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曲藝

“我媽媽生活得一定很苦,畢竟她的嘴那麼的毒!”

作者:由 花時間 發表于 曲藝時間:2020-08-21

文/元媽

前兩天看了一期《少年說》,被裡面的故事戳到了。

有一個叫王紫曄的女孩上臺後吐槽說:

“我覺得我媽媽,生活得一定很苦,畢竟她的嘴那麼的毒!”

“我媽媽生活得一定很苦,畢竟她的嘴那麼的毒!”

到底有多毒呢?

有一次,紫曄數學沒考好,只得了50多分,她害怕得三天沒敢跟媽媽打電話,結果3天后,就收到媽媽的一通咆哮電話:

“哦吼,你真是一個人才,你怎麼考成這個鬼東西的呢?

你要是再考成這樣,就不用來學校了,哪兒涼快哪兒待著去

。你看看我的智商,再看看你的,真是半點沒有遺傳。“

“我媽媽生活得一定很苦,畢竟她的嘴那麼的毒!”

還有一次,紫曄託爸爸買來一條裙子,結果媽媽在看到裙子的瞬間臉色全都變了:

“你看看你,眼睛都長哪裡了?你哪裡覺得這個衣服好看?這面料又土又醜、又廉價又幼稚,請問你買回來幹嘛?做裝飾品嗎?你要是以後再買這種衣服,

我就把你和你的衣服一起丟出去

。”

“我媽媽生活得一定很苦,畢竟她的嘴那麼的毒!”

聽了這些吐槽,下面的媽媽再也忍不住了,她“苦口婆心”地迴應道:我那並不是毒舌,我講述的都是事實,我就比較真實。

媽媽還認為,她是在用犀利而直白的方式指出女兒的問題,而這也是一種“有效的溝通”。

媽媽的話“啪啪啪”地懟回來,打得紫曄毫無還嘴能力,她在天台上急得直跺腳,好不容易反駁了一句“你的犀利直白對我的傷害很大”,結果,媽媽又繼續強調“我的出發點是為你好”。

“我媽媽生活得一定很苦,畢竟她的嘴那麼的毒!”

心裡想著是關心,一出口便成了刀子;明明想給的是愛,收到的卻都是傷口。

我特別心疼這個女孩,因為我們都曾收到過這樣的“冷嘲熱諷”,都曾有過

心中熱愛不被理解的經歷。

但我也特別心疼這個媽媽,能夠這樣站出來在鍾人面前,接受女兒的吐槽已經不容易,而自己掏心掏肺的

付出全都被否認。

好像親子關係到了最後,愛都只能在心裡,傷害確成了日常習慣。

恰好在前幾天的PET工作坊中,遇到了這樣一件“意外的小事”。

在模擬工作坊環節中,按照講師的安排,常常兩兩一組進行角色扮演,一位扮演父母,一位扮演孩子。當時我們收到的故事背景是這樣的:臨近考試,孩子擔心題目有點難,就跟媽媽溝通求助。

“我媽媽生活得一定很苦,畢竟她的嘴那麼的毒!”

很普通的一個場景,但沒想到一分鐘不到,突然有個小夥伴情緒崩潰、忍不住哭著離場了。

後來我們才知道,這段對話大約是這樣子的:

“媽,我擔心這次考試有點難。”

“你早幹什麼去了?讓你平時老玩遊戲!”

“我哪兒老玩了!”

“沒玩怎麼都不會?你怎麼學的?你是豬腦嗎?現在才知道著急,有什麼用!我警告你,你這次最好好好考,考不好小心回來我揍你!”

她說:“剛開始她還挺有底氣反抗的,但後來

當「媽媽」的指責跟炮彈一樣密集地砸過來時,她竟一時被壓的喘不過氣來,瞬間就崩潰了。

“我媽媽生活得一定很苦,畢竟她的嘴那麼的毒!”

委屈、難過,夾雜著被威脅的恐懼……那一刻她覺得特別無助,好像過往記憶裡那些類似的感受都被喚醒了。

“其實我挺理解媽媽的,所以

我不怪她,我就只能自己難受

。”

不能攻擊父母,她只能自我攻擊,於是在強烈的語言炮彈中只能用痛哭來表達自己的反抗:

「媽媽」,你看我都已經被你攻擊成這樣了,求你放過我吧。

而據她回憶,工作以後在面對領導等權威人士的時候,她也常會有這種無法自控的委屈、難過的感受。她對於父母的反應模式,逐漸內化為面對權威式的反應模式。

而這件事中,最讓我們心有餘悸的是,即便知道是在角色扮演,還是忍不住傷心難過,那麼面對真實世界的孩子呢?

他們都更弱小、無助,而受到的傷害也更深。

“我媽媽生活得一定很苦,畢竟她的嘴那麼的毒!”

正像小夥伴所說:

當被父母攻擊時,她不會責怪父母,不會停止愛父母,但很可能她已經放棄愛自己了。

寫到這裡的時候,我其實挺難過的。

因為不只是她,有太多的朋友跟我這樣的傾訴過:

明明已經知道,這些不是我們的錯,但好像我們依然逃無可逃,好像無論我怎麼努力,我還是會一次又一次地因為同樣的事情情緒崩潰。

一個朋友就跟我說起,她很羨慕電視上母女倆會依偎著坐在一起聊天,那畫面好溫暖,但對於她來說,真的太難了。

有一次,她給老媽打電話溝通買保險的事兒,可沒聊兩句就崩了。老媽先是覺得沒必要買,後來又嘮叨她多花錢,從小就“啥都存不住”,她一聽就火了。一氣之下,她就吼了起來,還掛了電話。

可剛放下電話,她心裡就後悔。“我知道母親是心疼我工作辛苦,不想讓我花錢,可是我就是忍不住,

只要一聽老媽說我「稍有不好」,我就火大

。”

這種“

生氣——愧疚

”的情緒怪圈迴圈,真的是很多人都遇到過的痛苦經歷。

從心理學上來說,這可能是因為,由於

年幼時常遭受打壓

,我們內心充滿了對父母的巨大憤怒,所以,才會不自覺地攻擊父母。

但道德上我們又都知道“攻擊父母是不對的”,所以我們就會

陷入更巨大的自我攻擊

,也就是愧疚、自責。

這是我們的錯嗎?不是,真正的“因”早就在年幼時被父母深深地種下了,是父母對孩子用了錯誤的溝通方式。

但如果我們沒有改變,那麼這種傷害模式很可能會再次傳遞給我們的孩子。

這是一種心理學上的“

強迫性重複

”,也像是生命中的輪迴,但從積極的意義看,在這樣的“重複”和“輪迴”中,我們才有可能去療愈曾經舊的創傷。

就像詩人魯米所說:“傷口是光進入你內心的地方。”

無論我們在原生家庭中得到過什麼,如今為人父母的我們,都希望給孩子一個好的原生環境。其實那不僅僅是給孩子的,也是在給我們自己的“內心小孩”。

我們常常會去探索很多的解決方法,比如“溫和而堅定”的

正面管教

PET

中真實的“我資訊”表達,還有

非暴力溝通

中提倡的溝通方式……

無庸置疑,它們都是有效能的,經過刻意練習,都會有效地改善和孩子的溝通模式。

但你也會常常發現它們好像會失效,有時候是因為方法不熟練,有時候是沒有掌握好分寸,但更多時候,是我們能量特別低,真的很難使出來。

好像所有的方法都在提醒我們去看見、去接納,可當我們能量為負的時候,又怎麼能強求自己接住孩子的情緒呢?

照顧好自己真的太重要了,尤其是在這樣的“重複情緒”中。

我的老師分享給我一個小方法,叫做

覺察日記

如果有空閒,可以經常用筆記錄下來;如果沒有空閒,也可以每天給自己3~5分鐘時間,進行“冥想覺察”。

不需要大段的文字、華麗的詞藻,只需要我們在感受到自己能力特別低、情緒特別差的時候,對自己進行這樣的“情緒覺察”。

分享一些我的覺察體驗:

1)保持當下情緒感受的身體姿勢,比如當下我很憤怒,我可能是握拳的,那我繼續保持著這個姿勢。

2)讓情緒流經我們的全身,感受身體每個部位的感受。

比如我的視覺、聽覺、味覺、觸覺等現在都是怎樣的?再比如悲傷的時候,我感覺自己面部是扭曲的,手腳是冰冷的,心上好像是被壓住的,有點透不過氣似的……

3)不對自己和事情進行任何評判。

即便是我怒吼了、哭泣了,也不在心底評判自己的對錯,這件事的對錯。始終站在覺知的視角看著自己,

允許一切的感受和想法,任它自由流動。

也許做到這一點,特別不容易,尤其是剛開始的時候,一些可怕的情緒和想法會迫使我們停下來,但沒關係,我們只要慢慢來。

而這些覺知,就是幫助我們一次又一次地觸控著自己的潛意識,幫我們和“內心的父母”“內心的小孩”進行對話。

在這些覺知的過程中,你會發現對自己、父母、孩子甚至人生,都會有很多不一樣的理解。這,也是屬於我們自己的頓悟。

今天和大家聊的,有好些都是屬於心理學的內容,但也是對我幫助、帶給我許多思考的內容,真心希望我們能照顧好自己,然後如同溫暖的小太陽一般,將這些能量帶給我們的孩子和家人。

作者介紹:元媽,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中科院兒童心理學碩士在讀,願和你一起,用心理學的眼睛,看人間煙火。

花時間·說

元媽今天分享了很深入的體察,也有切實可行的控制情緒的好方法。這些年,原生家庭的話題很火。越長大我們越發現,成長的環境在自己身上留下的痕跡,除了傷口,還有許多為人處世的模式。

但我想說,

去了解原生家庭的影響,並不是為了止步於此、自怨自艾

。而是讓我們知道,可以如何與自己和周圍人和解,打破一些桎梏,獲得更加自由和快樂。

更重要的是,保持警醒,不要讓我們的孩子重複我們的經歷。哪怕我們這代人只能改善一點點,也是進步呀!

文末留言聊聊,你在面對原生家庭的這些影響時,有什麼困擾,又是怎麼做的吧~以後我們還會繼續多給大家分享育兒、心理的好方法,咱們一起療愈,一起慢成長!

—End—

作者:花時間。

微信公眾號「慢成長」創始人,國際新聞碩士,四語媽媽,童書譯作者,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美國PET父母效能訓練講師,美國加州PAU心理學研究生。創立公眾號慢成長,分享具有國際視野的早教發育、兒童心理、親子教育知識。

微信公眾號:manchengzhang123

個人微訊號:花時間:babyhours003

標簽: 我們  父母  媽媽  自己  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