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曲藝

第3280回:安順屯堡跳神地戲,家自為塾戶自為堡

作者:由 黃劍博採風追影 發表于 曲藝時間:2021-09-11

【皇氏古建築大全】【黃劍博採風追影】【環遊尋美拾遺錄】

Jumbo Heritage List © Epic Adventure of Jumbo Huang

無欺於死者,無負於生者,無愧於來者

第3280回:安順屯堡跳神地戲,家自為塾戶自為堡

第3280回:安順屯堡跳神地戲,家自為塾戶自為堡

第3280回:安順屯堡跳神地戲,家自為塾戶自為堡

©原創圖片(本圖文中的圖片版權歸Jumbo Huang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絡“黃劍博採風追影”(微一信: Huang_Jumbo 或Jumboheritagelist )。本圖志全部圖片謝絕一切非完整性的截圖轉載!請自重,特別謝絕各種手工特意疊加商業網站水印的轉載!

第3280回:安順屯堡跳神地戲,家自為塾戶自為堡

本作品保留一切權利。作品中圖片不得直接或者間接用於以營利為目的一切商業行為,違者必究。本圖文中部分章節文字內容可能區域性來自公開網路或公有領域,僅供個人學習研究和欣賞而使用,沒有明確商業用途(©Image by Jumbo Huang, Part of Text citation resources was from public domain)

第3280回:安順屯堡跳神地戲,家自為塾戶自為堡

家自為塾,戶自為堡

第3280回:安順屯堡跳神地戲,家自為塾戶自為堡

貴州是一個旅遊大省,但你要是拿它跟小日本比,還差遠了,但凡涉及到旅行的細節上的問題,我們就發現貴州的旅遊市場還停留在粗放式的初級發展階段,有時甚至較為野蠻和原始。

第3280回:安順屯堡跳神地戲,家自為塾戶自為堡

每個行業都有它的套路和固化的模式,貴州的文化類景點也不例外,通常一個古鎮或古村旁邊都會修建一個仿古建築群,以至於很多膚淺的遊客會直接把仿古建築群當成是真正的傳統文化景點,甚至出現張冠李戴的可笑局面。

第3280回:安順屯堡跳神地戲,家自為塾戶自為堡

第3280回:安順屯堡跳神地戲,家自為塾戶自為堡

第3280回:安順屯堡跳神地戲,家自為塾戶自為堡

我今天就要說一個安順的屯堡,從外面看,好像它開發得很完整,但走進去細查,才發現有很多令人遺憾的地方。

第3280回:安順屯堡跳神地戲,家自為塾戶自為堡

在霧靄繚繞的雲鷲山上,明代屯堡村寨密佈於此。雲山屯、本寨儲存了典型的屯堡建築和民風民俗,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雲山屯還是“我國曆史文化名村”。本寨外觀是“家自為塾,戶自為堡”的戰爭建築,內部卻是江南風格的四合院,大明遺風蘊藏其中。。。

第3280回:安順屯堡跳神地戲,家自為塾戶自為堡

我是先乘車來到安順市西秀區七眼橋鎮,實際上從安順市內到郊外的雲峰屯堡只有二十多公里,但是出城要經過城郊狹窄的街道才能上高速,和城內繁華大道相比,安順城郊道路的改造還任重道遠。當車上了高速,很快就來到雲峰屯堡。

第3280回:安順屯堡跳神地戲,家自為塾戶自為堡

因為雲峰屯堡旁邊修建了一個假的仿古建築群,上面也寫著“雲峰屯堡”,結果很多自駕遊的客人就會直接驅車到仿古街道上去,自然會大失所望!

第3280回:安順屯堡跳神地戲,家自為塾戶自為堡

凌鶴子曾經在2018年04月9日來到了這個地方,他是這樣描述的:“令人大跌眼鏡的是,當導航儀引導到終點時,只是一道封閉的大門,透過門縫看裡面是一個空曠的院子,四周空無一人。

第3280回:安順屯堡跳神地戲,家自為塾戶自為堡

在我們面對禁閉的大門發呆的時候,一輛河南牌照的車也來到這裡,一對年輕夫婦也是和我們一樣慕名而來的遊客,據他們說山邊那裡還有一個景點。我們抱著一線希望來到山腳。我們在現在時興用旅遊來振興經濟的時候,還應該注意不要人為地造些歷史仿品,因為那樣顯得不倫不類,更有文化造假的嫌疑。相比之下,我更感覺在雲南那些原生態的村寨,原始到沒有商品交換,買不到吃的那種生活的真實,但是那樣有使人長久回味的文化內涵。懷著遺憾,我們離開雲峰屯堡。“

第3280回:安順屯堡跳神地戲,家自為塾戶自為堡

其實我初次到雲峰屯堡時,也被人跡罕至的仿古街道忽悠了,實際上那種千篇一律的仿古街道的建設是失敗的,大量房子都是空置的,街道上看不到幾個人,我走到一個大馬路上,兩側是新建的洋房,結果我走了幾公里,居然沒有看到三個人!甚至一些所謂的研學基地之類的地方都已經是人去樓空了。

第3280回:安順屯堡跳神地戲,家自為塾戶自為堡

我在很遠的地方就看到了雲鷲山寺,它位於貴州省安順市的雲鷲山上,寺以山而得名。該寺始建於明代,清代覺純法師曾予重建。1981年,在蓮淨法師帶領下再次進行修葺。現有山門、伽藍殿、大雄寶殿、齋堂、客堂及僧寮等建築。寺內最獨特的建築為華嚴閣,四面三層,建於兩塊巨石之上。

第3280回:安順屯堡跳神地戲,家自為塾戶自為堡

洪武年間,北方虜患,東南倭患,層出不窮,儘管如此,洪武帝朱元璋依舊徵兵30萬遠征滇黔,其中徵派的幾支浙江士兵,在進駐貴州屯堡的雲鷲山遺留了下來,在那裡,他們重建家園,以頑強的適應能力和生存意識,並將江南建築的玲瓏安徽建築的大氣與當地的自然條件融合在一起,久而久之,形成了貴州省獨樹一幟的建築,其建築依山旁水,別有味道。這就是雲鷲山屯堡。

第3280回:安順屯堡跳神地戲,家自為塾戶自為堡

真要去雲鷲山屯堡,必須經過安順的七眼橋鎮,一到七眼橋,鎮上就會出現一些非常顯眼的中年女人或者更年輕一些的女人,她們穿著天藍的或淡紫色的領和袖都鑲有花邊的與蒙古袍子長短相仿的民族服裝,腰間繫著繡花寬頻,走起路來看著格外精神,她們頭纏白色裹布,前額至腦袋的頂門基本被剃個乾淨,耳邊留著長鬢,冷不丁有些像是日本浮世繪上女人的髮型,只是比她們來得更簡單更精神更不做作罷了,想來這就是屯堡的漢族同胞的服飾。

第3280回:安順屯堡跳神地戲,家自為塾戶自為堡

這次我也企圖爬上雲鷲山寺的,結果遇到一群湖南的大學生,他們沿著石階企圖爬上雲鷲山寺,結果被馬蜂蟄了,我不死心,沿著那條小徑走了一會,發現那條山路少有人走,雜草密集,很容易遇到馬蜂或蛇,我只好放棄了。

因為我沒有租車,也沒有騎摩托車,所以我的行程被極大的侷限在雲屯堡中了。

第3280回:安順屯堡跳神地戲,家自為塾戶自為堡

安順屯堡文化系明代從江南隨軍或經商到滇、黔的軍士、商人及其家眷生活方式的遺存。隨著歲月的變遷,安順一帶的屯堡人仍奇蹟般地儲存著600年前江南人的生活習俗,其民居、服飾、飲食、民間信仰、娛樂方式無不具有600年前的文化因子。

第3280回:安順屯堡跳神地戲,家自為塾戶自為堡

在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以及平壩區、鎮寧縣一帶,居住著20餘萬特殊的人群;在這裡,文化古韻任然完整的保留著,六百年大明帝國軍魂仍在,六百年石頭古堡猶存,這就是屯堡。

第3280回:安順屯堡跳神地戲,家自為塾戶自為堡

屯堡源於明初朱元璋的調北征南事件。明洪武十三年,雲南梁王巴扎刺瓦爾密反叛,第二年,朱元璋派大將傅友德和沐英率30萬大軍徵南,經過3個月的戰爭,平定了梁王的反叛。經過這次事件,朱元璋認識到了西南穩定的重要性,於是命30萬大軍就地屯軍。這一屯,屯出了悠悠600年的“明代歷史活化石”。

第3280回:安順屯堡跳神地戲,家自為塾戶自為堡

《安順府志風俗志》載:“屯軍堡子,皆奉洪武敕調北征南……散處屯堡各鄉,家人隨之至黔”。“屯堡人即明代屯軍之裔嗣也”。在今天的安順,許多大家族的族譜,記載均與史料相同。《葉氏家譜》載:“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初年被派遣南征……。平服世亂之後……令屯軍為民、墾田為生”。在漫長的歲月中,徵南大軍及家口帶來的各自的文化與當地文化融合,經過六百多年的傳承、發展和演變,“屯堡文化”因此而興。

第3280回:安順屯堡跳神地戲,家自為塾戶自為堡

屯堡文化既有自己獨立發展、不斷豐富的歷程,也有中原文化、江南文化的遺存,既有地域文化特點,又有我國傳統文化的內涵。一方面,他們執著地保留著其先民們的文化個性,一方面,在長期的耕戰耕讀生活中,他們又創造了自己的地域文化:屯堡人的語言經數百年變遷而未被周圍方言同化,至今仍儲存著北方語音的特點,

第3280回:安順屯堡跳神地戲,家自為塾戶自為堡

屯堡婦女古舊的裝束沿襲了明清江南漢民族服飾的特徵,屯堡人易於長久儲存和收藏的食品有著便於長期征戰給養的特性,屯堡人的信仰與我國漢民族的多神信仰一脈相承,屯堡人的花燈曲調帶有江南小曲的韻味,原始粗獷的屯堡地戲被人譽為“戲劇活化石”,屯堡人以石頭營造的防禦式民居構成安順特有的地方民居風格。

第3280回:安順屯堡跳神地戲,家自為塾戶自為堡

屯堡人的服飾,主要表現在婦女身上,她們的裝束通常是寬衣大袖,大衣袍長及膝下。領口、袖口、前襟邊緣皆鑲有流繡花紋,腰間以兩端垂於膝彎部的織錦絲帶系扎。長髮挽成圓髻網罩挽於腦後,圓髻上插有玉簪、銀鏈等首飾。婦女裝束中往往還配有耳墜、手鐲、戒指、手籠、長圓裙以及用繡、補、鏤、鑲、滾等方法制作的高幫單勾鳳頭布鞋。現在,其他地方只能在戲臺上看到的這種穿著打扮,在屯堡卻是日常生活便裝,其盛裝、婚喪嫁娶裝和節日盛裝更有獨特的魁力。

第3280回:安順屯堡跳神地戲,家自為塾戶自為堡

初進屯堡,我就會發現,來來往往的屯堡婦女們皆穿著一身寬衣大袖的右開襟長袍,寶藍色的,開襟上繡著雜色的滾邊。長袍外面又穿著較短的碼裙,腰間繫著色彩斑斕的絲綢腰帶,腰帶在身後結著墜子,微風拂過,飄逸翻飛,極有韻味。婦女們的的頭上全都包著或青或白的帕子,帕子上再覆著一張色彩迥然的頭巾。悄悄的露出的髮型顯得很是獨特,頭的兩鬢梳了兩綹在在耳畔,成鳳頭狀,向額前微展發綹,重心則向後傾斜,頭頂分兩道發路,中間又再梳成獨立的一綹。

第3280回:安順屯堡跳神地戲,家自為塾戶自為堡

屯堡婦女的頭飾和服飾在婚前和婚後是有很大的區別的。婚前,姑娘梳著獨獨的一條辮子,頭上不包帕子。而衣服的上衣則是小袖的素色長袍,並以布為腰帶。婚後,婦女頭上挽著髮髻,並用銀做的細練簪繞髻一圈。包青色或白色的頭帕。並且必須穿大袖長袍,前襟點綴著花邊,腰帶改用絲綢腰帶,後面打著結。

第3280回:安順屯堡跳神地戲,家自為塾戶自為堡

江南的絲綢工藝在屯堡婦女的絲綢腰帶上得到了較為突出的體現。這條絲綢腰帶是屯堡婦女最莊重,最昂貴的裝飾品,任何人都不能隨意地觸控。結婚的時候,新娘子還要剪眉,扯臉,也就是將臉部的汗毛和前額的毛髮一齊剪掉,並把眉毛剃成細柳狀。

第3280回:安順屯堡跳神地戲,家自為塾戶自為堡

屯堡婦女的服裝顏色主要以藍、綠、藏青、藕荷色為主,卻絕少有紅色的。只有在結婚的時候,新娘才穿一次鮮紅的嫁衣,而這紅嫁衣的風采也就成了屯堡婦女一生種記憶深處的經典風景,那是她們一生種的幸福極致。

第3280回:安順屯堡跳神地戲,家自為塾戶自為堡

只是非常遺憾的是,現在只有那些耆老八十的老婦女才能穿傳統的服裝了。

第3280回:安順屯堡跳神地戲,家自為塾戶自為堡

當地人也是有宗教信仰的,主要是以歷史上有關軍事方面的人物以及漢族所普遍崇拜的諸般信仰。如崇拜關羽、道士、巫婆、陰陽端公、山神等。

第3280回:安順屯堡跳神地戲,家自為塾戶自為堡

每逢農曆五月十三日,屯堡人便要舉行一次大規模的“迎菩薩”活動。彼時,各個村寨的屯堡人都舉著用木頭雕刻的“關聖帝”塑像,遊場串壩,以供人瞻仰。在屯堡。幾乎每個村寨的大姓家族都設有祠堂、祭廟。而每家的堂屋正壁上均設有神龕,神龕下面又設定有神壇。神龕中,屯堡人供奉的神位顯得豐富而又複雜。既有佛教人物,又有壇神趙侯,還有祖先牌位以及有關諸神。

第3280回:安順屯堡跳神地戲,家自為塾戶自為堡

在屯堡,隨處可見大大小小的廟宇。為了表達他們對佛祖的虔誠,有的屯堡婦女竟然跋涉了兩百多里的路,從安順徒步到貴陽黔靈山的弘福寺燒香叩拜。而且,她們還規定,朝山拜佛的婦女得從不再生孩子時候開始,倘若朝山拜佛後,又再生孩子的話,那麼一切都得從頭再來。因為,她們認為,只有身子乾淨了,才能表示對佛祖的虔誠,佛祖的惠澤才會垂青於你,顛沛的心靈才會得到神靈的慰藉。

第3280回:安順屯堡跳神地戲,家自為塾戶自為堡

屯堡人設立的神壇是一種小型的瓦罐,裡面盛著香火和黃色的草子。而祭壇的方式則是採取跳神和跳花兩種。據《安平縣誌》記載:“正月元旦至十五,擊鼓以唱神歌,裝扮儺神,沿村逐疫,所至之寨,比款以酒食,九月祀五顯神,遠近鹹集,戲舞終日,至暮乃歌。”而今,這樣的祭祀活動除了按照上述日子和規矩舉行外,還在其它節日裡舉行。

第3280回:安順屯堡跳神地戲,家自為塾戶自為堡

第3280回:安順屯堡跳神地戲,家自為塾戶自為堡

屯堡的建築遺風很多:

八字四合院,居民的建築成四合院,既有江南四合院的特點,又有華東四合院的佈局,但最突出的特點是全封閉的格局。居民建築分朝門、正房、廂房,朝門成雄偉大“八 ”字形,兩邊巨石勾壘,支撐著精雕的門頭,門頭上雕有垂花柱或面具等裝飾品。正房高大雄偉,在木製的窗欞,門簪上雕刻著許多象徵吉祥如意的圖案。廂房緊依正房兩邊而建,前面為倒座,形成四合,中間為天井,天井是用一尺厚的石頭拼成,四周有雕刻著“古老錢”的水漏。

第3280回:安順屯堡跳神地戲,家自為塾戶自為堡

屯堡民居最大的特點是石頭的廣泛應用。一戶民宅就是一座石頭的城堡,一個村莊就是一座純粹的石頭城,屯堡是一個防禦敵人的整體,而屯堡民居就是組成這個整體的每一個細胞,既可以各自為陣,又可以互相支援友鄰,既保證一宅一戶私密性和安全感,同時又維繫各家之間必要的聯絡。

第3280回:安順屯堡跳神地戲,家自為塾戶自為堡

屯堡建築把石頭工藝發揮到極至,從高向下放眼望去,白白的一片,錯落有致。走進屯堡村寨,所看到的是石頭的瓦蓋,石頭的房,石頭的街道,石頭的牆,石頭的碾子,石頭的磨,石頭的碓窩,石頭的缸,屯堡民居就是一個石頭世界。

第3280回:安順屯堡跳神地戲,家自為塾戶自為堡

石頭建築的屯堡居民,具有強烈的軍事色彩,村寨內部的巷子互相連線,縱橫交錯,巷子又直通寨中的街道,形成“點、線、面”結合的防禦體系。靠巷子的牆體,留著較小的窗戶,既可以採光,又形成了遍佈於巷子中的深遂槍眼。低矮的石門,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軍事功能。這一切無不顯示當時戰爭所需的建築構式和屯軍備武的思想。現在屯堡村寨中,至今殘存著許多垛口、炮臺。

第3280回:安順屯堡跳神地戲,家自為塾戶自為堡

屯堡的“活化石”是地戲,地戲又稱“跳神”,是盛行於屯堡區域的一種民間戲曲。以其粗獷、奔放的藝術個性和深邃的文化內涵,很受屯堡人的歡迎。一個地戲隊跳一部書稱為一堂,據粗略統計,全省約有370多堂。主要分佈在以安順西秀區為中心,包括臨近的平壩、普定、鎮寧、關嶺、紫雲、清鎮、長順、廣順、貴陽等地的村寨中。安順市所屬的各區、縣有300堂,僅西秀區就有192堂。因為它活動在農村,又是以平地為戲臺圍場演出,屬於農民稱謂的“吹地灰”之屬,故稱之為“地戲”。

第3280回:安順屯堡跳神地戲,家自為塾戶自為堡

地戲見諸於史料記載,最早應是明嘉靖年間的《徽州府志》記歙州一帶迎汪公時“設俳優、狄、胡舞、假面之戲”。這裡的“假面之戲”與安順一帶農村抬汪公時地戲隊參與活動應是一脈相承。屯堡地戲源於借“跳神戲之舉,藉以演習武事,不使生疏,含有寓兵於農”之初衷,而屯堡人懷鄉戀土的心理情愫,以及演武增威、神靈護佑的需要,將這一千年古禮傳承至今。

第3280回:安順屯堡跳神地戲,家自為塾戶自為堡

地戲以村寨為演出單位。一般是一個村寨演一堂戲,跳一部書。少數較大的村寨如詹官屯、吉昌屯、狗場屯、西屯、九溪等有兩堂乃至三堂戲。演員都是地道的農民。從他們的家譜上看,祖上都是徵南時的馬上將軍。他們都曾經為明王朝立下赫赫戰功,如今他們只能用地戲表演的征戰場面來緬懷祖先的戰績了。一堂戲的演員20餘人,由戲頭或稱“神頭”負責全部書的排演和指導。

第3280回:安順屯堡跳神地戲,家自為塾戶自為堡

地戲演出地點不在戲臺。或村中空壩,或平整田土,就地圍場而演。演出時間一般為兩個節令。一是稻穀揚花時節。以農事為主的屯堡人為了祈求一年的辛勞能獲得好收成,也為了緬懷祭祀祖先,在農曆七月十五日中元節期間開箱跳“米花神”,,時間約三至七天。另一個演出時間是一年一度的春節。為了歡慶一年的辛勞所獲得的豐收,為了祈禱求得來年風調雨順村寨平安家家康樂,在新春到來之際,地戲班就“鳴鑼擊鼓,以唱神歌”。全村男女老少在寒風中看得如醉如痴喜笑顏開。春節期間演出,從農曆正月初二開始,要跳半月乃至一月。為了增進村寨間的友誼或藝術上的交流,有的村寨會互請地戲隊去演出。

第3280回:安順屯堡跳神地戲,家自為塾戶自為堡

地戲演出時,跳神者首蒙青巾,腰圍戰裙,戴假面具於額前,手執戈矛刀戟之屬,隨口歌唱,應聲而舞。地戲的主要表演形式是唱和舞。唱,是無樂器伴奏的說唱,不分行當,只有男女角色之分,沒有男女聲腔之分,由劇中角色邊說邊唱邊交待劇情。其舞,實則為“打”,是表現戰鬥場面的對打格鬥。地戲演員從古代戰爭的騎馬步戰的廝打格殺中,經衍化而形成略具程式的套路。又加之是農民的藝術,與農村生活緊密相連,在套路的叫法上極富有農家生活情趣。

第3280回:安順屯堡跳神地戲,家自為塾戶自為堡

有的村寨還使用鐵質的真刀真槍搏殺,勇猛逼真,鏗鏘之聲不絕於耳,看得令人心驚膽戰。在“轉”和“旋”中戰裙飄舞,使慘烈的場面透著剛勁的美。伴唱者手執彩帕紙扇,邊伴唱邊手舞足蹈,動作雖簡單,卻使格殺掛上了一條美的綵帶。

由於地戲演出的場地有限,且農民的經濟實力不足,而搬演的故事又是千軍萬馬征戰的“大書”,以至在演出的時空轉換和表演手法上,多使用虛擬、寫意、象徵來表現實情實景。

第3280回:安順屯堡跳神地戲,家自為塾戶自為堡

一個“二龍吐珠”送出兩隊人馬就代表了兩軍對壘的千軍萬馬;一個“龍出海”或“龍擺尾”繞場一週,就象徵著人馬行程了百里千里;一條板凳可以是雄兵據守的高關;一張桌子可以是巍峨的大山;一棵小樹可以是繁茂的樹林;一塊白布可以是滔滔的大河。《薛丁山徵西》中蘇錦蓮與陳金定交戰後,蘇把面具摘下放在地上退出場,觀眾明白蘇錦蓮已被陳金定殺死;《三國》長板坡趙雲救阿斗一段戲中,演員將一雙鞋脫下,放在用兩對鐧拼擺成的一個“井”字旁後退下,觀眾就明白糜夫人不願拖累趙雲已跳井自殺。地戲表演中的虛擬性寫意性,讓人不能不佩服農民藝術家的聰明才智。難怪在1992年安順召開的國際軍儺研討會上,國內外專家看了地戲表演後,來自北京的一位研究京劇藝術的專家感慨說:“徽班進京兩百年,而地戲存在已幾百年,我從地戲身上看到了京劇的影子。”

第3280回:安順屯堡跳神地戲,家自為塾戶自為堡

一個地戲劇本就是一部書,就是講唱一個完整的征戰故事。不分場次,不分生旦淨末醜的行當,由劇中人物邊演邊打講唱完畢。由於它表現的內容是徵南而來的屯兵熟悉的軍旅生活,所表現的人物是屯堡村民所喜愛的薛家將、楊家將、岳家將、狄家將、三國英雄、瓦崗好漢、封神將軍等,故而幾百年來在屯堡村寨中傳承至今。

第3280回:安順屯堡跳神地戲,家自為塾戶自為堡

地戲劇本的內容比較單一。可以說是一部部屯堡人景仰、傾慕、效法的英雄人物的贊詩篇。既沒有談情說愛的才子佳人戲,也沒有抒臆心懷的清官公案戲;既沒有悱惻悲切的《竇娥冤》之類,也沒有妙趣橫生的《風箏誤》之屬。它只有與屯堡人生活緊密相關的反映軍旅生活的金戈鐵馬征戰戲,只有讚美忠義、頌揚報國的忠臣良將戲。在30來部劇目中,所反映的內容都是明清時代膾炙人口的演義說部,都是經過艱苦卓絕的奮鬥一舉成名光宗耀祖的家將書。如《三國演義》、《說唐》、《楊家將》、《嶽傳》等,卻沒有同為群眾喜聞樂見的說妖道怪的《西遊記》和抗暴安良的《水滸傳》。

第3280回:安順屯堡跳神地戲,家自為塾戶自為堡

頭戴面具是地戲演出的重要特徵。關於面具的發展,在我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它是我國儺文化發展軌跡上不可忽視的一個光點。面具在古代先民的社會生活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功能作用。它掩容增威的威懾功能,溝通了人神之間的距離,在崇尚圖騰畏懼大自然風雨雷電不可知的摧毀力的古代先民心目中,是他們對生的希冀和對死的恐懼的膜拜物。

地戲面具俗稱“臉子”。是用丁木和楊木刻制而成。用此兩種木料,一是取材容易,二是木質細疤結少,便於用刀。隨著人口激增山林減少,且獨具特色飽燻民俗特徵的面具隨旅遊發展而成為人們喜愛的工藝品,大量用材的需要,工匠們更青睞易生易長的白楊。

第3280回:安順屯堡跳神地戲,家自為塾戶自為堡

一堂地戲面具的多少視劇中人物而定。少則幾十面,多則上百面。演出內容的單一化──只有金戈鐵馬的征戰故事,使人物角色的分類主要以“將”為主。粗分可為“正將”和“反將”(或稱“番將”)。由於地戲是漢文化的一部分,在漢民族正統思想的支配下,總以漢人當晸一方為正方,稱“正將”以番邦為反方,稱“反將”。

第3280回:安順屯堡跳神地戲,家自為塾戶自為堡

面具的用色比較講究人物的性格特徵。按雕刻藝人的話說“要跟書走”,書中對人物的描述是什麼性格,就要用藝人們心目中性格化的顏色來表示。以單色論,一般紅色代表忠勇(如薛仁貴),黑色代表剛烈(如張飛),藍色代表果敢(如單雄信),綠色代表穩沉(如尉遲寶林),白色代表英武(如馬超)。另外,書中對人物臉相的描述是什麼顏色,或者內涵情節因素,用色上也必須“跟書走”。如臉若重棗的關羽用紅色,性如烈火的黑炭頭尉遲恭用黑色,臉似金妝的餘化是金,,因與尉遲恭爭當徵東元帥舉石獅累得吐血而病倒的秦叔寶,自然就要用黃色代表了。若單色加上對稱的花紋,那就是反將了。

第3280回:安順屯堡跳神地戲,家自為塾戶自為堡

地戲,作為一種古老的民間戲劇,在其戲劇本體中就包含著諸多的祭祀因子。當劇中人物被罩上“神”的光暈後,崇尚多神信奉的屯堡人在把地戲看作娛人娛己的藝術樣式時,更把劇中人物賦予神性而視為自身命運的主宰者。稼禾的豐歉、村寨的平安、人畜的興旺等既靠科學技術,也依賴神靈的保佑。如此,祈福納吉的祭祀儀式就自然構成地戲演出中的一部分了。

第3280回:安順屯堡跳神地戲,家自為塾戶自為堡

一鑼一鼓伴奏,一人領唱眾人伴和,空氣中瀰漫著高亢而鄉土氣息濃郁的弋陽老腔。頭戴面具,身穿長衫,腰繫戰裙,背插靠旗,手持刀槍,邊歌邊舞,動人之處,一旁的觀眾忍不住拍手叫好。朱正紅是安順地戲的市級傳承人,出生於地戲世家,一家四代人都是村裡的“神頭”。“從小就看爺爺、父親他們跳神,不用學都會了。”朱正紅笑說。

第3280回:安順屯堡跳神地戲,家自為塾戶自為堡

傳統的地戲一年跳兩次,正月裡跳前半個月,是為迎春納吉;七月裡跳前半個月,稱作“跳米花神”,是為慶賀五穀豐登。“現在時代變了,有人看我們就跳。”地戲有“戲劇中的活化石”之稱,演出程式一般分為“開箱”“請神”“頂神”“掃開場”“跳神”“掃收場”“封箱”等。其中“跳神”是正式演出,又分為“設朝”“下戰表”“出兵”“回朝”等環節。

第3280回:安順屯堡跳神地戲,家自為塾戶自為堡

地戲的魅力,很大一部分在於服飾道具的精美。披肩、對襟衣、黑紗帕、戰旗、揹包、布鞋……最核心的是地戲面具。“面具是地戲的核心靈魂,最為重要。”在朱正紅看來,面具是神靈的象徵。對於屯堡人來說,跳地戲是一件神聖的事情,只有品行端正的人,才能學跳地戲。

回憶往昔地戲演出的盛況,朱正紅彷彿一下回到了小時候。每次村裡跳神,汪公廟門口擠滿了人,裡三層外三層,小孩子為了能到前排看戲,從村民凳子下面的縫隙一直往前鑽,就怕錯過好戲。在沒有電視、手機的年代,地戲是村裡最熱鬧的娛樂方式,也是村寨與村寨交流的方式。

第3280回:安順屯堡跳神地戲,家自為塾戶自為堡

說起地戲好不好學,朱正紅直搖頭。十個人學戲,能有一個學成就算不錯的了。“一個人跳神跳得好不好,你看他一伸手、一出腳就知道了。”老人說,地戲講究手、腳、頭的配合,協調性很重要,“從開始學到能演上主角,需要五六年時間。”

現在娛樂方式多了,願意學地戲的年輕人並不多。但黎炳偉是個例外。9歲就開始學地戲的他,今年37歲,和其他年輕人不同,他被這項古老的表演藝術深深吸引。為了將這門古老的藝術傳承下去,他和村裡其他兩個青年人一起,組建了九溪村少兒地戲表演隊。每週他要花兩天時間到九溪小學去給孩子們教戲。4年裡,已經有200多個學生在學校接觸、瞭解並喜歡上地戲。

“還是得從娃娃抓起。等到我們這一輩都跳不動了,他們還能接上。”即便在現代文明的衝擊下,安順地戲的喧囂熱鬧不復往常,依然有一代又一代的屯堡人傳承著“忠義仁勇”的信念,竭力留住歷經600年風雨的文化符號。

第3280回:安順屯堡跳神地戲,家自為塾戶自為堡

屯堡的重要意義主要有五點。

其一,是安順所處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這裡雖位於貴州高原海拔1000米左右的地方,但峰林峽谷間都有大片的平坦盆地,加上充沛的水源,亞熱帶多雨溫暖的氣候,地位優勢所帶來的相對發達的交通。在安順這片土地上,高度密集的屯堡群落,成為西南一帶屯堡最集中的地方。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聚族而居世代相守,對屯堡文化的傳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二,實行屯田制以後,大批的屯田官兵集中連片,保持著軍隊的體制,平時以耕種為主,並負責保衛周邊的區域;一旦發生戰爭,則整裝開上前線。這種自成體系亦兵亦農的建制,不同於正規軍隊可以調動、換防。一份份“愚忠”換來了搬不走的土地和家園。這種命運的安排,面對周邊矛盾尖銳的環境,同為“遠在異鄉為異客”的心理,一種大老鄉的文化認同感,就把這些來自安徽、江蘇、江西、河南、湖北等地的“老鄉們”緊密聯絡在一起,共同傳遞著同一文化資訊同一表現形態。在相對固定的生活圈互動互助,共同塑造了屯堡文化的魂。

其三,明代在安順推行屯田制,多是以一個家族或幾大姓來設屯建堡。明朝皇帝非常清楚傳統的宗法思想所產生的內聚合力和外在張力,能匯聚成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實施“填南”方略,以家族為主體來建構屯堡片區,無疑是最佳選擇。至今在眾多屯堡村寨中,仍以大姓為主體,他們聚族而居,建祠堂、修宗廟、上祖墳、續家譜,用傳承的宗法思想延續本族的光榮和發展。其結果是對屯堡文化的沉澱,加速了固化作用。

第3280回:安順屯堡跳神地戲,家自為塾戶自為堡

其四,傳統意義上的婚姻,是保證家族血緣得以延續的必須過程。在宗法思想支配下,過去的婚姻觀很講究“門當戶對”。在這種婚姻理念支配下,他們擇親不但絕不會與周邊的其他民族通婚,也不是擇偶的物件,甚至形成“屯對屯”、“堡對堡”、“民屯對民屯”、“商屯對商屯”的婚姻圈。就是這種親對親、戚對戚的單向性婚姻,以世家通婚的姻親關係,形成了一種互助互動的人際網,把固有的信仰、民俗、習尚等文化具象相互影響相互聚合而儲存下來。

其五,屯堡人都是來自經濟文化較為發達的中原和江南地區,其生產方式大大優於當地的夷人。屯堡人是明王朝開疆拓土的功臣。對當地少數民族,他們是征服者、佔領者。加之相對先進的經濟和文化,使他們之間自然產生了強烈的認同感,自為一脈,自成一體,在整體意識的驅動下,整合成一道厚厚的牆,不屑周邊少數民族文化的滲入。

安順屯堡文化區有300多個屯堡村寨,目前屯堡文化儲存較完整的旅遊點主要是安順市西秀區大西橋鎮的九溪村,七眼橋鎮“雲峰八寨”中的本寨、雲山屯,平壩縣的天龍鎮。

“屯堡第一村”九溪村坐落在九溪匯流的河邊,是安順屯堡文化區最大的自然村寨,清朝時有“九溪是座城,只比安平(平壩縣城)少三人”之說,也是屯堡文化最為深厚的地方。九溪村外的小李山上留有城堡遺蹟。

九溪看上去不像村,倒像小鎮,有長長的商業主街,街上有屯堡風味餐飲店和銀器、鐵木等作坊,大多的小店、作坊都還保留著古老的石頭櫃臺。屯堡古建築就分佈在主街兩側。九溪原有的寨牆已被拆除,但在主街兩側都有深深的門洞,門洞上的半邊式騎樓是守備點。街中段有口古井,井口石欄已被井繩磨出了缺口。

穿過一個門洞,就進入曲折、仄狹的街巷,兩邊是片石砌成的高牆,牆上齊胸處留有十字形射擊孔,民房都是兩層樓,小小的窗戶高高在上,完全是一種防禦式建築。馬家院、宋家院等較大的四合院另築有防守門洞。四合院的內部已顯得頗為破舊,石頭牆內包裹了徽派建築風格,一廳兩廂一照壁,鏤雕木格窗、刻花石柱礎、木雕雀替。九溪原有五座寺廟,現存三座,龍泉寺的花燈古戲臺雕刻精緻。

平壩縣天龍屯距貴陽市區50多公里,離320國道最近,是目前遊客最多的屯堡。天龍從元代起就是驛站和屯兵重地。從新建的牌樓進去,就進入天龍鎮,轉過彎,一處明代驛茶坊引人注目,一身“鳳陽漢裝”的婦女當爐烹茶,老式茶坊灶具和幾條方凳、粗陶碗,讓你領略真正的古茶坊韻味。茶坊後的演武堂裡傳來鑼鼓聲,是在為遊客演地戲。一條小溪貫穿古鎮,座座小橋,努力營造江南小橋流水人家的風韻。沿溪多為石砌櫃檯的商戶人家,老人們三三兩兩坐在橋頭閒聊。

第3280回:安順屯堡跳神地戲,家自為塾戶自為堡

雖然整個鎮區新老建築雜陳,讓人覺得遺憾,但跨過小橋鑽入小巷還能看到軍事機關重重的民居建築概貌,其中的九道坎巷要穿過狹窄低矮、兩邊佈置槍眼的過街門洞。街盡頭是文物保護單位天龍小學,仍然保留著明末清初的建築風格。鎮北殘存著一段古驛、一座古驛橋。

天龍屯周圍的山上留下了大量屯堡歷史遺存:古城牆圍繞天台山,從半山腰壘石建起的城堡式伍龍寺古剎群下臨絕壁,現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建築大師張開濟贊為“”我國古代山地石頭建築的一組絕唱”,山背後有明朝軍隊的兵器加工場遺址;煙堆山有明代烽火臺殘壘;清朝“鹹同之亂”時修建有垛口、炮臺、瞭望哨的龍眼山屯殘垣尚存。

第3281回:雲峰八寨明朝遺風,墾田為生屯軍為民

標簽: 屯堡  地戲  村寨  安順  文化