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曲藝

如何改善“憋氣式”唱歌?教你最科學的方法

作者:由 深圳市薄荷音社 發表于 曲藝時間:2022-05-01

大部分同學高音靠喊,輸出全靠吼。可能覺得一瞬間找到了唱高音的感覺,甚至會覺得一下子找到了“頭腔共鳴”的位置,但那樣是十分傷害嗓子的。你喊的方式真的正確嗎?如果喊可以解決一切問題,那麼歌唱中“控制”這個詞又是從何而來呢。

類似汪峰等搖滾唱法確實能以“喊”為基礎唱的很高,但是現場車禍也是頻頻發生,也證明建立在“喊”的基礎上去演唱歌曲不穩定性非常多,一方面聲音不平衡,第二方面對聲帶的損耗相對會較多。當你有一定的演唱基礎後,建立科學的發聲,加強氣息支撐後,為了營造某種效果和狀態可以加入一些“喊”的成分,但是對於初學者想獲得高音這種方法是大大錯誤的。

有人說唱歌是在學習“減法”,為什麼會這麼說,因為當你還是個嬰兒的時候,你根本不會考慮哪些肌肉參與的問題。可以放肆地哭,音調高還哭不累,長大了後為什麼高音就要變成“喊”呢,因為長大後包括我們的下巴肌群,控制聲帶的肌群,吞嚥肌舌根等部分都發達了,在唱歌中會參與進來,也就是導致我們沒辦法徹底放鬆,沒辦法徹底放鬆就沒辦法有效地控制我們的聲帶。所以出於本能我們就會選擇喊,力量大音調就高了,但是我想說音調和音量是兩個概念,達到同一個音高的同時可以大聲也可以小聲,能做到這種控制的才是真正健康的發聲。

對於那些“小嗓門”,聲音完全不出來的同學,前期可以用一定量的“吶喊”方式,把聲音甩出來,但是一定要保證橫膈膜的氣息支撐,胸腔的支點,力量要用在腰上,口腔對應的形態要正確(下巴落下,笑肌抬起,軟顎支撐,舌頭放平)。在這種基礎上氣息配合共鳴的放大,可以初步將“嗓音小”的同學聲音放出來。但是對於有一定基礎的同學,你的注意力更應該放在怎麼控制你的聲帶上。因為聲帶的發聲模式不止“全震動”,如果聲帶只能“全震動”那可能我們只能用喊的方式去獲得高音,問題在於聲帶可以“部分震動”也可以“邊緣震動”,也就是我們說的混聲。如果想培養最科學的方法還是建議從“弱聲”開始,保證氣流的流通,讓氣流先過去再保證聲音的質量,一步步把你的“混聲”練強大,可強可弱再也不用到高音只能喊了,而在混聲練習的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支撐,就是“正確的呼吸方法”

帕瓦羅蒂說:”呼吸是聲樂的靈魂“,歌唱時的呼吸過程身體應該是非常放鬆的。再呼吸的過程中不需要讓胸肋骨肌以及橫膈膜肌刻意的用力。任何刻意讓這些肌肉用力來達到呼吸的方式,則會讓多餘的力氣轉移到頸部周圍,使肩膀提高,牽動頸部的肌群,導致喉嚨過度緊繃。

如何改善“憋氣式”唱歌?教你最科學的方法

當吐氣時,氣流會運送到喉頭的位置,藉由喉頭內部的肌肉協助聲帶發出不同的音準以及音強。

如何改善“憋氣式”唱歌?教你最科學的方法

當音越低,聲帶於每秒震動的次數就會越少。當音樂高,聲帶就會變緊變薄,同時使聲帶越快回復到密合的位置,震動就會越頻繁,音就越高。

如何改善“憋氣式”唱歌?教你最科學的方法

(這裡指的音強一般稱之為音量,是指人耳對所聽到的聲音大小強弱的主觀感受,其客觀的計算方式是聲音的振幅大小。這種感受源自物體震動時所產生的壓力:音壓。物體震動透過不同的介質將其振動能量傳匯出去。人們為了將聲音的感受量化成可以監測的指標,就把音壓分成“級”——音壓級,以便能客觀的表示聲音的強弱,其單位稱為分貝。當我們發出聲音時可透過兩種方式增強音量,其中之一是藉由聲門來閉緊聲帶,藉由喉頭內部的肌肉控制聲帶閉合的鬆緊度。當音量弱時,聲帶會維持在較為分開的狀態。產生較少的阻力。當音量強時,聲帶會維持在較為靠攏的狀態,產生較大的阻力。另一種加強音量的方式,是在不改變聲門閉合的鬆緊。維持聲帶靠攏的程度一致的狀況下,此時調整輸出的氣流量。當輸出的氣流量增加時,音量會自動變大,氣流減弱時,音量會自動變小)

透過科學訓練,聲音的質量和音域的拓寬是水到渠成的。相信你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你會覺得高音越來越簡單!

標簽: 聲帶  音量  高音  震動  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