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曲藝

果——每日一字·木部字

作者:由 字說文明 發表于 曲藝時間:2022-12-11

果【guǒ】,象形字。甲骨文的字形像是樹上所結的許多果實,金文是在木字的上面保留了一個果。這個意義後來曾寫作“菓”。

果——每日一字·木部字

《說文解字·木部》果:木實也。從木,象果形在木之上。

段玉裁注:上文言果多矣,故總釋之。引伸假借為誠實、勇敢之偁。

樹上所結的果實叫“果”,地上的草本或蔓生植物所結的果實叫“蓏[luǒ]”。另外,“果”是有核的果實,“蓏”是無核的果實。

文獻選讀

《韓非子·五蠹》: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有聖人作「鑽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說(悅)之,使王天下,號之曰「燧人氏」。

上古時代的先民都是生吃野生的瓜果和河裡的蚌蛤。這些腥臊惡臭的食物損傷腸胃,使民眾多有疾病。於是有個偉人發明了「鑽木取火」的方法,用火把食物燒熟以去掉腥臊氣味,民眾於是就擁戴他治理天下,稱他作「燧人氏」。

《莊子·庚桑楚》:請嘗言「移是」。是以生為本,以知為師,因以乘是非;果有名實,因以己為質;使人以己為節,因以死償節。若然者,以用為知,以不用為愚,以徹為名,以窮為辱。移是,今之人也,是蜩與學鳩同於同也。

我們判斷是非的標準,本來應該是以人類的生存為根本、以生存的常識為老師。就像草木的果實,既有名、也有實,名實本應該是相符的。

可是有人硬要把他的思想來作為大眾判斷是非的標準,讓大眾都要以他的要求來作為行動的準則,甚至於要別人用生命來償付。這樣一來,就成了聽話的就是智,不聽話的就是愚;並且以顯貴為榮耀,以窮困為恥辱。用這樣一種移花接木,轉移是非標準的手法來駕馭民眾的小人,就像“知了”一樣,其實是無知得很。

《周易·剝卦·上九》:碩果不食,君子得輿,小人剝廬。

《剝》卦象徵著在陰氣極盛之時,那微弱的陽氣也將要被陰氣剝盡,一幅“殘陽如血”般的悽愴。此時,一定要保護好這僅存的碩果,防備“小人”來繼續剝食。

《周禮·天官冢宰·甸師》:掌帥其屬而耕耨王藉,以時入之,以共齍盛。祭祀,共蕭茅,共野果蓏之薦。

甸師,要帶領他的屬下負責耕種王的藉田。遇到祭祀的時候,要負責供給所需的香蒿、白茅,以及野生的瓜果,以備祭獻。

《周禮·地官司徒·場人》:掌國之場圃,而樹之果蓏,珍異之物,以時斂而藏之。凡祭祀、賓客,共其果蓏,享亦如之。

場圃,位於王都的城郭之間,是由場人所管理的園圃。其種植的珍異瓜果,要按時收穫和加以收藏,以備祭祀和接待賓客時用。

《論語·子路》:言必信,行必果。

這裡的“果”,是形容詞果斷、堅決的意思。

孔子說,對於“士”來說,說話一定要有信用,行動一定要果決。

《孟子·離婁下》: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但是孟子對此卻有不同的見解。他說君子行事,首先要以大義為準則,而不必拘泥於“言必信、行必果”的這一套做法。

《荀子·大略》:疏知而不法,辨察而操僻,勇果而無禮,君子之所憎惡也。

智慧通達而不合法度,明察善辨而行為邪僻,勇敢果斷而不合禮義,這是君子所憎惡的。

《荀子·君道》:為人主者,莫不欲彊而惡弱,欲安而惡危,欲榮而惡辱,是禹桀之所同也。要此三欲,闢此三惡,果何道而便?曰:在慎取相,道莫徑是矣。

這裡的“果”,是副詞究竟的意思。

作為一國之君主,莫不希望強大而厭惡衰弱、希望安定而厭惡危險、希望榮耀而厭惡恥辱的。對此,無論是夏禹還是夏桀都是相同的。但是既要實現這三種慾望,又要避免這三種厭惡,究竟該採用什麼樣的方法更便捷呢?在於慎重地選擇國相,沒有比這條路更直接的了。

《禮記·中庸》: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這裡的“果”,是連詞,如果、果真的意思。

真誠,是上天的道理;做到真誠,是做人的道理。真誠的人,做事不必勉強為之、不必費心積慮,只須從從容容、適中就好。要做到真誠,就要擇善而行,要廣博地學習、要詳細地詢問、要周密地思考、要清楚地辨別,更要切實地實行。如果真能做到這樣,再愚笨的人也一定會變得聰明,再柔弱的人也會變的剛強。

成語典故

【食不果腹】這裡的“果”,是動詞,指填飽肚子。

《莊子·逍遙遊》:適莽蒼者,三湌而反,腹猶果然。

標簽: 腥臊  果實  所結  真誠  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