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曲藝

商品均衡的對稱性與不對稱性

作者:由 puragu 發表于 曲藝時間:2020-05-05

商品均衡的對稱性與不對稱性

前言:沒有什麼複雜的分析,只是對我們習以為常的價格均衡模型,自己重新進行了梳理,像這種問題可大可小,大主要是因為它反映了我們的思維方式,小主要是因為其分析過程似乎並不影響我們的結果。

商品均衡的對稱性與不對稱性

圖(1)是最基礎的價格均衡模型,其中我們的直觀理解是對稱性。企業和消費者均以商品數量x為參照,x逐漸增加,它有兩種訊號:1、對消費者,數量越少,價格越高;2、對生產者,數量越少,價格越低。這樣企業和消費者都以x為對稱點,而兩端則是p,價格在初期的失衡會逐漸迴歸均衡。

對稱性的邏輯結構雖然穩定,但是缺乏變化,對於生產者,數量越少並不意味著價格越低,相反是價格越低,數量越少。即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參照物是不同的,其主要原因是彼此的激勵機制不同。消費者在商品數量x少的時候,願意花較高的價格的原因,是因為商品為其帶來的高效用,所以他的激勵機制是“效用”,而企業在商品數量x較少的時候,它的激勵機制是高價格帶來的收益,而非圖(1)最直觀的x小所對應的較低價格,這種解釋雖然解釋了企業為什麼會生產?—較低的價格只有少數企業符合較低的生產成本,但是他沒有解釋企業生產的激勵因素。

更為現實的情況是消費者和生產者具有不同的激勵機制,故而選擇不同的參照物,消費者參照的是效用(即商品x)而提供價格,生產者參照價格而提供商品數量,市場的不均衡狀態則是不均衡的價格讓最後一個生產者/消費者的利潤/效用為正。對於彼此參照物的不同的總結:1、性質上的不統一,消費者參照數量,企業參照價格;2、數量上的不統一,消費者的價格給定,與企業的價格接受存在著落差。

這樣的思維方式,則是“向量”式的,而非對稱性的,邏輯的起始點在消費者,消費者看到較少的商品數量,因為較高的效用激勵(即總是存在少數人對這個商品有著較高的效用),使得其願意付出較高的價格,生產者觀測到這個價格,發現其中存在利潤空間,許多生產者開始生產商品,商品數量x增加,導致價格下降。這個邏輯便是:x(較少)→p(較高)→x↑(企業)→p↓。這樣的邏輯實際上就是一個純粹的向量,而對稱性的邏輯。

向量型的邏輯具有很強的

動態特徵

,即市場總是處於不穩定的狀態,因此消費和生產市場便類似於向外膨脹的圓,很類似於市場中不斷出現的商品創新;對稱邏輯則具有很強的結構性特徵,即給定的商品數量,而判斷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市場行為,

對於分析“稅收”、補貼、定額等這種

結構性的問題則更加清晰。

標簽: 價格  消費者  生產者  數量  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