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曲藝

真有千里眼順風耳嗎?青銅縱目面像

作者:由 阿超 發表于 曲藝時間:2022-03-10

1929年的春天,四川廣漢南興鎮月亮灣,有一名叫燕道誠的農民,在自己家門前不遠的地方挖水溝,準備引水灌溉自己的莊稼。挖著挖著,他就發現了400多塊玉器!廣漢呢,這個位置就在今天的成都市邊上,距市區只有24公里。燕道誠當時挖了400多件,挖出來以後呢,悄默聲兒的,沒敢往家裡放,就把這點東西分散埋在自己住房的四周。這時間過去一年了,他看沒什麼動靜,就取出了一點兒送人。後來,這部分東西就慢慢流落到古董市場上。總會有人認知、有人明白,最後就轉到了華西大學博物館。華西大學博物館,1952年劃歸四川大學,更名為“四川大學歷史博物館”,再後來就命名“四川大學博物館”。

三星堆遺址的發現1934年的春天,華西大學博物館的美籍教授葛維漢,帶著一名館員,叫林名均,來到廣漢考察,順便挖掘。當時正值抗戰,那時候社會不怎麼穩定,他前後就挖了10天,但這10天確實也沒少挖。挖了有多少呢?挖了有600多件!可見這地兒東西很多。可以說,1934年的這次考古是我們歷史上,第一次對三星堆遺址的正式挖掘,距今已經有85年了。

新中國成立後,四川的考古人員繼續探索。四川考古學的奠基人、四川大學教授馮漢驥多次到三星堆勘察,他聽說民國時期有燕道誠這件事,考古隊員就有人主動去找燕道誠老人。幾次溝通後,有了信任,老人就說呢,我這兒還有一批呢。於是,就把那些藏著的,又挖了出來捐給了他們。這事兒很快就過去了10年。到60年代以後呢,這個地方經常挖掘出很多東西,馮漢驥就預言說:“這一帶遺址如此地密集,很可能是古蜀國的一箇中心都邑。”這麼說,這地方有可能是個都城。這就是憑藉他的直覺判斷的,那麼後來的事兒呢,確實印證了他這個說法。

真有千里眼順風耳嗎?青銅縱目面像

到了80年代,改革開放開始了,三星堆開始大規模挖掘。四川考古界認定三星堆是一個重要的遺址,所以就提出了一個概念,叫做“三星堆”文化。1982年到1984年,考古隊在三星堆一帶找到了大量的文化堆積層,探明遺址的面積大約有四平方公里。四平方公里是很大的一塊麵積。“三星堆”這個名字呢,本身特別有文學意向。三星堆,其實就是那個地方有三個土堆,在它的北面有個月亮形、比較高的臺地,所以當地人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就有了“三星伴月”的說法。這個名字不是個新名字,至少在清代就出現了,清代縣誌中有明確的記載叫“三星伴月堆”。你聽著就特別玄幻浪漫,現在反而不這麼叫了,就直接叫“三星村”。

中國文化遺址的名字很多聽著就很有文化。三星堆,聽著就很神秘吧?你看仰韶文化,聽著也很神秘,“仰”是仰望,“韶”本身是音樂,所以聽著就特別有意思。

湖北、湖南的文化遺址也特別喜歡用堆、墩這樣的字,比如我們知道的“馬王堆”、曾侯乙墓的“擂鼓墩”等等。其實這些“堆”就是個土包,鼓起來一塊。古字也可能堆、墩不分。

三星堆遺址代表的祭祀文化事情很快就到了1986年的夏天,這個三星堆就一下子變得不得了了,前後挖出來兩個大祭祀坑。我們原來講過窖藏,講過墓葬、墓出,也講過遺址。三星堆算遺址,遺址有很多種,我們今天發現比較多的是工作遺址,比如陶瓷的窯口、皇家的御窯廠,這些都屬於工作遺址;還有就是生活遺址,這個呢,是祭祀遺址。那我們人為什麼要祭祀呢?

最早是因為人們對大自然的敬畏和對祖先的崇拜,希望祖先的靈魂在上天能夠保佑自己。人死後有沒有靈魂呢?這是一個無法說清的問題,那有沒有靈魂呢?我看國外有個記錄片,它說人快死的時候,把他放在一個精密的儀器上,這人在死的一瞬間,心電圖成直線的時候,莫名其妙少了100克,他們認為這就是靈魂。而且呢,據說瀕死的人都不害怕死,很多瀕死的人被救回來說那會兒特別地美妙,並不害怕。人害怕死,都是因為你離死還有一大段距離呢,所以才害怕。在古代,人們對天象不能認知,對日月流星不能認知。不知是怎麼回事兒,所以就對它有敬畏。對氣候的變化,比如風霜雨雪;對地震,都沒有認知,它對自然就產生崇拜。更多的崇拜還來自於祖先崇拜,祈禱各種心願,所以古人就要祭祀。祭祀主要是滿足那個時代人精神上的需求。而這個需求,遠比物質更加重要。

我們的歷史分為遠古、上古、中古、近古和近代五個時期。每個時期都有各種各樣的精神需求。這種需求是延續的、發展的,比如你看北京,天壇、地壇、日壇、月壇、社稷壇、先農壇等等,這些都是祭祀的場所,是我們祖先精神上的追求。那我們回過頭看三星堆,那是上古時代的精神追求。透過現在的遺蹟,我們能夠想象當時場面的隆重,甚至比我們後來的祭祀還要隆重,你看出土的文物嘛!

三星堆出土的重要文物之一,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這件青銅縱目面像,現藏三星堆博物館。二號祭祀坑出的這件文物巨大,有多大呢?寬有138釐米,138釐米基本上就是我現在伸開兩臂的距離;高有64釐米,它僅是一個面像,就有64釐米高。

真有千里眼順風耳嗎?青銅縱目面像

這種青銅面像,過去統稱青銅面具。面具,如果從準確的字義上講,是應該能夠帶在臉上的,所以現在很多專業書上,把這種青銅面具改稱為青銅面像,因為它不直接帶在臉上嘛。這個面像,嘴巴寬,耳朵大,耳朵向斜上方伸展,極為誇張。額頭中間有一方孔,這方孔上面應該是有鑲嵌物的,現在可惜沒了。這個面像最為奇特的是什麼呢?是兩個眼睛呈柱狀,向外突出。那它突出有多少呢?拿尺寸一量,大概有16公分。16公分基本上就是我們手裡握著的望遠鏡的長度。它的眼睛和耳朵,跟我們常說的千里眼、順風耳極為貼近。另外還有兩具,跟這個很像,但沒有這麼大尺寸。這個造型查遍了全世界的資料,只此一份,獨一無二。

真有千里眼順風耳嗎?青銅縱目面像

青銅縱目面像的原型謎團我看到這件文物呢,是上世紀90年代的事兒了。當時在北京,歷史博物館,就是今天的國家博物館。三星堆文物頭一次進京展覽,那回我跟著很多中國的頂級文物專家到達現場,比如傅大卣先生、程長新先生,他們都到場了。現在這些先生都作古了。

原型一:抽象解釋——千里眼、順風耳那些老先生都說這東西沒法解釋。看的時候,老先生的態度呢,都說如果不是正式出土挖掘的,誰都會覺得這事是胡來,就不可能有這麼個東西,它跟我們已知的青銅文化幾乎沒有關聯。我們知道的青銅文化呢,找不到跟它類似或相近的東西,實在是沒有。但是在仔細看的時候,傅大卣先生就說,器物的細部紋飾和同時期的青銅紋飾還能找到對應的,比如像大立人像身上的龍紋、回形紋,銅尊上的雲雷紋、夔龍紋等等,這些都跟商周時期青銅器上的紋飾很接近。

千里眼、順風耳怎麼表現呢?古人認為眼睛越突出來,看得就越遠。我們現在科學上知道,眼睛越突出來,看得就越近,近視眼就這麼形成的,所以,近視眼的眼睛就有點向外突。這扇風耳呢,攏音,聽得遠。從某種意義上講,它是用形象來解釋抽象的意義,千里眼、順風耳是很抽象的,所以它必須用形象的方法去解釋,就造就出這麼一個外型極為誇張的面像。到底是不是這個意思呢?我們也不清楚。

真有千里眼順風耳嗎?青銅縱目面像

原型二:形象解釋——蜀王蠶叢學術界的學者們經過長時間的研究,覺得他跟第一代蜀王蠶叢有關。一說蠶叢,我們第一次被普及就是李白的《蜀道難》:“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李白說得對啊,他還真不是瞎猜的。寫的這事兒,跟咱們考證的差不太多。關於這個蠶叢呢,《蜀王本紀》中就有記載:“蜀王之先名蠶叢,後代名曰柏灌,後者名魚鳧。此三代各數百歲,皆神化不死。”李白說蠶叢與魚鳧呢,實際上就是從這來的。

蠶叢又叫蠶叢氏,古代神話傳說中的蠶神。這麼看,蜀國養蠶還是有傳統的。蠶叢是蜀國首位稱王的人,他是養蠶的專家。最早居住在岷山的石室,後來率部落從岷山到成都居住養蠶。日子一過好了,夏桀派將軍扁來攻打蠶叢,蠶叢就送美女給夏桀,夏桀被美女一迷惑就不打了,擱誰都一樣。

這就是個傳說,這事兒不知真假。但我們真有俗語可以驗證這事!過去有句老話說:少不入川,老不出關。為什麼少不入川呢?就是四川美女太多了,不僅美,還有手腕,一去就沒了鬥志了。你們說少不入川,是不是與夏桀的故事多少有點關聯呢?

蠶叢率部一路遷徙,一路風餐露宿,來到廣漢三星堆這個地方。原來三星堆這個地方已經有了部落,但是沒有他強大啊,蠶叢氏就把他吞併和同化了。說這次遷徙有沒有證據呢?有證據。什麼證據呢?就是蠶叢從岷江向南遷入成都平原的路線,《蜀中名勝記》就先後記載了有蠶崖關、蠶崖石、蠶崖市,就在汶川、都江堰境內,他走過一路就留下了一路的名字,所以說歷史上還真有這麼回事。

我們再回到這個面像上。這個面像上有個特點,它有個橫向肌,在眼睛下面。你們看那些面像上,都有這個橫向肌。這個橫向肌我當時記得非常清楚,因為所有人都說面相怎麼這樣?

我們過去認為,臉上有橫肉的人都是比較野的人。中國人的面像都是比較平滑的,不塑造起伏,比如你去看兵馬俑、漢俑,你去看遼代出土的面具,臉部都是平滑的,都沒有這條肌肉的表現,而這組面像不論大小,都有橫向肌。當時就有人說:今天四川的山民,你注意看他臉上還有這道肌。這道橫向肌的塑造是有本的,這都是我當年在專家討論的時候蹭聽的。所以從這點上講,這個形象很清晰地來自於四川古蜀國的山民。蠶叢從深山裡下來到了平原,因為有了養蠶這個技術,很快就發跡了,變得比較富裕。富裕了就要追求精神生活,祭祀就顯得更加隆重。這兩個祭祀坑出土了文物800多件,淨是大件的。最大的青銅樹將近4米——3。95米高;青銅立人2。62米,今天全世界長得最高的人也沒這個高度。這些都是中國有案可查最大的青銅器,這麼大的稀世珍寶,它不可能是私人擁有的,一看就是國家宗廟行為。但這些器物很奇怪的現象就是,這麼多大型器物都被砸壞、焚燒,按一定順序扔進祭祀坑,這是為什麼呢?

三星堆祭祀文化與現代生活的映照

現在絕大多數學者都認為這是祭祀坑,因為兩個坑朝向一致,東西擺放有序,那麼非常可能就是經過一次祭祀活動遺留下來的遺存。今天,我們去祭祀的時候要幹嗎?要燒紙,這個就是殘留的文化痕跡。今天你去祭祀先人的時候,至少也要點支香,也是要見了火的。儘管我們今天提倡文明掃墓,不允許亂燒,怕引起山火,但墓地都有一個專門的焚燒區,到那裡點燃你想燒的祭物。中國人覺得只有燒了它,才能把它帶給古人。

我們推測這種點火燒是個很正常的事。《禮記》中也有記載,說:“天子適於四方,先柴燎祭。”因為燒火的時候,會有煙氣和味道,這個會被天神聞到。至於青銅器為什麼要砸碎呢?現在有一種說法:就是有的墓葬裡出土的東西都有缺損,就是要成心碰個口,是為了給死人用。為什麼要砸碎呢?這是什麼道理呢?我們並不清楚。但在我們今天的生活中還能看到一個事兒,就是出殯,尤其在農村出殯,前面的長子一定要摔盆,這就是個文化痕跡。摔盆,據說是摔得越碎越好。我就碰見過一個事,有一個人,他爹死了,這兒子摔盆的時候腿一軟,這盆就坐地上了,沒有摔碎,所有人都認為這事不吉利。所以我們今天摔盆的時候一定要把它摔碎,這就是那個遺留下來的文化痕跡。從某種意義上講,它跟燒物的道理相通,都是以毀物為祭。你們覺得這事有道理嗎?

那祭祀的目的是什麼呢?我們現在真的不是很清楚,可以去猜測一下。一般而言,過去的祭祀,一個是過去式,重要人物的去世,懷念重要人物,祭祀祖先等等;一個是未來式,祈求未來,比如祈求風調雨順,來年豐收,要打仗了出征了,祈求勝利。這兩個都是未知的世界,用祭祀的方法去祈禱。

我們今天看到這個面像的時候,對古人內心所想,能夠猜測三星堆祭祀坑的古蜀人的這個意圖呢,可能知道的百不足一二。我們只能按照我們自己已知的、已掌握的知識做出一點點推測,實際上當時的古蜀人怎麼想的,不僅我們現在不知道,我們未來也可能永遠不知道,這就是文化。文化還有一個特徵,就是隨時死亡,你讓一種文化現象永不消亡,是做不到的。新的文化一生成,舊的文化就會死亡,這也正是文化的魅力。

標簽: 三星堆  蠶叢  面像  祭祀  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