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曲藝

第八章一身俠骨駱賓王

作者:由 Caesar 發表于 曲藝時間:2022-01-24

“初唐四傑”的前三位都已經出場了,終於輪到了四傑中年齡最大的這位,他為人好爽、一身俠骨,遇不平事必定會管上一管,仗義執言,不畏權貴。金庸曾在《神鵰俠侶》中借用死守襄陽的郭靖口吻寫到:“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是對古代的大俠做出了最中肯的判斷。在初唐時期,就有這樣一個人,他就是駱賓王。

駱賓王(約619—約687) [1] ,字觀光,中國唐代詩人。婺州義烏(今屬浙江)人。義烏不僅僅是國際小商品市場,在唐朝時已經出了一位大名人。

駱賓王出身寒微,少有才名。永徽年間,成為道王李元慶府屬,任武功主簿,遷長安主簿。儀鳳三年(678),入為侍御史,因事下獄,遇赦而出。調露二年(680),除臨海丞,坐事辭官。光宅元年(684),跟隨徐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時,撰寫《為徐敬業討武曌檄》。徐敬業敗亡後,下落不明,或說被亂軍所殺,或說遁入了空門。

除了盧照鄰二十歲任典鑑外,其他三人都是年少成名,被譽為“神童”。王勃九歲著述《指瑕》驚為天人,十六歲已是朝廷命官,楊炯九歲童子科及第,相比於其他兩位神童,駱賓王的神童含金量應該更高一些,因為他七歲那年,便有一篇詩文問世,一直是幼兒啟蒙詩的範本。這首詩被吟唱至今,千年不衰 ,而且這首詩還將會會一直吟唱下去。這首詩就是《詠鵝》

詠鵝

唐·駱賓王

鵝(é),鵝(é),鵝(é),曲(qǔ) 項(xiànɡ) 向(xiànɡ) 天(tiān) 歌(ɡē)。

白(bái) 毛(máo) 浮(fú) 綠(lǜ) 水(shuǐ),紅(hónɡ) 掌(zhǎnɡ) 撥(bō) 清(qīnɡ) 波(bō)。

這首詩很簡單,但是短短15個字卻把鵝的姿態表現的淋漓盡致。首句三個疊字,彷彿是孩童看到了在水中游蕩的白鵝,驚喜的大喊:鵝!大鵝!大白鵝。第二句描寫了大白鵝昂起頭來,伸長脖子盡情的對著藍天唱歌。第三、四兩句描寫了白鵝在水中的姿態,白色的羽毛附在碧綠的水面上,紅紅的鵝掌輕快的撥開清清的波浪。有聲有色,一副水中白鵝的意象躍然而出。

僅僅這一首《詠鵝》就已經奠定了駱賓王的詩壇地位。但是這並不能代表他的全部。在長安時,一篇描寫繁華長安城的《帝京篇》橫空而出,名噪一時。成功的讓他進入了朝廷的視野,對於一個一身俠骨肝膽的文人來說,做官未必是好事,尤其是初唐時期,王侯將相,世家權貴沉浸在奢侈的生活中,他就像一個異類。

他的俠氣體現在為女子打抱不平。當初盧照鄰離開蜀中,與郭氏相約會來接她。結果已經有身孕的郭氏都把孩子生下來了,她心心念唸的盧郎也沒來,孩子夭折,苦苦等待的郭氏整日以淚洗面。當她聽說駱賓王與盧照鄰是熟人,就託人找到了他向盧照鄰表達心意。駱賓王聽了之後,立馬應承下來,一首《豔情代郭氏答盧照鄰》為郭氏發聲,但是此時的盧照鄰已經罹患重病,有苦難言了。

無獨有偶,駱賓王還為另外一個女子發聲。一首《代女道士王靈飛贈道士李榮》催身在京城的李榮趕緊回家。這首詩背後的故事就不多說,有興趣的話可以自己去查閱一番。

他的俠氣體現在朝堂之中。道王府主簿任職年滿,幾經週轉,任職正六品的侍御史,這是一個負責“糾察百官,推鞠獄訟”的差事。駱賓王感覺自己彷彿一瞬間找到人生定位,屢屢上書針砭時弊,揭露朝廷和地方的不法之事。本想為民請命,去濁揚清,結果沒想到得罪了太多權貴,囫圇入獄。在獄中,滿腔憤懣的駱賓王寫下了很多詩歌,其中最有名的是“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的《詠禪》。

他的俠氣還表現在反對武則天的鬥爭中。在那個男權的社會,學富五車的讀書人無法接受一位女子凌駕在所有男人的頭上,更何況武則天企圖取而代之的還是他們這麼多年效忠的李唐王朝。駱大俠遇上大赦天下的機會,不僅沒有丟了性命,還有個官做,但是不願為武則天打工的他果斷辭職。公元684年,聽聞徐敬業在揚州起兵反對武后,駱大俠快馬加鞭,加入了起事陣營。每逢起兵造反,必須要有堂堂正正的理由,讓天下人信服和景從。比如陳勝、吳廣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還有後來的大明王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這個時候,駱賓王就負責這個事情,腦瓜子一轉,一篇《討武氏檄》即《代徐敬業傳檄天下文》應運而出。文章寫得漂亮,沒想到這群有造反的膽卻沒有造反的能力,三個月後這場起事就宣告失敗,徐敬業被殺,駱賓王不知所蹤。傳聞被亂軍殺死,也有說是逃跑後隱居起來。但是我更相信前者,一身俠骨的駱大俠應該不會苟且一生,隱姓埋名。

駱賓王的這篇檄文傳到了武則天那裡,其他人都不敢給他看,沒想到武則天自己看過之後讚不絕口,當看到“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安在”時還埋怨丞相:你經常是現在賢才都在朝廷,這是怎麼回事?這篇檄文還衍生了個成語:叱吒風雲。

既然被稱為大俠,怎麼能不在軍中走一遭,沒有一首軍旅詩那是不稱職的大俠。下面我們來欣賞一下他的一首軍旅詩:

在軍登城樓

唐·駱賓王

城上風微冷,江中水氣寒。

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長安。

這首詩是講駱大俠初到軍中,在城樓上看到的景象和感受。城上冷風撲面,江中水汽冰寒,營造出一副肅殺景象。詩人借用了《梁書·元帝紀》中“信與江水同流,氣與寒風共憤”的典故,恰到好處地抒發了同仇敵愾的豪情與激憤。

詩的三四句寫到:現在,我身穿軍裝準備戰鬥,等到平定了天下時,一定載歌載舞進入長安京城。這是詩人對討武戰爭必勝的信心和不成功則成仁的徹底反抗精神和大無畏氣概。

講到這裡,“初唐四傑”的故事都講完了。當然,這簡短的篇幅也道不盡他們精彩紛呈,跌宕起伏的人生。只能揀選他們的人生主要事蹟進行闡述,並加以一些故事性和情節性的藝術加工。如果想詳細瞭解他們的人生,還要自己下功夫去好好研究。“初唐四傑”的人生都很悲慘,除了楊炯善終,其他三人都未善終。善終的楊炯也只活了四十幾歲。另外,他們的仕途都很悲慘,沒有任何一人顯達。但是正是因為這種悲慘,我們能感受到他們在逆境中的不屈,感受到生命的磅礴,感受到他們刻在靈魂中的探索。他們有消沉,卻教會我們積極;他們有抱怨,卻教會我們真誠;他們有卑微,卻教會我們自尊;他們有苦難,卻教會我們珍惜;他們有墳墓,卻教會我們平和。

“初唐四傑”並不是後人對他們的歸類,而是就在這個時期人們對他們的稱讚。偉大的詩人杜甫曾在《戲為六絕句》中說:

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shěn)未休。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王楊盧駱四傑是他們那個時代的文學最高峰。但是他們的文章總是被守舊的文人認為是輕薄的,備受取笑。這些人在歷史長河微不足道,等到你們身名全都消失了,而四傑卻能入那江河之水,永不廢棄,萬古流芳。

雖然當時還是宮體詩的天下,很多詩人對於他們的評價貶大於褒。但是不能否認,正是因為有他們,讓詩歌走出了輕佻淫靡的狹隘了,來到了一個更加狀闊宏偉的境界。正是因為有他們,讓我們看到詩歌原來還可以這樣自信、驕傲、自尊、瀟灑、樂觀、同情、悲憫。真是因為有他們,挽救了唐詩,挽救了被南朝詩歌荼毒的唐人,也挽救瞭如今我們喜歡唐詩的人。他們四人用一記記重拳,一把把利刃打的如同巨人一樣的宮體詩搖搖欲墜,等待著另外兩位天才補上最後一擊。他們四人合力找到了一扇門,在門縫中透出了一束叫做盛唐的明亮的光,等待著另外兩位天才推開這扇門。

這兩位天才就是陳子昂、張若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