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曲藝

和3位醫生同學(其中一位是醫學博士)聊天后的啟發和收穫

作者:由 阿澤 發表于 曲藝時間:2021-11-10

昨天晚上和三個高中同學聚了一下,一個是在廣州當外兒童外科醫生,叫他甲吧;一個在老家當兒童內科醫生,叫他乙吧;另外一個在老家當牙醫,叫他丙吧。老同學很久聚一次,聊的甚是歡喜。聊天內容豐富有趣,應該對你有啟發。我把它們整理如下。

1、關於健康

跟醫生聊天難免會聊到生老病死。甲說,他們處理了各種各樣的兒童的病例,多得不計其數,有自閉症,腦瘤,腸瘤,心臟病,缺耳朵,少腎,甚至是癌症,更恐怖的是,現在的不孕不育的比例越來越高,據他說現在比例都高達20%多了。

我問甲,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他說主要是我們生存環境汙染越來越嚴重,對我們人的器官甚至基因都造成了一定的破壞。

為什麼環境會越來越差呢?因為人類的發展向環境中傾瀉了大量的汙染物。

為什麼人一發展就會製造出汙染物呢?

乙說,這跟熵增定律有關。

什麼是熵增定律呢?簡單地說,就是這個世界的任何事物都會朝著越來越混亂的方向發展。

舉幾個例子你就明白,一盒火柴掉在地上,火柴散落一地;一把新撲克牌,越洗越亂;一盆水放著,它會慢慢揮發到空氣中,總是變得越來越無序和混亂。

人類社會總體看是越來越有序,但是整個世界在熵增定律的作用下是越來越無序的。因此,人類社會的有序反而加劇了自然界的無序。也就是說,人類的發展對世界其他部分的破獲是不可避免的,而這些破壞又反過來作用於人類。

混亂似乎很是不可避免的!這很讓人沮喪——人類發展的盡頭就是在混亂中毀滅!

透過熵增原理還聊到了民間哲學家王東嶽的遞弱代償理論,還有王陽明的心學理學,因為過於深奧,我講不清楚也就不講了。

神奇,和幾個醫生聊生老病死,聊著聊著竟然聊到哲學,想想也是醉了。

這個話題聊到最後,甲乙丙均感慨說,小孩子能夠長大成人,身心健康就已經贏了百分之好幾十的小孩了,得謝天謝地了!千萬不要要求過高,把孩子逼出問題來。而我們這些40歲的中年油膩大叔,則就要儘量保持愉快心情和積極的態度,過好每一天。

2、關於投資

在聊到理財的時候,他們都是醫生,都比較忙,根本沒時間研究股票,更沒有時間操作股票。那他們怎麼做呢?

他們都採用購買基金的方式進行理財。甲是一次性購買多隻基金,分散風險;乙則是定投了兩隻指數基金。

乙從10來年前開始定投基金啊定投上證500指數基金,還有創業板指數基金。之前錢少的時候,每個月定投幾百,現在經濟富裕了,一個月定投幾千,最後收益也很好。

為什麼沒有什麼高深的投資理論,而且沒時間操作的人,反而最後獲得不錯的收益,但是整天在股票市場進出廝殺的人反而七虧二平一盈利(7成人虧,2成人平本,1成人盈利)呢?

這是因為,投資的要義在於找到能夠長期增長的標的,然後捂住不放。

普通基金相當於基金經理幫你挑選好的股票,指數基金相當於市場幫你挑選好的股票。定投則是利用時間把將風險燙平和降低。

其實道理很簡單,而且很多人都懂,但卻很少人能夠做到這般的耐心。很多人都是患得患失,漲了一點就恨不得早點賣掉,跌了一點就整天哭爹喊娘。這樣子來回折騰永遠賺不到大錢。這其實是人性使然。我們當中大部分人都是風險厭惡者,都希望早點落袋為安。另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對未來信心不夠堅定。(不得不承認,我也是這種人,失敗!作為一個2008年入市即遇上大股災、完整的經歷過2輪牛熊交替、系統的研究過各種指標和技巧的老股民,卻依然還在耐心這條路上繼續交學費。)

有一些事情是要靠努力才能夠取得結果的,但一些事情卻是要靠耐心,然後和時間做朋友才能夠成功。像投資這事情就是你越是耐不住性子去折騰,結果就越努力折騰越適得其反。

3、關於思考

甲現在在這個行業是很有名氣的專家了,他說他每天要花很長時間在手術檯上。但是他說,他整天做手術一點都不覺得累,反倒是寫論文就感到很累。

我就納悶了,照理說,像他這種名校畢業的博士生,大醫院的副主任醫師,寫文章這種事情對他來講應該是信手拈來、水到渠成的事啊?怎麼反而會讓他覺得很累呢?

甲說,寫論文要動腦筋思考,但做手術不用啊。

大家千萬不要誤會啊,他說的做手術不用動腦思考,這可不是敷衍的表現。相反,是大量的手術,讓他不斷的刻意練習,進而成為了手術專家。手術對他來講,可能就跟老司機開車那麼輕車駕熟。或者說,就像庖丁解牛那麼遊刃有餘……用他的話說就是,做手術現在對他來說就是一項體力勞動,已經熟悉得就像流水線上的操作,熟悉到幾乎不需要動腦筋。

真的很出乎意料,人都不喜歡思考,哪怕是像他這樣的高階知識分子也一樣。

不過,讓我好奇的是,人為什麼會這麼不喜歡思考呢?

現實生活中我們會見到這麼樣的例子:一個人其實非常厭惡他現在的這份工作,厭惡到天天抱怨和咒罵,但是你如果讓他換一份工作,重新去找的話,他情願繼續這樣子痛苦下去也不去做改變,為什麼呢?因為改變就要思考,改變意味著面對未知的世界。一想到要去思考這些問題,那他還是選擇不需要動腦,繼續迴避好了。

之前看到有一篇文章,作者說他很多朋友自律性非常強,當過兵,敢於流汗流血,但是一年就是看不了一兩本書,為什麼?因為看書需要思考啊。

我老婆也跟我說,她哪怕早上醒來想到今天要做一整天的家務,也不感到累。但是一想到評職稱需要去準備公開課,她的壓力又特別大。

大腦會拒絕思考主要是因為思考要耗費大量的能量。遠古時期的人類,食物匱乏,為了保持能量最小程度的損耗,不得不透過減少思考來減少能量損耗。另外,要把一件事情想明白往往需要大量的思考,更要命的是,辛辛苦苦思考出來的結果還不一定正確。最最要命的是,即使思考得到了正確結果也不一定有用。因此,避免思考就成了大腦的天性。

但是人作為一種高階動物,想要進步就一定要不斷的思考。所以每天找點時間進行思考和反思是非常有必要的。養成思考的習慣,才不會越來越排斥思考。

4、關於學習

乙說,學習一些東西的時候,功利性的目的性不要太強,反而能有意外的收穫。

他說幾年前主任讓他去學習兒童康復的時候,很多人覺得學這東西沒收益。但是他覺得學就學吧,說不定到時候能用得上。

果然如他所料,過了五七年後,現在這些年輕的家長對兒童的養育護理越來越重視,這東西在我們老家又基本上沒人做,所以他開始開展的這項兒童護理業務非常受歡迎。

我想起喬布斯也有類似的經歷,他在大學的時候是旁聽了一門藝術字課程,當時學的時候是單純覺得好看和喜歡,但十幾二十年後卻應用在蘋果手機上,大受使用者歡迎。

雖然我是比較主張功利性的學習,因為成年人只有對學習有明確的目標和動力,也就是學了之後馬上就能用,才能夠快速的上手並且掌握。但在學有餘力或者比較空閒的時候,多學習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真的,說不定在將來的某個時候你就可以用得上。

而且很多知識和道理,它們的原理其實都是相通的,也就是說知識是收斂的。我們如果能夠從經驗和方法中進一步的思考,找到這些經驗和方法背後的理論或原理,甚至在理論原理的基礎上,再進一步提練出思維模型。這時你會發現其實我們日常生活中大部分的經驗的方法,最底層的思維模型就是那麼幾個。

三個人都說到現在學習的比較少,但是新學習的東西會反覆不斷的學,最後把它應用到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當中。比如乙說,他會把學到的心理學的知識應用在日常的兒童治療當中;會把學到的哲學知識應到投資當中;把學習到的知識應到育兒當中等等。真的讓我佩服,

關於學習,他們三個都提到要進行跨學科跨行業的交流和碰撞,才能激發更多創新和創意。這有道理,這次的聊天,幸好有我這位老師在三位醫生中穿針引線,才迸發了比出更多創意。

學多學少,能夠學以致用才是學習的終極目的。

5、關於專注

為什麼會聊到專注呢?因為專注是一個人能否成功的核心要素。

對於醫生的專注能力,我向來是抱著敬仰的態度——這是毋庸置疑的啊,要不搞不好會出人命的。對於丙的專注我是深有體會的,因為我自己的牙齒就是給他處理的。他是那種從早上拿著修牙器對著病人的牙齒,一直“嗞嗞嗞”的修補到晚上才下班的人,期間喝水上廁所都很少見他去。而甲我雖然沒有見過他的手術場面,但是我在腦海中可以想象,他對著小孩那精密的器官和細小的血管在做手術的場景,那種專注程度是不言而喻的。

我觀察到,甲在聊天期間有時在回覆病人家屬的微信也是極其專注,我們有時叫了他好幾聲他都沒有聽見。

而乙則是以另一種方式來表達專注。當我們聊到專注的時候,他說:我和你們聊天的時候,我把手機的網路關掉了,哪怕這樣可能會有一些客戶找不我而流失掉,但我也覺得沒關係。因為我覺得聊天的時候就好好聊,專注的聊,因此我現在和你們聊得很投入,很開心。我很享受這種活在當下的感覺,而我覺得做人就是要活在當下。吃飯的時候好好吃飯,看書的時候好好看書,陪孩子的時候好好陪孩子。

嗯,活在當下確實是培養專注力的一種很好的方法。

他說上面那段話的時候我還是很震驚的。我也知道和別人聊天的時候要專注,因此我電視沒開,手機沒看。但是沒想到乙做得更徹底,竟然把網路也關掉了。哈,這時,他在我心中的形象頓時高大了起來。也許這就是他前面說的,把學到的知識踐行到生活中的日常小事的深刻體現吧。

標簽: 思考  專注  聊到  時候  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