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曲藝

走近民藝,拾回那些遺失的美好(下) | 深度

作者:由 趣看展 發表于 曲藝時間:2020-07-30

走近民藝,拾回那些遺失的美好(下) | 深度

【引子】

時光流轉

人們代代相傳,踏步向前

而那些日常老物件卻停留在時光裡

儲存下了許多記憶

只等有一天,在驀然回首間

讓人可以找到來處,安放心靈

正在國博展出的“記住鄉愁——山東民藝展”

正向我們娓娓道來

那些過去的柴米油鹽

這些熟悉的味道,文化的記憶

書本上沒有,文獻不曾記載

它們是如何走入博物館

回到我們的視野

影響今天的呢?

就讓專家來為我們講述

帶我們一起去了解

去尋回失落的傳統

還有那背後故事

走進民藝

呼籲民間文化生態保護

走近民藝,拾回那些遺失的美好(下) | 深度

文 | 潘魯生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

上接

走近民藝,拾回那些遺失的美好(上) | 深度

圍繞對民間文化的社會的、歷史的、經濟的、人文的等方面的思考,針對“民間手工文化生態保護與調研”這一課題,我們開展了一系列的工作。1997年,我們以山東省為主,進行一項“民間手工文化生態保護計劃”的調查。印發了萬餘份調查表,透過部分駐濟高校及省內其他高校、山東省民俗學會、山東省工藝美術學會等組織,將調查表分發下去,試圖對山東省傳統工藝美術進行普查。調查表分列了不少專案內容,包括工藝美術企業的情況,工藝材料與技藝調查,民間藝人、作坊情況調查,工藝口訣、諺語、民俗事象調查,對某一種傳統手工藝的調查,對失傳手工藝的調查等。調查表回收的情況還算理想,雖然調查內容不夠深入,但也涉及了不少新問題,更重要的是一次活動就有5000餘人參與,

這本身就是在喚起人們對傳統手工文化的重視,特別是對高校學生來說,意在使他們思考傳統民間文化的現狀,對他們進行傳統手工文化的教育

。1996年底,我們參與籌劃並組織了山東電視臺《文化傳真》欄目拍攝的民俗文化電視片《大過年》,記錄拍攝了山東省民間年俗中富有典型性、文化性的節令民俗活動,其中包括民間的歌舞燈綵、遊藝競技、年畫剪紙、玩具麵人等等,並聘請專家學者從民俗文化、藝術內涵等方面講解評論,目的亦在於

喚起人們對節日文化的歷史情感,使節日生活更充實、更豐富多彩,也更富文化內涵,它同樣是我們民間文化生態保護的宣傳、呼籲的形式和內容之一

,《大過年》榮獲第16屆中國電視金鷹獎。1998年4月,我們申請創辦了山東省首家民辦“中國民藝博物館”,其作為民間工藝文化生態保護的一部分,收藏了以山東省為主,涉及全國二十幾個省市的民藝品三萬餘件,同時這也是民間工藝文化生態保護的具體內容和措施。除了收藏民藝品進行研究,為了實現博物館的教育功能,中國民藝博物館先後在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青島民俗博物館、團中央青島青少年夏令營活動營地,分別舉辦不同內容、不同形式的民藝藏品展,除了一般的觀眾,還邀請了大學生、中學生、小學生參觀,目的亦在

喚起年輕一代對傳統民間文化藝術的認識和興趣

。我們還參與組織了青少年陶藝夏令營活動,參與組織相關的民藝展覽,於2000年開通“中國民藝網站”,與同行專家溝通交流。

走近民藝,拾回那些遺失的美好(下) | 深度

傳統手工文化的保護與研究以考察調研、採風為基礎,然後分門別類地加以整理、研究,進行個案分析,並寫出考察報告。田野考察採風不僅具有比歷史文獻記載更為廣泛而直接貼近研究物件的優勢,同時對發掘、收集和保護傳統手工文化技藝和品類也具有直接的意義。調研採風包括對傳統手工文化現象的考察、調研和關注,同時還包括對手工技藝的調查記錄、對手工技藝產品的收集發掘,以及對傳統手工技藝的專題研究,對生產生活方式的調研等。這種研究思路和方法是傳統手工文化史和手工技藝理論研究的基礎,

它為日後進一步的研究提供了確鑿的依據和豐富的第一手資料,它對深入認識傳統手工文化的傳承、傳播及其發展演變和歷史價值都有重要的意義

。除了深入民間考察採風,獲得第一手資料,進行進一步研究,保護行動也需要配套進行。必須健全保護與調研計劃的總體構想:建立民間藝人檔案、建立指定的民間文化生態保護區域、設立文化旅遊的景點、建立民藝資料館所、設立民藝研究機構。

在有條件的都市科研院所設立民藝作坊,吸引現代人參與、體驗民間生產、生活方式,這既是一種民間文化的普及教育,又是現代社會生活快節奏下人們的休閒娛樂方式

。另外,亦可在大學、中學、小學等院校中設立民間工藝技術課程,起到開發智力,開發動手能力,學習、借鑑、研究民間技藝的目的,也為民間文化保護與開發培養了更多的具有手工技能的專業或非專業人才。而對民間工藝理論、技藝、歷史等的整理與研究則須從一個較高的層次來著眼,將“民間工藝文化生態保護計劃”納入全民教育領域。如對民間生活方式史的研究,對民俗與民藝的綜合研究,對民間技藝口訣、諺語的整理與研究,對民間工藝、技藝、工序的記錄與研究,對某些失傳民藝的搶救與保護,對歷史形態與現存形態的民藝的比較研究等。

走近民藝,拾回那些遺失的美好(下) | 深度

如果說“傳統民間手工文化生態保護與調研”是一個美好的構想,那麼其中調研考察最有收穫,也最具誘惑力。上述舉措是伴隨著學術考察與調研而進行的,是我們將文化生態保護推薦給大家,以贏得更大的支援和更多的力量。我們不斷努力,為之辛勤付出的還是學術考察及保護,以及對民間手工文化的理性思考。自1987年開始,我們在山東確定了幾十個富有傳統特色的村莊和民間工藝、民間藝人,並對這些村莊和民間藝人進行有計劃的考察和採訪,文字記錄、拍攝照片、錄音採訪、收集實物資料等同步進行,積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1998年,“傳統民間手工文化生態保護與調研”正式申報國家教育部人文科學科研課題,並獲批准立項。之後,筆者與課題組的成員,先後集中或分散地赴山東、山西、陝西、湖南、安徽、江西、江蘇、浙江、貴州、廣東等地進行調研。從歷史上曾經繁榮的民間作坊到現代民間藝人,從歷史上遺存的古民居村落到現代開發的旅遊景區,從偏僻的少數民族山寨到人氣興旺的商賈大院,從平原到山區,從陸地到湖泊,考察地點近百處,拍攝圖片資料幾千幅,收集民藝實物資料千餘件,採訪的民間藝人和農夫村婦難以細數,不僅獲得了生動形象的圖片資料,記錄了可靠的文字資料,同時也充實了民藝博物館的實物資料。考察的內容雖不能完全涵蓋民藝的內容,卻豐富生動,都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民間文化的不同內容。

每一個村落、每一個藝人、每一種技藝至今都仍然鮮活地浮現在眼前,令人激動和難忘

。徽商的村落、晉賈的大院,鐵匠魏、嘩啦棒槌劉莊,花格子布、夏布、藍印花布,陝北窗格格、江西稻作農具、蟈蟈葫蘆、紙笸籮、上樑麵塑、紅席子、微山湖漁民漁船,皮影戲,燒酒、打鐵、印年畫等等,都讓我們深深地感受到民間文化的魅力,意識到民藝在民眾生活中的價值和意義。

我們不僅記錄考察了民間技藝、民間藝人、民藝作品,更重要的是學到了不少書本上沒有的知識,文獻不曾有的記載,博物館裡不曾收藏的文化藝術品

。同時農夫村婦們熱情、質樸、豪爽、善良、真誠的美好心地,也教育了我們,使我們不止一次地感動,我們也得到了他們一次次友好的幫助。在考察調研的過程中,

我們也在不斷地思考傳統民藝、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現代經濟、現代文化建設中的許多實際問題,我們也愈發感到我們選擇的正確性、緊迫性和艱鉅性

走近民藝,拾回那些遺失的美好(下) | 深度

調研工作雖然已具有一定的基礎,但其中的甘苦也是一言難盡的。雖然我們較早地進行了民間文化生態的保護與調查,並闡明瞭自己的思想和觀點,但要想把這一工作做好卻並不容易,愈研究愈感受到民間文化的魅力和難度。除了資金與人力的大量投入,更重要的是民間文化的浩瀚無邊和廣博深厚,並非是靠一個課題組所能勝任的。隨著我國現代新文化的建構,以及對傳統文化的重視,還有西部大開發的機遇,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投入這項工作。這也表明,

傳統文化的生態建設是需要全社會的重視才能完成的,這也如同自然生態保護一樣,它是全社會的義務,如果能喚起人們的文化生態意識,應該說比僅僅完成一項科研課題更有意義

。我們的“民間手工文化生態保護與調研”,也旨在表達一種思想和觀點,嘗試一種方法,而不可能包羅永珍、全面完整地呈現豐富多彩、歷史悠久的華夏民族民間文化的生態景象。我們將一如既往地把“民間手工文化生態保護與調研”進行下去,希望能喚起人們對傳統民間文化生態的重視。

(本文配圖均源自正在國博展出的“記住鄉愁——山東民藝展”,攝影 | 餘冠辰 龐道瓊。本文編輯 | 黃偉萍 李秀娜 。)

本文轉自網路,侵刪。

標簽: 民間文化  民藝  手工  文化  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