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曲藝

聖旨有話說

作者:由 人間至味 發表于 曲藝時間:2020-06-04

傳聖旨的人不同有什麼差別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聽到這個開頭,你的腦海中是不是就浮現出一個太監捏著嗓子在宣讀明晃晃的聖旨的情形呢。但是,歷史上真是這樣嗎?接下來我就為你一一道來。

聖旨是指帝王頒發的詔書,但它一開始並不叫聖旨。先秦時期詔書叫“命”、“令”,直到宋朝以後,才將皇帝的命令稱作“聖旨”。

聖旨均為卷軸形式,軸柄質地按官員品級不同而有嚴格區別:一品大臣為玉軸,二品為黑

犀牛

角軸,三品為貼金軸,四、五品為黑牛角軸。聖旨的寬度一般在33釐米左右,它的長度歷代並沒有硬性規定,長的可達5米,短的也有約3米。

聖旨有話說

聖旨用的的材料十分考究,均為上好蠶絲製成的提花錦緞,錦緞底紋有

仙鶴

獅子

、祥雲等圖案,絢麗多姿,雍容華貴。聖旨的顏色也很有講究,顏色越豐富說明接受封贈的官員的官銜越高。根據明清的定製,給五品以下的官員,顏色是單一的純白綾,稱敕命;頒給五品以上官員的聖旨,稱誥命,顏色、底紋圖案比較豐富,有三色、五色、七色之分,當然不是七色彩虹的顏色,而是褐色、米黃、灰綠等沉穩典雅的顏色。所以別被誤導了,聖旨不全是金黃色的。

聖旨有話說

明朝聖旨只用漢文一種來書寫,清代聖旨文書則分為兩種,用漢文和滿文合璧書寫,漢文行款從右至左,滿文行款從左至右,然後合於中幅而書日期,並蓋“制誥之寶”或“

敕命之寶

”。漢文字型大多是端莊的小楷,看起來氣度雍容,佈局奇正相參,跌宕有致,字跡筆畫突兀,猶如浮雕一般,所以由儲存至今的聖旨來看,雖然歷經滄桑,風采卻仍然依舊。

聖旨有話說

明清兩代的聖旨都是由翰林院撰擬的,然後經內閣大學士奏定後,再按品級填發,他們都是由皇帝從進士中選拔出來的佼佼者,官員裡文采斐然的人。由於聖旨從擬稿到繕寫均由頂尖文化高手來完成,所以行文精悍,幾乎達到了增一字則嫌其

累贅

,減一字則達意不確的程度。

為了防止作假,聖旨還有防偽標誌呢。兩端有翻飛的銀色巨龍,聖旨的絹布上印滿了祥雲圖案,而且所有的聖旨開頭的第一個字,必須寫在右上角第一朵祥雲上。

聖旨的開頭早期也不是耳熟能詳的“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話說秦始皇統一中國稱始皇帝后,認為自己是受命於天,於是把“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刻在玉璽上,詔書開頭會用“制”、“詔”、“誥”三字。隋唐時期,實行三省六部制度,當時的詔書由中書省負責起草,交由皇帝批閱,然後由門下省審查蓋章,所以詔書開頭一般用的是“門下”二字。明朝時,朱元璋認為自己推翻元代暴政是順應天道,自己是受命於天“天之子”,他把都城南京更名為“應天府”,金鑾殿取名“奉天殿”,自稱“奉天承運皇帝”,聖旨開頭自然要換作“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所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的讀法也是不對的。

其實除了“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還有“奉天承運皇帝,制曰……”。區別在於,“詔曰”由翰林院撰擬,內閣大學士奏定後,由皇帝欽定的庶吉士書法大家書寫,最後蓋皇帝玉璽,而“制曰”是由皇帝對他所器重的受旨人或重要事件親手書寫。

聖旨有話說

還有宣讀聖旨的也不一定是太監,還有可能是欽差大臣,他們一般就是草擬詔書的翰林。

所以,關於聖旨,還是你想像的那樣嗎?

標簽: 聖旨  奉天承運  皇帝  詔書  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