨水角。前者為黑,而後者則基本被紅色墨水佔據。

因為在中世紀的檔案中,紅色曾被廣泛地使用過——一些禮節手稿,大標題,小標題都需用紅色文字來書寫。(跟我們的紅頭 檔案頗為相似)

此外,與現代人一樣,中世紀學者也會用紅色字跡來校正文字中的錯誤,藉此警示後來的讀者。

那麼如何才能得到這種紅色墨水呢?

其實早在公元5世紀,它的製作方法就已經被髮明出來了。

人們透過磨碎天然硫化汞,並將其與白色的雞蛋和阿拉伯樹膠混合,最終得到了紅色墨水。

當然,巴西紅木屑也可造就紅色墨水——人們將其注入醋中再與樹膠混合而成。

值得一提的是,在美洲大陸被發現前,“巴西紅木”就已經被用於製作染料了。後來歐洲人在美洲發現了一個大量生長巴西紅木的國家,便大舉開採、運回歐洲,久而久之大家都忘了當初的命名,而將這個國家稱為巴西(Brazil)。

老百姓買不起系列:比洛陽紙更貴的是,中世紀的“筆和墨”

圖為巴西紅木

03 巧妙結合

最終,紅黑墨水與羽毛筆的組合,成為了中世紀辦公桌上稱心的標配。

但如何保證正確使用它們,也是手抄員必須解決的問題。

因為與現代不同,中世紀的書籍、檔案主要由羊皮紙製成,它不如紙張輕薄,翻閱和書寫起來都十分費勁。

所以為了不浪費金貴的辦公用具,講究的手抄員必須在特製桌子上,以一種相當彆扭的姿勢寫作,如下圖所示。

老百姓買不起系列:比洛陽紙更貴的是,中世紀的“筆和墨”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羊皮紙中部有一個小的砝碼,多為三角狀,頂部為圓形,下部與文字水平對齊。

當抄寫員複製文字時,需將砝碼水平下拉到頁面上,這樣它的底邊將能非常有效地標記住文字的位置,以免抄寫員的文字越寫越歪。

此外,他們還必須直立地坐在高背椅子上,再將特製的桌子傾斜(桌子能上下轉動),因為只有當筆頭與羊皮紙表面成直角時,羽毛筆的字跡才最有效。

還有,由於墨水需要花一些時間才能乾透,有時人們會在中世紀的手稿頁面上看到這樣的現象——即字母的下邊緣比較黑,墨水比較集中——這也是傾斜桌面造成的。

所以講究的學者還建議人們寫作後,需再用軟浮石將羊皮紙擦一遍,並用粉筆撫平表面,以解決上述問題。

這也是為了消除那些處理和摺疊紙張時,可能出現的油脂汙漬,並減少墨水流失的風險。

文章最後,再透露一個有趣的小內容——中世紀抄寫員基本都是一手拿筆,一手拿刀的。

因為正如前文所述,他們經常要用小刀來削尖羽毛筆,以保證其足夠的使用壽命。另一方面,刀尖比人手更加精準,可以抵住羊皮紙的任何位置(羊皮紙經常會自己捲縮),以增快寫作效率。

當然,這力度還不能太大,因為萬一戳破了羊皮紙,可能一個月的工錢就又沒著落了。

(下期會寫中世紀的紙張,敬請期待)

綜上,我們不難想象,中世紀創作真是一項十分艱鉅的任務——從辦公用具的製作,再到最後的書寫方式,其實都相當講究,也充滿了銅臭味。。。

我想,這也是中世紀老百姓不愛學習的原因吧。(玩笑臉)

標簽: 墨水  中世紀  抄寫員  羽毛  鐵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