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曲藝

1.童話故事的結局不必須正義戰勝邪惡!二辯稿

作者:由 Akida 發表于 曲藝時間:2021-10-27

各位評委大家好:

其實正義正義與邪惡這個東西它並不是客觀的,它是一種主觀的判斷,包括童話也是一樣,大人給孩子講的童話裡面的正義,其實也是表達大人的主觀意圖。我們大人是有目的的、有帶有引導性的去指導孩子,這本質上是一種理念的灌輸。這就是孩子心理的正與邪

判準:非正義戰勝邪惡的結局能否更好的塑造孩子的健全人格。

童話是完美,美好的,但是現實不是,不管持什麼樣的態度,都得承認現實的殘酷是永遠存在的,隨著孩子們的成長,他們自然而然的會接觸到殘酷的現實,比如上幼兒園時遇到愛撒謊的小朋友,愛抓人的小孩,這時還得要提醒他像灰姑娘一樣等待她的仙女和王子出現拯救她麼?當然是不!

童話王子“王爾德”在《忠實的朋友》的故事中:漢斯和磨坊主是好朋友但是磨坊主把漢斯當成慾望的ATM機,最終害死了漢斯。這故事告訴孩子可以善良,但不可盲目,還要學會拒絕。如果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告訴他,每個故事都是以完美收場的,那他的潛意識會預設在他生命出現的每個事情到最後都會順順利利的結束。以後身陷困境時也會坐以待斃,盲目期待(睡美人:像睡美人一樣等待救贖他的王子到來)

比如最近剛上映的(長津湖),有些家長投訴太過於血腥,但正是老一輩的辛苦和犧牲,才換來了孩子們現在的美好生活。童話故事也一樣,當正義戰勝不了邪惡時,人們往往會小題大做,以為這可能會傷害到孩子們稚嫩的心靈。美國有一個心理研究是這樣的:有一些在家長嚴苛管制下的乖孩子,一旦擺脫監控和束縛,立刻會尋求刺激,補全缺失的人生體驗。過度保護的孩子對敏感內容毫無準備,可能孩子未來接觸社會時就無法適應。如果這種抵抗不完美,面對現實的能力小時候沒有父母幫他去建立,那麼他長大後會忍著痛付出更多的血淚去建立。家長一味的灌輸勝利是永遠偏向於主人公這邊會讓孩子失去閱讀更多元化的故事,從而導致他思維輸入會更加單一化,出現警惕性和抗壓能力明顯比別的孩子弱。社交能力不足。兒童學家張潔分析過:多元化的童話故事有利於孩子積極情感的發展、消極情感的疏導。美國等國家認為,多元文化教育能擴大兒童地方性和全球性的視野,當兒童“從各種多元文化觀點中學到有關自己國家和世界的知識時,他們就更有可能成為多元化國家和世界的公民”。所以多元化的結局更有利於兒童的身心發展。其次,正義戰勝邪惡的結局會造成繫結,讓未經世事的孩子追求利益、爭強好勝。在正義戰勝邪惡這種固定結局的設定下孩子已經在把正義與利益勝利、邪惡與落魄失敗繫結。並非讓孩子知道“什麼是正邪“,而是”怎樣是勝利“。孩子們分不清到底是因為這是正義的事所以做,還是因為想要勝利才去做。

標簽: 孩子  正義  邪惡  童話  漢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