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曲藝

律師“師承何處”重要嗎

作者:由 林子淇律師 發表于 曲藝時間:2022-04-15

喜歡看武俠小說的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一個認知,就是“名師出高徒”。正如武俠小說中兩個習武之人初次會晤,都會問一句:“敢問/試問閣下師承何處?”既是寒暄,更是試探。如果對方師承宗門大派或者武學大師,自然要高看一眼。無他,世人預設大門派和大師的實力,會讓得其真傳的弟子受益匪淺,弟子在師父長期薰陶之下,自然“非同凡響”。

但現實有時卻與武俠小說有比較大的出入。武俠小說中拜師學藝,一般都有一個長期的過程,須得自幼進門,磕頭敬茶,記名排序,學個十年八載才算是略有小成,小輩們在師父面前既是徒弟又像是兒女,故此萬萬不敢逾矩。

然而,由於義務教育和現代高等教育以及職業教育的分裂,現代人的學習經歷往往是分成不同階段的,也就是如果一名律師確有“師父”,且指導/指點過他/她的都算師父,只要他/她的學歷在大學本科以上,那麼理論上他/她的“師父”可能有無數個。而如果不能這麼算,要跟著“習武”十年八載才算是有“師父”,那麼訴訟律師們是很難有“師父”的,因為很多律師一拿到執業證就開始了獨立律師的生涯,還有部分在執業3年內也會陸續獨立,因此真正地被人“提點”的時間是很少的。大多數律師,也只有在當實習律師的那一年,因為經驗的欠缺而受過與案件有關的指導。其餘一切,都是靠自己學習和摸索。

而律師由於本身工作壓力就很大,更少有律師真的能夠“手把手”指導實習律師,因為如果單從“成本-效益”的原則去考慮問題,律師有這個時間去指導實習律師和律師助理,還不如換個“聰明點”的實習律師或者助理。反正每年都有無數法學生或者過了法考的學生向自己或者律所投遞簡歷。

所以,除了極少數的比較穩固的團隊裡,大boss和從實習期就開始跟著該boss工作的長期的授薪律師之間可能存在類似於師徒的關係之外,其餘的律師和實習律師乃至授薪律師的關係本質上都是比較單純的僱傭關係,一方短期內提供金錢和資源以及適當的“指點”,另一方則一方面提供勞務,另一方面靠自己的資質和努力盡量成長,這種模式也很難談及“師承何處”的問題。

慢慢地,大家也發現了靠律師與實習律師(授薪律師)之間的非長期的僱傭關係去判斷某律師“師承何處”顯得不太靠譜,於是那些比較關注“師承何處”問題的人就開始把判斷某律師“師承何處”的重點放在了該律師的學歷上,尤其是放在本科學歷和研究生(以上)學歷上。對律師是否本科就學法律,是否名牌大學(211/985、“雙一流”)畢業,是否全日制學歷,是否有碩士(博士)學位,單證還是雙證,法學碩士還是法律碩士,就讀什麼專業乃至於導師是誰等等情況,都會予以一定程度的關注。

部分人之所以這樣做,根本的原因是他們不熟悉律師,但手頭又有急事需要律師去處理,這迫使他們不得不盡快從一些看起來比較“客觀”的因素來對律師進行初步的考察和篩選,然後再從這些律師中挑選律師或律師團隊進行“一對一”的溝通。這種模式相較於“熟人推薦”而言,也有其優勢,因為這忽略了感情因素,可以從比較“硬實力”的方面去判斷律師,但劣勢也是相對明顯的,就是由於只關注外部條件,部分時候會忽略個人的特點和能力。

但凡是在“危險”迫在眉睫時才找律師,由於雙方之間相對陌生,當事人和家屬內心總是不會感到很踏實。所以總體而言,我不建議“出事了”再找律師,與其靠“熟人推薦”律師,我認為更加靠譜的方式是把律師變成自己的“熟人”。我說這句話,不是說要人們都去請律師吃飯,更不是建議人們經常免費諮詢律師或每天都發中老年表情包給律師“增進感情”,而是希望大家都能多關注身邊的法律人,多關注律師這個職業,多關注一些法律公眾號或者相關的媒體賬號。

當我還不是律師而只是法學生的時候,我關注了很多法律公眾號,這裡面有單位賬號也有個人賬號。我認為公眾號是一種非常便捷的讓我瞭解相關“主體”以及相關法律知識和職業知識的工具。幾年過去了,有些公眾號現在還在我的關注列表裡,有些卻已經被刪了。儘管我比較挑剔,但我依然覺得一個能被我關注三年以上都還沒有刪除的個人號,相關主體在某些方面仍然是靠譜的、可信賴的。

不要在真有急事的時候再問“敢問閣下師承何處”,畢竟下一秒,你們可能就要一起打怪、刷副本了。

標簽: 律師  師承  實習  師父  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